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83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1-12 10:34: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0:42 编辑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0:5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17 编辑

秘鲁国菜“鱼”味无穷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环球时报驻秘鲁特约记者 白 冰】近日,秘鲁酸橘汁腌鱼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环球时报》记者近日就在秘鲁首都利马品尝到了这道佳肴,的确是新鲜到家,“鱼”味无穷。

  利马的米其林餐厅多数位于著名的米拉弗洛雷斯区,拉马尔餐厅就是其中一家,其烹制的秘鲁菜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有所创新,赢得了食客的口碑。拉马尔餐厅菜单上的这道菜有个好听的名字——“三次佳节”,看来酸橘汁腌鱼是秘鲁人过节时常吃的菜肴。

  当这道菜摆在面前时,笔者立刻被那鲜鲜嫩嫩的大块鱼肉所吸引,迫不及待尝了一口。爽滑的生鱼肉在口腔中散发出恰到好处的酸辣味,同时混合着蔬菜和南美调料的香味。这立刻勾起了笔者的味蕾记忆,似乎有着日本生鱼片的“鲜”,同时还有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风味。

  吃到一半时,餐厅大厨现身了,大厨名叫阿加里奥,关切地询问笔者是否吃得满意,笔者趁机向大厨讨要秘方。没想到这位秘鲁名厨毫不吝啬地开始分享他的经验。

  阿加里奥表示做这道秘鲁国菜其实很“简单”。首先,需要选择新鲜的鱼肉,最好是海鱼,如海鲈鱼。把鱼肉切成小块放入碗中,加入酸橙汁,让鱼肉浸泡在汁液中。大厨特意强调,在挤酸橘汁的时候,一只手力道适中地挤捏一次即可,不可太用力,否则会将果肉或青皮挤进去,影响口味。接着加入切碎的洋葱、辣椒和切成小块的番茄。撒上少许盐和黑胡椒,搅拌均匀。关键的一步来了,搅拌好的这些鱼肉需要在冰箱中冷藏约半个小时,直到鱼肉稍微变色,切记时间一定要够,这样才会入味。阿加里奥笑着说,秘鲁人把这个混合了鱼肉、酸橘液、辣椒、洋葱及各种调味料的作品叫“老虎奶”,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他也不知道。至此,酸橘汁腌鱼基本就大功告成了。最后,可以加入香菜作为装饰。还可以在旁边放上其他配菜或主食,比如玉米、米饭,甚至是薯片。

  阿加里奥自豪地形容酸橘汁腌鱼这道菜就是盘子里的“天堂”。虽然阿加里奥一直说这道菜不难做,但笔者心里知道,要达到原汁原味并不容易,因为只有地道的食材才能做出地道的口味。不论是鲜海鱼,还是各种配料,都取自秘鲁本地,口感都有别于他处。

  从大厨的讲述中不难看出,酸橘汁腌鱼这道秘鲁国菜的烹饪秘诀就在于 “老虎奶”。生鱼肉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鲜”,而“老虎奶”调和了生鱼肉的“腥”并提升口感。“老虎奶”在秘鲁的饮食里可谓无处不在,有很多本地甜品,甚至秘鲁的鸡尾酒里都会添加“老虎奶”。有时为了增加口感,“老虎奶”中还会添加奶油。

  酸橘汁腌鱼虽然被称为秘鲁国菜,但其实这道佳肴在整个拉丁美洲都非常流行,每个国家的做法有些许不同。比如,在墨西哥和厄瓜多尔,人们更喜欢用新鲜的海虾做主料,甚至会用鱿鱼或扇贝。在智利,人们会用巴塔哥尼亚高原的齿鱼做主料。

  不过,秘鲁的酸橘汁腌鱼还是被认为最正宗,因为这道菜就起源于2000年前的秘鲁太平洋海岸。起初,居住在该地区的莫切人用当地一种类似于百香果的植物汁液腌制鱼肉。后来这种做法流传到了居住在安第斯山的印加人那里。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到达南美大陆时,才引入了地中海的酸橘,替代了之前的本地原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酸橘汁腌鱼的烹饪方法。

