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客家门楼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55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15 12:30: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石城:客家门楼

   行走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乡村,除了可以看见一幢幢古朴沧桑的客家民居、气势恢宏的祠堂建筑外,还有一种建筑物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这就是客家门楼。

  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栋建筑物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口。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石城:客家门楼
横江镇罗云村“松竹林”

  早期的客家人为了防御异族侵扰,一般在驻地利用刺竹等简单材料制作围墙和栅门,后来则慢慢使用砖石、厚木板等建材将栅门加以装饰,并筑高耸的飞翘燕脊,并称之为门楼。

  门楼是客家乡村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其大多独立于民居建筑之外,自成一体,也有与民居建筑连在一起的。前者只设门框不设门扇,后者门框、门扇兼而有之。

  在客家地区,门楼建造的位置、造型都非常重要。就其功能看,通常具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有的还兼具风水、象征功能。

  建造门楼的材质,大多选用麻条石做门框,少数直接使用青砖堆砌,外加石灰粉刷而成。有些豪门大宅会在门楼两旁放置一对石狮子,不仅具有装饰美,且有驱祟保安之意。
石城:客家门楼
屏山长溪村“赖氏宗祠”

  客家门楼的建筑装饰极具特色,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形同马头墙。有的门楣上有砖雕、绘画,有的刻有楼名或用吉祥文字组成的匾额,有的在门楼两旁书写对联。以此体现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是客家文化在民居建筑中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特别注重风水观念,把门楼建造看作是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除财力因素外,门楼的朝向、地基的高低、安置时刻、大小规格等,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
石城:客家门楼
高田镇上柏村“集谷堂”

  客家门楼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深刻体现了门第贫富贵贱观念。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

  客家门楼在客家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已经成为决定客家民居的最基本因素,它寄托着客家人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之源。

  时光荏苒,世事沧桑。斑驳的门楼不仅记载了一个家族开创家业的发家史,也代表着曾经繁荣与发展的永恒记忆,成为客家文化与情感的象征。
石城:客家门楼
县城东门“旭华门”

  客家门楼是凝聚人心所向、守住故土乡愁的实物。犹如一本镌刻着岁月年轮的客家史书,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绚丽的一章。(周延平)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2:3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2:45 编辑

弹子寨围的故事
   
   弹子寨,是江西省龙南市的一座名寨,是龙南史上第一位进士、曾在北宋末年任国子监的唐国忠之后裔的风水宝地。弹子寨地处杨坊,杨坊唐氏开基祖为唐景辉,唐景辉后裔以玉石仙岩为屏障,以左边濂江河为“青龙”,以弹子寨为前方“朱雀”,建有光裕堂祖祠一幢。在寨顶上和寨脚下,分别建有上、下两座围屋。弹子寨上围,建于明崇祯年间。
石城:客家门楼
弹子寨围航拍

   相传,清顺治三年,武当山下的兵痞叶之春知道这座寨子里的人都很富裕,便带领一伙散兵前来围攻打劫弹子寨。叶之春想从这寨子里大捞一把,发个横财,然而,这座寨子里的人十分精明,与叶之春斗智斗勇。当时寨顶上围屋里住着20多户人家,他们早已得知有人前来攻寨打劫,围内人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准备了许多的石头、滚木、铁耙,还购买了充足的火硝、铁角等。
石城:客家门楼

  叶之春得知围内人做好了防御及迎战的准备,深感靠明攻难以获胜,不如采取只围不攻、断其水源的方法,如此,寨子围必不攻自破。因此,他们日夜派人死死守住通往取水的围门。可是,当叶之春等将寨子顶上围屋围困到第十天,他们隔河远远看去,围里怎么都不像缺水的样子,因为有村民还把洗过的衣服横晒在竹篙上。这就奇了!眼看难于攻破,叶之春他们便灰溜溜地撤走了,一场围攻战终于免除。

   叶之春得知围内人做好了防御及迎战的准备,深感靠明攻难以获胜,不如采取只围不攻、断其水源的方法,如此,寨子围必不攻自破。因此,他们日夜派人死死守住通往取水的围门。可是,当叶之春等将寨子顶上围屋围困到第十天,他们隔河远远看去,围里怎么都不像缺水的样子,因为有村民还把洗过的衣服横晒在竹篙上。这就奇了!眼看难于攻破,叶之春他们便灰溜溜地撤走了,一场围攻战终于免除。

   其实,叶之春他们不知,围子里的人已经绝水了,但他们用茶油、花生油浇湿衣服,然后用竹篙横晒,远远看去,衣服湿漉漉的,与水洗衣服没有两样。围攻者看见了,惊讶地感叹道,他们不但不缺水喝,还有水洗衣服呢。殊不知,这是寨子围人用的计。(龙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2:4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2:46 编辑

“桥”见赣南|太平桥

来源: 龙媒体客户端

   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是一个风情浓郁的客家古镇,因毗邻广东省连平县,被称为“赣粤边际第一镇”。杨村古称“太平堡”,是龙南古时候八堡中第一大堡,因当地比较动荡,民间有“冇功夫不敢上太平、太平堡太平、天下太平”的说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桥,就位于杨村镇街道北面太平江上。
石城:客家门楼

