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3218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5 12:20: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10月26日,在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元通村,有一家古老的木榨油坊,徐义杰和老伴李义环是这座老百年油坊的主人。木榨榨油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榨油技艺,有十几道工序,通过选料、车籽、炒籽、磨粉、蒸粉、结草、铺粉、圈饼、踩饼、压饼、上榨、插楔、撞榨、接油、沉淀、缸醒,人工操作起来纷繁复杂,需要四五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是现代榨油技术很难替代的。图为徐义杰正在进行插楔。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打榨中徐义杰满头大汗。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夫妻俩在油坊里工作。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经过大约十几次的撞击后,清香醇厚的菜籽油开始从木榨机里流淌出来。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徐义杰正在将圈饼装膛。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徐义杰用脚将菜籽踩实。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徐义杰抱着一根木榨锤,利用中间的麻绳撑起一头,重重地撞击木榨上的楔片。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图为徐义杰将纱布包裹着菜籽传递给老伴进行包饼。 中新社发 高博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6 20:0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6 20:01 编辑

  链接阅读:
【我们的新时代】土家篾匠,火塘上的烟火味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澧源村有着数百年的竹编竹艺加工传统,竹编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该村从事竹器加工的村民已近100户200余人,编织精细的套筛子(粗筛、细筛、大筛、中筛、小筛)、精簸箕等,竹艺产品不仅畅销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还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篾匠手艺不简单,一棵竹在“老篾匠”手中能剐岀薄薄竹丝,能编出糠筛,米筛,箥箕,多种箩筐,凉席等竹制品。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篾匠人家。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火塘烟火味。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篾匠生活。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家中编制。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凉风习习。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篾匠手艺不简单,一棵竹在“老篾匠”手中能剐岀薄薄竹丝,能编出糠筛,米筛,箥箕,多种箩筐,凉席等竹制品。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每年夏天,该村附近有个冬暖夏凉的凉风洞,可容纳6至7人织篾乘凉,大家一起编织篾活,说笑家常,雾气在阳光照耀下,画面光芒四射,如梦如幻,“老篾匠”平常生活充满惬意。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随着时代变迁,篾匠手艺正在逐渐消失,取代篾制品的产品种类繁多。余光龙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但是,乡村这些老艺人为了传承技艺,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他们的手艺,在不经竟间代代传承至今。余光龙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13:37:20 |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一家三口的手工非遗传承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6月8日,黑龙江大兴安岭,郭宝林和他的桦树皮船。住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的郭宝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妻女也跟随他进行鄂伦春族传统刺绣和非遗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传承着鄂伦春族的手工非遗。 中新社记者 孙汉仑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郭宝林妻子葛晓华头戴皮制帽,手持鄂伦春传统民族刺绣荷包。中新社记者 孙汉仑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郭宝林妻子葛晓华正在制作鄂伦春传统民族刺绣。中新社记者 孙汉仑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郭宝林正在打磨桦树皮船船身。中新社记者 孙汉仑 摄

探访传统木榨油工艺

郭宝林女儿郭红霞用父亲桦树皮船的余料制作桦树皮工艺品。中新社记者 孙汉仑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40:25 | 只看该作者
湖南张家界:土家织锦迎客来

  5月22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游客体验土家族织锦产品制作。

  土家族织锦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依托当地的非遗土家族织锦基地,推出特色的非遗主题游览路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内涵。

  新华社发(吴勇兵摄)

  5月22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游客体验土家族织锦产品制作。

  土家族织锦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依托当地的非遗土家族织锦基地,推出特色的非遗主题游览路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内涵。

  新华社发(吴勇兵摄)

  5月22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乖幺妹土家族织锦基地,游客体验土家族织锦产品制作。

  土家族织锦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依托当地的非遗土家族织锦基地,推出特色的非遗主题游览路线,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旅游内涵。

  新华社发(吴勇兵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4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6:44 编辑

毛南族傩面:精雕细刻的民族非遗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展示自己雕刻的毛南族傩面(5月11日摄)。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70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建新坐在傩面堆里,制作毛南族傩面,传承祖辈的非遗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制作毛南族傩面,雕刻者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优质木料,分文、武、善、凶多种面相精心雕刻完成。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制作毛南族傩面(5月11日摄)。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70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建新坐在傩面堆里,制作毛南族傩面,传承祖辈的非遗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制作毛南族傩面,雕刻者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优质木料,分文、武、善、凶多种面相精心雕刻完成。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研究毛南族傩面雕刻技艺(5月11日摄)。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70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建新坐在傩面堆里,制作毛南族傩面,传承祖辈的非遗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制作毛南族傩面,雕刻者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优质木料,分文、武、善、凶多种面相精心雕刻完成。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制作毛南族傩面(5月11日摄)。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70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建新坐在傩面堆里,制作毛南族傩面,传承祖辈的非遗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制作毛南族傩面,雕刻者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优质木料,分文、武、善、凶多种面相精心雕刻完成。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谭建新制作毛南族傩面(5月11日摄)。

  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南昌屯,70岁的毛南族老人谭建新坐在傩面堆里,制作毛南族傩面,传承祖辈的非遗文化。

  毛南族傩文化历史悠久,傩面是毛南族傩舞、傩戏等民族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道具。制作毛南族傩面,雕刻者要在毛南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用优质木料,分文、武、善、凶多种面相精心雕刻完成。

  谭建新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毛南族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和一代又一代毛南族艺人将这门技艺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46: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6:47 编辑

杭州临安:非遗技艺雕精彩亚运

  4月28日,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右)与儿子钱友杰在工作室内合影。

  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临安将承办跆拳道、摔跤两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能用我的手艺记录家门口的亚运盛会,与有荣焉。”钱高潮说。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4月28日,钱高潮在工作室里选取石雕用料。