  秘鲁人到底有多爱他们的国菜呢?爱到有专门吃这道菜的节日。每年6月28日,秘鲁人都会庆祝塞维奇节。这时酒店和餐厅都会有专门的酸橘汁腌鱼菜单。各种街头集市、庆祝活动、烹饪比赛循环上阵。对于游客来讲,这一天是品尝这道菜的最佳时机,可以把不同样式的酸橘汁腌鱼一次吃个够,将最美味的秘鲁留在舌尖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03: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38 编辑

台媒看大陆:云南大理非遗美食——乳扇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近日,台湾《联合报》发表了有关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报道,介绍了当地传统美食乳扇的风味、历史和做法。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烤乳扇。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报道称,“云南十八怪,牛奶做成片片卖”这句俗语说的正是大理特色乳制品——乳扇。其制作技艺被列入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乳扇呈乳白色,半透明状,光滑油润,形如扇子,以热木瓜酸水加入牛羊奶制成,锁住了浓郁乳香,却没有发酵的酸味,轻咬一口,满口奶味,还有回甘萦绕舌尖。

  大理州洱源县邓川镇一带水草丰茂,家家户户养乳牛,鲜奶产量颇丰。时至今日,邓川产出的鲜奶仍是制作乳扇的最佳原料。

  以元代《白古通纪》为蓝本的明朝《南诏野史》记有“酥花乳线浮杯绿”,由此推测,乳扇可能出现在元朝。也许是忽必烈大军南下云南后,定居至此的蒙古族人带来了遥远家乡的奶食味道,乳扇及其制作技艺也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漫步大理街头,随处可买到新鲜的乳扇。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炸乳扇。图片来源:台湾《联合报》

  刚做成的乳扇是凝固的酪蛋白,需缠绕在竹竿上风干,晾晒两三日后,便可取下直接食用,亦可煎、烤、烫、烩、炸、煮、炒,烹调出各式美味。因其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成为当地的待客佳品,亦是白族三道茶中甜茶的重要制作原料。(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11: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14 编辑

大陆美食火爆台湾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近期,台湾夜市有摊贩开卖大陆传统小吃梅花糕,软糯香甜的口感很快就征服了一众食客。大批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前去大排长龙,“抢购梅花糕”一度成了网上热门讨论话题。不止梅花糕,越来越多大陆美食在台湾街头和餐桌出现。它们有共同特点,那就是网络口碑好,深受年轻人喜欢。

  一样的人间烟火

  有台湾网友在小红书上发文介绍,台北士林夜市的梅花糕,有红豆泥、芋泥和起司玉米3种馅料可以选择,吃起来甜甜糯糯,热乎乎的,“很适合冬天”。另一个热爱美食的岛内网友也发帖称,以前夜市比较常见的都是台式、越式、日式、泰式或意式小吃,但最近逛夜市发现大陆美食越来越多。

  大陆美食为什么突然火爆台湾?

  有人说,近年随着TikTok(抖音海外版)等社交平台的发展,酸菜鱼、螺蛳粉等美食被台湾消费者知晓并追捧,风靡一时。例如,螺蛳粉作为大陆柳州的一道特色小吃,酸酸辣辣、带着独特味道,让岛内消费者耳目一新。加上网红吃播与大陆影视剧的推波助澜,爆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另一方面,海峡两岸论起饮食,虽受食材、烹调、口味等因素影响各有特色,却有着相同的基因。有岛内同胞告诉记者,其实台湾很多食品都源自大陆,“葱油饼什么的都是”“蚵仔煎、猪血汤原本就是福建小吃”。如今大陆美食再度渡海而来,天然就让岛内民众有一种亲近感,充分说明两岸同文同种、同风同俗,有一样的美食爱好,一样的文化品位。

  有台湾媒体认为,过去台湾美食名闻遐迩,不少大陆观光客来台湾,就是要品尝地道的岛内佳肴。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一味“抗中”“反中”,不但致使大陆赴台游客少了,反而大陆的零食小吃成为台湾“地摊经济”的灵感源泉,许多靠摆摊为生的小贩生意因此更加火爆,还满足了无数台湾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味蕾。这也太反讽了。

  年轻人的心头好

  在社交平台“脸书”上,一个名为“酸菜鱼关注组”的成员数已经超过了3.3万,还有不少台湾年轻人陆续进组。在台湾,酸菜鱼已成为大多数网红探店博主的必打卡项目。一口酸菜一口鱼,从辣度、汤头,再到食材进行点评,正成为这些博主的日常“标配”。

