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 构筑诗歌与雕塑的双重高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61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9-28 17:54: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9-28 20:54 编辑

李金发 构筑诗歌与雕塑的双重高地
李金发


位于梅县区梅南镇罗田上村的李金发故居“承德第”(赖俊权 摄)

   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山峰并不高耸,地势平缓,一条溪水穿村而流,溪水清澈,水草嫩绿,溪流两边田野宽阔。这里并不像很多小山村一样人去楼空,只有寥寥无几的老人,田野荒芜。也不像一些村庄一样环境遭到破坏,到处山头裸露。这里保持着相对传统的村落风貌,一头黄牛慢悠悠地在树下啃草,几只鸭子在溪中漫游。正值秋收时节,稻谷已收割,三三两两的农人或在犁田,或在田里挖花生,丰收的喜悦挂在农民满足的脸上。还有种瓜果的田里挂满瓜果,好一派靓丽的田园风光。依山而建的房子错落有致,新旧不一。这里是千千万万客家山村中的一个典型山村,连名字也是普普通通,毫无诗意可言——罗田上村,离梅城十多公里,属梅县区梅南镇辖地。同行的文友对国学颇有研究,不禁赞叹,这里不愧是个风水宝地啊,文脉彰显,怪不得出大才。

   这个大才,就是当年从这里走出去的李金发,一代名师——中国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雕刻大师。

   相对于林风眠,李金发可能并不为很多人所熟悉。李金发就是和林风眠于1919年11月同赴法国学习艺术的同学,林风眠学画画,李金发选择雕塑。

   胸怀大志

   漂洋过海去留学

   从村口走上数百米,就是李金发故居“承德第”。其故居是典型的客家民居,门联“承杨祖烈,德诒孙谋”。 “承德第”是李金发父亲李焕章到非洲毛里求斯经商回乡后与兄弟兴建。房子背靠青山、面向田园,房屋不大,为二横二进结构,虽不算豪华大气,也不失精致典雅。梁上雕龙画凤,门前围墙封闭。进门右侧一口水井,已经荒废。房子右边还住着一户人家,人口不多,是李金发父亲兄弟的后代。2012年,李金发故居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房屋瓦梁和外观近年有所修缮,正门内右侧偏厅挂着李金发的相框和简介资料,左边写着“农家书屋”。据介绍这个农家书屋是于2010年由梅县文化局设立,当时摆放有各类书籍,供游客阅读。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就出生于这座山村民居里,父亲给他起名李权兴,别名李淑良,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李金发在“承德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光。客家人素有“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番薯”的童谣,有“耕田爱养猪,养子爱读书”“子弟唔读书,好比冇眼珠”等谚语,再加上父辈崇文重教并言传身教,李金发从小渴望读书,父亲对他亦寄予厚望,1915年,15岁的李金发从家乡到梅县县立高小读书,城里新的教学打开了李金发的另一个世界,他第一次接触到数学、物理、地理、英文、国画、体育等新课程。胸怀大志的李金发不满足梅县的英文教育,高小未毕业即赴香港罗马书院攻读英语,一年后回到梅县,进入梅州中学就读高中,在这座久负盛名的学府里,结识了影响他命运的林风眠、林文铮,后来他们的成就享誉中外,成为梅州中学的“三剑客”。至今,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仍伫立着一座“三剑客”雕塑。

   高中毕业以后,李金发决定去海外留学。1919年11月,李金发与同学林风眠及李立三、徐特立、王若飞等登上一艘英国商船离沪赴法。时值冬季,海风呼啸,他们站在船栏上,并未感到寒冷。他们憧憬着法国的艺术殿堂,憧憬着异国新的生活,浑身充满热血。抵达马赛后,李金发由法华教育会安排在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市立中学学习法语。在法国,李金发常常被随处可见的、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所惊叹。1920年秋,李金发与法华教育会脱离经济关系,成为自费留学生,他决定选择雕塑艺术,开始专业学习。

   1921年春,李金发进入位于法国第戎的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可惜,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师资缺乏。一心求艺的他,半年后毅然转入徐悲鸿曾经学习过的法国最高艺术学府——国立巴黎美术学院,拜雕刻教授布谢为师。李金发良好的艺术天赋和勤勉的学习态度,很快让他在学校崭露头角,1922年春,李金发为同学林风眠和刘既漂各做了一个石膏像,并让工匠照模型做成花岗石雕像。两个头像都被选中参加巴黎春季展览会,李金发成为作品第一个入选巴黎雕塑美展的中国人。

   痴迷新诗

   始创中国现代象征诗

   生性忧郁的李金发,在高中时代就爱上了诗歌,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人共同组织了“探骊诗社”。林文铮被推为探骊诗社社长,林风眠为副社长,诗社成员发展到50多人,李金发是诗社的主要骨干。1917年冬,李金发高中毕业,因为教育厅规定实行秋季毕业,他因没拿到毕业文凭而辍学。17岁的他为前途所困,陷入不能自拔的苦闷彷徨之中,成天躲在书房读《玉梨魂》一类的鸳鸯蝴蝶派衷情小说和《牡丹亭》一类的戏曲。这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性格。

