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传统的客家民间手艺人“讲古”“唱新”

[复制链接] 0
收藏
5
回复
148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11-11 08:5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手艺,用手工从事的艺术或技艺。靠着常年熟练的功夫,手工艺人制作出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器物和装饰品等。在中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客家手艺人逐渐摸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这些手工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客家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清流的客家传统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在工业化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客家民间手工技艺和从业人员,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新老手艺人又将如何“讲古”“唱新”?
  东山草席:为了老顾客的坚守
  讲述人:严凤娥 72岁草席编织手工艺人清流县赖坊乡东山村人
  严凤娥做草席做了一辈子,帮手先是儿子、女儿,后来多了儿媳、女婿,现在就连10岁的孙女,有时也能给她搭把手。编织草席是她家祖传的手艺活。一台编织架,两人合作分工:一人递席草,一人将席草压实后编织。配合默契的话,两人半天工夫可以织就一张草席。
  严凤娥的家乡东山村,素来以“东山草席”而远近驰名。相传草席这项手艺是五六百年前,东山先辈从宁化学回来的。在严凤娥的印象中,小时候的东山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能编草席。而现在,村里还在继续编草席的人屈指可数。
  其实,严凤娥家也中断过这项手艺活。“老手艺不赚钱啊。”一张东山草席,需要花费不少人工。要编织草席,先要种植用作原料的席草和黄麻草。农历二月插秧种草,农历八月收割。期间还要施肥、耘田。收割后的席草,要一根一根地剖开,放在太阳下暴晒消毒,再捆扎收藏好。等到农闲的时候,取出储藏的席草,用清水浸湿3~5分钟。其后就是反复数千次的递草、压实、编织,直至一张席子的完成。
  五六年前,在子女的劝说下,严凤娥“停工”了。不过,停工没有持续太久。“太多人来打听了。很多人赶圩没见到我们去卖草席,就到家里来问。”老人说。
  有人说,好的东山草席,表面平整光滑,席子细密均匀,见不到缝隙。甚至就连婴儿尿床时,尿液也不会渗透下去。用手擦拭席面,感觉十分柔软。现在,严凤娥还是有空就编草席。她说,不能让想买东山草席的人没地方买去。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09:00:01 | 只看该作者
留坑打锡:走乡串镇老手艺  讲述人:童振光 64岁
  打锡手工艺人清流县长校镇留坑村人
  留坑村在世的打锡手工艺人中,64岁的童振光算是“年轻人”了。
  在留坑这个客家村落,从前有着“九十九担打锡笼”的说法。因为这项明初时期传入的手工技艺,到明清年间,全村已有超过80%的男子掌握。但现在,留坑村里的打锡手工艺人寥寥无几,在世的也多已耄耋。
  打锡传到童振光这辈,在他家已经是第四代。
  打制锡薄是关键环节。炼就的锡块被放入小炉锅内,再度熔化成液体。当温度适中时,锡水被倒入事先格好的石板模中,形成一片片锡薄。制锡薄必须均匀,太薄或太厚都不行。如果炼制的锡薄不理想,就要反复熔炼重制。童振光总是一次就能成功。
  留坑打锡是个手艺活。手艺、手艺,是技术,更是艺术。锡薄炼制好后,就能够打锡模、制锡器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锡壶,往往由多片锡模构成。要将这些不同图样的锡模最后制成一个精美的锡器,还需要按照几何原理、圆周长等公式进行计算,否则很可能上下脱节、牛头不对马嘴。打了几十年锡器的童振光,常常不用图样就能制锡器。
  童振光打锡,一直是半工半农的状态。忙时务农,闲时打锡。一担七八十斤重的担子上肩,炉子、铁锅、石板、铁锤、剪刀、锡槽……各式各样的工具叮呤当啷,打锡手艺人走乡串镇的叫卖。
  童振光多在永安、宁化、清流等地的乡镇打锡。这些地方有着以锡器作为陪嫁品的婚嫁习俗。在以前,女儿出嫁往往要全堂12件锡器陪嫁。现在,这一习俗逐渐简化,多以半堂6件为标准。
  今年10月底,在厦门召开的文博会,童振光也获邀参加。文博会上,包括童振光在内,有4家来自不同地方的锡器展台。相比之下,其它展台多以工艺品摆件为主,而童振光展示的锡制品最生活化,全是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展会结束后,童振光的行囊空了一半,20余件展品卖出了一半,还有顾客有意想要大批量订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09:00:21 | 只看该作者
