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客家朝醮”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812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2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09:23 编辑

近两百年来商业活动影响山区原乡生活,同时冲击传统文化
丰顺县黄金镇“四友堂”所经历的历史拐点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四友堂祠堂前的石楣杆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四友堂在丰顺县黄金镇松青村,迄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四友堂祖屋的梁上雕画

●刘子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这几个阶层,商排在最后一位。农耕社会,重农抑商是一种常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商业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显露出来,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就在这变化的过程中,丰顺县黄金镇松青村的“四友堂”留下的历史印记, 也印证了这历史的拐点。

   拐点一

   石楣杆上的时间和前后两次鸦片战争

   四友堂在丰顺县黄金镇松青村,在清代中期由彭氏桂先、志先、耀先、继先兄弟共同出资建造,迄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根据祠堂前石楣杆上的内容,大清道光十六年(1836),也就是在鸦片战争发生的四年之前,彭桂先成为了贡生。三年后的1839年,他的兄弟彭志先也获得了贡生的身份。之所以说是“获得”,是因为在大清,贡生除了以秀才的身份举荐之外,捐纳也是另外一种方式。清朝多年来因为财政紧张,不得不采用这种做法。虽然历经多次变化,但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制度,也为社会所认同。查了查《丰顺县志》,没有他们获得功名的记载,是遗漏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得而知。除了镌刻了兄弟俩功名的两根石楣杆之外,旁边一根是咸丰十年(即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时期)的贡生彭应登(由附生即县学秀才举荐)和彭应升的。其中彭应升还有州同的官衔——知州的佐官,大概是现在的地级市副市长这个级别(如果是散州则相当于副县长级别)。从《丰顺县志》相关的仕宦记载来看,他并没有实际出任官职经历——只是具有官员的身份。如此看来,他们获取功名的时间大概就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石楣杆,见证了历史的同时,也成为这个家族兴旺发达和荣耀的标志。

   拐点二

   汕头的开埠与彭姓的商业机会

   黄金镇松青村彭姓从开基祖仲实公起,就广置田亩,历经多年积累,家底日渐丰厚。至秉谦、希圣、庆禄、袁庆时,被称为“四大万富”,远近闻名。松青彭姓的发家致富,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还跟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关。大清乾隆朝之前就已经形成的黄金镇墟市,至今仍然繁盛,产溪河静静地从墟旁流过,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运是一种便捷的运输方式。产溪河在沟通了附近的几个乡镇的同时,还向下流至韩江,直通潮州乃至东南沿海一带,为集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松青村处在墟市旁边的陆路要冲,从径门乡蜿蜒而来的龙溪水从村旁不远处汇入产溪河,附近乡镇人员的往来和水、陆货物的流转,也给予了他们更多的致富的机会。大的方面,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大门,对外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1860年汕头的开埠,商业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步显露出来,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商业活动从潮汕经水路影响到了黄金镇,山区的柴炭竹木和外地运来的海产、工业品(比如洋货红毛灰、洋油、洋火等)在这里汇集。松青彭姓显然从中获得了料想之外的赚钱的机会。这也为追求功名的读书人提供了物质基础——堂上的匾额显示,光绪十四年(1888),族人彭钜英考上了戊子科第七十二名举人,在科场上更进了一步——只是不知道为何没见到石楣杆。也有人认为是毁于意外。

   拐点三

   从有族无宗到士农工商并举

   四友堂的含义清楚地表明:桂先、志先、耀先、继先兄弟四人团结友爱,符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传统的儒家道德理念。事实上,他们在远近也有“孝友”的美名。然而,在为世人树起一面道德旗帜的时候,背后却有让他们心头难以平复的现实。据松青四友堂后人彭引平介绍,四友堂的兄弟不是四个人,而是兄弟六个。在长兄和幺弟在附近各自创居之后,他们兄弟四人决定团结在一起,以显示“同堂济美”“棣鄂联辉”(堂内匾额和门额内容)——按照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宗子(指嫡长子)是宗法继承人,主持宗族的各项事务,在宗族中有很大的话语权。然而这次长兄的离开,是“众志不协”的结果:(嫡)长子在宗族事务当中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没能凝聚族众力量。这也证明了宗法制在当地的式微。