  同样的也包括螺蛳粉,在岛内美食博主的视频中,从开箱介绍到味道评比,一个都不能少。不少岛内消费者开始通过代购、团购等方式购买、尝鲜,台湾街头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现煮螺蛳粉店铺。

  网络“打call”热潮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台湾致理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弘远认为,对衣食住行、流行文化的品位和关注,两岸年轻人是互通的。正因此,不少台湾青年熟知大陆的网络流行语,对大陆热门手机软件了如指掌。他们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每天都会“爬”很多的“种草”笔记,不论是酸菜鱼还是此前的椰子鸡、螺蛳粉、梅花糕,大都是通过大陆网友们的“种草”了解到的。

  显而易见,通过社交平台的助力,台湾民众对于大陆饮食文化的接受年龄层,正在快速下降。大陆经典零食魔芋爽近年来在岛内中小学生中更是流行。有台媒称,受孩子影响,家长试吃过后都爱上,开始在淘宝团购。机敏的岛内业者嗅到商机,纷纷引进并上架,从各大卖场、便利店到全台夜市都能看到。

  舌尖上的两岸情

  其实,不仅是大陆美食在岛内畅销,台湾的仙贝、牛肉面、珍珠奶茶也早已深入大陆民众生活。这更加印证了两岸美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连结。有台湾杂志评论说,大陆美食“逆袭”台湾,是大陆不断发展壮大后软实力辐射的自然现象。

  这自然让“逢中必反”的民进党如鲠在喉。绿营侧翼曾大张旗鼓地叫嚣螺蛳粉“入侵”台湾,台当局经济主管机构称并未开放大陆螺蛳粉进口云云,并要求网络电商及实体店全面下架。有网友痛批,民进党让真正有毒的“莱猪”、核食等一路畅通,却对大陆美食说禁就禁。

  但怎么可能禁掉呢?!据台媒观察,即使在“绿到出汁”的台湾南部夜市,挂上“河南美食”“抖音热销”等宣传语,销量还是卖到爆。台湾《旺报》评论指出,小吃的寻常味是人们对食物的感知,也是对日常生活点滴累积的记忆。千人千味,但口有同好,这是历史的记忆、DNA的痕迹。味道与生活的紧密交织,使饮食文化透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一力量是跨越世代的感情连结,温暖着两岸的人心。

  不仅是美食。近年来,一些大陆年轻人喜欢的网络流行舞蹈、歌曲同样也受到台湾同龄人的喜爱,比如最新的“科目三”神舞技术大比拼,就正火爆岛内。这是两岸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在网络时代独特的交流方式,也是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新的文化交流现象。(记者 任成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2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25 编辑

【中国味道】“一蟹三味”——港式菜肴的兼收并蓄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一蟹三味”,是指用一只蟹做出三种不同的风味——避风塘炒蟹、咸蛋黄炒蟹、蟹粉炒蟹。炒蟹是海港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常菜肴,其做法繁多,历史悠久。对于香港市民来说,避风塘炒蟹则是最广为流传的做法,19世纪末,避风塘港口中的“海上厨房”脍炙人口,打捞上来的海鲜即时烹煮,配以金蒜、豆豉、辣椒,这些去腥增香的调料完美盖住海鲜不可避免的腥咸味。此外,“咸蛋黄口味”源于广式早茶咸蛋黄流沙包,用蛋黄的浓郁牢牢锁住食材最初的甜鲜;而“蟹粉味”则源于江浙沪一带“拆蟹粉”的饮膳习俗;通过蟹黄蟹膏的熬制再次强调蟹身部位的肥美多汁,让食客们体验一场味蕾盛宴。

  随着香港逐渐成为国际化都市,加之填海工程的推进,本地的海鲜与日俱减,外来的食材和吃法也不断涌入。李梦常希望能够保留住传统中国口味,他认为,兼收并蓄是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独特秘方。他也希望将这一理念融入美食之中,将中华传统风味以更丰富、完整、多元的方式介绍给国际友人。“一蟹三味”则是他的独特设计。左侧的蟹腿以避风塘口味炒制,右侧的蟹腿则以咸蛋黄口味烹饪,蟹身则以蟹黄和高汤熬煮,形成“三味一体”的独特风味。

