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81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25 19:35: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博物致知】“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陶俑。图/视觉中国

   “显眼包”的风终于刮到了博物馆!现在的年轻人在逛一种“很新”的博物馆,他们用表情包的方式“打开”文物,每每打卡过一座博物馆后,知识贮备和表情包库存齐上升。当文物跨越了时空界限,与当下流行的表情包文化相结合,千年前的文物变得更生动、鲜活。这些“戏精”文物或呆萌或搞笑,被网友戏称为:文物演我精神状态,这精神状态领先一千年!文物表情包,哪款是你心头好?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来更新一批“网红文物”表情包吧!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3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5 19:44 编辑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亚醜钺(又叫亚丑钺)。图/CNSphoto 郭志华 摄

   山东博物馆展览的3000年前的商代亚丑钺,被参观的不少观众称赞为酷似“海绵宝宝”,十分呆萌可爱。该馆以亚丑钺为原型,设计制作了包括行李牌、雪糕、便利贴、抱枕等在内的文创系列产品。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表情包顶流——“无语菩萨”。图/视觉中国

   “无语菩萨”原名叫“沉思罗汉”,是中国瓷器美术大师曾龙升的作品《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中的一件,收藏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其有趣的表情成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新晋“网红”。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在太原博物馆开展,展出各类出土文物1000余件。其中,一尊唐代的素烧女坐俑表情和动作似乎在展现 “心塞” 瞬间,吸引好奇的参观者。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陕西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唐代“委屈脸”彩绘陶缩脖俑,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山西大同,在大同博物馆,铁兽“笑”出表情包  图/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46: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5 20:12 编辑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西安,陕西考古博物馆,彩绘陶俑好似在“握拳隐忍”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山东济南,山东博物馆“馆藏瓷器精品展”上“笑容”极具喜感的红陶兽形壶,1959年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 图/ICphoto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图为观众在拍摄笑容诙谐的清代金门风狮爷大门陶灯座。图/CNSphoto 陈晓根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便服男陶俑,体态可乐像是在扭秧歌。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浙江嘉兴博物馆,三足鸟形陶盉头部。器口似鸟首,长颈扁核形器腹,颈及腹上压划编织纹饰,折腹处堆叠一周凸棱,圜底下附三兽形足。整器形象怪异,生动古朴,应是用在特殊场合的祭祀用品。 图/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4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5 20:15 编辑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山西大同,大同博物馆,好似在鼓掌的陶俑“显眼包”萌态十足惹人爱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甘肃省兰州市,甘肃博物馆表情“夸张狂放”的东汉铜奔马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福州,福建博物院,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一脸呆萌”的商代铜人面铺首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广州,广东省博物馆“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出的彩绘陶男俑头  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河南洛阳,洛阳博物馆馆藏文物,唐代彩绘陶马与驯马俑,1988年洛阳唐墓出土。图/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19:48: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5 20:18 编辑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山西大同,在大同博物馆,“一脸囧像”的陶俑。图/视觉中国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笑容娇憨的人面纹器耳(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图/CNSphoto 田雨昊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北京“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图为小型陶塑人头像残件,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5000年),牛河梁遗址出土。图/ICphot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5 20:2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5 20:32 编辑

探访河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感受周风虢韵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5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虢国博物馆展出文物人龙纹玉璋。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虢国博物馆展出的由藤条和皮革制成的盾牌。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虢国博物馆车马坑遗址。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虢国博物馆展出的仿生动物玉雕。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虢国博物馆展出的六璜联珠组玉佩。韩章云 摄

“戏精”来自千年前,你的表情包出自这些博物馆!
图为观众在虢国博物馆参观带铭文的青铜器。 韩章云 摄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5月14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物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虢国墓地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两周时期大型邦国公墓,出土珍贵文物多达1万多件。图为虢国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韩章云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0:3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 10:42 编辑

@青铜器爱好者,这个广州新展带你看吴越文化

    28日上午,“吴地长歌——镇江青铜文化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陈列楼二楼文物特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南越王博物院(西汉南越国史研究中心)、镇江博物馆主办,展出吴地青铜文物精品124件/套,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吴地的青铜文化特质及渊源,呈现了吴文化多元交融、生生不息的文化景观。

