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124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6-10 19:07: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9:08 编辑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来源:南方网 周存

   编者按:

  博物馆承载着地域文明,如果想感受当地的文化,走进博物馆是不错的选择。在我们的身边,不仅有公共的大型国有博物馆,也有很多不同特色的民间博物馆,这些特色的民间博物馆可以看作当地的一种文化名片,它们像是一面面镜子,从中映照出这个城市,这个地域的另一面,加深了我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在广东,民间博物馆的力量蓬勃发展,从数量上来看,广东民间博物馆占比就超过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5·18国际博物馆日”,南方网开始推出“宝藏在民间”系列,寻觅散落在广东这片文化热土上的民间宝藏。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在广东佛山的千灯湖畔,有一家民办博物馆——广东大观博物馆,自2018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短短几年间,参观累计超200万人次;馆藏文物共计约12000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共计584件,其中一级文物405件/套,根据《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显示,该馆的一级文物数量在省内仅次于博物馆“一哥”粤博。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11:53 | 只看该作者

       创办博物馆初心


  不让子孙后代仅在教科书上读历史


  广东大观博物馆由民营企业家丁方忠及其弟弟丁芳桂创建,按照国家级博物馆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展陈面积2454平方米,经过多年的努力,华南的广东大观博物馆与西北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西南的建川博物馆被业界公认为国内三大非国有博物馆。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广东大观博物馆馆长丁方忠表示,小时候受到爷爷的影响,开启了自己收藏的爱好;2009年,又与人在首都博物馆创办了“中国首届历代纸钞展览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着收藏量越来越大,逐渐才有了创办博物馆的想法,想为自己的藏品找个归宿。”


  博物馆目前的基本陈列展览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青铜之光:中国古代青铜器展览》《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陶俑展览》《镜鉴之明:中国古代青铜镜展览》《明清之韵:中国明清时期工艺美术展览》。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商代“乡宁父丁”铭方鼎


  馆内藏品涵盖古代青铜器、青铜镜、汉唐陶器、琉璃古珠、瓷器、掐丝珐琅等文物门类,且大多数系同类文物中的精品,特别是青铜镜以藏品数量之多、精品之集聚位居国际博物馆前列。


  丁方忠认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素质的成熟,“我创办博物馆的宗旨是不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仅仅在教科书上读历史,而是让他们走进博物馆这所大学,通过文物的实物,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用文物讲述我们的民族历史,感受五千年不曾断代的中华文明。”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唐代彩绘骑马俑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唐代彩绘胡人骑骆驼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15:13 | 只看该作者

   坚持回流文物


  用文物讲述中国的历史


  我国有6000多家博物馆,根据《广东省2023年度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全省备案的博物馆有385家,这么多博物馆如何创办自己的特色?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商代饕餮纹青铜尊


  丁方忠认为,非国有博物馆无法完全承担各种文博工作,比如考古挖掘、修复文物,实现面面俱到,“博物馆特别是民间博物馆,很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尽量展现完整的文物器物之美,让走进来的观众从中感悟到我们的中国美学,提升个人对美的审鉴水平,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战国蟠螭纹青铜簠


  所以当观众漫步在广东大观博物馆,能看到各种造型独特、器型完整的青铜器、青铜镜,以及精美的瓷器,这些大多数是丁方忠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文物精品。


  其中,最让引人注意的是博物馆二楼入口处的镇馆之宝——春秋时期的交龙垂鳞纹青铜鼎。它通高55厘米,纹饰精美,气势雄伟,通体满是纹饰,甚至连鼎足都装饰有兽面纹,环绕鼎腹的是六条立体夔龙,细部装饰上采用浮雕、圆雕、分铸、榫卯、铸接等技术,其铸造技术在当时属世界先进水平。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春秋时期交龙垂鳞纹青铜鼎