城关剪钻:“协利号”的绝响  讲述人:江锦茂 58岁剪钻制造手工艺人江焕星之子
  清流县龙津镇人
  江景茂是在“生产街”长大的。这是清流县城城南门的一条老街,专营剪刀钻子生产。
  清流的剪刀、钻子生产由来已久,曾经在工艺史册上大放异彩。相传,清流剪钻业生产始于明朝。当时,家住清流城关的青年王忠明只身赴杭州,投拜张小泉为师,掌握了一手精湛的剪钻手艺,并将其带回清流发扬光大。至清朝,逐步繁衍出城南门剪钻店一条街。鼎盛时,这条街上同时有20余家剪钻店。
  江景茂的父亲江焕星至今已辞世10余年。江景茂也不知道父亲是家中制剪造钻的第几代传人。他只知道,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经营着县城里唯一的一家剪钻店——“协利号”。他也知道,清流剪钻业的兴衰演变,见证着清流经济的发展脉络。
  在很多客家地区,剪刀、钻子甚至是女儿出嫁必需的陪嫁品之一。做工精湛的清流剪钻当时声誉远播。城乡缝衣艺人、妇女居家日用,选用的都是清流剪刀。约75%的剪钻产品,由小贩直接挑往广东、江西的石城、瑞金、宁都及我省西北部地区销售。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剪钻行业一直是山区清流的重要经济支柱。
  1956年,江焕星同很多剪钻制造业主一起,加入了清流县城关剪钻业生产合作社。清流剪刀钻子逐渐由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发展。由于品质过硬,清流剪钻还屡次获奖。
  不过,清流剪钻生产最终还是沉寂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农村女子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制衣纳鞋。“生产街”上不再能够听到锤声叮当的制剪声。江景茂也没有做出同父辈一样的选择,而是从事了运输行业。
  随着江焕星老人的辞世,“协利号”老店的关张,清流剪钻制造业也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1 09:00:41 | 只看该作者
嵩溪豆腐皮:老工艺的新商机  讲述人:
  兰爱珍 39岁清流县爱珍豆腐皮农民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
  6岁时,兰爱珍就开始蹬着小板凳,站在灶台边,帮着家里熬豆腐皮了。打她记事起,豆腐皮就是家里的衣食之源。
  起初,爷爷及祖上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豆腐皮的。有时候碰到没钱人家,豆腐皮也不一定卖钱,就换些粮食、甚至是牙膏皮、鸡毛等物品。等到兰爱珍记事时,“以物换物”已经很少见了。家里都是将豆腐皮运到集镇上去卖。金灿灿、香喷喷的豆腐皮,养大了兰爱珍兄弟姐妹五个。
  关于清流豆腐皮制作的起源,根据《清流县志》记载,是始于清朝嘉庆六年。对此,兰爱珍更愿意相信和文天祥有关的那个民间传说。传说当年文天祥护送国母杨后,避难至清流嵩溪一山村,国母在当地发明了豆腐皮。这个山村后被命名为“国母洋”,也就是兰爱珍的家乡罗坡岗村。
  从小开始帮父母熬煮豆腐皮,兰爱珍对豆腐皮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23岁那年,她从工作的乡镇企业辞职,回家帮父母打理起豆腐皮生意。嵩溪的豆腐皮生产,原来主要以农户分散性经营为主。彼时虽然也有做部分豆腐皮经销商,但却都是坐等客户上门。
  兰爱珍带着嵩溪的豆腐皮走了出去。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她将嵩溪豆腐皮送上了许多大城市居民的餐桌,甚至让它们远渡重洋,上了欧洲客人的餐桌。再后来,在2008年,兰爱珍成立了全县第一家豆腐皮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合作社已经发展了成员116户,带动千余户农民制售豆腐皮,年产豆腐皮800余吨,产值近千万元。“坚持纯手工熬制。”这是兰爱珍对豆腐皮这项传统工艺的固执坚守。十多年来,她和社员们已经为嵩溪豆腐皮贴上了诸多新标签: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业部认证绿色产品、国际农产品金奖等。就连生产豆腐皮的圆锅,也已经从小锅换成大锅;熬制豆腐皮的原料豆种,也更换成农业部最新大豆品种。但是,纯手工熬制的传统工艺,却始终没有被丢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54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9]以坛为家II

5#
发表于 2012-11-11 10:57:49 | 只看该作者
我奶奶以前也会织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6#
发表于 2012-11-11 13:03:58 | 只看该作者
老手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