  记者 范思忆 罗嗣昱 刘轩廷 香港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30: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33 编辑

闽北笋竹美食创意大赛举行 满“竹”味蕾

   福建武夷山1月4日电(张丽君 邱汝泉)“笋香竹韵·竹迹上梅”笋竹文化节笋宴创意大赛4日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上梅乡举行。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活动现场。邱汝泉摄。

  活动共设置有笋宴创意大赛、笋竹文化集市、竹文化主题研学等活动。其中笋宴创意大赛,共有12支来自餐饮烹饪行业的队伍开展笋竹美食创意比拼,各组以笋为主食材,通过烩、炒、蒸、煮等多种烹饪方式,将竹笋创新制作成各式各样菜品,经过评委们的评审,最终决出笋宴创意大赛一等奖、二等奖、最佳特色笋包奖等多个奖项。满"竹"味蕾,吸引大批游客。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皮,竹节都上餐桌。邱汝泉摄。

  上梅乡作为福建省级生态乡镇之一,笋竹资源丰富,共有竹林面积13.4万亩,笋竹产业是山区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近年来,上梅乡持续做好“山、竹”文章,推动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积极探索笋竹特色产业优势同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吸引大量游客。邱汝泉摄。

  此次活动以笋竹集中展示为契机,旨在以笋为媒、以笋会友,挖掘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全乡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笋农增收,促进农业增效,助力乡村振兴。(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37:24 | 只看该作者
中华蜗牛远行记:南湖“致富牛”唤起美食情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中新网嘉兴1月4日电(胡丰盛 黄彦君)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中华白玉蜗牛养殖基地的一角,烤盘滋滋作响,蒜香黄油香气扑鼻,一道许多食客钟爱的法式焗蜗牛出炉。在中国,70%以上的鲜活蜗牛,从南湖出发,“爬”上了高端酒店和西餐连锁店的餐桌。

  爱吃大白菜、习惯“向上爬”,走进蜗牛养殖房,两侧是两排木头架子,每个架子从上到下,排满了一个个方形抽屉,这是蜗牛们的“单元房”。

  这只“致富牛”的习性和特征,当地养殖户早已了如指掌。

  “蜗牛喜欢高温高湿的环境,养殖房内室温要保持在二十五度左右。”南湖区余新镇蜗牛养殖户吴大姐说,为了给蜗牛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养殖房内安装了空调,有些大棚内还专门铺设了地暖。

  蜗牛住进暖气房,是近几年的新鲜事,但南湖区养殖蜗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国人饮食需求日渐丰富,养殖业迎来多样化发展的热潮,彼时,已有农户将蜗牛养殖引进了南湖区余新镇,一传十、十传百,余新镇成了远近闻名的“蜗牛之乡”。

  但正如吴大姐所说,“养牛”是个技术活,入门容易,摸透难,蜗牛产业发展亦是如此。

  近年来,散户养殖、销路分散的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推动蜗牛养殖业现代化转型,成为困扰经营者们的新问题。

  潜福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沈福良,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看到了蜗牛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前景,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推动蜗牛精加工,形成集养殖、预处理、烹饪、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

  “从前家里也养过猪,但与其他养殖业相比,养殖蜗牛稳定性更强。”吴大姐说,自家从2015年起开始养殖蜗牛,加入了“养牛”合作社,有了技术支撑和销路支持。

  目前,福良蜗牛合作社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蜗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市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标准”的模式,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数525户,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就业。

   蜗牛加工车间。黄彦君摄

  从养殖基地走进“蜗牛加工厂”,煮制、去壳、烹饪、包装……一道道工序在流水线上推进,这里生产的蜗牛美食,将销往多家全球500强餐饮企业。

  “中华白玉蜗牛个头大、肉质细嫩,去除内脏之后可食用部分多。”嘉兴市潜福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强说,与国外蜗牛相比,白玉蜗牛更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营养价值更高。