    神奇的建桥历史

   “水口岭隔岚岭嶂,太平桥跨太平江。”太平江为南北流向,路东是“水口岭”,路西是杨村镇最高峰“北嶂山”,太平桥正好置于两山夹峙的水口之间。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如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下桥就是现在的太平桥,主体桥身完好。

  据史料记载:明正德元年,粤赣边境有支农民起义队伍,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驻营于距杨村约四十华里的浰头(今广东省和平县浰源乡)。在其影响下,太平堡境内也有小股农民起义事发,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地。官军进剿多次,终难扑灭。正德十二年三月,朝廷任命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阳明为南赣巡抚,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浰。为纪念“剿匪胜利”,王阳明将流经杨村盆地的杨村河主流改为“太平江”,继而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太平古桥的由来。据当地村民介绍,清乾隆年间的一次山洪将古桥冲垮。
石城:客家门楼
  上桥冲毁后,两岸乡民深感不便,一直谋划重建太平桥以昭示后人。对于太平桥为什么要迁往下游重建,村民都说:“缘于‘水中神牛’”。原来,在古桥下游十余米处的江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传说它能随着洪水涨落而浮沉,夜间还会到连平县的上坪寻食,乡民视为神牛。

  后来广东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车田,听了神牛的事后揶揄道:“牛要在栏内,怎可在栏外?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乡民听信了风水先生的话,几经酝酿,在清朝嘉庆元年,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在石水牛下游100余米处重建了太平桥。据说,为使石牛温驯下来,还精凿细雕了一只石牛牯为这只石水牛配对,这只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杨村镇车田村老围门口。
石城:客家门楼
  精湛的建桥技艺

   重建的太平桥为三墩三孔六拱重叠组合的石廊桥,桥廊一体,集亭、台、楼、阁于一身。桥体分砖木、砖石上下两层,全长50米,面宽3.99米,桥面以上部分通高8.39米,桥面以下至水面约7米,水下部分约1.5米,通身高约18米。桥面以下两孔三墩,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为浆,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两边桥墩上方靠岸处各有护桥墩,将上流的江水引入两孔之中。中心桥墩迎水面凸出5米是上翘的尖状脊头,形似船头,中轴向上斜伸,尖端高翘,水流往两孔顺流而下。高高昂起的脊首宛如客家人开启的大船迎风破浪,逆水行舟,很有气势。

  上层桥拱为砖木结构,覆盖小青瓦,青砖砌成。地面为龟背状,有条石路。桥中央建有一座精美的砖木结构、长12.2米的客家府第式四通廊屋,两侧的承重山墙开设一对旱拱,拱长8.4米,高8米,屋顶四周封火山墙三阶错落,飞檐翘角,昂首天穹。廊屋中央环形天花板上原雕刻着精美图案,廊亭两边辅以一尺见高的砖石护栏,资以行人览胜和憩息。桥身前后是典型的客家牌楼,门罩简洁大方,门拱跨2米,高3.1米,墙厚1米,过道两边斑驳的砖墙见证了廊桥的百年风雨,门坊内赖懋杰手书“太平桥”三字,行楷字体,刚劲有力。廊桥飞架南北,横跨一江两岸,桥的上层旱拱落于下层两拱顶之上,桥面上的拱圈带水中的小拱圈,拱上加拱。远眺太平桥,桥身就像一个横写的“一”字,而三拱叠加连成一个“品”字,真可谓“一品当朝”,势若长虹,蔚为壮观。
石城:客家门楼
  杨村圩镇是一较平缓的山谷盆地,人口密集,群山环绕,一到雨季,山间洪水全部汇入太平江,太平江蜿蜒杨村盆地流经水口后,是狭长的一段深谷水道 ,汇聚的洪水难以分泄,地势低洼、紧邻水口的车田、坪上等几百户人家每年都饱受洪涝灾害。2019年6月10日,杨村突发特大暴雨,河水淹没太平桥桥身,桥体被掏空仍屹立不倒,人们赞誉太平桥为“桥坚强”。
石城:客家门楼

  壮美的千古廊桥

   太平桥建筑设计科学合理,桥墩和廊屋架构均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受力均匀,为研究桥梁建造方式和桥梁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桥廊结合的设计又别具一格,似廊似桥,似亭似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太平桥还是一座美观又实用的“风雨廊桥”,整体结构严谨,特别富有客家民居建筑韵味,在整个赣南乃至客家地区都堪称一绝,体现了客家先辈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是客家人聪明智慧的结晶。
石城:客家门楼
  太平桥的建成,不仅给过往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凭借其动听的传说和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外国游客考察和瞻仰。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列为全国百大新发现,被《世界桥梁大观》收录,2013年破格获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贤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5:4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5:53 编辑

走进客家古城的前世今生

来源: 当代江西

   从历史走来,古城镌刻着客家文化的隽永基因;以当下为题,古城正书写着古今碰撞的“诗和远方”新答卷;向未来出发,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城,将不断上演文化传承与产业共荣的新故事。
石城:客家门楼
汉服爱好者在客家古城游玩