   留学后,受法国印象主义大师波特莱尔和魏尔伦等人的影响,李金发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痴迷上了诗歌。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出版了《微雨》和《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岭东情歌》《意大利艺术概要》《雕刻家米西盎则罗》《北京的最后勾留》《梭米顿夫人传》《肉的囹圄》《古希腊恋歌》《艺术论文集》《德国文学ABC》《异国情调》等十几部诗文集。周作人看过《微雨》后称赞他的诗“国内所无”“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雕刻诚能为。”他的诗歌,惯用新奇晦涩的意象和格调表现对人生命运的感叹,追求虚幻美,被人称为“诗怪”。著名学者朱自清则把他誉为“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坛的第一个人。”

   由于他的诗歌影响力远超雕塑影响,而慢慢让人忽略了他的雕塑成就。

   学成归国

   振兴艺术梦难圆

   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李金发已在雕塑方面颇有成就,上海美专校长刘海粟向李金发伸出橄榄枝。1925年6月,李金发满腔热血,怀着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踏上回国之路,受聘上海美专雕刻教授。

   然而,当时的雕刻对中国而言,还是稀罕物。让李金发始料不及的是,学生担心学成后无法就业,上海美专招生时竟无一人报名学雕塑,李金发雕刻教授的头衔成了“空头支票”, “学成归国”尴尬以失业告终。好在李金发还有满腹文才,同年他加入文学研究会,并为《小说月报》《新女性》撰稿,得以生存。

   1926年,李金发在上海结识蔡元培,蔡元培为李金发的《意大利艺术概要》和《雕刻家米西盎则罗》两书题写书名,并以“文学纵横乃如此,金石刻画臣能为”一联相赠,李金发则应《申报》要求,为蔡元培塑造了一座内铅外铜胸像。随后他创办了《美育杂志》,广泛介绍西方美术思潮,介绍中外古今艺术精品,宣传现代美育思想。

   1928年3月,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创建,林风眠任校长,李金发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被聘为该院雕刻教授,培养了一批中国雕刻艺术家。

   1931年冬,李金发辞去杭州艺专教授之职回到广州,应孙科之请做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铜像,接着又应广东省主席陈济棠之请作邓铿将军铜像。伍廷芳铜像是李金发的得意之作。这座铜像现仍立于广州越秀公园中山纪念碑东侧,在绿树浓阴下面有一座欧陆风格的纪念像台基,该像台基长、宽均1.5米,高1.8米,上下饰有花条图案,基上雕塑着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纪念像:上着对胸布扣唐装,下束马褂,脚穿礼绒便鞋,交叉着腿,安详地坐在沙发上,双目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塑像做工精美、传神,稳重又庄严,栩栩如生。这也是广州最早的现代公共作品。

   1936年秋,李金发被任命为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校长。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学校自行解体,李金发艺术之梦破碎,加入难民行列,辗转流迁西南各地。

   1940年,李金发历尽艰险,携家人回到广东省战时省会韶关,被任命为广东省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在韶关,他将斗室命名“仰天堂”,取岳飞《满江红》词“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意,写作了《从周作人谈到“文人无行”》等文,痛斥汉奸汪精卫和周作人。

   时局动荡

   移居美国终留憾

   因为李金发的留学经历,1945年3月,李金发出任中国驻伊朗大使馆一等秘书,数年后,国内政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李金发无法适应动荡不安的时局,在观望近一年之后决定全家移居美国。

   美国并非李金发想象的那样是人间天堂,特别对华人而言,美国更是“戴着有色眼镜”,李金发全家生活在艰难之中。

   1951年,李金发了解到当时美国鸡蛋供不应求,办农场养鸡前景看好,为了生存,他贷款买下位于新泽西州林湖的一家农场。这位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雕塑家、诗人,不得不痛苦转身,沦为一个养鸡人。艺术与经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李金发除了仔细钻研养鸡技术,还要详细了解美国的有关政策、法规,在他的努力经营下,农场不断扩大,短短一年间便使农场幼鸡由原来的1800只发展到9000只,利润相当可观,一跃成为美国中级农场。

   养鸡并不是李金发的愿望,发财也不是他的终极目标。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潜存在他身体里的艺术细胞异常活跃。李金发非常清楚,他始终都是一个艺术家,为艺术而生,也终将为艺术而死。1959年初,李金发将农场交出,抵押所欠银行贷款,一年后返回纽约,定居于长岛。

   一直热爱雕刻的李金发很快就加入了纽约雕刻师公会,依靠自己高超的雕塑技艺,在纽约赢得了广泛顾客。他曾做过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胸像出售,销售可观。

   1976年12月25日,李金发在纽约长岛病逝,享年76岁。《纽约时报》于31日登载了《雕塑家、外交官、诗人李金发逝世》的消息,简短介绍了李金发的生平。这对一个华人来说,是非常高的礼遇。

   从移居到离世,李金发从未回过家乡,但家乡却时刻在他心中。未能回家,是他终身的憾事。他一直叮嘱孩子们,故乡在唐山,在广东,在梅县,在一个叫作罗田上村的小山村……20世纪80年代,他的儿子,终于带着他的嘱咐,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他的夙愿。

   ●朱红娜

   来源:梅州日报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发表于 2020-10-20 11:59:31 | 只看该作者
缅怀艺术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