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兴宁古城北门城楼上的鸱尾与故宫建筑上的鸱尾之比较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03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91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13 13:43: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文转
首先,在古建筑中,能否安置鸱尾可以标记官方建筑和民间建筑。我得到的资料,鸱尾只限于官方建筑,不属于民间。否则,兴宁历史上高官众多,富商亦多,难道没有一人可以花费若干,建条鸱尾以显名?
    例如,在兴宁县,目前仍然保持有鸱尾的古建筑(包括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只有兴民中学内的孔庙和古城北门城楼。这两建筑物都是官方建筑。记忆中,四个城楼都是有鸱尾的。
    反而西河桥头修复一新的两海会馆,历史上也是没有安置鸱尾的。它的镇压之物是水花。
    梅州长期属于潮州府(兴宁五华长期属于惠州府,仅仅279年前为了凑嘉应直属州之数,才被划嘉应州管辖。但有许多时候,嘉应地区的治所设在兴宁。过去有所谓“兴梅地区”的说法,兴宁在前,梅县在后)。潮州府城内,可见的图片中,也是官方建筑物才安置鸱尾。
    但是,有反例。好象珠三角的一些寺庙,如龙母庙,屋脊上也安置有鸱尾。是否历代有皇帝特旨,还是擅自僭越,就有待考证了。在古代,僭越是杀头的罪。但在末世之秋,法不治众,或者地处偏僻,无人追究下,侥幸有保留下来的鸱尾也围可知。
    其次,兴宁古城北门城楼屋脊上,除了鸱尾以外,两端还有水花装饰物,作用也是镇压火患的。但是,故宫的建筑物上,水花的装饰却更隐蔽,似乎只有鸱尾。
    第三,比较北门屋脊上的鸱尾形态,和北京故宫建筑物上鸱尾的形态,除了制作精美与简陋的区别外,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口大尾小。北门城楼上的鸱尾则正好相反,口小尾大。
    口大尾小,则有气吞天下的大气。口小尾大(仔细看看,它的口很小),恐怕就不仅仅限于“地方国营”的意义了。
    还有,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安置的位置都在屋脊的两端。所以,常有一般人称之为“吞脊兽”。而北门的鸱尾,只能安置在屋脊上,还需要水花助阵,是否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此外,北门城楼屋脊正中有一火球,象征太阳。那两条鸱尾是围绕着太阳的。我仔细回忆过,再比较现在的两条鸱尾的安放位置,已经远离火球一些了。是否施工方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留待今后是否还有机会去考证一番。
    下面发两个图,一是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一是北门城楼上的鸱尾。虽然不清晰,但是,大致形态还是看得出的。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