   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定南客家古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6万人次,延续了去年底开业以来的火爆态势,成为定南文旅发展的示范性标杆性项目。

  客家古城景区位于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与广东省和平县仅一山之隔。老城村为定南古县城所在地,始建于明隆庆三年(1569),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古城完整保留了古代县城的格局、规制和功能,对研究客家文化和明代县城规划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座古县城,半部客家史。在赣粤边界的崇山峻岭间,拂去历史的尘埃,这座拥有45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城,为何能“活”在当下并焕发新的生机?
石城:客家门楼
客家古城全景

   历史文化润古城

来到客家古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大气的古城门——迎阳门,像这样的古城门在古城有3座,且均保存完好。古城历史与这些城门有着千丝万缕关系。推开城门,古城的“前世”神秘面纱缓缓揭开。

  明正德十三年(1518),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兵平定了赣粤边界长达40余年的匪患,并奏请朝廷设立了广东省和平县,在赣南粤北地区强化统治、推行教化。

  到了明嘉靖年间,当地盗贼再起,为彻底解决匪患问题,朝廷痛下决心剿匪,历时数年苦战,终于平息匪乱,于明隆庆三年(1569)割周边三县地设新县。因“扼江广咽喉……岭表之长治久安实赖其地”,取安定南方之意而命名定南县,又因此地遍植莲花,故又名莲塘城。

  为汲取之前匪患扰袭的教训,莲塘城建设了1460米长固若金汤的城墙军事建筑,并在城内三个方位设了东门迎阳、南门丰阜、西门宝成三座城门。同时,古城内九街五巷纵横分布,街道路面取南门河里的卵石铺就,大部分民居也是就地取土添加桐油石灰做成三合土夯墙而建。

  从1569年到1927年,莲塘城建城后的358年间,古城先后经历了169任主政官员,如走马灯似的平均2.11年就换一任。城南巽塔的风水传说、城内为数众多的宗教场所、城墙保卫下遍布炮楼枪眼的围屋、高寨岗上的钟楼残垣,成为那个动荡年代的见证。

  1927年,一场“姓氏械斗”致使县衙被火烧,最终使得县城外迁,莲塘城从此结束了其最初的历史使命。从此,莲塘城变为老城村,成为自然村。

  穿过历史烟云,莲塘古城如今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并融进了不少新的时代元素。

  古城内,清代进士钟一诚手书的“锄经种字”匾依然镶嵌在门楣,嵌入厚厚城墙里的“敬惜字纸”炉,县衙门口竖立的戒石,“像赣州府文庙一样气派”的孔庙……它们就是一个个会“说话”的文物,向人们讲述着客家古城的点滴过往。
石城:客家门楼
法国游客在客家古城了解客家美食铁勺粄的制作过程

   活态保护赋新城

  游览明代古街巷、品尝客家美食、观赏客家非遗民俗表演……“五一”假期,游客们穿梭于古城中各具特色的景点打卡,不亦乐乎。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客家古城就像一颗遗落尘埃的明珠,散发着历史文化的光芒,却“藏在深闺人未识”,直至到2019年,其所在地老城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客家古城面临新时代的发展抉择。2021年,定南县以明代客家县城为依托,全力打造文旅综合体客家古城。

  如何让客家古城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定南始终坚持活态保护的原则。

  “活”在修旧如旧的传承。修缮古城门、古庙、古塔、古井、古街、古民居等,重建县衙、城墙、关帝庙、钟楼、文昌阁等古建筑,基本保留了古城九街五巷布局,较好地恢复了古城历史面貌。

  “活”在与时俱进的融合。对项目内原有民居及文物进行保护性修缮,结合定南瑞狮、赣南采茶戏等非遗,丰富了美食街、文创街、国风剧场、衙门酒吧、“湾区后街”等业态,常态性开展文创设计、表演传习等活动,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古城的“活”还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处处可见升腾起的人间烟火味。

  今年50岁的廖建东,从小在古城长大,景区未建之前他在这里开了9年豆腐坊。因为豆腐做得好,景区建设之时就把他的豆腐坊规划在内,没有让他搬迁出景区。“没想过自己的家会变成景区,更没想到以前做菜吃的豆腐,如今会变成旅游美食。”廖建东说。

  游客来了,豆腐坊也不能只卖豆腐了。每天为游客提供豆腐花、豆浆、白豆腐、干炸豆腐、酒豆腐等美食,感兴趣的还可以到后面的院子里体验做豆腐。“五一”假期,廖建东的豆腐坊每天营业额都有近4000元。

  如今,在客家古城,像廖建东这样吃上旅游饭的古城人不在少数,他们原本是外出务工或在村里务农的村民。据统计,老城村村民在古城景区就业创业的有125人,他们有的经营客家特色小吃,有的在景区务工上班,有的则为景区提供各类农产品。

  从古色古香的古城古迹,到富有客家特色的民俗及美食,再到客家人栖居的生活场景,客家古城被外界贴上了客家世界现存唯一一座“活着的古县城”的标签。
石城:客家门楼
省级非遗项目定南瑞狮在客家古城展演

