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204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1-1 16:50: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1 17:43 编辑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图为展览吸引参观者。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12月25日,广东广州,“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该展览展示出土文物、资料图片以及多种工具用品,展现了南越文王墓发现以来走过的40年岁月。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20:3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4 20:08 编辑

保护古籍 赓续文脉

   陈 斌   
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修复破损古籍书叶中缝
   北京首届国际非遗周上,天津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装裱修复技艺(天津古籍修复技艺)
首都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给古籍书叶清洗脱酸
   山西省图书馆,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刘建明(右二)在给该省第一期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解古籍修复技巧
    国家图书馆,观众在“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上驻足观看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工作人员正在清点原大仿真影印本《四库全书》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
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工作人员在雕版库房内巡查
   安徽省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工人正在原大影印摛藻堂本《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生产线上忙碌。

   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深邃智慧,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和心灵寄托。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不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赓续中华文脉,更能让古之精华为今所用,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硕果累累:依托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古籍修复总量超过385万叶;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等机构的古籍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图书馆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已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超10.3万部(件),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并联合39家古籍收藏单位在线开放共享古籍数字资源超过2.8万部(件),极大满足了社会公众对古籍资源的利用需求。


    盛世修文。在北京大学,刚刚完成《儒藏》工程“精华编”中国部分整理出版的学者们又埋首古籍,开始新一阶段的工作;在山东大学,“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团队的成员们正在为让古籍“回家”而多方联系;在安徽泾县三希堂线装文化园,工人正在古籍再版生产线上忙碌;在山西省图书馆,来自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专家刘建明在给该省第一期古籍修复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解古籍修复技巧;在内蒙古图书馆,工作人员正在将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


   通过修复、再版和数字化等方式,古籍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09:45: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4 22:25 编辑

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12月26日起恢复开放

   记者从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了解到,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关闭的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12月26日起恢复开放。

   受地震影响,炳灵寺石窟山门附近、窟区河道内出现落石,且山门附近管护用房一侧墙体出现裂缝,该石窟从19日起暂停对外开放。连日来,甘肃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对洞窟文物、崖体栈道、基础设施等进行了安全检查、隐患排查,目前炳灵寺石窟已达到开放要求。

  炳灵寺石窟位于永靖县城西南的小积石山中,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以保存中国石窟最早纪年题记而闻名,现存窟龛216个、石雕及泥塑造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炳灵寺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之一。(记者何问)
这是9月21日拍摄的炳灵寺石窟第171龛唐代石胎泥塑大佛。新华社记者郎兵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2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1:45 编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嘉峪关关城脚下“守关人”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9月26日,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李森在摊位前展示文创产品“关照”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4日一早,李森来到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整理摊位,准备迎接游客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4日一早,李森来到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整理摊位,换上他自己设计的服装,准备迎接游客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4日,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李森为游客奉上自己手写好的文创产品“关照”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4日,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游客在摊位前观看李森手写文创产品“关照”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4日,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游客在李森的摊位前等待他“签发关照”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李森在摊位上查阅自己编写的含有生僻字读音、城市古地名等内容的小册子(7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34:02 | 只看该作者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7月13日,李森结束一天的工作离开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

  光头络腮胡的李森身披甲胄,在景区内扮演明朝嘉峪关最高军事长官,为游客签发文创产品“关照”(通关文牒)。自2001年起,他在嘉峪关“守关”20多年,亲眼见证了嘉峪关旅游业的发展变化。

  “关照”可理解为古时候的“护照”。嘉峪关的游客可以买上一份文创产品“关照”,听“关长”李森宣告自己“合法通关”,模拟一场告别故土、前往西域的出关仪式。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1:5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2:03 编辑

寻秦记:大学师生历时20年探求最早的秦

李琛 刘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关中平原,汧渭之会;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岁末的刺骨雪雾中,依稀有忙碌的身影——为了追寻秦在关中的第一处都邑“汧渭之会”,西北大学考古学家梁云教授和他的团队依然奋战在陕西省宝鸡市魏家崖考古工地。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梁云团队考古发掘现场。西北大学供图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而在此前,秦族还有着六七百年的发展史,经历了从附庸到封国,再从王国到帝国的演进。探索秦人的早期历史,是21世纪中国考古学的重点之一。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先祖大骆的儿子非子擅长养马,远近闻名,周孝王听说后召他到汧、渭之间为王室养马,马养得膘肥体壮,孝王想立他为大骆的继承人,遭到反对,无奈之下就把他封在“秦”邑;非子于是自号“秦嬴”,其族人后代便称为“秦”人。这就是“秦”人、“秦”国、“秦”朝名号的来由。