   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今天下宗子之制不可复,大率有族而无宗——这是社会往前变化的结果。而四友堂上堂柱联也显示了这一点。上联是“ 训小子勿猖狂饮食起居宜准圣贤良法式 ”,意为后生小子已经“猖狂”了,必须加以训斥,而不是采用宗族中的严厉的家法惩戒,以儆效尤。下联是“嘱后生须努力士农工商皆为豪杰大舆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这几个阶层,商是排在最后一位,地位最低。在对联里是士农工商并举,也都称为“豪杰”,经商也可以大展宏图。此显示出鸦片战争以后,商业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中堂柱联 “教子读书纵不超群亦脱俗,督农耕虽无余积省求人” 也保持了对传统耕读文化的认同,但明显降低了科举功名的功利性追求。商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当然也是社会进步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4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09:42 编辑

讴歌时代 乐享人生
——专访丰顺籍知名音乐人杨路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采访现场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杨路个人收藏品展示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杨路与夫人“一唱一和”
民间音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
采访小组与杨路(左四)合影。

策划:朱明海

统筹:罗 琼

记者:徐祥贵

摄像:魏浪鑫

罗武财

整理:黄育兰

   近年来,丰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外出乡贤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丰顺县外出乡贤奋勇拼搏,涌现了一批业界精英,为更好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爱乡情怀,丰顺县融媒体中心(丰顺县广播电视台)组织采访小组到全国各地采访丰顺县在文化、教育、科研、商界等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的励志故事、成功经验、崇高品质引导、带动、激励年轻一代,凝聚各方力量为丰顺县各项事业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近日,记者一行前往广州专访丰顺籍知名音乐人杨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4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6 09:45 编辑

   人物简介

   杨路,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人,作曲家。先后在丰顺文工团、揭阳歌剧团、榕江汉剧团、丰顺汉剧团等文艺团体任艺委会委员、乐队队长、主要演员、导演、编剧、作曲等职,是丰顺县第一、二届音协会长、梅州市第一届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对广东汉剧、客家音乐、山歌、畲歌等颇有研究,曾对山歌剧的唱腔、唱法及领奏乐器“山胡”作过许多改革尝试,多次获省、市、县文化部门的奖励。致力于古董、奇石收藏及盆景、根艺的研究工作。根艺品《高瞻远瞩》曾获第一届根艺展一等奖。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音乐之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走上文艺道路?

   杨路(以下简称“杨”):这个说来话长。我大概8岁的时候,上街看到一个老人家拉二胡,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二胡,我很喜欢,就天天去看。那个老人家见了就问,小朋友你喜欢听吗?想要学吗?我太喜欢了,我从来没见过,就请他教我。他就拉了一段简单的《孟姜女》。后来我还把二胡借回家去练习。有一天半夜练习的时候吵醒我奶奶,我奶奶不知道二胡是哪里来的,我说从街上一个老人那里借来的,她又问他叫什么字,我说大家都叫他黄伯,名字我不知道,她一急就说,名字都不知道,你这个东西就是偷来的,立马拿个鞭子打我。天亮后,黄伯听说我被奶奶打了,他就来我家里,劝我奶奶说不要打孩子,是他把二胡送给我。我奶奶当即叫我跪下去拜黄伯为师父,从此就走上了学二胡这条路。因为学习二胡,有机会参加各类县里的比赛,还经常得奖。当时丰顺一中有个音乐老师说你要争取去北京考中央音乐学院,你是有前途的,他愿意出一半路费给我去北京。但1957年我奶奶患病因没钱医治而去世,我心很痛,就没有去北京参加考试。期间写了第一首歌《客家情歌》,寄到广州音乐家协会办的《岭南音乐》,可几个月过去了仍没回音。1957年下半年至1958年上半年,在新田学校任全校音乐老师。1958年丰顺文工团成立,县里调我过去负责作曲工作。1958年2月左右,《岭南音乐》杂志发表了这首《客家情歌》,农历二月十五日,我收到了16元稿费,我很高兴,正应了俗话“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元)”。

   记:在您创作的众多文艺作品当中,有没有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作品,可以分享一下您的创作经历吗?