   客家文旅享名城

“看到了熟悉的客家建筑,品尝了赣南客家小吃,还体验了非遗扎染手工,这里客家文化浓厚,还感受到了家人般的礼遇热情。”近日,百余位香港游客畅游古城,香港华商旅游协会主席林浩辉直言,游览古城时总能找到客家人回家的感觉。

  古城之所以称“客家古城”,不仅仅是它地处赣南客家人聚居区域,更多是这里浸润着客家的文化。

  勤劳是刻在客家人骨子里的品质。在客家古城,一道道美食便是最好的见证。铁勺粄、烫皮、灰水粄,这些美食制作技艺均来自客家人对稻米的孜孜追求,通过勤劳双手,以不同方式做出客家特色食品。再如,省级非遗项目酸酒鸭制作技艺,虽然制作程序繁琐,却折射出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用饮食调理的方式适应南北方的环境差异。

  包容是客家人另一个突出的特质。行走在客家古城,多样化的文旅文化元素在这里有机融合。杨丽渠是四川人,她在古城经营了一家手工扎染坊,每到节假日,前来体验扎染的游客络绎不绝。离染坊不远的客家文化馆,展列着定南客家非遗民俗物件,其中国家级非遗赣南客家服饰,总能让游客把它与扎染服饰进行对比,感受到不同的服饰文化。
石城:客家门楼
新疆克州青少年在客家古城体验扎染

  其实,在客家古城,体现客家人团结互助、崇文重教、勤奋拼搏、开放包容的特性本质,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的人和事还有不少。拂去历史尘埃,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让不少游客的目光与客家人的先辈在此相遇,成为架起一座连通客家世界的桥梁。

  在景区门口,一块刻有“客家古城”四个大字的巨石屹立一旁,题字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客家古城地处赣粤边界,粤、港不少居民均属客家民系,与赣南客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山水相连结缘,以文化相承同源,乘借文旅风帆,古城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微度假”目的地。

  如今,着眼“近程、易到、高频”等“微度假”的特点,客家古城除了全面打造民宿、乡村休闲等项目,还积极融合县域内的红色、绿色、古色等旅游资源,形成一条珍珠串式的精品客家旅游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微度假”。

  从历史走来,古城镌刻着客家文化的隽永基因;以当下为题,古城正书写着古今碰撞的“诗和远方”新答卷;向未来出发,历经岁月涤荡的古城,将不断上演文化传承与产业共荣的新故事。(詹继成 张军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5:55:37 | 只看该作者
龙南:守一座围,守一院时光


  龙光围无疑是坚固的,麻条石整齐砌就的围墙,造就了这座围屋的不凡。在江西省龙南市376座围屋之中,它是绝无仅有的一座石围。绝无仅有的东西,总是令人难忘,更何况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围屋。
  
   那些坚硬的、冰冷的麻条石,经过石匠们的精心打磨之后,也就有了温度。这些温度,造就了下左坑这个小山村,造就了谭姓深居于山村的两百年时光。
石城:客家门楼
  多少日头被轮换,多少山风被吹散,围里的人,走了一茬又一茬,而石围,依然雄伟地立在桃江清源的大山深处。当它神秘的面纱被慢慢揭开,一块块石头与工匠高超技艺的结合,让世人叹为观止。

  但再精美的建筑,也阻挡不了围里人走出大山的向往。躲进围屋成一统的围里人,渐渐地都迁出了围屋,原先人声鼎沸的围屋,一下沉寂了下来,大山仿佛也空了下来。

  即使走得再久,即使走得再远,龙光围里的子孙,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深夜,在梦里重返故园。石围,早已深深地烙在了他们的魂魄里。石围,一座围的坚硬给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石头原本的冰冷,又带给他们自身更多的理性思考,而大山,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厚。走出围屋走出大山,他们比常人拥有更多的底气。故园,永远是游子魂梦所牵之所,即使隔了万重山,即使跨了千层水。
石城:客家门楼
  我和友人林材辉,游离于熙熙攘攘的采风队伍中,在龙光围的前面,推开一扇半掩的绿漆色院门。小院寂静,天井处垂下来的锦屏藤须,越发让小院显得静雅。主人谭野,五十来岁年纪,闻声而出。他脸上的笑意,像石围边上汩汩流出的清泉。他在外打拼,但没事就喜欢回来。沿石围转转,感受阳光落在石围上的那股暖意,在老屋的清晨,聆听每个晨间传出的第一声鸟鸣,雨天,听雨水打在瓦楞上,令思绪特别宁静。如果没事,听听山间的风声,自己的内心,也得到格外的安落。

  小院是经过主人精心打造的,院子四角的天空,锦屏藤须垂落而下。人坐椅上,品着主人用山泉水泡就的土茶,惬意从脚底油然而生,到脑际冒顶而出。院子空地上的草珊瑚看上去就更加油绿,还在盛开的月季,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而楼上的藤略显枯萎,但藤上当当吊吊挂着圆圆的瓜蒌,把院子弄得格外喜庆。隔不远的山上,木荷花纯纯地开着,风过来,带着木荷的芳香。

