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91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
本文转
首先,在古建筑中,能否安置鸱尾可以标记官方建筑和民间建筑。我得到的资料,鸱尾只限于官方建筑,不属于民间。否则,兴宁历史上高官众多,富商亦多,难道没有一人可以花费若干,建条鸱尾以显名?
例如,在兴宁县,目前仍然保持有鸱尾的古建筑(包括修旧如旧的古建筑),只有兴民中学内的孔庙和古城北门城楼。这两建筑物都是官方建筑。记忆中,四个城楼都是有鸱尾的。
反而西河桥头修复一新的两海会馆,历史上也是没有安置鸱尾的。它的镇压之物是水花。
梅州长期属于潮州府(兴宁五华长期属于惠州府,仅仅279年前为了凑嘉应直属州之数,才被划嘉应州管辖。但有许多时候,嘉应地区的治所设在兴宁。过去有所谓“兴梅地区”的说法,兴宁在前,梅县在后)。潮州府城内,可见的图片中,也是官方建筑物才安置鸱尾。
但是,有反例。好象珠三角的一些寺庙,如龙母庙,屋脊上也安置有鸱尾。是否历代有皇帝特旨,还是擅自僭越,就有待考证了。在古代,僭越是杀头的罪。但在末世之秋,法不治众,或者地处偏僻,无人追究下,侥幸有保留下来的鸱尾也围可知。
其次,兴宁古城北门城楼屋脊上,除了鸱尾以外,两端还有水花装饰物,作用也是镇压火患的。但是,故宫的建筑物上,水花的装饰却更隐蔽,似乎只有鸱尾。
第三,比较北门屋脊上的鸱尾形态,和北京故宫建筑物上鸱尾的形态,除了制作精美与简陋的区别外,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口大尾小。北门城楼上的鸱尾则正好相反,口小尾大。
口大尾小,则有气吞天下的大气。口小尾大(仔细看看,它的口很小),恐怕就不仅仅限于“地方国营”的意义了。
还有,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安置的位置都在屋脊的两端。所以,常有一般人称之为“吞脊兽”。而北门的鸱尾,只能安置在屋脊上,还需要水花助阵,是否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
此外,北门城楼屋脊正中有一火球,象征太阳。那两条鸱尾是围绕着太阳的。我仔细回忆过,再比较现在的两条鸱尾的安放位置,已经远离火球一些了。是否施工方没有注意到这一细节?留待今后是否还有机会去考证一番。
下面发两个图,一是故宫建筑物上的鸱尾,一是北门城楼上的鸱尾。虽然不清晰,但是,大致形态还是看得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