弦纹鼎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太伯奔吴 勾吴肇建”“争霸中原 青铜绝冠”“多元新兴 一轨同源”三个部分,展现出吴地文化从肇始到繁盛,再到多元合流的历史进程。这也是吴文化青铜器类别的展览首次赴粤展出。


  古吴神韵,青铜绝冠


  吴越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并称为长江流域古代三大文明。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及越文化组成,其中的吴文化,史籍记载起源于太伯奔吴,即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奔赴荆蛮,创建勾吴,这在1954年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发现的宜侯夨(zè)簋(guǐ)的铭文中也得到了证实。南下的中原文明和吴地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吴文化。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展出的镇江博物馆馆藏青铜器,展示出了吴国前期青铜器的三种类型:一是中原商周的青铜器;二是仿中原的本土青铜器;三是自创形器。


  西周中期,吴国的青铜器铸造已完全进入地方风格的臻熟期,中原铸造的铜器在江南绝迹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地方特色铜器,形成吴国青铜器的崭新风貌。富有吴国特色的扁体簋、兽面纹提梁卣(yǒu)等都在本次展览中展出。

荆刺纹尊


  作为春秋时期的东南霸主,吴国与越国长期征战,其兵器铸造业也呈现出空前繁盛的状态。适应于当地河流湖泊众多的地理环境,军队以步兵和水军见长,兵器则以矛、剑、戈著称。当中,吴国剑更引领着周代剑制的发展,其复合金属、暗花纹、剑首同心圆等铸造技术即使在今天也难以复刻。


  “吴越”“百越”互有异同


  本次展览除了能让观众一睹吴文化的风采,也能与本地百越文化作对比认识,加深对长江以南各地文化源流的了解。


  南越王博物院陈列展览部馆员乔娇介绍,吴越与南越在文化渊源、风俗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这在两者的出土文物中均有反映。古文献中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椎髻为俗”,江苏镇江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出土鸠杖,杖镦末端铸有跪坐小人,小人短发,脑后有两个发髻,全身皆饰云纹,为古越人断发文身、椎髻的实物形象。而南越王博物院院藏的南越国时期人操蛇铜托座、人脸纹陶片、玉舞人等,都出现了典型的越人形象,表现出短裤跣(xiǎn)足、椎髻等越族特征。

兽面纹提梁卣


  头戴羽冠的羽人纹是越地风俗的一种反映。南越文王墓中出土船纹铜提筒,筒身上有羽人乘舟的图案。本次展览展出一件西汉时期镇江丹徒虎头山汉墓出土的羽人纹铜樽,腹部同样饰羽人纹,羽人乘舟的纹饰在当地的青铜器上并不少见,反映出吴地与岭南风俗文化的相似性。

羽人纹铜樽

  多元交融,生生不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馆方介绍,南越的诸多遗存证实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南越文王墓出土的1000多件/套文物中,发现有巴蜀文化、匈奴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海外文化等至少9种区域文化并存,这是战国以来政权由纷争走向统一,文化由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发展结果,也反映出岭南地区善于吸收、开放包容的文化性格。

展览现场

  在这个过程中,吴越文化向岭南地区的传播尤其值得重视。在吴越考古之中,土墩墓是吴越地区典型的独有葬俗。这是一种不挖墓穴、平地起坟的葬式,是适应当地河流湖泊密集、地下水丰富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葬俗。镇江一带是江南土墩墓分布的典型地区,共发现土墩墓3000余座,分布范围广且密集。类似的土墩墓在南越国也有发现。2023年,广州黄埔镬盖顶岭发掘出土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葬一座。该墓采取堆筑土墩的方式建造,明显继承了江浙地区两周时期土墩墓的营建方式。无独有偶,广州园岗山越人墓、广西合浦、桂平大塘城土墩墓等遗址的发现,为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自环太湖地区经珠江三角洲到越南北部百越文化圈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路径提供了线索。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在展现吴地青铜器独特风采的同时,更多关注吴地文化在形成、发展、传播中的历史线索,及其与南越文化的相融相交,以期通过展品和相关图片,展现吴越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本次展览将展至2024年8月18日。


