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明代北京城的营建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85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7-10-26 10:2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历史——明代北京城的营建
 
 
 
      成祖朱棣像:燕王朱棣,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母孝慈高皇后。于1403年6月17日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永乐,庙号太宗。

  元代末年,政治腐败、宫廷斗争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趋尖锐,财政崩溃,入不敷出。自然灾害连年发生,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公元1351-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纳友军、高筑墙、广积粮。经过十余年激烈战斗,摧毁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又乘胜追击,直捣元大都、建立北平府。

  明初北平府,城垣紧缩、城墙高筑,修长城、设关隘,严守峰堠敌台,紧练兵、垦军田,军饷粮草齐备,成为明廷北方军事重镇。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驾崩。皇太孙朱允继皇位,为建文帝。诸王叔拥重兵,建文帝深感不安,公开削藩控制局势,削废代、齐、湘等王,燕王朱棣深感地位危机,先佯装疯癫,后公开以讨伐奸佞为由起兵,号称"靖难军"。历时四年皇权之争,于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应天府,登上了帝位告终。

  永乐帝登基后,深感北平之重要,地形之固、关隘之险、人才之聚、经济之富,且又为自己经营多年的根基。经与谋臣计议,遂决心迁都京师,改北平府为应天府。疏通运河,南粮北运,采伐名贵木料巨石,督办金砖。修城垣、拓南城,建宫殿城池,于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初一,正式迁都北京,南京则降为陪都。
 
 
      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成就,突出的体现在大城市的规划和官廷建筑群的营建方面,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范例为北京城及宫廷苑圃的建筑。

  明代初年原定都南京,大都为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统辖的地区,后更名北平,元故宫在明初曾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但公元一四○三年朱棣取得帝位,迁都北平,在元大都基础上进行了延续十五年的大规模重新营建工程,至公元一四二○年才竣工。其后又经明清两代帝王陆续修建。明清北京城有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四重城垣(外城系在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一五五三年增建),内城大体呈方形,东西长六·六公里,南北五·三公里,城墙包以砖石,四周建有九座城门,城门都设有箭楼和瓮城,绕城有护城河,坚实严密。宏伟庞大的皇城及紫禁城位于内城前方的主要地位。在全城中轴线的主要部位,即自永定门开始到钟鼓楼为止长达七·五公里的中轴线上,布置营建了一系列政治性宫廷建筑群,构成庄严富丽的画卷。

  自永定门(外城正南门)进入是长达三·一公里的正阳门大街,东西两旁建有天坛、先农坛两大建筑群,正阳门大街笔直宽阔,两旁店铺林立,市招辉映,大街的尽头是内城的正门正阳门。正阳门前边建有玲珑的五牌楼和横跨在护城河上的白石桥,和巍峨的箭楼及正阳门城楼相衬托。正阳门内是短阔热闹商贾云集的棋盘街,不远即是皇城区域的大明门。从永定门到大明门构成都城繁盛景象,是画卷的前奏。
 
 
        皇城从最南端的大明门开始,大明门里是封闭的“T ”形宫廷广场,由红色官墙环绕,沿墙两旁建有百余间黄瓦红柱的千步廊,墙外则是五府六部的衙署,宫墙延伸到广场北侧向东西展开,使巍峨壮丽的承天门(即天安门皇城正门)突出地展现出来,在进入皇城后建筑即显示出非凡的气势。

  由承天门经端门又进入宽敞的午门广场,午门是紫禁城正门,造型复杂精巧庄严华丽。午门内的宫廷区域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是以太和门内的太和殿等三大殿为主的外朝,即封建帝王行使最高权力的场所;后部以乾清门里的后三官为中心的内廷,是帝王后妃进行日常统治及生活的区域。特别是三大殿的建筑,在宫廷中规模最大,造型装修又极其庄丽,以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的观念,也是全部建筑的高潮部分。官廷的最后是布置亭台馆榭奇花异石的御花园。神武门(紫禁城后门)外有高耸的景山,成为官廷的屏障和全城的制高点,景山西部是碧波荡漾的北海苑囿,穿过景山主峰可达地安门(宫城后门),地安门外又是笔直的大街和繁闹的市场,大街尽头的鼓楼则构成中轴线结束时的一个顶点。

  北京城,特别是官廷建筑的设计与营建,体现了明清建筑的最高水平,它通过平面布局及立体造型,并结合雕塑、彩画、装修多种因素,把政治、宫廷生活的实用需要和主题思想巧妙和谐地融为一体,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同样是城楼,正阳门前面的箭楼纯由砖石垒成,坚实凝重,具有军事堡垒性质,而箭楼后边的正阳门城楼则木构重檐画栋雕梁,极力渲染帝都的富丽堂皇。皇城的正门天安门建立在庞大的红色城台上,重檐歇山顶,下边五个城门,门前是金水河和五座白石桥,还点缀了华表和石狮,门前封闭的广场和外界隔绝造成严密尊贵的气氛,而形成另一境界。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城墩座平面呈形,上建庑殿顶城楼及四座崇阁并用廊庑连接,构成庄严而华美的“五凤楼”,宫廷内部千门万户造型上各有千秋:外朝的太和门是太和殿的前奏,门前院落宽阔宏伟,弯曲的内金水河上横跨白石桥,下面流水淙淙。太和门建于白石台基上,左右衬以崇政、宣政两门,呈对称状;东西六官的院门有的有五色琉璃装饰成美丽的图案,形成生动的景象。
 