  不同于法式焗蜗牛、洋葱炒蜗牛等“老派”吃法,走向中国人餐桌的蜗牛,也能满足“中国胃”。

  经历“七十二变”的蜗牛美食,不但可以加入酱油、蘑菇制成酱料包,也能变成开袋即食的香辣蜗牛零食、蜗牛炒饭,用作伴手礼,化为家常菜,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深加工的蜕变。

  谈及蜗牛养殖业的发展前景,张强说,从标准化养殖、现代化深加工入手,他们在努力探索一套规模化、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把这只中华“致富牛”,带向千家万户。(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 11:4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2 11:59 编辑

湘菜加速“出海” “味道湖南”香飘国际
   
   中新网长沙12月27日电 (记者 唐小晴)2023“味道湖南”湘菜年度盛典27日在长沙举行。记者在活动上了解到,湘菜正加速走向世界,甚至成了许多海外中餐馆的“招牌菜”。

  湘菜属于传统八大菜系之一,在人们普遍认知中,臭豆腐、红烧肉、剁椒鱼头等就是湘菜代名词,“重口味、家常菜、小制作”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湘菜辣椒炒肉。活动主办方供图

  近年来,湘菜正以“新面貌”示人。众多湘菜品牌创新求变,以新菜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闪耀登场,既传承了地道风味,又焕发了青春光芒,还彰显出消费活力。

  比如,一些新湘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食材、味型、烹饪技法,新湘菜应运而生。最典型的莫过于臭鳜鱼,徽菜中的臭鳜鱼流入湖南后,在味型、制作工艺、烹饪手法上都作出了改变,以时髦干锅的方式上菜,受人追捧。一些酒店推出青椒炒海参、青椒炒鲍鱼,作为新湘菜火爆一时。

  参加活动的湘菜大师一致认为,整体上看,湘菜渐改变过去“有品类无品牌”和“小、散、乱”的固有印象,逐渐登上“大雅之堂”。

  有数据可佐证。从2006年到2021年,湘菜在上海的门店从当初的20余家增至5000多家;在北京,湘菜目前企业近5000家,年营业额近400亿元。深圳、广州更是湘菜重镇,两地湘菜门店共上万家。

  2023年是湘菜产业烟火升腾、活力澎湃的一年,热度持续攀升,香飘海外。政府、企业、行业合力,借助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平台,推动湘菜从省内到红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

  今年12月初,湖南省商务厅、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南省分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湘菜澳洲行”活动,开启湖南味道的“出海记”。鱼头佛跳墙、山茶油火爆黄牛肉、浏阳粉皮黑山羊……一道道精美的湘味美食,给澳大利亚带来了跨越8000公里的美食惊喜。中澳厨师厨艺交流、走进唐人街湘菜馆等系列活动开展,让“味道湖南”香飘海外。

  此次“味道湖南”湘菜年度盛典上,中国、澳大利亚、美国等海内外近400家湘菜餐饮品牌及产业链龙头企业负责人齐聚长沙,共同见证湘菜年度事件。

  包安与李定君夫妻档,在悉尼开湘菜馆已逾15年,目前经营着两家“湖南人”。李定君从父亲处传承了湘菜手艺,并将湖南家常菜做成了外国人也喜欢的味道。“我的炒油渣让一位出租车司机追了三四年。他时常打电话来问,什么时候有油渣,他就立马来吃。”李定君说,食客的认可成为她在海外坚持经营湘菜的动力源泉。

  不容忽视的是,湘菜加速“出海”仍需破解供应链、本土化等问题。今年11月,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拉夫堡大学伦敦分院、伯明翰大学学院合作签约,与英国米其临集团挂牌成立湘菜产业学院英国分院,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湘菜东安鸡是国宴名菜。记者 唐小晴 摄

  今年,湖南通过开展“味道湖南”美食季活动,在全省14市州和全国重点城市举办上百余场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擦亮湘菜美食名片,弘扬湖湘饮食文化,面向海内外打响湘菜特色品牌。

  据了解,湖南将持续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针对餐饮门店、食材基地、预制菜、食品加工、菜品厨艺研发传播等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湘菜产业链,助力湘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京洽周、沪洽周和欧洽周等大型省外经贸活动,重点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和东南亚、欧洲等地区布局发力,为湘菜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精心服务、保驾护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3 10:4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3 10:53 编辑