  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临安将承办跆拳道、摔跤两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能用我的手艺记录家门口的亚运盛会,与有荣焉。”钱高潮说。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4月28日,钱高潮(右)与儿子钱友杰在制作一尊表现跆拳道运动的泥塑,供将来石雕时参考。

  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临安将承办跆拳道、摔跤两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能用我的手艺记录家门口的亚运盛会,与有荣焉。”钱高潮说。

  新华社记者 江汉

  4月28日,钱高潮(左)与儿子钱友杰在工作室内以完成的跆拳道石雕为蓝本探讨亚运石雕创作。

  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临安将承办跆拳道、摔跤两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能用我的手艺记录家门口的亚运盛会,与有荣焉。”钱高潮说。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创作的跆拳道(上)和摔跤石雕作品(拼版照片,4月28日摄)。

  2022年杭州亚运会期间,临安将承办跆拳道、摔跤两个项目的比赛。作为土生土长的临安人,鸡血石雕工艺非遗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高潮与儿子钱友杰以亚运为主题,历时9个月创作了一组跆拳道、摔跤比赛石雕作品。“能用我的手艺记录家门口的亚运盛会,与有荣焉。”钱高潮说。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4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6:51 编辑

贵州榕江: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5月2日,村民在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制作蜡画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百鸟衣等民间技艺均被收录进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新华社发(胡攀学 摄)

  5月2日,村民在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检查苗族绣品  新华社发(范晖 摄)
  5月2日,村民在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制作蜡画  新华社发(范晖 摄)
  5月2日,游客在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试穿蜡染服饰。 新华社发(范晖 摄)
  5月2日,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村民在制作蜡画。新华社发(宋朝晖 摄)

  5月2日,村民在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查看苗族百鸟衣绣片。新华社发(宋朝晖 摄)

  5月2日,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村民在制作蜡画。新华社发(宋朝晖 摄)
  5月2日,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村民在制作百鸟衣绣片。

  位于雷公山深处的贵州省榕江县塔石乡乌吉苗寨是黔东南州苗族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苗族刺绣、苗族蜡染、苗族百鸟衣等民间技艺均被收录进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当地积极挖掘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带动村民从事苗族传统刺绣、蜡染等手工制品生产与外销,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对接,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新华社发(吴常琛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54: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6:55 编辑

杭州临安:培养非遗人才 传承“十八般武艺”


  4月26日,板桥镇板桥小学的学生在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临安武术协会理事程金跃在指导板桥小学学生们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临安武术协会理事程金跃在指导板桥小学学生们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观众在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上田村文化礼堂内观看展示的“十八般武艺”项目介绍。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板桥镇板桥小学的学生在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板桥镇板桥小学的学生在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4月26日,板桥镇板桥小学的学生在练习传统的“十八般武艺”。“十八般武艺”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传统体育运动,由十八般古兵器操练法演变而来,作为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列入该校“第二课堂”特色课程。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注重非遗传承人才保护和培养,通过建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和场所、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非遗第二课堂等,努力推进“十八般武艺”、“秋口水龙”等当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6:5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6:58 编辑

弘扬邢窑文化 传承非遗技艺

  6月5日,在河北省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张志忠在检查即将入窑烧制的白瓷坯胎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

  新华社发(田晓丽 摄)
  6月5日,在河北省临城县西竖镇山南头村,张志忠在寻找釉土(无人机照片)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

  新华社发(田晓丽 摄)
  6月5日,在河北省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张志忠(左一)为学生讲解邢窑白瓷知识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

  新华社发(田晓丽 摄)

  6月5日,在河北省临城县邢窑文化博览园,张志忠为邢窑白瓷施釉。

  邢窑是隋唐时期名窑之一。2014年,“邢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59岁的张志忠是“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80年至今,他对邢窑陶瓷的艺术造型、工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创作了大量邢窑陶瓷产品。在钻研陶瓷技艺之余,张志忠常到当地陶瓷博览园及学校讲授陶瓷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邢窑的艺术魅力,传承传统陶瓷技艺。

  新华社发(田晓丽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7:15:31 | 只看该作者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发现并修复罕见“仰卧俑”


   新华社西安6月11日电(记者杨一苗、李一博)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工作又有新进展,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修复完成,这尊“仰卧俑”因其姿态奇特引起研究者关注。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11日上午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行,当日首次对外公布刚刚修复完成的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这尊陶俑,不同于坑中其他较为常见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而是呈现出仰卧的姿态,暂被称为“仰卧俑”。

  这尊陶俑出土于K9901陪葬坑,这座陪葬坑于1999年试掘,并于2011年至2013年进行了整体重新发掘,共出土彩绘陶俑近30件,目前共修复25件。由于其出土的陶俑与兵马俑有着较大的差别,据专家推测这些陶俑是为秦代宫廷提供百戏表演的百戏俑,并将该陪葬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这是被修复的“28号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图

  与秦兵马俑坑象征着军阵的内涵所不同的是,百戏俑坑是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杂技的机构。“28号俑”出土于秦始皇陵K9901百戏俑陪葬坑中部,发掘时残破非常严重,由数十块残片组成,其头部及双手缺失。“28号俑”的保护修复共历时9个多月时间,修复完成后俑身通长154厘米,重101.4公斤。

  另外,修复人员在“28号俑”的保护修复中还在其腹部表面彩绘之上发现一处三连指手指纹的痕迹,在陶俑双臂发现有明显的夹纻痕迹,并在膝盖处发现有二次覆泥痕迹,这些都为后期研究陶俑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线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