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根路上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90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3-1 08:4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家人说:人是活宝。人以群居,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都称为村庄。
  当走进林畲乡竹瓦寮村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村真小。说村小是有依据的。据了解,在解放前,这里有25户,94人;现在,这里只有13户,63人。
  我是在18岁那年(1981年)进入竹瓦寮村的。那是为了拜敬江氏祖宗,寻根谒祖。在闽的江氏同属清流县仓盈里小嵩埔江家山(今大路口)一脉,都是鲁野一郎公的后代。林畲是江礼公的四郎来到这里迁播发叶。族谱记载:“林畲(四郎公)江氏字派章是:万代源宜仰,朝宗锡庆馀;行修思立达,用广有经书。”代代相传,源远流长。父亲说:我的曾重祖父是少年时离开竹瓦寮来到嵩溪上坑亭为外婆看牛。成年后,在上坑亭娶妻成家开基发叶,传到我已经繁衍生息5代(我是第24代,属朝字派)。祖辈遗训,做人不能忘了根本,我们江氏的根在清流、在林畲、在竹瓦寮,祖在清流、在林畲、在竹瓦寮。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心中有一种神圣的感觉。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8:47:00 | 只看该作者
    清明时节的那天,我和父亲乘车来到林畲,走路从乡政府后面的西北方向经塘窟过邱坊村,然后从苦株排自然村上山。我后来才知道,这山的海拔有800多米与此相邻的向阳村的主峰海拔是850米。上山的路全是鹅卵石头砌成的,登山约需30分钟,有人数过有1000多级台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我凝视着祖先独具匠心筑就的台阶,俨然就是竹瓦寮先人修筑的“长城”。这里,每一块路碑文,每一块石头,每一处精美的台阶线条都有祖先留下的文化元素。在半山腰处伫立着一颗迎客松,它为来来往往的村民、客人遮风挡雨,见证了岁月流逝,感受了沧海桑田。在松树下休息时刻,父亲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在竹瓦寮山后的明溪县牛颈坑村,有一对父子俩,好嗜酒。一天,俩人在林畲圩上酒足饭饱后,从山下抬着一缸酒要回家。不想,老子醉眼惺松,一个踉跄把酒缸摔在路上,酒缸四分五裂,酒也随坡流下。满路坡酒香四溢。儿子楞楞地站在那里。老子见一石头凹处积有剩酒,连忙趴下,有滋有味汲起来。他抬头看儿子还傻傻地站着,不禁怒道:“你还不喝酒,等下酒菜是吗?”听完故事,开心一笑,疲倦全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8:47:4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知不觉到了一处较平坦的路上,回望林畲,整个林畲乡政府所在地尽收眼底,远远眺望,林畲的地形极像一艘巨型帆船,村庄、山水、田园错落有致,聚集在“船舱”里,远远看去,赏心悦目,尤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欣赏不尽的林畲美景,我们穿过一片茂密的风水森林,别有洞天,隐蔽处是一个依山傍涧的村庄,漂渺着袅袅炊烟;这里是高山之中的一处小盆地,四周翠绿青山环绕着的小村映入眼帘,翠竹跳舞,鸟儿唱歌。
  走进竹瓦寮,让你感觉眼前一亮的是村子的整洁和周围秀丽的风景。村里洋溢着和流淌着的是甜甜的空气,甜甜的泉水。山路随着石砌的路向深处延伸,延伸至明溪和通向外面的世界。在竹瓦寮村里,我发现一条山涧穿过村子,清澈的溪水从村中流淌到村口屋桥,绕了一个弯,漫延开来跳跃下山。这里没有垃圾,没有杂乱无章的物什堆放。家家门前蓄着一口水塘,塘里水中的鲤鱼,特别是耀眼的红鲤鱼,畅快游戈,悠然自得。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和大道上的车来车往的繁华,村子在绿树的掩映下是那样的安宁和充满家园宁静的诗意韵味。让我意外的是,竹瓦寮还有自己发电的柴油机;当夜幕降临,轰轰隆降的柴油机为村里带来了光明。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在我眼里是那么的新奇和有趣。
  村中族长是水泉叔公,他接待了我们。吃过午饭,水泉叔公取出族谱介绍说:竹瓦寮典盛时期有过上百户人居住。在宋朝时还出过千户。那个时候,竹瓦寮要卖米,只要往山涧里放一些谷糠,谷糠随溪水流下。山下的村民看见水沟里有谷糠,就知道竹瓦寮的江家千户要卖米了。于是,就有管事的沿街打更说:“明日竹瓦寮要卖米喽,请圩上的人不要把米拿出来卖。”林畲乡民见到谷糠的信号,如同见了一道令牌!水泉叔公说起这些村里的故事和村里昔日的辉煌,他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8:48:00 | 只看该作者
水泉叔公说的第二件事。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村里有人卖过万斤粮。竹瓦寮土地多而肥沃,但大多是山排(坡)田,一小丘一小丘的。听说,有一回族里宗亲叔伯插秧,两挑秧苗可以插得一亩地,这时,只剩下2颗秧苗,往常两挑秧苗应该全部插完才对。那人自言自语说:“应该还有一丘田呀,怎么会多出来2颗秧苗呢。奇怪。算了回去。”说着,把斗笠和蓑衣拿起,才发现斗笠和蓑衣底下盖着一丘田。此后流传开来,形容竹瓦寮的人耕作农田是:“一亩地,二十九丘田,斗笠和蓑衣盖着一丘田。”可以想象,如此的耕作条件能够卖出万斤粮,让我震撼。