  来源: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0:4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 10:46 编辑

合浦精品文物齐聚羊城,“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开展

      近日,由广州博物馆策划,携手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原创展览“岭海同风——广州合浦历史文化联展”在广州博物馆专题展厅拉开序幕。本次展览通过120多件(套)两地精品文物,展现两地区域文化的共融共生和与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展览持续至8月4日。

  “同捞同煲”, 广州合浦的两地情缘


  合浦,位于广西唯一的海岸线北部湾沿岸,隶属北海市管辖,地处江海相连之地,因此得名“合浦”。从地理上说,广州与合浦两地同居五岭以南,南海以北,共处岭海之间,自古以来同为百越之地,山水相连,风俗相近,语言相同。从沿革上说,自秦汉时期开郡建城以来,广州与合浦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同处同一行政建制之中,人缘相亲,同气连枝,情同手足。从文化上来说,唐宋以来,广州与合浦深受来自中原的贬官游宦文化的影响,众多耳熟能详的历史文化文人,如苏轼、汤显祖、黄庭坚、秦观、韩愈等曾宦游岭南,留下了众多诗句名篇和政声佳绩,促进了本地文教事业的开化和发展。发展至明清时期,书院文化在两广地区蓬勃发展,岭南学术大昌,尤其是明代陈献章的“白沙学派”启当时岭南儒学之风,其弟子湛若水亦在广州增城创办莲花书院。清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也面向两广招生,为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培育了新式人才。近代以来,两广地区处于抵御外敌入侵的最前线,涌现大批爱国将领和仁人志士,在中法战争、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中,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广州与合浦所处的岭南地区,虽然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单元,但与区域外的交流互通络绎不绝。跨过五岭,顺江上溯,可与楚地、闽地、蜀地、秦地等牵手触碰。扬帆出海,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地区都是“朋友圈”的范围。包容开放,向海而生,广州与合浦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天涯海角”,构筑汉代海丝之路


  据本地史志记载,合浦南面大海,又处海岸线转折处,所以又有“海角”之名,而合浦北面的钦州有“天涯”之名,这是“天涯海角”最早的来源。合浦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汉武帝统一南越国以后,正式开通了一条从合浦、徐闻出发的官方远洋航线,经马来半岛,抵达印度和斯里兰卡乃至更远的区域,这也得到了大量考古实物的印证。历年来,合浦汉墓出土了引人瞩目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丰富文物遗存,以各类精美的珠饰、玻璃器、波斯陶等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外域特色。广州同样是汉代早期参与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史记》记载,广州为当时的“亦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众多海外奇珍异宝的集散之地。合浦与广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的众多港市一起,共同塑造了南中国的商业贸易和海上交通格局,与海外众多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合浦与广州由海而兴,向海而生,承载着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往的灿烂历史。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两地联合办展正当其时,共同彰显中国的向海之力,在今天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中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汇聚羊城,合浦青铜器首次最大规模外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州合浦出土了丰富的考古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种类丰富,为研究岭南乃至中国提供重要的区域性资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的珍贵见证。为充分展现岭南文化的外向性、多元性和创新性,本次展览精选两广特色文化和反映区域间文化互通的文物,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来自合浦的精品文物齐聚羊城,尤其以青铜器为最佳,是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青铜器类首次大规模外展。汉代是岭南青铜器的流行阶段,这一时期两广地区的青铜器吸收了楚、滇、秦等地的文化因素,形成了越式青铜文化,尤其擅长錾刻工艺,即在薄胎青铜器外壁上用坚硬而精细的金属工具,錾凿和镂刻出繁缛精致的花纹,分别为抽象性的几何图案和写实性的动植物图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0:4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 10:48 编辑