   杨:印象比较深的是写畲族的歌曲。当时单位领导叫我写一首关于畲族的歌曲,他说你要到畲族地方去体验生活,还要跟另一个同事排练一个舞蹈出来。当时我就到潭江、潭山了解畲族的情况,但那里的畲族一些风俗已逐渐汉化,我就跟他说我们要到福建、浙江那边,听说那边有几十万畲族人口。我们三个人又走访闽东地区几个有畲族人口居住的地方。当地文化局局长了解我们到访的目的后,也亲自带我们到各个县了解情况。回来以后我们就排了一支舞蹈《畲家美笋敬亲人》,我还写一首歌,叫《春满畲山》。大概是1975年送到省里去评奖,当时的中央文化部又点名要重点加工这一首,我就到省里去修改。他们叫歌舞团演唱录音,他们唱得非常美妙非常好,但是风格有点变味,我就提出这个首歌最好是用民族乐器,不要钢琴伴奏,唱法也最好是我们民族唱法。这首歌后来在《广东文艺》《广东革命民歌》发表了,我对这首歌就印象比较深。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真正值得推敲的作品。

   记:您在音乐中充盈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您认为个人生活阅历会对作品产生怎样的影响,您又希望通过音乐去传递什么?

   杨:我出生在民国时期,过去我们国家贫穷落后,饱受侵略。我小时候看到很多苦难画面,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读书幸得还有每个月6元的助学金,当时一斤米是一块四角二分。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我在家里写作品点的还是煤油灯。改革开放后生活开始逐渐不同了,我深深感到我们国家强盛,我们国人才能过好生活,所以我歌颂我们的国家,歌颂我们的家乡。近些年我写了《中国加油一定赢》《波澜壮阔四十载》等歌曲,反响和传唱度都挺不错。

   记: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多网红歌曲纷至沓来,不知道您如何看待这一类歌曲?

   杨:现在网红歌曲很多,水平也参差不齐,但是我的看法就是,群众喜欢就好,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有些人喜欢阳春白雪,有些人喜欢比较通俗的,对人民有利,易于传唱的都挺好。

   记:据了解,您不仅是作曲家,还是个收藏家,曾展出过数十件奇石,您收藏石头的缘由是什么呢?

   杨:大概在改革开放初,我们夫妻俩星期六、星期天就骑上单车、戴着草帽,上山找树根(研究)根雕,下河找(新奇)石头。一次,到汤西小溪里找个石头摆开像条鱼,便拿回家里摆放,刚好泰国有个几十年的朋友,曼谷画院的曾院长,回到丰顺,去我家里(做客)。他一眼就看到这石头像鱼,鱼寓意“年年有余”,他很喜欢,问这个石头要卖多少钱。我要送给他,他又不敢拿。之后就经常下河去捡石头,对收藏也渐渐有兴趣了,也算是深入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记:您退休多年,依然为丰顺文艺事业建言献策,关注家乡文艺动态,对家乡丰顺未来想要踏上文艺道路的年轻人您有哪些建议呢?

   杨:我前几年有回去,最近很少回去了,有时候从电视上,或者是从朋友发来的信息里了解一点。看见我们家乡的文艺活动很活跃,新秀也很多,画画的,歌唱的,我感到很高兴。我在旧社会生长,没有机会到专业学院去学习,是一个遗憾,也走了很多弯路。要说建议,我希望家乡的青少年们最好能去到著名学院,跟专业老师学,向水平高的人看齐。此外,还是要熟悉我们的家乡的民间东西,山歌、汉剧,这些民间音乐还要学习,因为这些很有民族的特色,没有特点的东西还是一般化的。祝我们丰顺的青年人以后的一代强一代,更上一层楼,希望我们丰顺文艺工作蓬勃发展。

   记:非常感谢您分享的宝贵经验,祝您身体健康,心想事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