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事诗》
黄遵宪的诗歌主张
少年时代的黄遵宪就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立志“要抟扶摇羊角直上九万里”,但在封建时代,这样的有志青年只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才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同治六年(1867年),黄遵宪开始了他近十年的科考生涯,由于在科场屡屡遭到挫败,多次名落孙山的经历也让他开始反思,认为人的精力不应该损耗在无用的八股文上,于是写《杂感》诗,喊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创作主张,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一种宣言”。在他的诗当中,有一首名为《流求歌》(又作《琉球歌》)的长篇咏史诗,达38句,堪称琉球国史诗,创作于琉球亡国之后(1879年后)。
黄遵宪设计的人境庐
《杂感》
《琉球歌》写作背景
光绪三年(1877年),何如璋被任命为清朝首届驻日钦差大臣。何如璋与黄遵宪的父亲黄鸿藻为世交,又是同乡,他对黄遵宪的聪敏才智颇为赞赏,因而力邀黄遵宪作为参赞同行。从此,黄遵宪便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到任之初,即面临近代中日关系的启衅之端——琉球问题交涉。日本政府通过明治维新改革,废除幕府、改革官制和土地制度,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等三大政策为发展目标,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扩张发展道路。但是由于日本境内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等因素,为寻求工业原料和商品倾销市场,日本决定采取对外扩张侵略的政策——大陆政策,即第一期征服中国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以朝鲜为梁进入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期征服中国内地,进而征服世界。
琉球坐落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鹿儿岛之间,呈东北、西南方向蜿蜒上千公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一度成为东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因此有“万国津梁”之称。同样,作为通往台湾的必经之地,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理所当然”的指向地理上邻近日本而经济上又落后于日本的琉球。
早在明朝洪武时期(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便以和平手段与琉球确立宗藩体系,此后百年,双方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流。清朝时期,同样依照明代条例,接受中国册封,两年一贡。1871年,受台风影响,琉球渔船漂至台湾,双方因语言不通引起误会,导致一批渔民遭台湾本地高山族人误杀,此次误杀事件成为日本进犯台湾的突破口。1874年,日本便派兵三千进攻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台事专条》(又名《中日北京专条》),将侵占中国台湾的行为描述成保民之义举,日本内务卿大久保利通向明治天皇提出为加强琉球属国化(阻贡),必先斩断中琉两国未断之联系,即割断中国与琉球在历史上形成的宗藩关系。
1875年,日本政府即向琉球发布命令:禁止入贡中国;不准接受中国册封;撤销福州琉球馆;琉球今后与中国的贸易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日本这一阻贡命令发布后,琉球曾积极抗争,琉球国王曾派王子至日本谢恩并申明不能停止入贡中国,又在1877年初派官员向德宏来华求救,听诉陈情的浙闽总督何璟与福建巡抚丁日昌做出了积极回应,建议清廷借何如璋出使日本之便,与日方进行切实理论,并邀集西方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评判是非曲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