  在这个鼎背后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件青铜鼎早年流失海外,被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吉赛尔·克劳斯珍藏,为让这件国宝回家,丁方忠和弟弟丁方桂思量后,第一次将企业抵押给银行,负债过亿元,通过分期付款,终于在2013年初将这件文物征集回国。“不管是国家还是民间社会力量,尽自己的力量把那些真正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文物回流回来,是一件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能留住历史文脉,对得起子孙后代,让他们今后可以在中国的国土上,用中国的文物讲述我们自己的历史。”丁方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18:07 | 只看该作者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东汉青铜羽人御龙十三连盏树形灯


  另外,在博物馆的青铜镜展区,展示着从春秋战国至明清各个时期的铜镜,时间跨度达2500多年,里面保存着现存尺寸最大、保存最完美的一面战国时期的镶嵌花瓣纹五山镜。因为镜子上有五个像汉字“山”一样的纹饰,故而得名。这面镜子的直径有26厘米,中间最薄处仅两毫米,经过两千多年的时光,这面镜子仍然保存完好,十分难得。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战国镶嵌花瓣纹五山镜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镶嵌花瓣纹五山镜拓印纹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20:14 | 只看该作者

   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


  打造城市的博物馆亮丽名片


  近年来,广东大观博物馆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助力佛山博物馆之城建设,与当地学校开展文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学习历史知识,培养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博物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课堂;还将铜镜背后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与党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佛山公正廉洁文化宣教的核心教育场所;并打造“听鸿夜话”特色栏目,举办特色展览、主题讲座,邀请专家为市民免费讲述中国文化、艺术、收藏故事,用一系列特色活动做好文化传播……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清代掐丝珐琅镶玉簋式炉


  怎样才能让博物馆走得更远?丁方忠表示,高质量的馆藏文物是决定因素,“博物馆不仅是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也是城市的文化会客厅。博物馆要用自己的文化藏品完整串联起文物的历史脉络,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把博物馆打造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清代掐丝珐琅彩鹤鹿纹双耳尊


  对于大观博物馆未来的发展,丁方忠表示,目前大观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仅仅是全部馆藏的一部分,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展馆的规模,增加更多的常设展览,策划展出更多的馆藏精品,也会推出更好的社会服务,发挥博物馆这所大学的功能。“我们希望能有一个更大更好的空间,将我们的文物全面地展示出来,让文物真正实现活化利用,让更多的市民更愿意走进我们的大观博物馆。”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清代掐丝珐琅葫芦瓶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广东大观博物馆,丁方忠和其弟在当年还创办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如今已经搬入新馆,该馆以历史视角关注中国货币金融的发展,收藏有中国古钱和古钞,清代货币,民国各类货币,红色货币及各色债券、股票等共计12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共计334件/套,包括一级文物74件/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相关信息,前往观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海报 武君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2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9:26 编辑

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白田山遗址有啥看点

深圳新闻网2024年6月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莎莎/文 莫荣宝/图)巍巍莲花山,悠悠赤石河。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6日上午,深圳考古大事件——深汕特别合作区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在深汕合作区深汕西会展中心开幕。2023年11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发现商周古墓的消息广受关注。经过近半年抢救性考古发掘,至2024年4月,白田山遗址的发掘工作宣布结束。本次展览展出白田山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50余件陶器、石器、玉器,这也是白田山遗址文物首次对外公开展览。


展览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公共事业局联合承办,旨在向公众展示先秦时期本地区的古代灿烂文明,以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览将持续至6月10日,市民可免费到场参观。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


●考古成果


白田山遗址发现灰坑18座、墓葬38座、柱洞子23个。


采集、出土遗物共290余件,其中陶器110余件、石器110余件、玉器30余件、铜器4件。


目前,已修复、完成的陶器、玉器共计70余件。修复工作进度完成60%。文物的C14测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文物修复


妙手“回春”还原貌


深圳考古的每一次发掘行动都深深牵动着深圳人的心。展览现场展示“新鲜出土”的各类陶器、石戈、石玦、玉锛等越千年而来,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显示出古朴、静谧之美。


据悉,自今年4月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结束,深圳考古小分队的工作重点就转向了文物整理、修复与研究。历经千年,白田山遗址墓葬中的绝大部分陶器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文物修复师争分夺秒、妙手“回春”,将破损器、残器的器型修复得“完好如初”,跨越历史的长河,让观众得以亲见文物当年的原貌,畅想先民们的生活起居、风土人情。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市民参观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


