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我的故事———(也讲)豆干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16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9-19 17:5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家人的说法,豆干其实是“豆腐”,干豆干才指的是晒干的豆干。
    小时候,每每年末过节,家里头大人们惯例会忙碌起来,张罗置办杂七杂八应节的食材,以丰富年节餐桌上的气氛。宰鸡宰鸭自然不必说,自家做豆干的情景才是那时农村感受年味的独特方式之一。
    做豆干的前一天晚上,奶奶会把晒干的黄豆子放进桶里,然后倒水进去泡,直至次日早上。待第二天早上起来,每粒豆子都已经饱满地胀起来了,显得鼓鼓地,外面还起了一层透明的皮。这时候,奶奶便会交代下她心舅说,“这豆子浸好了,可拿去磨了。”于是,妈妈便挑起豆子往村里面的磨坊赶。而家里这头,奶奶也不闲着,自己在老炤头下面生起了火,上
面则支起了一口大锅,锅内装了大概七八分满的水。奶奶不断添些柴火进去,火被烧的很旺,整个炉膛里面火苗起舞,红彤彤的;白色的烟则从柴火入口及锅四沿溜出来,呛得人眼鼻喉统统辣辣的。等到妈妈磨好豆浆回来了,这边水也差不多烧开了,而此时整个摘下间早已是烟雾缭绕——火光、白烟和水汽交错在屋子里,充斥着柴木的烟味儿,无疑成了年节时才有的气氛。

    说起磨豆子,另有一种更为传统的古老方式,那就是石磨。在机磨还未普及前,奶奶都是亲自用石磨磨豆子的。一大早,奶奶会挑起泡好的豆子往老祖屋赶。祖屋的大门口门角头放有一尊石磨,石磨由上下两块笨重的大圆石盘相互叠放着,底部则由四根木桩子支起在地。上面的石盘上连有一个长长的推柄,推柄一头则被吊在高高的房梁上以作固定。奶奶将豆子和水倒进石磨里面,然后就架起推柄推起来了。此时,石磨缓缓转动起来,咕噜咕噜作响,不会,就见灰白清香的豆浆便从石磨四周缝隙里渗出来,汇进下面的槽里面,最后哗哗流进桶里。有次我在奶奶旁边,眼瞅着磨豆浆的方式好玩,我便想试一试,那会即便我使了九牛二虎之力,石磨只挪动了那么小半圈,奶奶便笑笑,"我来,玩去吧。”于是我只好作罢。打那时起我便晓得了豆干很香,磨豆干很难。
    等水烧开了,上面再放个藤编的笼子,架到大锅沿上,里面在四周系上土布过滤,然后奶奶便一勺一勺将豆浆倒进去,经过滤后的豆浆便直接渗进烧开的水里,接下来,就是煮豆浆的过程了,期间要不断地加柴火,直到豆浆煮熟了。豆浆煮好以后,我一般会抢鲜喝上个几大碗,直到肚子涨涨的,连嘴里打嗝都能透上豆香味来。等豆浆稍凉一点,奶奶便把所有豆浆都盘进一个大水缸里,然后就是不断滴些卤水进行搅拌,如此重复,直至豆浆结块凝聚,等凝聚的差不多了,便把拌有卤水的豆浆装进一块布里面,叠成方块状,最后上面垫层木板,再往上用石头压住,去掉多余的水分。经过如此复杂繁琐的工序,一板白白嫩嫩的豆干便做好了。做好的豆干一般都拿去酿肉,有吃不完的则拿去晒干。
    如今,吃的豆干都是市场上买来的,虽然味道也好吃,但似乎少了以前年节的味了。近些年,奶奶年纪大了,也很少做豆干了,而这项技艺也始终没有传承到我的手里,只是吃豆干的时候偶尔会想起那自家飘出的豆香味儿,那悠悠转动的石磨,以及奶奶劳作的情形。去年过年祭祖时到过老祖屋,欣喜发现石磨还在,只可惜被遗弃在正厅侧面不起眼的小天井里,冬季的天井里也杂草茂盛,却显得有些破败和荒凉,那石磨上爬满了青苔,下面的几根木架子则干脆腐朽地坍睡在一旁,我料想,从此,这石磨恐怕是再无人问津的了。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发表于 2014-9-19 18:05:40 | 只看该作者
    吃人家的“豆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