 
         殿堂建筑在宫廷中占有最重要地位,同样具有丰富的形象与构思。外朝三大殿是官廷建筑的最主要部份,建于工字形的三层高大的白玉石台基上,前面是占地二五顷的宽大院落,东西有体仁、弘义两阁,四角又有崇楼相衬。三殿在造型上又有变化,皇极殿(太和殿)是举行国家隆重大典所在,面阔十一间,黄瓦重檐庑殿顶,殿内中部有六根金漆圆柱,正中是雕镂精巧的御座,顶上是盘龙藻井,殿前石台上有龟鹤日暑嘉量等带有祝颂性质的雕刻装饰,殿内外的装修布置都是最尊贵的形制。华盖殿(中和殿)是皇帝上朝前休息的便殿,规模较小,采用亭形四角攒尖顶,谨身殿(保和殿)开间与太和殿相同,但采用重檐歇山顶。三大殿的彩画、梁柱、石栏杆、台阶陛石都大量使用龙凤图案,气势森严,处处体现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官廷建筑的色彩也非常讲究,金黄耀眼的琉璃瓦与蓝天相映,屋檐下衬以蓝绿色为主的彩画,下边是红墙朱户,白石栏杆与台基,具有强烈明快的色彩效果。许多建筑部件非常精美,如现存保和殿后御路的云龙大石雕、太和殿的宝座、乾清门外的鎏金铜狮、皇极殿外院的琉璃九龙壁,甚至须弥台座为排泄雨水而设计的螭首雕刻等,都相当精巧细致,体现了高变的工艺水平。

  皇家修建的坛庙建筑在北京城建筑中也占有较突出地位。坛庙具有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特点,但在建筑形象及设计构思上同样体现了那一时代建筑艺术的卓越技巧。


         天坛是北京城坛庙建筑中气势宏伟而艺术性最高者,始建于永乐四年,至明嘉靖又经改建成现在规模。天坛为皇帝祭天及祈祷丰年之所,幅员广阔,占地达二八○公顷,在南北中轴线上排列着两组使用目的不同的建筑群。南端以祈天的圆丘为主,北端主要为析祷丰年用的祈年殿,两组建筑间以高出地面二·五米,宽二○米,长三六○米的海漫大道相连接,大道以下两旁大部分空地遍植柏树,以森严静穆的气氛,把高出地表的神道上的建筑衬托得更为注目。

  中轴线最南端的圜丘是皇帝冬至时祭天场所,全部用汉白玉石砌成,石坛共三层,圆形露天,下层直径五五米,每层都有石栏杆围绕,石坛四周有两重围墙,内墙平面呈圆形,外墙作方形,整个建筑造型单纯洗炼,效果庄严开阔,色彩以白色为主,造型上层层收缩,给人以崇高之感。

  天坛中最为成功的建筑群为祈年殿,建筑在三层高大的圆形白石台基上,大殿平面作圆形,三重檐逐层向上收缩,深蓝琉璃瓦金顶,红柱彩画,造型稳定,色彩绚丽,通体用木构承接,在艺术上技术上都是极为高超的杰作。

  另一有特色的坛庙建筑是位于天安门东侧的太庙。太庙殿堂具有宫殿的宏伟,用了大片古柏簇拥以造成神圣静谧气氛,从地势到建筑规格布局设计都显示着它尊贵的地位。
 
 
        明清时期在北京城内外还修建了不少宗教性建筑,如著名的正觉寺、碧云寺、十方普觉寺(即卧佛寺)、雍和官、西黄寺等都各有特色。正觉寺俗称五塔寺,建成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时重建。寺中建有由五座密檐方塔组成的高达十六米的金刚宝座,塔四周雕有天王、狮子、孔雀等,精工生动。碧云寺后建于乾隆年间的金刚宝座塔也是仿正觉寺塔形制的。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二年)在西黄寺修造的清净化城石塔,是为了纪念乾隆时逝世于北京的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六世而建的,由基座正中的一座高大喇嘛塔和四角配以四座八角小石塔组成,也是属于金刚宝座塔形制。这种塔基本形体起源于印度,但其间又融合了西藏喇嘛教和汉族建筑艺术,以多变的造型构成庄严华丽风格。

  雍和官为北京最大的喇嘛庙,原为胤祯(即雍正皇帝)作亲王时的府邸,雍正登基后改为喇嘛庙,乾隆时又重加修缮,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殿堂富丽。最大的建筑为后部之万佛阁,重檐三层,并自第二层用飞桥与两旁的永康阁延绥阁连成一体,匠心独运,极为壮观。

  位于郊区寺院大多点缀有优美的园林庭院,不少庙宇佛像法器也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如卧佛寺的元代铜卧佛、法海寺的明代壁画、觉生寺的明代古钟、雍和官万佛阁内的十八米高的白檀木雕大佛、碧云寺的五百罗汉木雕,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