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真正要 面对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0
收藏
5
回复
159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5-13 18:2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者葛红兵说,批评有三个层面:喜欢与不喜欢;好与坏;本体研究。“可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界似乎仍执迷于喜欢和不喜欢,好或者坏,这是批评最常讲的问题。但是,仅仅执迷于此,批评就没有出路。”
批评的出路在哪里?文学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葛红兵认为,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个人偏好与政治偏向之外”的文学共识平台上的本体研究。
我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坐下来仔细想一想,觉得其中的复杂性好像超出了我们的判断。
拿文学批评言说的对象——作品来说,作品可分为“老人老作”和“新人新作”。“新人新作”如刚出炉的面包,颜色鲜亮,蓬松芳香。面对这块面包,文学批评此刻要扮演的是“美食裁判”的角色,要对作者和读者表达明确的判断:好还是坏,以及好在哪里,坏在何处。这是文学批评要面对的问题。我有时看《纽约时报》上的书评,对一些新作品,评论者大多直叙胸臆,好、坏还是一般,明确表达自己的赞美或者批评。而所谓“老人老作”,已是经过时间淘洗、形成基本共识的经典作品。对这类作品,文学批评要面对的,当然不是好或者坏的判断,而是葛红兵说的“本体研究”的批评了。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得一篇谈海明威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的文章,对海明威小说的分析,已经达到一种深刻的创造性的发现了,堪称“小说本体研究”的范例。那篇文章叫《 关于时间和风格——海明威论 》,作者是美国评论家厄尔·罗维特和格里·布伦纳。
再拿文学批评言说的另一个对象——作家来说,作家也可分为名家和新人。名家新作和新人新作一样,文学批评面对的首要问题,仍然是要判断其好与坏,这好与坏的判断,又来自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纵向是与自身的比较,与名家之前的作品比较——好与坏?得与失?横向比较,则是将名家新作置于中国文学史或者世界文学史的坐标中,做出分析——这其中的批评既涉及好与坏的判断,又涉及文学共识上的本体研究。
所以说,在论作家作品时,文学批评有时要面对的是“好与坏”的判断,有时要面对的是“本体研究”的分析。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文学批评已经有些声名狼藉了,不仅失去了读者的信任,也失去了作家的信任,人们心中,文学批评堕落了——吹捧、虚假、平庸、乏味、圈子、自说自话、唯利是图……这些词儿,成为读者诟病文学批评和不再相信文学批评的理由。我倒是觉得,文学批评现在首要的任务,是重新建立起文学批评与读者(包括与作家)之间的“信”——相信、信任,读者信任批评家和他的批评,相信批评家的艺术判断和批评品质,以及被他优雅的表达征服。要完成这一任务,文学批评应该先回到最基本的问题上来,即对一部作品做出“好与坏”的真诚且负责任的判断上来,如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的朴素道理:“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不仅于作者有益,而且于读者也有益,于整个文学批评生态也有益。
文学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里的“真正”二字,对批评家来说,其实是在拷问批评家的批评价值观:一方面,“批评家”这顶帽子带给人优越感,仿佛真理在握的样子,在这种有些虚幻的优越感下,批评家是否会以一个知识优越或者思想优越者的身份,来推崇或者棒杀一部作品呢?还是会以一个谦卑的普通读者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喜欢或者不喜欢,判断好还是不好呢?另一方面,“批评家”这顶帽子有时也是灰暗的,与那些光芒四射的作家作品相比,批评家会自问,一篇批评文章的生命力有多久?一个出色批评家的声名能穿越多少时空?更不用说对那些很快便会销声匿迹的作品的批评了。一个批评家总会在“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纠缠之间摇摆着前行。
无论怎样,如果从三国时期曹丕的《典论·论文》算起,文学批评这门古老的事业已经存在将近1800年了,它还会继续下去。文学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我以为,从本源上来说,是建立并维护一种健康的文学秩序。无论批评是面对喜欢与不喜欢、好与坏,还是本体研究,都是在为一种健康的文学秩序而努力,这文学秩序是在“个人偏好与政治偏向之外”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为什么存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等问题。
有时候,我还愿意相信,文学批评是另一种人生哲学,它是批评者的生活感悟、生命体验与作家作品敏感地碰撞之后,所生发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关于文学作品的判断,更是一种关于人关于世界的认识的表达。或者这样讲有一些玄妙,但是作为一个批评者,回答“文学批评真正要面对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2013年05月13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签到天数: 82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发表于 2013-5-13 18:50:20 | 只看该作者
对事不对人的批评都是好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8:5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也曾怀旧 于 2013-5-13 19:00 编辑
真真麦胖 发表于 2013-5-13 18:50
对事不对人的批评都是好批评


自我标榜,互捧成风,建立神坛,容不得批评的文学只能是死水潭一般的所谓‘文学’。。。
我向来不看人家的级别和名头,只看重文字中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和文学水平的表达。。。
论坛不是神坛,我不知道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地板
发表于 2013-5-13 19:40:07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
对我来说,好文学首先是真诚的文字。中国作品天量,但真诚的好作品并不多,钱钟书当然是的,但他后来不写小说了,因为没有适合真诚生存的外在环境。后来的王朔也不错,王小波有几部也相当好,当下还在写的我看好冯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3-5-13 19:46:45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地流下去,但因为时间久了,长江大河里的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像死鱼、死猫、死耗子,开始沉淀,使这个水不能流动,变成一潭死水,愈沉愈多,愈久愈腐,就成了一个酱缸,一个污泥坑,发酸发臭。。。
在这种长期酱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们中国人变得自私、猜忌。。。
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的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年代久远下来,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了解分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5-13 19:4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米老鼠。 于 2013-5-13 19:49 编辑

中国人非常情绪化,主观理念很强,对事情的认识总是以我们所看见的表象作为判断标准。我们要养成看事情全面的、整体的概念。很多事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掘,就比从一个角度探讨要完全。两点之间的直线最短,这是物理学上的;在人生历程上,最短距离往往是曲线的。所以成为一个够格的鉴赏家,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鉴赏能力的社会,才能提高人们对事物好坏的分辨。。。
更多精彩,有兴趣的网友可百度‘酱缸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