  主人谭野,在外打拼几十年,在县城有自己的房子,但往往从外地回来,他不是先回县城的家,而是直接回了这里。这样的小院,这样的静谧时光,才给他真正的回归,沾满灰尘的心才能感到一丝洁净,而焦躁的心也变得安宁。

  或许,这就是回归。坐在院子里,可以回味他的老祖宗谭德兴一生的荣光。谭德兴,国学生,获军功六品,即使是短短的几字,也可让人感受到那种无上的荣耀。十年时光,造就一座石围。他的发家致富,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竟然有五个不同的传说。传说终究是传说,在交通极其不便的大山深处,用山上的麻条石,筑就了谭德兴的传奇。

  石围因其坚固,又处于隐秘的大山深处,曾被中共信南县委辟为敌后游击队办公、栖身御敌的重要场所,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壮丽篇章,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围屋。围屋里的故事,警醒着围里人该如何做事,该如何为人,尤其在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半点差错。

  悠悠千古事,尽付山风中。阳光照在小院里,照在龙光围的石墙上,像是镀了一层金光。在小院里,谈古,说今,或者什么也不想,守一座围,守一院时光,山间空寂,内心安然,就是人间的美好。(唐小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5:59:26 | 只看该作者
南康区:九井十八厅

来源: 学习强国赣州平台


   一个行囊背肩胛,一部手机走天下,向清风借匹马,向雨露讨杯茶,不问星月几时眠,只闻一路繁花香,寻名山、临胜水、访古苑、探幽寺……

  早就听说,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有座古老的客家建筑——九井十八厅。它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麻双乡圩下村麻溪下,依山傍水,占地面积广阔,是一座大山里的“豪宅”。因其融合中西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和研究学者前来观光考察,我们一行人便也慕名,踏上了寻访古迹的征程。
石城:客家门楼
  从麻双圩下街出来,乡路弯弯,一路上都是车走龙蛇,好在路程不远,几分钟后,目的地就到了。下了车,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广场,确切地说它更像一口巨大的池塘,因为它是凹陷的,比四周的地平面矮了许多,只是它里面没有水,地面也铺了石砖,倒像一个广场了。

  我们走下台阶,步入广场,发现里面铺有一道凹凸不平的石砖路,直通对面台阶。这种路面的设计,大概是后来人出于健身的考虑。当站在广场中央,越发感觉周边的地势要高出许多。据当地的老人说,这里原来正是一方池塘,里面曾栽有荷花,养有锦鲤,水面上还建有水榭亭台等。如此看来,这种地势差别也就明朗了。想来当初的家主也是极其考究的,既遵循靠山临水的风水一说,又讲究文人雅士的风趣,闲观鱼来夏赏荷。
石城:客家门楼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古建筑的正大门前。两棵百年巨柏矗立左右,倔强地展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近300年的风雨洗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即使饱经沧桑,也要努力向上生长。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分立门前,仿佛门神降世,镇宅佑宁。

  再看正门的门脸,中西方文化元素相映成趣。正门墙头的轮廓像西洋古城堡,大门左右又刻有中式对联。墙头的内部,中间刻有福禄寿三神雕像,旁边饰以山石花鸟雕刻;两边呈中轴对称建以西式城堡造型,内部油彩漆画粉色门窗檐帘。而在侧门两边,墙头的建筑完全是徽派风格,马头墙左右对称,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从正面看,整座建筑可谓中西合璧,独树一帜。
石城:客家门楼
  当靠近墙体,斑驳的时光印迹清晰可数,偶有几块墙砖的铭文还依稀可辨,厚重的木门不见往日光彩,苍老的容颜尽诉沧海桑田。跨过门槛,一股高门贵族之气迎面袭来,大厅、厢房、巷道、横屋、院落、天井……先后有序,主次有别,均沿中轴线往两边展开,布局严谨,讲求对称,秩序井然。

  我们走进前厅,被几根粗壮的顶梁柱牵住脚步。只见它们的顶端,有的还保留着拼接的木雕,年份虽久,却依然能感受到匠人的鬼斧神工和别出心裁,所谓的雕梁画栋,名副其实。这些柱子合力支撑起了一个通往中厅的长廊,长廊外围各设有一处庭院。
石城:客家门楼
  走过长廊来到中厅,巨大的木板屏风足可充当整面墙。屏风的上半部分采用镂空雕花设计,下半部分由实木板拼接而成。凡是木制的门、窗、屏风等,都或多或少刻有不同的雕花,有的是花鸟虫鱼,有的是梅兰竹菊,还有的是山水人物等,全都做工精巧,栩栩如生。
石城:客家门楼
  九井十八厅,记不清具体看了几口天井,又逛了多少个大厅,只知道左穿右窜,就窜到西侧院来了。在西侧院的前厅部分,我们看到了一条开放的木楼梯,允许游客上楼观光,于是我们也忍不住好奇爬了上去。二楼的楼面也是木板铺成的,与木楼梯一样经久失修有些松动。我们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生怕自己的造访打扰到古迹的清修。
石城:客家门楼
  站在二楼的楼道,眼前的风景尽收眼底。庭院深深,高墙重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环抱于青山绿水中,气势恢宏又庄严肃穆。而建筑内部,偶尔蹦出的西洋元素,欧式窗户、西式护栏、罗马立柱、几何雕花……又俏皮又活泼。不得不说,设计者的脑洞大开,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从二楼下来,我们准备离开。此时,天色渐晚,后山的翠竹更显浓郁青葱,在风的摇曳下,它们深情挥手,仿佛在向我们依依告别……(钟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6:02: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6:04 编辑