  除此以外,两地的海丝精品文物及展品也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风采,包括温雅莹润、号称“南珠”的合浦珍珠,金光灿灿的金饰品,琳琅满目的珠饰,蓝影翩翩的玻璃器,反映海外香料传入的熏炉,印证与域外发生人员交流的陶俑等,这些都是汉代乃至此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广州合浦对外发生贸易、交换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展览也生动描画了汉代两广生活的图景,尤其展现了秦平岭南、南越国建立和汉平南越国时期,岭南越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在农耕生活上,汉代岭南吸收中原农耕技艺,走向精耕细作,铁犁牛耕之路,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呈现六畜兴旺的趋势。在建筑上,充分展示了汉代岭南常见的各种功能的居室,涵盖了住所、磨坊、粮仓、厕所等,既展现了适应本地气候的特色设计,也吸收了中原的建筑形制和装饰风格,是汉代岭南建筑珍贵的实物研究资料。在生活器皿上,大批量陈设了食器、饮器、炊具、酒具、灶具、梳妆用品、灯具及其他日用品,汉代两广的衣食住行仿佛跃然于眼前。

  解锁新章、互动空间、教育册、社教活动陆续有来


  为配合主题,本次展览的内部空间统一采取富有历史感的红黑色调,模拟汉代居室内部的氛围,分别在展厅内部和通道,利用陶屋、陶灶、灯具、日用器皿等元素,构建了汉代炊煮、汉代居室等数个模拟场景,力图给观众以身临历史现场之感。展览末段配套设计了“汉代饮食体验馆”互动空间,根据历史资料复原了汉代饮宴的场景,观众可身穿汉服前往打卡留念,并基于山东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进行了复刻,同时设置了“汉代饮食器皿对对碰”互动装置,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领略汉代两广饮食乃至生活的风采。

  本次展览展厅中的隐藏“彩蛋”,莫过于与印章相结合的教育册。届时观众可在展厅现场领取特别配套的《同捞同煲 两广食用指南》手册,前往展厅寻宝觅踪,完成教育册上的通关任务,解锁新章。一册在手,既可以助你读懂展览,标记知识点,也能收获展览配套新章,数量有限,请马上奔赴广州博物馆领取你心爱的盖章小本本吧!

  配合展览,广州博物馆将在5月中旬至8月配合传统节庆和暑假,推出系列讲座、直播导赏、专题研学活动和系列教育活动“组合拳”,讲座包括合浦的廉政文化、广州汉代考古、广东广西粤语方言等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包括陶屋创作、熏香体验、珠饰制作和汉服设计等主题,具体的活动时间和报名规则,请密切关注广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后续推送。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7日—8月4日

  展览地点: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

  来源:南方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0:5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1 10:53 编辑

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揭牌仪式在广州柏园举行

      5月9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揭牌仪式”在广州柏园举行。活动由省委宣传部指导、省出版集团主办、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承办。

  据悉,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古籍社”)于去年8月3日获批设立,是近40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唯一一家古籍出版社,也是岭南地区第一家专业古籍出版社。


  它的成立对于赓续岭南文脉、推动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化全国古籍出版布局意义重大。

  

  诞生历程


  “岭南古籍出版社背靠广东省出版集团,可谓自带光环。”


  古工委主任,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表示,以挂牌成立为契机,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要秉持“刊行古籍旧书、整理地方文献、出版学术著作、致力文化积累”的出版方针,在更高层次推进岭南古籍的系统整理与抢救出版,积极主动、全面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助于提高治国理政智慧的优秀内容。


  “成立专业古籍社,是几代广东出版人的共同心愿。岭南古籍社的诞生,是国家对广东的厚爱与支持,是广东出版之幸,是岭南文化之幸。”活动现场,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岭南古籍出版社负责人肖风华介绍了古籍社成立的基本情况。

  

  2023年8月3日,中宣部出版局批复同意设立岭南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古籍文献分社26人成建制划转至古籍社,这支年富力强的古籍出版队伍,学历高、学科背景强、国家级项目从业经验丰富,为古籍社的全面运营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