●现场故事


考古队员化身“讲解员”


6月6日上午,“白田山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白田山遗址考古成果展”开幕仪式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


“这块石玦好精美。”“商时期就有这么锋利的石戈了吗?”“玉锛的用途是什么?”展览现场,观众们疑问不断,深圳考古小分队一秒化身“讲解员”,热心的为观展者答疑解惑。观众们对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深圳的过去“热情高涨”。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军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圳人的文化共识不断累积、文化身份认同不断增强,因此对深圳的过去、深圳的历史兴趣也越发浓厚。“白田山商时期塟葬的发现也是广东省文物局组织的岭南探源工程的又一重要收获。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如火如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共同智慧与努力,只有敬畏历史,珍惜传统文化,才能增强民族自信,化成共识努力奋斗,创造出属于这片热土更美好的未来!”王军说。


●专家解析


让考古工作走出象牙塔


“3000年前,这里(深汕特别合作区)曾经是浮滨王国向西挺进珠三角的桥头堡。当温润尔雅的玉石被制作成杀伐征戮的武器和工具、却敛去锋芒毕露的杀气,当普通的陶器披上黑釉的外衣,伴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便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到来。青铜与玉石和鸣,正是中原夏商文明的惊鸿一瞥。” 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与文保部主任、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杨荣昌说,“3000年后的今天,依山傍海的深汕特别合作区致力于打造深圳都市圈战略增长极,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正是由小漠港扬帆起航远赴海外。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以白田山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不仅为深汕特别合作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历史轴线向上延伸将近2000年。”


关于白田山遗址的文化属性,也有了初步的判断——“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是分布于粤东地区相当于中原夏商时期最重要的考古遗存,自上个世纪发现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文化的年代、分布范围、文化特征以及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基础性研究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此次白田山遗址考古发掘,为进一步研究 ‘后山文化’和‘浮滨文化’及其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杨荣昌说,“通过举办考古成果展览,回应市民、观众热切关注的文化议题,同时向公众普及学术研究成果,让其参与其中、共同讨论,对于让考古走出象牙塔、繁荣文化大有裨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2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9:30 编辑

揭秘磨刀山遗址:海外收录相关文献,华南学者盼与东南亚交流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日前,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在广州举办,以考古成果揭开了广东古人“磨刀山人”的神秘面纱。6月7日,南都记者来到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的磨刀山遗址,近距离参观来自旧时代早期的广东先祖们留下的石器。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磨刀山遗址是反映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重要考古材料。接下来,研究团队希望通过与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专家学者的交流区域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课题,同时也期待与海外相关地区进行考古合作。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磨刀山遗址

  反映远古时代文化交流的印记


  蜿蜒的南江旁,红土地与成荫绿树相互映衬。对于这里出土的每块石器,考古团队都如数家珍。


  “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历史,填补了广东作为我国内陆最南端,此前还未发现百万年人类史实证的遗憾。”刘锁强向南都记者表示,磨刀山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要进展,更为研究岭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演化、文化发展,提供了尤为关键的新材料。

  此外,广东的地理位置,也赋予了磨刀山遗址独特的区域性与国际性意义。刘锁强说,广东地处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地区的关键过渡区域,磨刀山出土的石器,具有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特征,这也反映了当时区域间的人群与文化交流现象。


  更为重要的是,刘锁强还谈到,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斧(两面加工的石器)此前在非洲、欧洲、西亚等地出土较多,在中亚则较少发现。而在磨刀山发现的手斧呈现较为典型的两面加工技术,这背后可能意味着,早在远古时代,东西方间就曾有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活动出现。

  独特的国际性让发掘磨刀山遗址的意义不仅限于国内。南都记者检索发现,磨刀山遗址发掘的相关文献资料还被收录至法国巴黎博物馆、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等海外平台,供全球学者、观众阅览。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


  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磨刀山遗址的英文版考古材料已通过社科院相关期刊公布。他表示,“磨刀山遗址是反映了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重要考古材料,接下来,我们也希望通过与海外,尤其是东南亚专家学者的交流区域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发展及文化交流等课题,同时也期待与海外相关地区进行考古合作。”


