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4-5-29 09: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08:24 编辑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来源:梅州日报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民俗活动现场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玉皇诵文书》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玉皇诵文书》内容源于客家传统族谱或家训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阴那山玉皇顶“客家朝醮”民俗活动

   ●凌 俊

   导 读

   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大量异彩纷呈、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音乐。文化生态是由人、文化和物质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强调不同地域环境下文化的特征及其类型的起源,即人类文化如何在与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互动中得以稳定与发展。客家朝醮民俗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目前学界对其研究较少,若从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角度去观照民俗传承活动,既可为客家朝醮民俗的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也可为当代客家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发与镜鉴。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9: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9 09:43 编辑

   客家朝醮民俗源远流长

   中国人自古对“天”崇敬有加,汉末《太平经》完成对“天”的神化。宋代以来,“天命”观开始分化为不同层次。“玉皇”之名首见于《真灵位业图》,在陶弘景所列神谱第一中位“玉清元始天尊”之下,“高上玉皇”位居右位之第十一。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玉皇越来越受到尊崇,如两宋崇道对玉帝的尊崇尤甚。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丙申亲祀玉帝于朝元殿”;七年(1014)九月“辛卯尊上玉皇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真宗在位期间,因受“夷狄唯知畏天”的影响,为了震慑契丹、宣示臣民,亲自安排推动“天书降临”“泰山封禅”等一系列事件,推崇“玉皇大帝”,实现“将上天的权威与王朝的政治统治、礼仪秩序整合为一体”的心愿。

   宋朝皇帝以玉皇为众神之首,将封建体系应用到神灵体系,以玉皇代表人间帝王,其他的佛道神祇均是玉皇为首的神灵体系中的一员。无论何方神圣,皆归属玉皇大帝管辖。从宋代到近现代是玉皇文化的繁盛期。玉皇大帝登上至上神的宝座后,其他一切神灵,无论是原始宗教、道教、佛教还是民间宗教中的神灵,也无论是天神、地祇,还是人鬼,统统以玉皇大帝为核心重新排队,组成一个与中国封建制度结构相仿的新神系。在中国民间“神灵”的地位,玉皇不仅高高在上,更是可以帮助凡人、无所不能的神祇,玉帝信仰普及于民众中。

   醮,指古冠、婚礼所行的一种简单仪式。《说文》记载:“醮,冠取礼记。”醮辞为古代举行冠礼时父亲酌酒使其子饮用时所念的祝辞,醮醴为古代冠礼中的一种简单仪节,醮酒是指奠酒或敬酒,醮影指的是美丽的影子。醮也是祈祷神灵的祭礼,后专指禳除灾祸所设的道场。《广雅》记载:“醮,祭也。”醮坛为祭祀或祈祷神祇所设的台,醮谢是设醮祭谢,醮器为设醮祭祀或祈祷时所用的法器,醮事是设坛祈祷做法事。“醮”可分为“清事清醮”和“浊事幽醮”。

   清醮”又叫“开光清醮”“保安清醮”。“清醮”是指祈福谢恩的阳事,而“幽醮”是指摄召亡魂、破狱破湖等诸类的法事。

   明代周思得的《灵宝大成领教济度金书》将斋醮合一,奉行斋法三上香,穿插醮法三献茶酒于其间。清初,朝科取代斋、醮之名号,科仪从简,很多地区只存三献茶酒的朝醮之法,包含上寿献供、忏礼文、显化醮等仪式,迎神降圣,献供祝贺,赞礼忏悔,醮宴答谢后送神。

   客家人畏天地、敬鬼神、重人事,打醮就是其中的集中表现形式。清康熙时武平举人林宝树用客家话创作的通俗韵文《元初一》有“打醮”的记载:十月时,“迎来敬打保安醮,……香钱座米无人分,……夜间建醮早发表”。

   在“打醮”过程中,通常包含了同一祭祀圈的人们共同参与在以其居住区为主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迎游神明活动。“打醮”是乡民祈福禳灾的集中表现形式,祈盼五谷丰登、人寿年丰是醮会永恒的主题,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的释放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在现代,打醮作为民风民俗载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可以窥见农耕时期客家先民筚路蓝缕,艰辛谋生而又愈挫愈奋、苦中作乐的心路历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9: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9 09:46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醮

