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褂一下——梅州范围的桥

  [复制链接] 0
收藏
43
回复
782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3-20 09: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桥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确切的说是用来将交通路线的构造物。
桥的目的是允许人、车辆、等穿过障碍。

梅州客家地范围的桥有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单是梅城江边的桥,乡下的也来秀秀

畲江大桥
水车大桥
梅南大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幽紫径 发表于 2012-3-20 09:26
其实我就知道梅江河上的桥
剑英大桥,梅江桥,东山桥,嘉应大桥

梅州各地都有很多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江桥

八褂一下——梅州范围的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女子 发表于 2012-3-20 09:31
云车古桥

古桥也有不少——

梅县松口铜琶桥
梅县桃尧天神桥
梅县桃尧砥柱桥
松源五星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在江南 发表于 2012-3-20 09:39
德龙桥

八褂一下——梅州范围的桥

八褂一下——梅州范围的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2: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缘系广云 发表于 2012-3-20 11:17
宪梓大桥

在那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2: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静静姐姐 发表于 2012-3-20 11:19
有的桥好旧了,不过也用久了还没来得及修就是。

乡村应该还有不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5: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都”梅州话桥

    徐清扬  凌峰

  走进梅州,最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座如长虹卧波、横跨梅江两岸的大桥:梅江大桥、东山大桥、嘉应大桥、梅州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德龙大桥,桥上车流滚滚,行人如鲫。
    这些大桥中有4座是旅居海外的梅州籍华侨华人捐资兴建的。梅州人说,一座桥梁就是一座碑石,铭刻着海外游子对故里难以割舍的赤子情怀。
    梅州是中国著名侨乡,目前旅居海外和港澳台的乡亲近380万人;梅州也是全世界客家人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在485万人口中,绝大多数是客家人,讲客家话,人们通常把梅州称为“客都”。
    自古以来,梅州就是粤东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商贸中心。由于梅州山峦连绵,河川纵横,交通非常不便,贫穷的梅州人渴望修建一座使天堑变通途的大桥。
    消息传至海外,旅居海外的梅州乡亲纷纷捐款,这一捐资热潮至今已绵延一个多世纪。
    据梅州史料记载,华侨在梅州捐资修建大桥最早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69年),当年旅外华侨张振勋先生捐资在大埔(今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鸭嬷修建了一座长30余丈的铁吊桥,这也是梅州历史上的第一座铁桥。
    在梅州海外乡亲捐资建桥史上,一位旅居海外的客家女至今还被梅州人所怀念,她的名字叫侯广伯姆。
    1931年10月,久受梅江相隔之苦的梅州人决定动工修建梅江大桥,经计算,建钢筋水泥大桥需耗资12万银元,这对当时的梅州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大桥建设筹备组总共也只有50元的筹备金。
    故里修建大桥资金短缺的消息也传至海外的梅州乡亲。当时随子赴南洋经商的侯广伯姆在南洋积极发动梅州籍华侨1600多人捐资,共募款1.2万余元。在海外华侨大力资助下,全长近300米的梅江大桥终于在1934年建成,将梅城两岸连为一体。后来,海外乡亲又捐资对梅江桥进行重建,但人们没有忘记侯广夫人,在梅江桥重建纪念碑亭里镶上了她的肖像,碑文称“其风范足于垂世”。
    新中国成立后,梅州的旅外华侨捐建桥梁从未间断,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华侨捐资的热情更加高涨。据统计,从1978年至今,旅外梅州乡亲共为家乡捐资建桥达1091座。
    在梅州,常常可以看到“怀乡”、“思乡”、“慈母”之类充满思乡之情的桥名,它们都是旅外乡贤捐资兴建的。
    1978年事业有成的旅港乡贤田家炳回到故里,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捐资建桥。从1979年至2000年,他个人就先后捐建桥梁112座,后来田家炳向旅居海外的梅州乡亲发出了在故里架百座大桥连万川的建议,得到海外华侨纷纷响应,还在山最多河最密的大埔县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筹划所有捐资项目,先后在大博县20多个乡镇修建了桥梁。1996年由田家炳捐建的跨越韩江的高陂大桥通车,将大埔南部六镇到梅州的行程缩短了70多公里。
    梅州人说,现在的梅州交通已四通八达,经济飞速发展,这里面倾注了旅外梅州乡亲的关心和资助,据统计,从1984年至今,梅州的旅外乡亲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捐资达19亿多元,他们在梅州投资企业有1520家,实际投资近10亿美元,为梅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梅州旅外乡亲都说,桥是连接海外乡亲和故里的一根纽带,根在梅州,另一头连着港澳台,连着东南亚、欧美,连着每一颗海外游子的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1年12月12日第七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5: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源镇境内有十四座桥,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黄坑桥、径口桥、二渡溪桥、二龙桥、湾下桥、赤坑桥、五星桥、五渡桥、福寿桥、聚奎桥、渡船桥、车上石板桥、木棉桥、天神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