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精微万千 葫芦生“花”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590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7-25 16:5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01 编辑

行走中国|精微万千 葫芦生“花”
  
   新华社记者张文静、何问、马莎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福禄”,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古往今来,葫芦常常作为护身符、平安福,陪伴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葫芦雕刻技艺,在中国黄河沿岸流传已有千余年。艺人们以针刀为笔,在葫芦上雕画出大千世界。地处黄河之滨的甘肃兰州阮家四代,八十多年来学艺、做人、传承并创新着古老的技法。

指尖技艺传四代

   灯影昏黄,铅笔绘制的孩童在葫芦上变得影影绰绰。阮熙越拿着刻刀,精准地划下线条,每刻一笔,都会用手拂去毛屑。数次反复雕刻下,孩童在凹凸的光影变幻中逐渐变得立体。对于1987年出生的阮熙越来说,这个技法她已经反复练习了十几年。

  阮熙越从小在葫芦的世界里长大。到她这一辈,阮家传承兰州刻葫芦技艺已经历四代人。
  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熙越在工作室内刻葫芦。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兰州刻葫芦的历史起源于魏晋时期。彼时,绵延的古丝绸之路上,葫芦常被商队用作盛装酒水的用具,挂在身上或骆驼上。后来为了将葫芦装饰得更加好看,古人开始在葫芦上作画。明清时期,刻绘一体的葫芦雕刻技艺逐渐成为能工巧匠谋生的一门手艺。

  阮家葫芦雕刻的第一代人阮光宇是阮熙越的曾祖父。那时候,兰州刻葫芦的手艺人多遵循临摹旧习,按传统图版雕刻。阮光宇接触到这一技艺后,能书善画的他以刀作笔,开始在葫芦上创作,将山水绘画、古典文学等元素搬上葫芦。
  这是在阮氏葫芦艺术馆拍摄的兰州刻葫芦作品。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阮熙越的祖父阮文辉是第二代传承人,擅长微雕。兰州本地特产的鸡蛋葫芦大小如鸡蛋、皮薄质软。阮文辉在4至5厘米直径的鸡蛋葫芦上微雕了3000余字204首唐诗,被博物馆收藏。

  阮熙越的母亲阮琳是第三代传承人,她不仅传承了父亲的微雕技艺,还善画仕女。

  “一代一代都在努力攀登技艺的高峰,逐渐就垒起了一座高山。父辈们站在高山之巅让葫芦技艺立于天地,我的使命是让葫芦见众生。”阮熙越说。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0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06 编辑

  “安放心灵”的方式

  今年62岁的阮琳还记得,女儿阮熙越的第一件作品,是小学二年级时在葫芦上刻画的菩萨佛手。那时,她正在埋头雕刻,女儿拿起案上敦煌文化的书翻着看,然后就模仿着画了起来。“她刻得太好了,我现在都记得当时惊喜的感觉。”阮琳说。

  “耳濡目染”是这个雕刻世家传承艺术天分的方式。从祖父到阮熙越,每一代人的屋子里都有一个写字、看书、绘画的书案。孩子们的写写画画与雕刻创作总能得到长辈的鼓励。
  这是在阮氏葫芦艺术馆拍摄的刻葫芦工具。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正是成长环境的影响,自小就喜欢写书法的阮熙越找到了与葫芦对话的方式,并沉浸其间。

  葫芦雕刻的构思是对山水文化、自然人文、社会生活的吸收创作,而从每一个葫芦表皮的刮压打磨到构图绘画,再到反复雕刻和着墨填色,都是一步都不能错的“炼心之旅”,需要的是定心、细心、耐心。

  “刻葫芦是我安放心灵的方式。”阮熙越说。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在阮式雕刻葫芦研习所,人们仿佛能一眼看尽世界上最多的葫芦:形态上大的小的、圆的椭的、长的以及长疙瘩的;图案上有动物人物、诗歌名篇、自然风光等;功能上可以戴的穿的、摆的挂的……环肥燕瘦的雕刻葫芦与大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实现同频。
  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熙越在工作室内刻葫芦。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要让传统技艺保持传承与活力,最重要的是实现大众流通。”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阮熙越决定探索葫芦雕刻的市场化道路。

  父辈们都倾向于满工作品,用精雕细琢和慢条斯理来打造昂贵的精品。阮熙越则喜欢丰子恺的风格,用拙一点的笔调勾勒意境,给想象留余地。

  早在几年前,《旅行青蛙》这款游戏深受中国年轻人喜欢,她尝试以旅行青蛙的形象为主题创作,意外走俏市场。慢慢地,她将更多动漫作品、“网红”文物等融入创作,并结合文创产品做出葫芦镜子、配饰、茶叶罐、包等,传达不同的生活态度。她还用泼墨山水的技法在葫芦雕刻出泰戈尔的头像,用中英文刻出《吉檀迦利》的诗句……

