遭遇集体尴尬“剩女”应觅良方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7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9-9-3 17:0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女子“甲”到什么程度,她总是选择“更甲”的男性伴侣,而“甲男”、“乙男”们只需眼睛向下,便容易有所斩获,于是最后就剩下了“甲女丁男”两头。显然,“剩女”过剩,需对症下药。疾患的成因有哪些呢?
        原因之一:被等待所误。许多“剩女”十分推崇50岁才告别单身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她的“等待观”切合了经历爱情失望的剩女们的理想。铁凝说,她对婚姻有较高的期待,宁愿没有也不要一个凑合的婚姻,不要因为年纪结婚,也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些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等到50岁才等到缘分的概率微乎其微。在我所认识的剩女中,相当一部分属于“被等待所误”者。女子红颜易逝,往往几年不见,佳人已成徐娘。为极小的概率虚掷宝贵的人生,这是赔本的买卖。所以,义无反顾地置身婚市(广义的),才是剩女们的首选。
        原因之二:被婚市搅晕。投身婚市固然必需,但眼下的婚市却良莠不齐。有生意眼的行家早就窥伺这块肥肉,“红娘费”节节看涨。互联网上的征婚更是成为E时代“剩男剩女”最便捷和最受欢迎的方式,一个庞大的网络婚恋市场已经形成。但这只关乎生意,不关乎心灵。婚姻介绍只需“保证人数”,无需“保证成功”,所以相亲成本节节攀升,相亲善果却所收无几,而受害的,就是剩男剩女们。很多剩女频频穿梭于“见面会”后,渐渐发现自己变成别人生意场上的棋子,于是就变得心情焦躁:爱情和婚姻,寻找的方式似乎不应该是这样的,诗意呢?浪漫呢?一概没有?
        相信“等待观”,被等待所误;相信“寻找说”,被婚市搅晕。退则自生自灭,进则无所适从——这便是剩女们遭遇的集体尴尬。
        “症”是大抵找到了,那么“药”呢?
        “药”之一:建立广泛的文化和亚文化群体。不难发现,剩男剩女们最缺乏的就是社交圈。白领普遍的生活方式是即便伸手可及,宁可求助网络,人与人的身心短距离接触变得遥远和稀少。这种“E时代病”有日益泛化的趋向,并且开始低龄化。如若继续蔓延,“剩男剩女”们的大军会日益壮大,这是没有悬念的。因此,建立和扩大人际交往是必需的。假如,社会存在着其他自发自在的文化或亚文化群体,让他们的生命状态在自然融入中焕发出最佳的姿态,在这种非功利的氛围中,不期而遇的男欢女爱才是通向婚姻的佳途。比如很多情侣是在“驴友”的亚文化群体中,将旅途演化成“爱途”。这种非功利亚文化圈的存在与多寡,是都市“宜居度”的重要标尺。
         “药”之二:建立精神价值为先的婚恋观。婚姻和爱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比例调和,一向因人而异。遗憾的是,都市社会普遍存在的“物化”现象,有日益泛化的趋势,严重侵蚀了良性的人际交往。从调查资料看,父母对儿女婚姻的过度关注和操心,以及适龄男女对相亲和结婚成本的关注,基本锁定在物质层面,有的甚至“因物质伤精神”,诗意和浪漫成为稀有的人文景观。这种遗憾,往“小”里说,毁损了婚恋的质量;往“大”里说,是一种全民素质的庸俗化。什么时候,当人们的精神追求远胜于对物质的追求,当金钱和地位不再是唯一的“成功标准”,那么,剩男剩女的无限排列组合就成为可能。可以预言,只有在一个以精神价值为先的社会里,男女婚恋的美妙和丰富才会多姿多彩,假如价值观依然陈旧,那么,“剩”下的,只能是残存的青春。
              “剩女”是个社会问题,但剑锋所指,却是文化和价值观问题。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