龙南:栗园围的由来


  纪缙祖祠是围屋里最为大气的宗祠。它是以李清父亲叔公之名组合命名的。宗祠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占地587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栋。大门是用条石做成的,厅内石柱挺立,房顶瓦面两侧建有封火墙,整个祠堂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宽阔豁朗。门前文武状元桩林立,显示李氏家庭曾经显赫的地位
石城:客家门楼
   纪缙祖祠是围屋里最为大气的宗祠。它是以李清父亲叔公之名组合命名的。宗祠全部用青砖砌筑而成,占地587平方米。祠堂分上、中、下三栋。大门是用条石做成的,厅内石柱挺立,房顶瓦面两侧建有封火墙,整个祠堂飞檐翘壁,雕梁画栋,气势磅礴,宽阔豁朗。门前文武状元桩林立,显示李氏家庭曾经显赫的地位。

   很多人看过栗园围的纪缙祖祠不明白,如此堂堂五品大员为何不在自己建的宗祠留下自己的痕迹?原来李清本是王阳明手下一员爱将,在平定三浰时身负重伤,回到龙南里仁老家养伤。王阳明班师回朝向圣上为李清请功,当皇上得知李清家境并不富裕,随即拨款二十万白银给他建房。龙南是客家之地,于是李清在一片开阔之地建造了一座围屋。由于龙南里仁离三浰叛军巢穴(广东省连平、和平等地)较近,为了防止三浰余党报复,所以他选用了父叔之名组合在一起,为祖祠之名。


   在“一祠三厅”东侧,有长1500米的八卦巷。这些八卦巷有上巷、下巷之分,按照客家人的规矩,迎亲嫁女等“红事”走上巷,生人故世等“白事”则走下巷。相传这些八卦巷的设计建造,一是为纪念王阳明用八卦阵破敌,二是为防止匪患入侵。这些八卦巷以纪缙祖祠为中心,八卦巷子有生门也有死门。熟悉的人可以四通八达,外人闯入围内则容易进入死巷。为了防止当时土匪和盗贼打家劫舍,围内主人可以按照八卦的原理,率家丁轻而易举将其赶入死巷擒拿或者消灭。
石城:客家门楼

  在围屋的渔耕区有三口池塘,相传以前是九口池塘。这些八卦巷虽然弯弯曲曲,但是水沟可以相连。即使遇上暴雨天气也不容易造成水灾,源于门前三口池塘起了蓄水作用。

   在围屋的渔耕区有三口池塘,相传以前是九口池塘。这些八卦巷虽然弯弯曲曲,但是水沟可以相连。即使遇上暴雨天气也不容易造成水灾,源于门前三口池塘起了蓄水作用。

  据说,围屋建好之后并未立即冠名。后来王阳明到龙南看望李清,参观了围屋的八卦巷和缙纪祖祠,知其有防三浰余党报复之意。之后,他们来到西门外,王阳明见远处有一片栗树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遂为该围取名为“栗园围”。(徐志鸣 张子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6:0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6:16 编辑

翰墨古围溢新韵——画家伍杍榽笔下的客家围屋

郭祥达
石城:客家门楼

  ■艺术简介

  四川资阳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江西开明画院副秘书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赣州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赣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四川资阳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现为江西开明画院副秘书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赣州开明画院常务副院长、赣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曾在马来西亚、美国举办个展,多件作品获中国美协及省级展览奖项,在赣州设有书画艺术馆。

 曾在马来西亚、美国举办个展,多件作品获中国美协及省级展览奖项,在赣州设有书画艺术馆。

  广泛分布在赣粤闽山区的客家围屋,集家、堡、祠于一体,融中原古朴遗风、地域特色和强大功能于一炉,是客家人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是客家人智慧与美的结晶。它坚固、庄重、繁复、有序,极具建筑美学。恰是这些特点,用绘画来表现颇有难度,常常让美术作者望而却步。尽管不少勇于挑战的艺术家对围屋情有独钟,但多是实地写生,精彩的围屋主题创作佳品则屈指可数。
石城:客家门楼
《客家围屋之道韵楼》

   广泛分布在赣粤闽山区的客家围屋,集家、堡、祠于一体,融中原古朴遗风、地域特色和强大功能于一炉,是客家人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是客家人智慧与美的结晶。它坚固、庄重、繁复、有序,极具建筑美学。恰是这些特点,用绘画来表现颇有难度,常常让美术作者望而却步。尽管不少勇于挑战的艺术家对围屋情有独钟,但多是实地写生,精彩的围屋主题创作佳品则屈指可数。
石城:客家门楼
《燕翼围新春》