  2023年11月18日,古籍社举办“赓续岭南文脉,古籍出版赋能文化‘双创’工程”为主题的战略研讨会,制定第一个五年规划。2023年12月召开年度选题会,分古籍整理、档案文献、学术精品、岭南文化、工具书五大板块,策划申报2024年度选题80余种。


  同时及时申报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已公布的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古籍社有一项入围。2024年2月18日,古籍社搬入柏园新址正式办公。

  

  “柏园史语所旧址,古籍社肇基于斯,矢志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肖风华表示,古籍社将秉持“刊行古籍旧书、整理地方文献、出版学术著作、致力文化积累”之旨,聚合湾区之力,与诸同道共履正道,致力于古籍出版事业,并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差异化协同发展,共同建构古籍出版和岭南文化传承人民社、古籍社“双子星”闪耀的发展格局。


  岭南古籍出版成果丰硕


  岭南古籍、珍稀文献和近代文献资源丰富,广东有5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42部古籍国家、省珍贵古籍名录,馆藏资源丰富。岭南的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历史悠久,自明万历四十一年张翼邦编纂第一部粤人诗文总集《岭南文献》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自宋代以来,岭南官刻、私刻、坊刻精品迭出;明清两代形成了在全国都享有盛誉的“广版”图书;民国和抗战时期,陆续设立广东省立编印局,策划出版《广东丛书》,保存了珍贵广东地方文献。

  

  “然而因缺乏专业的古籍出版平台,广东省古籍出版规模、生产能力和品牌号召力一直备受掣肘。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的成立,让华南片区终迎来第一家专业古籍出版机构。”肖风华表示,古籍社的成立是积极推动新时代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广东省出版集团“三化”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社长吕健表示,传统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就是古代的典籍,尽管有的古籍非常冷僻,但是对于文化的接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这也是为何全国各地先后成立古籍出版社的原因,经过出版社专业的整理和转化,这些原本冷僻的典籍逐渐走向大众,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吕健看来,中国古籍数量多,每个地方的古籍都有其特色。岭南古籍出版脱胎于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古籍的整理出版上可圈可点。“现在有了这家专业的古籍出版社,我相信未来定能全力以赴做好岭南古籍的整理出版乃至研究,让岭南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让我们古籍出版事业更上一层楼。”


  贡献古籍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岭南古籍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柏峰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广东出版过大量优秀的古籍文献出版物。


  《叶名琛档案》《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容庚藏帖》《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等20余种古籍图书获国家级奖项;《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容庚藏帖》《客家珍稀谱牒文献丛刊》《客家珍稀文书丛刊》4种大型古籍出版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等10余种古籍出版项目获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清代稿抄本》等获国家清史工程文献类立项。2016—2022年共出版古籍1500余册,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今年的第一季度,我们会按照计划重点出版一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大型学术、文献类图书,如《全粤诗》《花县汤金铭、汤金铸藏清代实学馆档案》《日本静嘉堂藏宋元珍本文集丛刊》等。这些都是我们过去不敢想但是现在有机会出版的古籍。”柏峰告诉记者,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将主攻古籍整理、档案文献、学术精品、岭南文化、工具书等板块。

  

  “我们社编辑团队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今年校招还招聘了5个00后,整体队伍非常年轻有朝气,这也是我们社做古籍编辑具有优势的结构。”柏峰表示,除了编辑,古籍社的作者队伍也在向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今年报的80个选题中,除了一个项目领头的是70后,其他大量编辑团队都是80后、90后,这就是我们岭南古籍社的未来。”


  肖风华表示,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发展目标主要有三个:一是围绕“岭南”多出好书。二是以长远规划为引领,重大项目为抓手,在特定领域做精做深做专;三是建立古籍社特色的发行网络。

  

  未来,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将植根广东、立足岭南、着眼全国、面向海外,坚持以突出特色为基础、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打造精品为根本、以专业人才为支撑、以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健全制度为保障,为奋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东篇章提供历史智慧、贡献古籍力量、谱写时代华章。


  中宣部出版局、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省直有关单位、广州市有关领导,以及香港、澳门和内地古籍出版机构,文献保藏、研究机构代表约60人出席相关活动。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