  复原旧石器时代的广东


  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磨刀山人的工作还在进行中。而复原磨刀山人,也是复原旧石器时代的广东。


  刘锁强向南都记者表示,虽然磨刀山遗址没有出土古人类化石,但根据发现的石器,也可以穿越几十万年的沧海桑田、山川变化,从某些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他举例指出,从出土石器的层位来看,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为裸露的网纹红土地貌,属于河漫滩堆积,由此可以推断出,现在的磨刀山在几十万年前位处河滩,而当时的古人类就生活在古南江的河滩边,他们采集石料加工石器,在生活中使用石器。


  此外,磨刀山出土的石器主要以比较粗笨的大型砍砸器为主,加工较为简单。“砍砸器主要可用于砍伐树枝、屠宰动物或挖掘野生果实,反映了广东先祖的生活方式是简单的渔猎采集。”刘锁强说。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红土之心”(左)与砍砸器(右)。


  这也能够反映在几十万年前,岭南地区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给古人类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活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对加工石器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刘锁强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对磨刀山的考古发掘仍不足1%,对磨刀山及南江流域旧石器时代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是否还能找到年代更加久远的古人类遗址,还有待进一步考古工作的探索。


  据介绍,2023年至今在南江流域开展的考古及调查工作收获颇丰,新发现30处遗址,其中大多数为旷野类型遗址,也有少数洞穴类型遗址。目前,2024年的调查工作刚刚启动。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摄影:南都记者 黄昕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34:35 | 只看该作者
从磨刀山“看见”最早的广东人丨文化中国行

来源:南方杂志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磨刀山遗址。 广东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AI技术复原了磨刀山人,实力回答了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复原磨刀山人,也是复原远古时代的广东……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记者走进备受关注的磨刀山遗址。


  这一遗址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毗邻南江,深受红土地的滋养。遗址及其出土器物反映了广东最早人类活动史,在这里人们得以窥见距今60万—80万年前“广东先民”的生活面貌。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人们仿佛能听到古与今的交汇与呼应。


  “改写了广东历史”


  2013年,考古人员调查发现磨刀山遗址,2014年的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手镐、手斧、砍砸器等典型打制石器,专家根据石器所在的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以及区域文化对比研究,推断这些石器距今有60万到80万年历史。


  这一爆炸性成果,将广东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3万年左右的“马坝人”时代大幅提前至距今60万—80万年前“北京人”时代。也意味着60万—80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岭南繁衍生息。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


  2015年4月,磨刀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斧展示了典型的两面加工技术,暗示远古时代东西方间可能已有人群迁徙与文化交流。


  日前,广东省举办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成果展和磨刀山遗址考古十周年活动(下简称“考古十周年活动”),展示了在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十年来在考古研究、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进展与成果。磨刀山遗址不仅是岭南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华南与东南亚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考古进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表示:“该遗址改写了广东历史,填补了广东无百万年人类史的空白。这里发现的石器具有华南与东南亚共同的文化特质,反映了当时区域间的人群与文化交流。”


  这一遗址不仅在国内产生深远影响,其相关文献资料还被海外平台收录,供全球学者研究。刘锁强透露,接下来希望与海外专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学者,就区域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及文化交流等课题展开合作。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AI复原“磨刀山人”数字人截图。云浮市委宣传部供图


  “‘磨刀山人’实力回答202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6月7日,备受关注的广东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主题与AI技术紧密相关。在几日前的考古十周年活动中,《穿越磨刀山》纪录片正式发布,该纪录片大量使用了AI技术复原了磨刀山人的生活场景。纪录片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磨刀山人的复原实力回答了高考作文题。”


  考古十周年活动中主视觉上一枚闪亮心形石制品引人注目。据了解,这枚石头原型正是云浮市郁南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文物,因其形酷似心形,得了一个昵称:“红土之心”。《穿越磨刀山》纪录片中,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数字人,手拿这块打制的石器,敲开了文明的大门,让人类脱颖而出,走向了现代文明。