   每年阴历三月二十八,山西省临汾市蒲县东岳庙举行的“四醮朝山”祭祀活动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十二年(1584)的“清醮大会”朝山活动,最早的文字记录则是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建醮朝山》:“东岳天齐德并乾坤,居群圣之独宗……四方香火倾城云集。兹逢三月二十八,正值圣诞之辰,蒲之南乡轮流醮合……”

   2014年,“四醮朝山”以“庙会(蒲县朝山会)”之名,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第四批)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为山西省蒲县人民文化馆。“四醮朝山”活动是“清醮”范围内的祭祀仪式。四醮按方向划分,各醮由若干自然村组成,一般12至15个村不等。大村独立成社,小村或二或三组成醮社。各醮设有一名执事总管,一名纠首。在明天启六年(1626)的《修设陈建圣会碑记》和清顺治十四年(1657)的《建醮碑记》中,都有“香首”“会首”“纠首”带领醮民朝山的记载,各醮都供奉有自己的镇醮神,在三月二十八将各醮供奉之神送还东岳行宫之中,使其归位,以享大祭。

   四醮朝山的队伍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仪仗队,仪仗队的人员在一百人左右,配有锣鼓开路队、抬旗帜队、手持令箭的执事总管、献贡队、斧钺队、抬轿队、伞盖队;另一部分是民俗活动表演队伍,其中包括表演威风锣鼓的队伍、八音班、舞龙舞狮、秧歌、二鬼摔跤等队伍。

   首先击鼓鸣钟之后,由主祭人验收各醮执事总管手中的朝山令箭,接着是献贡环节:1.献三牲,三牲为头部完整、身体完整且剥皮、身盖红布、头部挽花的猪牛羊。2.献五谷,即麻、麦、黍、豆、谷。3.献十菜,十菜的具体菜品没有要求,一般是荤素水果,例如整鸡、红白肉、鸡蛋、苹果等。4.献叠面,叠面是由大小不一的馒头一层一层地叠起来的,叠好之后在上面进行各种吉祥图案的点缀,例如五颜六色的面花、龙、凤、喜鹊等。献贡环节结束之后主祭人登场,沐手焚香、敬酒、与分列主殿两旁的当地领导鞠躬行礼,然后主祭人诵读朝山祭文。主祭人读完祭文之后便是神像归位环节,抬轿人将各自供奉的醮神抬到主殿前,低头、压轿,然后由主祭人共同将各醮供奉的醮神放到东岳大殿中。最后一项是慰神表演,表演项目有八音会(鼓、锣、钹、旋、笙、箫、笛、管)、二鬼摔跤、锣鼓表演等,之后整个祭祀仪式正式结束,接下来的是信众自由活动。

   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每年筹办为期五天的太平清醮,有接神、开光、走午朝、水祭、走船、会景巡游、祭幽、谢天地、抢包山、分发幽包和送神等仪式活动,亦安排上演神功戏。长洲太平清醮原属于地区性祈福活动,但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扶持下,成为香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每次吸引大批香港市区居民和外国游客前来参观。2009年5月,香港大学音乐系研究者跟随庆典日程,将几天内的祭祀、巡游、戏曲表演、舞狮等活动进行图像、声音及文字的完整记录,通过对当地居民以及太平清醮行政组织──值理会人员的采访,记录了翔实的口述历史资料。

   200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将“长洲太平清醮”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民间信俗(长洲太平清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民俗类扩展项目,保护单位为香港长洲太平清蘸值理会。202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民间信俗(长洲太平清醮)项目保护单位香港长洲太平清醮值理会评估合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2:43 编辑

