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河源故事|南宋宰相被贬河源后流芳百世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796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5-16 17:20: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5-16 17:23 编辑

河源故事|南宋宰相被贬河源后流芳百世
  
  南宋后期,一位叫吴潜的状元宰相,被奸相贾似道所害,贬至循州。这位已是70高龄的老宰相,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正相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与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在龙川佗城东山寺处,他还倡设三沙书院。虽然一年后他被贾似道这个奸臣所害,但他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吴潜遭陷害被贬循州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这首南宋无名氏所作的《长相思》,里面提及的吴、贾两个“循州”,正是南宋理宗时的丞相、词人吴潜与恶贯满盈的大奸臣、丞相贾似道。   

  这一忠一奸,他们相隔年,先后被贬循州(今广东龙川)。吴潜到龙川后仍致力为百姓造福,受到当地百姓爱戴;而贾似道在贬谪龙川途中,受到各地群众驱逐,狼狈不堪,被逼自杀不从,还没到达龙川就被押送者锤死。   

  吴循州,即吴潜(1193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他两度为相,多次被贬,为京官则恪尽职守、直言不讳,“议政卓有见识”;在地方则“政绩斐然”,“百姓勒碑纪念”。   

  绍定六年(1233年),宋理宗亲政,蒙古约宋朝联兵夹击金国。吴潜看出蒙古大军的野心,提出“以和为形,以守为攻,以战为应”之策,但朝廷没有采纳。   

  次年即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与元兵于蔡州大败金兵,灭了金国。不料,蒙古却践踏盟约,提出以陈、蔡为界,界之西北尽归蒙古所有。南宋小朝廷先是忍气吞声,后来不甘心,出兵进占了骰、函,挺进中原。宋朝的出兵,让元宪宗“师出有名”。宝祐六年(1258年),蒙古正式举兵侵宋以讨“背盟”之罪。宋理宗忙命贾似道赴汉阳援助鄂州,但这个花花太岁令宋军节节失利。没想到此时元宪宗死在钓鱼台,在前线率兵作战的忽必烈火速班师还朝争夺皇位。贾似道冷手捡了个热饽饽?熏宋理宗大喜,封他为少师、卫国公。

  当初,贾似道在汉阳督战的时候,当朝丞相吴潜采纳了监察御史饶应子的建议,命贾似道移师黄州(今湖北黄岗)。贾似道接到调令,只当吴潜欲借蒙古之刀置己于死地,十分恼恨,伺机报复。他私下探听到皇帝对吴潜在当初宋蒙交战之际,由于军情紧急,行事往往先斩后奏的行为深为不满。正逢理宗欲立赵孟启(后来的宋度宗赵)为太子,吴潜上了道密奏表示反对,理宗积压着一肚子怒气。贾似道趁机上书,迎合理宗之意,理宗很是赞赏。贾似道又暗使侍御史沈炎罗织吴潜指挥作战不力、在立储问题上“奸谋不测”等罪名。理宗便罢免了吴潜,在景定二年(1261年)把他流放到循州。

  到循州后修水利设书院     这时候,吴潜已将近70岁了,虽然被贬,但他依旧心怀百姓造福当地。吴潜看到循州城常受东龙江(即东江上游)洪水威胁,正相寺北面和西边的大片农田亦十年九涝,便与邑人一起,修建了大路田防洪大堤。   

  在龙川佗城东山寺处,吴潜还倡设三沙书院,以饱学之士的力量,向龙川学人传播南宋理学及其他学术文章,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贾似道惧怕吴潜会东山再起,指派武臣刘宗申到循州当知州,暗中陷害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吴潜在循州暴卒。有人认为是被刘宗申毒死的。吴潜早预知死期,对人说:“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作。”死时,果然如此。临终前写有《谢世诗》、《谢世颂》各三首。   

  《谢世颂》第三首云:     生在湖州新市上,死在循州贡院中。   

  一场杂剧也好笑,来时无物去时空。   

  循州百姓闻此噩耗,无不失声痛哭。   

  吴潜死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得以平反。次年,太府卿柳岳请赠谥,特赠少师。  

  吴潜曾在循州仙塔下古寺寓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爱国词人,人们将寺取名“正相寺”,塔亦因名“正相塔”。     

  来源:河源日报微信公号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