湖北恩施:包谷酒腊月飘香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1日,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的酿酒师王生远将发酵的玉米放入酒甑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1日,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的酿酒师王生远在蒸熟、冷却的玉米中拌入酒曲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1日,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的酿酒师王生远在蒸熟、冷却的玉米中拌入酒曲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一酿酒作坊酿出的包谷酒清澈透亮(1月11日摄)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1日,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的酿酒师王生远从甑中舀出蒸熟的玉米,准备进行发酵处理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1日,宣恩县椒园镇水田坝村的酿酒师王生远在处理蒸熟的玉米。

  寒冬腊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的酒企和酿酒作坊进入酿造包谷酒的忙碌时节。酿酒师以玉米为原材料,采用非遗工艺酿造的高度白酒,当地称为包谷酒。包谷酒是当地群众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朋友聚会时饮用的传统饮品,也是一种特色旅游商品。新华社发(宋文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4 12:3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4 12:49 编辑

(八闽千姿)“客家祖地”的传统手工线面:记忆中的家乡味

   中新社福建永定1月14日电 题:“客家祖地”的传统手工线面:记忆中的家乡味

   作者 黄秋萍 熊艺红 卢烨

   丝丝线面牵浓情,一碗在手暖人心。作为“客家祖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地道的一种美食,线面在永定籍海内外客家乡亲心中的地位,不只是一碗面,更是一种“乡愁”的寄托。

   一筷拈起,牵丝挂缕,咬上一口,柔韧滑润。这就是线面留给永定人的传统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费时费力的手工制作线面逐渐被机器取代。然而,永定区高陂镇上洋村仍保留着许多制作线面的手工作坊,这里的村民至今传承着这门传统老手艺。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1月12日,师傅正在晾晒手工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时值冬日,上洋村村民陈样民家的院子里,数十挂手工线面在暖阳照耀下,细白如丝,随风摇曳,散发着面粉的淡淡清香。线面师傅们正在拉、扯手中的面条,一根根“筷子”般粗细的面条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细线,挂在面架上。阳光晾晒下,线面渐渐风干。

   村中,线面师傅还会将线面收回屋内,让其均匀熟成后再挂出去晾晒,等面中隐约出现白色,便可做成了干面。纯手工制作的线面色泽洁白、线条细匀、质地柔润、落汤不糊,拉开可长达数米。

   “我们都是凌晨四点就起来做线面,那时天都还没亮。”今年68岁的陈样民告诉记者,他从事手工线面制作已有四十余年时间,除了下雨天和淡季,天天如此,手工线面制作是“靠天吃饭”的,要根据天气日照和空气湿度来选择开工时间。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图为陈样民和妻子正在制作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说起手工制作线面这门手艺,陈样民感慨道,制面是个辛苦活,从面粉到面条,中间要经过数十多道耗时、耗力的工序。和面、割面、缠面、醒面、拉面、晒面、摺面等,一道紧跟一道,几乎不停歇,得忙到下午4点多才能收工休息。

   陈样民一家几代都从事这个行当。从父辈那接下这根接力棒后,他一直秉持用传统工艺制作线面,竭力保持每一条线面的品质。但他难掩忧心,“现在还在做线面的都是50多岁以上的老手艺人了,很多年轻人都不会做,或是不愿意做。”
印尼一名工人在传统作坊制作烟熏鲶鱼片
图为烹煮好的永定手工线面。 (永定区融媒体中心 供图)

   “我们村有不少乡亲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经营面食店,这些乡亲都会找我买家乡的线面。”陈样民说,在旅外乡亲看来,只有手工线面才是家乡的线面,才有家乡的味道;这也是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手工制作线面的初衷,“我会坚持下去”。

   如今,临近春节,顾客订单又多了起来。陈样民说,以前每天制面才30多公斤,一公斤线面卖三四元(人民币,下同),还不一定能卖完;现在每天做七八十公斤,每公斤十五六元,却还供不应求。

   说话间,陈样民和妻子还在重复着拉面的动作。丝丝线面饱含着永定客家人的儿时记忆,散发着别样的古早味。

   “线面是我们永定的传统美食,许多地方都有手工制作线面,但我们这里的线面,主要就是纯面粉加山泉水、加盐,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被称为‘长寿面’‘太平面’。”上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作坤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村民们都少不了它。(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