   梅州客家文化生态孕育朝醮

   阴那山是广东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从梅县雁洋镇到大埔县西北角的英雅镇坑尾村同属一脉山体。五指峰在阴那山之巅,形如人手,挺拔向上直插云霄。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在山上,云雾散开时,可以看到梅州、潮州和汀州,于是有诗云:“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阴那山最高峰五指峰两侧的山连绵不绝,在层层云雾映衬之下,壮美而神秘,被民众视为“粤东神山”。梅州明朝进士李二何年轻时在阴那山灵光寺读书,闲时在山中游玩,曾写下《阴那灵雨》诗:“五指峰前白鹤旋,空中锡卓祖居先。桥横曲涧三株柏,路人曹溪一洞天。听法缘深禽解语,住山岁久俗如禅。甘霖愧负苍生望,云雨分膏且插田。”37岁那年,他不辞辛劳,编成《阴那山志》。在此期间,他游遍阴那景点,有《月下山中感兴》诗云:“坐稳蒲团一事无,上方月色出扶疏。老僧偏有南楼兴,笑指峰头玩玉壶。”从五指峰山脚拾级而上,走过九百九十九级台阶,便可站在海拔1298米的玉皇顶,极目远眺,“三江”(梅江、汀江、韩江)汇流,如玉带把山川环绕“三州”(梅州、潮州、汀州)地域,尽收眼底。梅州客家山歌《高高的阴那山》唱道:“高高阴那山,悠悠梅江水,山歌飘过彩云追;客家的故事,好比酒一样,梦里醉我千百回……”阴那山,是世界各地梅州客家人对家乡的精神寄托。阴那山东西山麓各有古寺,前山有万福寺,后山为灵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别号惭愧)结茅修真所在。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古寺庙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夜至正月初一的子时,寺庙主持都要到玉皇顶接“龙灯”,由客家朝醮民俗传承人向“玉皇公公”祈福授灯,在灵光寺瑞基法师圆寂之前,两个寺庙的主持一直坚守这个传统。

   2023年12月31日,由梅州市文联、梅县区文联主办的梅州市2024元旦民间文艺惠民演出暨民间传统“客家朝醮”文化展示在梅城举行。当天上午8时许,梅县区程江镇墩上天子山锣鼓喧天,青壮年扛起牌位楼轿,锣鼓开道,出宫巡游。“客家朝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仪式涵盖上供(供品)、请朝、奏朝、祝朝、祈福、消灾、增运、洒净、送福(付粮米等)、焚表、献供(化宝和纸折)、谢朝(圆满)等程序,全程采用客家话,并灵活采用客家五句板、山歌等民间音乐腔调,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类别。

   近百年来,客家朝醮民俗文化传承人,从康龙、育正、嵩珍、振生到凌俊,一直坚持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五月二十日、七月十五日、十二月二十日,春夏秋冬四次在阴那山玉皇顶举行“客家朝醮”,每天在家中念诵“感恩大道滋养万物,感恩天地日月照临,感恩国家培养护佑,感恩祖先血脉延续,感恩父母生养之恩,感恩师父辛勤培养,感恩圣贤厚德载物,感恩十方团结互助”,在《玉皇诵文书》中反复强调“多做善事、子女孝顺、和蔼亲近和谦虚谨慎”,这与客家传统家风家训一脉相承,唱词中“夸里落空虚”更是凸显客家日常交流语言的特色和客家五句板山歌的艺术特征。梅州市“客家朝醮”民俗孕育于梅州客家文化生态,传承数百年至今依然在客家地区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梅州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包括对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民间艺术和活动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与创新,让这些富于客家文化象征意义的民俗资源成为开发和彰显“客都”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内容。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对于民俗曲艺,只有做到现代因素和传统因素的有机结合,既达到革新,又保持核心因素的稳定,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才能继续传承下去。从阴那山富集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来看,客家朝醮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提升梅州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赵雅辞.北宋玉皇信仰与道教体系观音图像的形成.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3(2):44-52. 2、金宵.非遗热浪中的四醮朝山——山西省临汾市蒲县“四醮朝山”祭祀活动的变迁及其动因.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9: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9 10:01 编辑

客家朝醮、文艺惠演、民间艺术……梅州这场活动新年氛围拉满

   2023年12月31日,梅园百艺——2024元旦民间文艺惠民演出暨民间传统“客家朝醮”文化展示在梅县区人民广场举行。精彩的展演吸引了上千市民前来观看。活动同时在线上同步播出,为市民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在文艺表演前举行了客家朝醮展示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客家朝醮,这一独特的民间信仰活动,是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过来的生产生活中保留和积淀而成的精神财富,是客家人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生活的期盼。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游神队伍抬着神像、祭祀品缓缓行进,舞龙舞狮队伍翻腾跳跃,鲤鱼灯来回穿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氛热烈。参与展演的演员们身穿盛装,脸着彩妆,以生动的表演,虔诚的朝拜,重现客家先民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辛勤劳作、祈求丰收、憧憬幸福的场景,整个活动现场洋溢着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让人们感受到客家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朝醮活动结束后,元旦文艺惠民演出在开场舞《盛世中国》优美的舞姿中拉开帷幕。随后,木偶《木偶书法 木偶茶艺》、采茶歌舞《喜迎春》、木偶舞蹈《北京的金山上》、采茶小戏《豆腐情缘》、木偶小戏《智斗》、舞蹈《寻花》等木偶艺术、采茶歌舞等轮番上演,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表演将五华采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广东汉剧《海舟过关》、山歌《喜事好运滚滚来》、童谣串烧《新客家童谣串烧》、民间舞蹈《天宫舞曲》、民间舞蹈《金花舞》、歌伴舞《向往》等多种艺术形式同台献艺,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据悉,此次活动由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指导,梅州市文联、梅州市文艺志愿者协会、梅县区文联主办。市文联负责人表示,客家朝醮活动和文艺演出展现了梅州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加强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促进梅州民间民俗文化项目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增添了节日文化氛围。