  虽然家族传承历史悠久,但阮家却从不“独占”这份技艺。只要有人愿意静下来学,他们就愿意教。“文化是众人的事业。众人拾柴,文化这把火才能越烧越红火。”阮琳说。

  今年以来,阮熙越平均一周接待前来研学的人数超千人次。阮熙越说,很多孩子在接触到葫芦雕刻后,由衷发出“怪不得这是非遗”的感慨,这让她觉得很感动。
  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熙越(右一)与母亲阮琳在工作室内讨论创作思路。新华社记者 马莎 摄

  如今,受阮熙越的影响,已经退居二线的阮琳学习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年轻人交流,并为女儿的文化创意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每一代手艺人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前人为我们立起了高高的旗杆,后人要让旗杆的根扎得更稳。”阮琳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0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15 编辑

青海班玛:藏式传统“手造”黑陶 传承中焕发新生机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学员正在制作班玛黑陶作品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非遗传承人谢格太正在清点陶坯数量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学员正在捏制班玛黑陶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学员正在制作班玛黑陶器皿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学员正在打磨班玛黑陶
   7月18日,已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工作5年的27岁藏族女子措毛吉(中)正在制作班玛黑陶,孩子在她身边熟睡。
7月18日,在班玛黑陶培训及体验中心,工作人员挑选创新制作的班玛黑陶产品。

   黑陶工艺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已传承了600多年,至今仍保留原始的手工制作方法,经过取土、和泥、打磨、捏制、发酵、火烧、熏黑、抛光等12道工序制成,是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班玛黑陶种类繁多,多为壶、灯盏、坛、罐等藏族民众日常用品、工艺品。如今,黑陶已成为班玛县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的黑陶产品畅销国内市场,黑陶产品制作也成为当地民众增收新渠道。

   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1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28 编辑

浙江常山芳村古法木榨技艺:高温蒸粉 击饼出油
   7月11日,工人收集油茶果粉末。赵以宁 摄
7月11日,工人将油茶果粉末过筛  赵以宁 摄
   7月11日,工人将油茶果粉末过筛 赵以宁 摄
7月11日,工人蒸制油茶果粉末 赵以宁 摄
7月11日,油茶师傅将水蒸后的油茶粉末压成茶饼  董易鑫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2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25 编辑

7月11日,工人将茶饼依次放入木制榨油器。董易鑫 摄

7月11日,榨油师傅敲击木头,使其挤压茶饼,进行古法木榨。董易鑫 摄

7月11日,榨油师傅敲击木头,进行古法木榨。董易鑫 摄

7月11日,古法木榨而成的山茶油。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油茶栽培历史超2000年,该县芳村镇未来乡村芳油中心的古法木榨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易鑫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3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7:36 编辑

西安:巧克力“复刻”文物古迹
7月18日,小朋友在观看用巧克力制作的“兵马俑”
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长安舆图”沙盘局部(7月18日摄)
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杜虎符”(7月18日摄)
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雁鱼铜灯”(7月18日摄)
 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三彩载乐骆驼俑”(7月18日摄)
7月18日,游客在参观用巧克力制作的“西安钟楼”
这是用巧克力制作的“何尊”(7月18日摄)。

  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巧克力博物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馆内设置了周、秦、汉、唐四个展厅,摆放着用巧克力制作的上百件精美艺术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新华社记者 梁爱平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7:5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8:01 编辑

游行庆祝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杨武奎摄/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

   一系列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时尚”的展览展出了来自贵州和中国其他地区的100多个文化遗产项目。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杨武奎摄/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丹寨素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的美誉。它拥有8个国家级、22个省级和41个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该活动将持续到7月26日,旨在促进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杨武奎摄/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杨武奎摄/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8:0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8:06 编辑

   



   周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各族人民身着华丽的节日盛装,举行了游行。[杨武奎摄/提供给中国日报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8:10: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8:13 编辑

“火把原乡”布拖县欢庆彝族火把节
7月24日,一队彝族妇女参加朵洛荷表演
7月24日,一队彝族少女参加朵洛荷表演及传统选美
7月23日,几位彝族女孩准备参加服饰表演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7月22日,在布拖县火把广场,人们围着火堆跳起达体舞(无人机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5 18:1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25 18:18 编辑

   7月22日,在布拖县火把广场举行的传统火把节开幕式上,表演队伍展演朵洛荷(无人机照片)
7月22日,在布拖县火把广场举行的传统火把节开幕式上,彝族儿童表演舞蹈
7月22日,在布拖县火把广场,彝族群众点燃火把
   7月22日,在传统火把节银饰、服饰展演活动中,当地群众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走在布拖县城大街上(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7月21日到24日,“火把原乡·清凉布拖”2024凉山·布拖彝族传统火把节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举行。服饰展演、火把狂欢夜、朵洛荷歌舞及传统选美、传统民俗竞技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当地彝族群众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游客共度火把节。

  位于四川省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是火把节的发源地,是“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