  伍杍榽非名家高徒,却是一位艺术的执着追求者和励志前行者。旅居赣州后,他锲而不舍地研修国画二十余载,并钟情于客家围屋主题绘画,通过不断磨砺,创作了一系列匠心独运、笔墨横姿的客家围屋国画佳作,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果。
石城:客家门楼
《客家新春》
石城:客家门楼
《虎头围新韵》

   伍杍榽笔下的客家围屋,有血有肉,有本有源,有情有感,实为“参诸法妙门,写心中之象,传人文精神”。综观其作品,构图新颖、内容繁复,常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追求鸿图华构的形制和画中有诗的意境,在讲究传统笔墨的同时,擅于现代构成、色彩构成的运用,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到的笔墨情趣,散发出砥砺创新的艺术追求,彰显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的艺术效果。细品则气象万千——或强化勾勒造型,或突出水墨意蕴,或营造神秘色彩,或传达喜庆氛围,或凸显时代气息,或追求如诗如梦……千姿百态的客家神韵跃然纸上,新颖的构图中折射出独有的清新俊逸,生动的笔墨里溢散出浓烈的时代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6:2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6:27 编辑

石城:陈联围屋

来源: 学习强国赣州平台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曾是客家人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的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美誉。境内散落着众多形态不一的客家围屋,它们以其精巧的建筑艺术、独特的历史沉淀,浓缩的客家神韵,在岁月长河里绽放着时光之美,在文化宝库中闪烁着时代之光。

  位于石城县木兰乡陈联村的陈联围屋,数百年来巍然屹立在群山苍翠之间,是众多客家古民居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2004年,第十九届世客会在赣州召开期间,著名客家研究专家冯秀珍、崔灿等人来到这里,认为这座围屋构造设计独特、建筑艺术精湛,极具研究开发利用价值。自此,这座神秘的客家围屋逐渐为人们所知晓。
石城:客家门楼
早年拍摄下的陈联围屋

  从县城驱车大约40公里,就能到达围屋所在地。然而眼前的围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精美,外墙全部用泥土夯筑而成,窗户也是常见的木头框中竖几根栏杆,与其他民居一般无二。要说区别,便是那座高大的白色门楼。不过,在客家地区,建得高大气派点的门楼也不算少见。

  陈联围屋长、宽各为49米,呈正方形状,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据了解,陈联围屋当年由温氏兄弟温荣卫、温荣章在清道光年间筹建。传说两人早年做猪崽和木头生意,在江浙一带经商时发了一笔横财,然后兄弟二人回到家乡陈联村购置田产,并耗时十余年建成这幢围屋。与大多数古民居一样,这座围屋严格按照客家围屋“九井十八厅”的模式建造,共有99间半房。因为旧时客家人受儒家“满则溢”思想的影响,再宏伟的“豪宅”,房间数量也不会达到100间。

  进入围屋内,会发现外观“寒酸”的陈联围屋,内部却十分讲究,屋内屋外像是两个世界。围屋内部间间相通、廊廊相连、回环曲折、萦绕无尽、雕刻精美。整座围屋为砖木结构,一楼通道为鹅卵石式青石板铺设,二楼为木质走马楼,回廊曲径通幽。整个建筑呈“回”字形布局,取外墙内侧三分之二的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
石城:客家门楼
拱形结构的门道
石城:客家门楼
回型巷道尽显恢宏

  不同于外墙用黄泥、沙石、石灰拌红糖水米汤垒砌而成,围屋内墙的墙基、门窗均用花岗岩条石砌筑,部分内墙和门楼用青砖砌就。内墙壁则用石灰刷面,并绘有栩栩如生的各类彩画。外墙将内墙围在里面,外观上形成一栋方围。与其他围屋一样,陈联围屋是一座全封闭古民居,偌大的屋子总共只有3座门可供出入,主要门道为拱形。厅堂四周还保存了不少珍贵字画墨宝,如以《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等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彩绘古画,散发着浓厚的客家古建筑文化气息,虽已历经百年沧桑,仍然清晰可辨、风韵犹存。
石城:客家门楼
栩栩如生的彩绘壁画

  当年陈联围屋的主人温荣卫、温荣章走南闯北经商,长了不少见识,为建造这处房屋,他们广募南北匠人,并精心设计,最终独具匠心地融地方围、客家天井式、中原府第式、苏州园林式等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与纯粹的客家围屋全然不同。

  从窗棂的设计便能看到明显的苏州园林式建筑风格。在围屋的各条巷道上,均可见保存完好的、用石材砌出的大小窗户,且每扇窗户的花样都不同。在内墙的窗户中,有10多种不同图案的花格窗,有些呈现扇形、菱形、圆形,有些则是不规则的花篮、花瓶等造型。即使相同形状的窗户,窗花的镂刻也大不同,这使得整座围屋的内窗每扇都不一样,各具特色。当地老一辈相传,这样的窗户除了精致美观,还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这是因为雕花密度大,弓箭也难以射进来。

  说到防御,一般客家围屋的防御系统都非常强大。如有些围屋会在屋顶瓦面设置炮楼,有些会用火砖或条石砌成防撬防挖外墙,有些会设置包有铁皮的两三重围门,还有些会在围外设置环屋壕沟、围内建有备荒暗井……各式各样的防御体系使围屋易守难攻。
石城:客家门楼
大门之外砌筑池塘