那么,秦人的祖先来自哪里?秦人的得名之地“秦邑”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梁云20年间跋山涉水,关陇的黄土台塬上到处留下他的踏查足迹,秦早期历史的脉络也一点点变得清晰。


开启“寻秦”之旅


“讲好中国的故事离不开秦。找到最早的秦,秦人的故事才有了开头。”梁云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2010年,梁云在李崖遗址发掘现场。西北大学供图

梁云与秦文化“结缘”,始于他1995年读研期间赴三门峡整理秦墓资料。20世纪80年代,三门峡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上千座秦墓资料,堆放在库房无人问津。“我着手整理这批资料,自己动手给陶器‘排队’、制作卡片、绘线图,累了就爬到楼顶数星星,耳畔是黄河边呼啸的寒风。”梁云回忆。


两年下来,一篇扎实的硕士论文产出,也打下了后来的研究基础。


列国纷争数百年,为什么秦能最后胜出,一统天下?2000年,梁云去北京大学读博,想从考古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3年里,他几乎天天泡图书馆和资料室,学位论文从考古学角度全面比较秦与东方列国的差别,后来被导师李伯谦先生纳入“震旦古代文明丛书”出版。从此,他在秦文化研究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考古实证秦人“东来说”


《礼记·王制》把中国古代民族分成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秦人属于哪一支?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与“西来说”之争,前者认为秦人是东夷的一支,后来才迁徙到陇右;后者认为秦人本是西北土著,源于西戎。


两说各有理由,曾长期悬而未决。


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盗,国宝重器流失海外,引起关注。2004年,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甘肃省考古所等5家单位组建联合考古队,启动“早期秦文化”考古项目,梁云参与其中。他们在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县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发现了32处秦文化遗址,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清水县李崖遗址,进行发掘后从考古学上证实了秦人“东来说”。


李崖的西周墓多腰坑、殉狗,随葬陶器组合多为鬲、簋、盆、罐等,陶器器形多见商式风格,都与殷商墓葬相似而与周人墓不同;而且窄长型的墓坑,西偏北的墓向,又符合秦人墓的特征。


“在这么靠西的地点,发现‘商味’这么浓的一批墓葬,以前压根没想到,说明秦人与殷商遗民关系密切,说他们是广义上殷遗民的一支也不为过。”梁云说。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左图为李崖遗址出土陶鬲;右图为李崖遗址发掘现场。西北大学供图

“李崖遗址发掘后,我们认为秦人‘东来说’已尘埃落定,这个问题不用再讨论了。”梁云笃定地为学术界的争论画上了句号。


秦人的来源确定了,非子所封“秦”邑又在哪里?梁云认为,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墓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秦人墓葬,且与《汉书》《水经注》等记载非子的封邑在“陇西”“清水”(今牛头河)相一致,这里可能就是“秦”邑之所在。


但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又一次出现了分歧。


找到“汧渭之会”


区别于梁云的观点,北京大学李零、赵化成等学者认为,非子所封的“秦”邑应该在“汧渭之会”。而无论“秦”邑是否在此,秦文公营建的“汧渭之会”都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这里作为秦国都邑达49年之久,在秦人心中有特殊的地位。


关于“汧渭之会”的地理位置,学术界颇有争议。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关中秦汉离宫别馆”调查项目,梁云带队从千河下游开始调查,学术目标直奔“汧渭之会”而去。他们在汧、渭东夹角的魏家崖村,找到了面积不下20万平方米的春秋时期遗址,发现有灰坑、墓葬、筒瓦等,还有春秋早期的刀范。


“一般来说,都城性质的遗址才有手工业,尤其是铸铜业,所以刀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梁云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2:0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2:09 编辑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魏家崖遗址出土文物。西北大学供图

2015年后,梁云的工作重心转到中亚,参与了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的工作,但他一直惦记着魏家崖。2014年,魏家崖村民取土发现一座春秋早期铜五鼎墓,从侧面印证了他的认识。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中亚工作被按了“暂停键”。梁云申请来年对魏家崖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但未能如愿获批。2021年7月,梁云带着3名学生再次调查遗址,酷暑闷热,“站在地里就算不动,浑身的汗像瀑布一样往下流。”梁云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开展调查的第3天,团队就发现了城墙的重要线索。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2021年,梁云在魏家崖调查。西北大学供图

2022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5家单位联合申报的“陕西宝鸡陈仓区魏家崖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国家文物局支持。