  记者了解到在郁南磨刀山出土的石器中,还有很多类似“红土之心”的石器,种类包括有砸器、手镐、刮削器等,其中砍砸器用来砍伐树枝,也可以屠宰动物;手镐,尤其是舌形刃手镐在岭南有代表性,岭南气候比较炎热潮湿,手镐可用于挖掘地下埋的野生果实;刮削器用于屠宰肢解动物;还有没加工过的鹅卵石,可用于做简单的研磨。


  这些石器,最开始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南江鹅卵石。距今60万—80万年的古人类,由于有了工具思维,通过简单的设计和打造,将这些不规则的石器打造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器材用于不同用途。通过岁月的沉积,这些被远古人类遗弃的石器最终又“穿越”回到现代,向我们再现了古人类“磨刀渔猎”的场景,这也使得人类在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体质演化的同时发展出日渐复杂的文化,不断迈向现代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深远的变革,考古领域也不例外。AI技术的引入为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利器,更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考古成果阐释和传播的方式。目前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磨刀山人的工作还在进行中。而复原磨刀山人,也是复原旧石器时代的广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4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9:44 编辑

@青铜器爱好者,这个广州新展带你看吴越文化

   28日上午,“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江博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物精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化特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弦纹鼎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元新兴 一轨同源”三个部分,展现出吴地文化从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吴文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


  古吴神韵,青铜绝冠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明。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及越文化组成,其中的吴文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即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蛮,创建勾吴,这在1954年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zè)簋(guǐ)的铭文中也得到了证实。南下的中原文明和吴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文化。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的镇江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示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一是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二是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三是自创形器。


  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铸造已完全进入地方风格的臻熟期,中原铸造的铜器在江南绝迹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方特色铜器,形成吴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富有吴国特色的扁体簋、兽面纹提梁卣(yǒu)等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荆刺纹尊


  作为春秋时期的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长期征战,其兵器铸造业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状态。适应于当地河流湖泊众多的地理环境,军队以步兵和水军见长,兵器则以矛、剑、戈著称。当中,吴国剑更引领着周代剑制的发展,其复合金属、暗花纹、剑首同心圆等铸造技术即使在今天也难以复刻。


  “吴越”“百越”互有异同


  本次展览除了能让观众一睹吴文化的风采,也能与本地百越文化作对比认识,加深对长江以南各地文化源流的了解。


  南越王博物院陈列展览部馆员乔娇介绍,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这在两者的出土文物中均有反映。古文献中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椎髻为俗”,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xiǎn)足、椎髻等越族特征。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兽面纹提梁卣


  头戴羽冠的羽人纹是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王墓中出土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乘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同样饰羽人纹,羽人乘舟的纹饰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相似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0 19:4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0 19:47 编辑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羽人纹铜樽

多元交融,生生不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馆方介绍,南越的诸多遗存证实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南越文王墓出土的1000多件/套文物中,发现有巴蜀文化、匈奴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海外文化等至少9种区域文化并存,这是战国以来政权由纷争走向统一,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结果,也反映出岭南地区善于吸收、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展览现场

  

   在这个过程中,吴越文化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尤其值得重视。在吴越考古之中,土墩墓是吴越地区典型的独有葬俗。这是一种不挖墓穴、平地起坟的葬式,是适应当地河流湖泊密集、地下水丰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葬俗。镇江一带是江南土墩墓分布的典型地区,共发现土墩墓3000余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类似的土墩墓在南越国也有发现。2023年,广州黄埔镬盖顶岭发掘出土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该墓采取堆筑土墩的方式建造,明显继承了江浙地区两周时期土墩墓的营建方式。无独有偶,广州园岗山越人墓、广西合浦、桂平大塘城土墩墓等遗址的发现,为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自环太湖地区经珠江三角洲到越南北部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

宝藏在民间|广东大观博物馆:打卡一级文物的民间藏宝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在展现吴地青铜器独特风采的同时,更多关注吴地文化在形成、发展、传播中的历史线索,及其与南越文化的相融相交,以期通过展品和相关图片,展现吴越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本次展览将展至2024年8月18日。


  来源: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