   南方+记者 汪思婷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5:2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 15:28 编辑

探访“梅诗三家”黄香铁故居铁耕楼
识字有此舍 著书隐耕楼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修旧如旧的铁耕楼内部。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黄香铁故居铁耕楼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清晨鹿迹冷苍苔,残箨份份卷作堆。……删尽繁芜存质干,不应枯槁比寒灰。”自古以来,落叶在文人眼里多悲凉,而在此人的眼中,却可以于枯槁中看到生机,以一首《落叶诗》名震京城,他就是有“梅诗三家”“黄落叶”之美称的黄香铁。

    黄香铁,梅州蕉岭人,其故居位于蕉岭县蕉城镇陂角村,称“识字耕田之舍”,又名“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

    晚年的黄香铁就半隐居在这座楼里,整理诗稿和编撰《石窟一征》。斯人已逝,文风尚存。黄香铁的后人小心守护着这座铁耕楼,陂角村也以他的名义建立了奖教奖学基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奋发图强,努力向上。

    ●文: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通讯员 廖静宜 汪敬淼 丘林强 徐志宝

    图:汪敬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5: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 15:30 编辑

   传奇一生 仕途坎坷寄情诗歌书法

    绵绵的春雨滴在铁耕楼的青石台阶上,台阶缝隙里的青苔越发浓密翠绿。拾级而上,走进这座200多年的建筑,黄香铁传奇一生徐徐展开。

    “我跟黄香铁隔了好几世,但我听父辈讲过,他并不是在蕉岭出生的。”黄香铁的后人黄穗光介绍,黄香铁生于江苏苏州黄骊坊,直到13岁才随父母回到故乡镇平(今蕉岭县)。或许是受到江南文风的熏陶,黄香铁自幼聪明好学,在16岁时考中秀才,其后游学于潮州和北京,在京充国史馆缮书多年,后三下潮州讲学,晚年隐居于故乡铁耕楼。

    黄香铁一生严谨治学、工于诗词、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计有《读白华草堂诗集》《诗纫》《经馂》《史呴》《铁庵随笔》《石窟一征》等流传于世。在嘉应州,他与宋湘、李黼平齐名,合称“梅诗三家”。翻看史籍可以发现,作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在梅州历代文人士子中,以功名而论,黄香铁并不算成功。

    黄香铁三次上京,居京18年。三下潮州讲学,在潮阳任儒学教谕7年,连续在潮州讲学12年,极得文人学士推崇,他们为黄香铁学问高深而得不到重用鸣不平。晚年回家乡时,当地一位举人写一临别联,形象地概括了他的一生,联云:七品八品九品,官愈做而愈小;一集二集三集,诗日积以日多。

   “虽然他的官宦生涯充满挫折,但是他并不自暴自弃,或者屈膝沉沦于浑浊之流,相反,保持文人的清高气节,在教育和文化上为国家和桑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黄穗光说,黄香铁保持耿介的秉性,深研学问,在诗歌、书法和方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造诣。

   黄香铁的诗歌雄骏有力,满纸生气。丘逢甲在《题〈读白华草堂诗集〉》中云:“嘉道以还论粤派,谭张之外此名家。瓣香故里尊红杏,养志高堂谱白华。七字鼓旗雄后劲,一官鼗铎老天涯。寻秋曾过诗人墓,重检残篇发浩嗟。”

   黄香铁的书法秀美灵动,笔墨横姿。《潮汕历代书画录·潮州市卷》收录其折扇行书一件,称“字结体身腰颀长,笔画纤劲清瘦,调子疏淡,乍看似信笔写去,不作经营,但笔笔有法度,字字得其所”。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为潮州湘子桥小蓬莱楼外柱书撰“修成蓬岛三神洞,汇到梅溪万壑流”联,行书秀逸灵动。