  不过,陈联围屋除了看似能预防弓箭的窗户之外,全然没有其他客家围屋那样的防御体系,因此可以说是客家建筑中颇具特色的一种另类围屋。这或许与围屋建造时当地的淳朴民风有关,也或许是主人故意设计的,毕竟从外观看起来这座围屋并不“富庶”。囤粮掘井是围屋防卫必备的条件,因此许多围屋都设有专门存放粮草的储藏间,然而陈联围屋的粮仓却建在门前屋后的露天处。由此看来,粮食都不怕被盗,住房就更不用防盗了。

  据当地村民介绍,鼎盛时期的陈联围屋曾居住200多人,但如今偌大的房子却不见一人居住,这是为何?相传太平天国时期,陈联围屋曾被洗劫一空,族人们纷纷离家出逃,从此温氏家族一蹶不振,围屋也由此人去楼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曾在围屋内办过小学。但由于门窗狭窄,整个房屋十分阴暗、潮湿,加上年久失修,房屋漏雨渗水、风化剥蚀,部分建筑颓废严重,楼板、栏杆、栋梁、瓦檐等建筑设施逐渐开始腐烂,整座围屋岌岌可危。
石城:客家门楼
修缮后的围屋重现光彩。

  近年来,石城县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修复围屋内已经损坏的门窗、楼板、墙体及各种雕刻,修缮了漏雨、渗水的房顶,并对出入围屋的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让其原有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和复原;同时坚持保护为主、利用并举,着力破解古民居“怎么收”“怎么修”“怎么用”等难题,全面加强传统建筑活化利用,让传统建筑在古风古韵里呈现出新面貌,在开发利用中焕发出新光彩。(曾艳 周延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5 16:2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5 16:38 编辑

围屋故事丨新围仔的故事

   人们只要来到江西省龙南市杨村镇,只要提起杨村客家围屋,自然就想起闻名遐迩的燕翼围。殊不知,坐落在燕翼围大门右前边的新围仔也是个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围屋。新围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这座围屋高仅8米,约为燕翼围高度的一半,所以新围仔又被称为“矮守围”,是杨村客家围屋的另一朵奇葩。

  新围仔(矮守围)大门朝东北方向,围屋面阔28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约800平米,高8米。内建三进式砖木结构祠厅,两侧厢房组成四合院,门厅为二层平房砖混结构4间,中厅3间,上栋5间,两侧各6间封火墙装饰,结构坚固,自成一体。围内底层由从外向里逐步升高的、三级鹅卵石砌成叫“檐阶”的阶梯与围内四周的房间相通,行走十分方便不会淋雨。檐阶与天井中的厅厦之间有一个叫“泥坑”的排水沟,围内的雨水和生活污水经过四周的泥坑排至门迳处,通过门迳底部叫“水涵”的暗沟排往外部。二楼是由瓦檐遮盖的四四方方的木制走马楼,与二层周围房屋相连及与各住房之间互相呼应之用。顶层房屋(阁楼)互不相通,由各个二楼房间单独用活动楼梯上顶层楼上。围中建筑以天井中的“厅厦”为中心,聚集人丁旺气,世代延续繁衍。
石城:客家门楼
航拍新围仔。

  建围的趣闻
  
   据口口相传,杨村新围仔是燕翼围始祖赖上拔(字福之)之曾孙赖展忠所建。赖展忠性格执拗,做事干净利落,说一不二。新围仔在建围放线之初,由于工匠们意见不一,致使围屋形状及放线难以确定。赖展忠当时非常生气,他拿起一根扁担往地上一插道:“不要争了,听我的!”随即用扁担在地坪上边走边画,画完后,像铁板钉钉一字一顿地说:“就按我划的线定位!”结果建成了一座在外形上看方不方、圆不圆,似乎没有经过规划,但实际上却是布局独特、内涵深刻的新围屋。

  新围建好以后,紧挨着燕翼围,过道既窄小又不直,它的后墙斜插入燕翼围正门右墙,而燕翼围的另一堵墙也直接冲撞着新围。赖展忠一心希望围屋建好以后,能给一家人带来好运,但情况恰恰相反,围屋建好后不久,赖展忠一家人接二连三地出事。后来听取风水先生的建议,在新围仔的外墙上安放了一尊“泰山石敢当”来避邪煞,说来神奇,之后真的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了。

  新围仔的“独特”

   新围仔与燕翼围的外围墙结构方正、工整的特点截然不同,新围仔整座围屋的外墙全部是不方不正、不圆不扁、不歪不直,却有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向心力潜藏其间。这也是新围仔的设计布局与燕翼围及其他围屋不同的“独特”之处,既充分利用了天井中的空间,又使整体布局更加紧凑和“中心”更显突出,称得上是围屋设计中的上乘之作。这也从另一侧面凸显了赖展忠敢于冲破传统、勇于实践的毅力和性格。

  住在新围仔的全部是赖展忠的子孙后代,围中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现围中大多数住户都已搬到围外建新房居住,新围仔也在2017年修葺一新,正向人们展示它“老围新貌”的雄姿。(陈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