  从族谱中我看到竹瓦寮古时候的分布情况,村子正中有一座大厝,周围建有亭台水榭。这座典雅端庄的大厝,为上下厅四进构建。树大分杈,分家时,有一进厢房是我们的曾重祖父应该得的,也是他留下的祖产(如今地基上已经被族里宗亲盖了新的砖瓦房)。祖先在这里垦荒拓土,建设家园。这昔日的豪宅,它显示了一种实力。水泉叔公也证明了这一点。族谱中记载,竹瓦寮曾经办有书院,名为玉泉堂。祖先们在这里躬耕清读,与青山为伴,和白云作邻,自给自足,悠然自得。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还要迎龙灯。据说迎龙灯和文天祥有关。传说民族英雄文天祥从林畲经过到明溪和建宁招募义军,途经竹瓦寮并夜宿于此。穿越历史时空,时光倒流到宋景炎元年(1276)的春季,竹瓦寮沸腾了。江家人得知鼎鼎大名的丞相文天祥来到了竹瓦寮,家家户户就好比是过年一样,杀猪抓鱼大宴朝廷来的贵宾。晚上,大家点着灯笼,扛着板凳从四方涌来,聚集在丞相身边,听这位当朝丞相大人讲外面的故事,讲如何抗击元兵。文丞相看见大家都站着,就让众人把板凳放下,提议把灯放在板凳上,不要用手举着,这样人又轻松火把又能照明。于是,大家把自家的灯火都插在一起,板凳连在一起,围成长长一圈,照亮了竹瓦寮的夜空。其中军营中有细心人一清点,来了多少灯把,就知道这里有多少男人。为了纪念文天祥丞相,从那以后,竹瓦寮以家中男丁的多少出灯、游灯,一直延续至今。每当节日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出一桥灯,龙灯通过不断改进,越发的实用和美观,晚上龙灯在这蜿蜒阡陌的小道上起舞、奔腾,给小村带来无限的欢乐和希望。当时,许多江氏青壮年明大义、识忠臣,追随客家名臣文天祥丞相抗击入侵的元军,报效朝廷(为什么文天祥会在竹瓦寮停留,为什么江氏儿女会追随文天祥抗击元兵,这里的故事,容在《文天祥在清流》一书中进行祥细解读)。这是江氏祖先的忠义之举,铮铮铁骨,壮志豪情,他们鏊战七星岩、抢渡九龙滩、守护清流城,为了恢复宋室江山,将热血浸洒在九龙溪畔。忠烈昭日月,山河为之哭泣,大地为之动容。文天祥在明溪(当时属清流管辖)拜谒惠利夫人庙时,曾挥笔写下:“百万貔貅扫彗芒,家山万里受封疆,男儿不展擎天手,惭愧明溪圣七娘。”夫人庙也因这首诗而更出名。殊不知,文天祥的清流之旅成了忠义之旅,享誉闽西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8:48:12 | 只看该作者
阳光明媚的早晨,在竹瓦寮的另一处古厝,今日的江氏宗祠。我庄重地向祖先奉上供品,敬上一束清香,虔诚地聆听祖先的教诲,静心地倾听祖先那琅琅的读书声,让心灵与祖先交流。
  物换星移,世事如棋。1993年,当我在林畲乡工作时,再次来到这里。只见小村通高压电了。一条盘山公路从相邻的向阳村伸进竹瓦寮,虽然蜿蜒崎岖,却带来现代的气息。有移动手机,有闭路电视,有了喧嚣。竹瓦寮也被外面的世界撩开了心思。走出去的人多了。山上的树木也少了。竹瓦寮变得浮燥了。
  溪水哗哗,松风沙沙,飞流而下的山涧泉水是声声叹息。山垅里的许多农田已是“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了。走出去经商的让商战击伤,体无完肤;在家务农的“刀耕火种”,养家糊口;书院起初改成竹瓦寮小学,最终无法支撑,被撤校。龙灯的龙头在宗祠里,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和荣光,它很难相接、很难起舞奔腾了。竹瓦寮如今无力也无人,举起那高高的龙头。水泉叔公于今年春去逝,出殡时,要凑齐8杠承肩人(抬棺材的人)都难。我事后得知,不免心酸。经历那场不忍细看的烟火,竹瓦寮人更多地知道什么是多蹇命运,什么是世态炎凉,什么是物去人非。正应验了那句:人是活宝,有人就有一切的真理。人是万物之灵,人是给世界带来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昔日的辉煌渐渐逝去,这里风光不再,宁静不再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 08:48:23 | 只看该作者
走出竹瓦寮的途中,我回首深情地注视着祖先开拓的一方水土,不免一声叹息,心中多了一份牵挂。我祈盼着小村竹瓦寮,能够返朴归真,远离繁杂,恬静恒久;我默默的祝愿竹瓦寮的同族宗亲更加同心同德和与时俱进,村庄更加和谐,明天更加美好。(作者:江天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3-1 09:58:27 | 只看该作者
寻根路上有苦也有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8#
发表于 2013-3-1 13: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山大熟 发表于 2013-3-1 08:48
走出竹瓦寮的途中,我回首深情地注视着祖先开拓的一方水土,不免一声叹息,心中多了一份牵挂。我祈盼着小村 ...

认真拜读,感情深厚,催人泪下,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8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9#
发表于 2013-3-2 02:18:17 | 只看该作者
年文天祥抗击入侵的元军时,怕好多客家男儿都跟随他去抗击元军了吧,我老家族谱上有几房人无故消失,只留下断墙屋迹,听上辈人讲说是打元兵去了,后再也没回来过,故今只剩下残墙断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79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以坛为家II

10#
发表于 2013-3-2 10:3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忆往事,百感交集。昔日的辉煌渐渐逝去,这里风光不再,宁静不再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