   黄香铁还是一位研究梅州方志学的大家。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石窟一征》,是客家研究的萌芽之作。此书志征抚教养之道,明礼俗方言之本,亦使黄香铁的文采表于后世,不负平生所学。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曾为黄香铁画像题像赞云:“貌奇而丰,性介而通。行万里而脚健,年半百而心犹童。是所以为铁居士,抱贞石而托厥躬。”这段像赞也是对黄香铁最好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5: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 15:35 编辑

    隐居故乡 铁耕楼里创作《石窟一征》

    仕途不顺的黄香铁晚年隐居于故乡铁耕楼,著名的《石窟一征》便是在这里完成的。

    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西南向东北,进深33.17米、面宽29.89米,占地面积96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有40多间房。

    行走在铁耕楼的巷道和厅堂之间,可以感受到处处透出的浓郁书香气和田园气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特质在这座建筑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门正面上方题“识字耕田之舍”,两侧楹联“广厦万间初成此屋,汪波千顷长绕吾庐”。在这间屋建成的时候,黄香铁为它取名“识字耕田之舍”,来表达自己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向。

    大门的不远处,侧门与其在同一条路上,走近可看到其楹联为:“五亩鸡豚同室攘,一筐葱韭共家肥。”黄香铁退隐躬耕、为学求知的志趣跃然于上。

    穿过斑驳的大门进入铁耕楼,这座楼由拱券式通廊相接,为四横两层走马楼杠式结构布局,第一横为硬山顶,第二、三横为悬山顶,一、二横屋之间左边开一侧大门,第二、三横屋之间左边同样开有侧大门,第四横屋为杂屋,楼中间包围着长方形的花堂天井,别具一格。

   铁耕楼共有两层楼,踩着粗糙狭窄的石板台阶往上走,可以看到二层结构形同一层,内容有所不同,青砖柱多柱支撑形成通廊,抬梁式木质梁架,木质楼板,砖墙和木质护栏。


    “这些地板和墙壁都是以前的工匠用石灰、黄糖、糯米粉混合粉刷的,十分坚固。你看这里的墙壁,光是这一层就有两三厘米厚。”黄穗光指着一层的一处圆形拱门旁的墙面说。

   在铁耕楼的一个角落,有两个拱形的门,这两个小房间是专门为来访客人的马匹准备的马房,由于许久没有人或牲畜走动,地面上长满了绿绿的苔藓,墙壁上也已斑驳。“以前的人骑马出行,不少达官贵人会来拜访黄香铁,这就是专门为他们打造的。”黄穗光说。

   铁耕楼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富有特色。据史料记载,这座楼并非他自己所建,而是其学生为报师恩出资建造。

   “当时,40多岁的黄香铁在潮州执教,他的学生为他的深厚才学所折服,又看到他如此清贫,为报答师恩,便凑钱给他建起了这座铁耕楼。”黄穗光说。

   咸丰三年(1853年),67岁的黄香铁逝世,葬于蕉城镇樟坑村,他一生虽然没有在官场得志过,但其留下的《石窟一征》,是蕉岭县的重要文献,对了解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以及研究客家源流、文化、民俗都有重要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5: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 15:36 编辑

   传承文脉 奖教助学激励后辈奋力求学

    “铁耕楼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有200年历史,201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晚年的黄香铁就半隐居在这座楼里,潜心进行学术研究。”在蕉岭县黄香铁故居前,黄穗光当起了讲解员。

    “铁耕楼作为黄香铁的故居,前期因为年久失修,变得相当破败。得益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推动,耗时多年才完成初步修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黄穗光坦言,保护修缮故居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的修缮团队,单靠后人的力量,恐怕难以修缮。

    据悉,从2003年开始陂角村就积极与县、镇沟通,希望修复日渐破败的黄香铁故居,打造成为文化名人旅游点。
    2019年初,在蕉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铁耕楼得到了一笔县财政修缮资金,对破损的地板、瓦面、门窗等进行修旧如旧,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长长的天井里抬头可以看到墙壁上的万字花窗、铜钱花窗古色古香,有些颜色较浅的是重新装上的,但不仔细看几乎分辨不出新旧。“我们封掉了当时开的窗,之前有人住,觉得窗户太小太暗了,但修缮的时候我们复原了回去。”黄穗光说,一切都是为了保持最初的模样。