万事开头难,当时在魏家崖村找不到驻地,考古队住在十多公里外的凤翔,每天往返四趟,出门、回家“两头黑”,但发掘到两座五鼎四簋高等级秦墓,算是取得了“开门红”。


“铜器太漂亮了,铜鼎口径近30厘米,腹部纹饰间填有黑漆,是目前陕西发现的最大的春秋秦鼎。”梁云激动地说。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魏家崖遗址出土文物。西北大学供图

城墙、高等级秦墓、大型车马坑、围沟、铸铜、制骨……一系列最新的考古发现,指向魏家崖遗址正是“汧渭之会”。寻找早期秦文化,梁云又破解了一道难题。


“秦”邑到底在哪里


魏家崖遗址解答了“汧渭之会”的地理位置问题。但在那里,目前发现的重要遗存主要属于春秋早期,远远晚于李崖遗址的西周中期。那么,非子所封的“秦邑”到底在“汧渭之会”,还是在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的李崖遗址呢?


“学术就是在不断辩论中进步,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学术也不复存在。”梁云告诉记者:“今年冬季,我们考古发掘的重点,就是魏家崖遗址的西周墓葬。结果,魏家崖遗址西周时期的墓葬还真让我挖到了!”


梁云说,目前发掘了约20座西周小墓,从葬俗看像是周人墓,地层太厚太深,还有年代更早的墓;“不管怎样,魏家崖的发掘,对确定‘非子封邑’,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隆冬季节,梁云和他的团队依旧在冰冻的关中大地上埋头发掘,叩问历史。“‘汧渭之会’遗址躺在那2000多年了,如果我们不做,不知道它还会‘躺’到什么时候。”梁云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2:15: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3:21 编辑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丨为长城“画像”的西北夫妻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夕阳下,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拍摄五墩烽火台附近的长城(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夕阳下,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拍摄五墩烽火台附近的长城(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夕阳下,陈静用无人机航拍五墩烽火台附近的长城(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夕阳下,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拍摄五墩烽火台附近的长城(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夕阳下,陈静(右)和丈夫高万东在拍摄五墩烽火台附近的长城(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在给瞭马墩烽火台拍摄照片,记录它不同时间的景象(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高万东在记录瞭马墩烽火台的风蚀情况(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右)和丈夫高万东在瞭马墩烽火台考察(8月1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右)用无人机航拍五墩烽火台(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左)和丈夫高万东来到他们自费认领的一处烽火台(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宁夏盐池县境内现有隋长城一道、明长城三道,总长约259公里,沿线还有众多古城堡、烽火台,被称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3:2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3:50 编辑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和丈夫高万东来到他们自费认领的一处烽火台(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高万东用手机给瞭马墩烽火台拍摄照片并做记录(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高万东在记录瞭马墩烽火台的风蚀情况(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在拍摄记录盐池县八步战台的修缮情况(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用相机拍摄瞭马墩烽火台的局部(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右)和丈夫高万东走在木栈道上观看拍摄长城(8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右)和丈夫高万东走在木栈道上观看拍摄长城(8月16日摄)。近年来盐池县建起长城旅游观光带,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陈静和丈夫自费认领了一处被民间称为瞭马墩的烽火台。在陈静眼里,长城、古城堡、烽火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7 13:26: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1-7 13:55 编辑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左)和丈夫高万东在考察中看到一处破损的长城保护网,两人简单修补后,拍下照片准备反馈给当地文保部门(8月16日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与丈夫高万东驾车途中,陈静降下车窗观看沿线的长城(8月16日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这是8月18日拍摄的瞭马墩烽火台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图书室内翻看图集《图说盐池长城》(8月17日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陈静(左)和丈夫高万东携带相机和工具从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出发,去野外考察拍摄长城(8月17日摄)。
“探索·实践——南越文王墓发现40周年特展”在广州开幕
   这是8月17日在宁夏盐池县长城新村拍摄的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远处是明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宁夏盐池县境内现有隋长城一道、明长城三道,总长约259公里,沿线还有众多古城堡、烽火台,被称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今年53岁的陈静和丈夫高万东在长城脚下长大。受到在文史馆工作的父亲启发,陈静2008年起开始拿起相机记录长城,丈夫陪伴在她身边,全力支持。走访长城时,两人分工明确,陈静负责拍摄照片,高万东负责驾车、做记录。

  如今,陈静夫妇已将全县的长城“地毯式”走访了一遍,累计拍摄照片十余万张,行程超过10万公里。他们还出版了图集《图说盐池长城》,建成盐池长城民俗博物馆,介绍展示县内长城的历史和文化。

  陈静和丈夫自费认领了一处被民间称为瞭马墩的烽火台。在陈静眼里,长城、古城堡、烽火台像老朋友一样亲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