   如今的铁耕楼告别了破败,迎来了新生,继续以古朴典雅的姿态屹立于乡野之间。

   铁耕楼所在的陂角村人文资源丰富,有清代举人黄香铁、黄观清等历史名人,铁耕楼、根文化宗祠建筑极具特色,这个小小的村庄还曾留下红四军革命足迹。

   业内人士认为,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黄香铁文化资源打造旅游业发展,构建蕉岭世界寿乡文化核心区,对陂角村发展和丰富提升蕉岭县文化内涵,增强蕉岭县历史厚重感,拉动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

   陂角村霞黄自然村历来就有崇文重教的良好风俗,据了解,在1992年时经有识之士倡导,成立了香铁奖学金,民间集资奖优秀学子,目的就是传承香铁文化,激励后辈奋力求学,学有所成后回报国家、家乡。

   “我们希望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可以知道黄香铁,了解他的故事,并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黄穗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15: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 15:38 编辑

   ■相关

   《石窟一征》与客家文化渊源

    清乾隆年间,镇平知县潘承焯、吴作哲曾主持修订《镇平县志》,该版本的县志侧重记述疆域、赋役、典章、职官等内容,内容相对简陋且多有谬误。

    黄香铁通过搜集丰富的资料,对其内容精心考订勘误、裨补阙漏,编纂而成内容丰富的地方志书——《石窟一征》。因属于私家撰著,不能出现县志的字眼,而镇平有一条石窟河,所在又以石窟都知名,所以起名《石窟一征》。

    在编写该书的过程中,黄香铁采掇勤劳。他虽已年过半百,身体发胖,行走不便,仍跋山涉水,奔走于各地作深入调查、挖掘和整理文献。全书于咸丰三年(1853年)完稿,是年黄香铁卒,终年67岁。

    因《石窟一征》在光绪年间出版,有后人把它视作光绪版《镇平县志》。此书是一部记载镇平县的历史沿革、教养之道、礼俗之宜以及天时、地志、人物、方言等方面的志书,极具文献价值

   全书共8万余字,分为方域、征抚、教养、礼俗、天时、日用、方言、人物、杂记等,并涉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包括客家源流、民俗、方言、风土人情等内容,不仅可当作县志读,亦是研究客家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料。

  《石窟一征》还有一大贡献就是率先对客家方言进行了记录与考证。方言部分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是该书的重要内容。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方言篇》就以《石窟一征》为蓝本,民国年间的《赤溪县志·方言》又是以光绪《嘉应州志》为蓝本。包括黄香铁之后的许多客家方言学研究成果,如杨恭桓的《客话本字》、罗蔼其的《客方言》等,都对《石窟一征》的部分内容有所参考借鉴,可以说客家方言研究萌芽于黄香铁。

   落叶诗名 震动京华

    “水墨萧参老笔遒,画家酷似李营邱。江湖一白浮鱼艇,烟月空青见寺楼。倦客晚来宜远望,枯禅定后不惊秋。天公收拾林峦净,要放梅花出一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京翰林院抄书的黄香铁作《落叶》四首,名震京华。

    古人吟咏落叶,多有凄戚离别之意,而黄香铁吟咏落叶,一反悲凉、颓废之传统,另辟蹊径,结句皆以有希望、有生气之语出之,与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文一出,京师为之震动,名公巨卿直呼他为“落叶诗人”或“黄落叶”,而不称其名。

    黄香铁以写诗著书闻名于世。在京城客寓时,日以古体诗自课。他常与诗坛名家包世臣、何绍基等交往。他的《读白华草堂诗集》就有梅曾亮、包世臣、蒋湘南各作序言一篇。他写出《读白华草堂诗集》3集20多卷。

    《读白华草堂诗集》分初集、二集和苜蓿集,每集按写作年代分卷,共二十九卷。收集他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35年间的作品古今体诗2393首。其中五言五律占大部分,七律以脍炙人口的《落叶诗》闻名,七绝以《帝京杂咏百首》最多,中亦有乐府和长短句。诗集题材多样,生活丰富多彩,异彩纷呈,大致可概括为民俗风俗、自然景观、风光名胜、乡土情谊、古今人物五大类,其诗每出一卷,传颂甚广。

    参考资料

    梅州市纪委监委,《忠廉大义》,南方日报出版社,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