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一方天地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992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4-23 17:20:5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7:32 编辑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一方天地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巍巍贺兰山,孕育了坚硬莹润的贺兰石。贺兰石质地均匀细密,绿紫两色,天然交错,叩之有声。有诗云:“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宁夏贺兰石用于制砚,被誉为“朔方瑰宝”。贺兰砚有易发墨而不损毫、余墨加盖而多日不干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点。2011年,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步入银川文化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阳光下“叮叮当当”,对着一块贺兰石精雕细琢——他就是钻研贺兰砚雕刻技艺5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

  闫森林出生于制砚世家,祖辈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从事砚台制作。他1973年进入银川市贺兰石雕刻厂,跟随父亲闫子江学习贺兰石雕刻技艺。贺兰砚制作设计艺术门类多样、工艺复杂。为创作出精美的砚台,闫森林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美术、书法、雕刻等知识,提高制砚技艺。闫森林说,制砚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雕刻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静神安,才能做到潜心于精雕细琢,制作出上乘的作品。

  走进闫森林的工作室,不同主题、造型各异的贺兰砚陈列其中,方寸之间尽显自然和艺术之美。闫森林介绍说,贺兰石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常伴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银线等天然纹样陪衬。一方贺兰砚,要经历相石选料、设计、打砚坯、初步雕刻、精细雕刻、打磨、上光等工序,才会出现在使用者的眼前。制作时要因石制砚、顺其自然、发掘内涵,依据石头的形状、色彩,加以设计和雕刻。

  多年来,闫森林坚持手工制砚,以俏彩雕刻为主,设计了荷塘月色、百家争鸣等多种造型的特色贺兰砚,在雕刻传承中形成了古朴含蓄、气韵生动的“闫家砚”风格。

  闫森林将一生心血浇筑在贺兰砚的制作、传承和弘扬之中。他将贺兰砚制作技艺的课程开设到大专院校,教授更多人学习贺兰砚雕刻技艺。

  砚台凝结着雕刻的时光,浓缩着闫森林对贺兰砚制作技艺的理解与热爱。一方造型优美、意境悠远的贺兰砚散发着古朴的光泽,助力文人墨客描绘大好河山,讴歌伟大时代的美好画卷。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3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7:48 编辑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午后的阳光下,闫森林在工作室门前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仓库挑选制作砚台的贺兰石(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擦拭用来制砚的贺兰石(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3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7:46 编辑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右二)和徒弟蒋喜文(左一)在给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讲解贺兰砚制作技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闫森林为学生讲解贺兰砚制作技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午后,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中)在给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学生介绍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贺兰山下品鉴贺兰石,为创作贺兰砚寻找灵感(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3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7:44 编辑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用雕刀雕刻一方砚台上的浪花纹样(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的好友、书法家陈国鸿(左)在书房练字,他常用的砚台是贺兰砚(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门前使用敲刀打砚坯(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在工作室使用打磨机打磨砚台(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右)在工作室向顾客介绍贺兰砚(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4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7:49 编辑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这是闫森林的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这是闫森林的贺兰砚作品(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闫森林的好友、书法家陈国鸿在书房练字,他常用的砚台是贺兰砚(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闫森林(左)对学习贺兰砚制作技艺的学生进行指导(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巍巍贺兰山,孕育了坚硬莹润的贺兰石。贺兰石质地均匀细密,绿紫两色,天然交错,叩之有声。有诗云:“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配在文房成四宝,磨而不磷性相宜。”宁夏贺兰石用于制砚,被誉为“朔方瑰宝”。贺兰砚有易发墨而不损毫、余墨加盖而多日不干不霉且保持墨色的特点。2011年,宁夏贺兰砚制作技艺被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步入银川文化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在阳光下“叮叮当当”,对着一块贺兰石精雕细琢——他就是钻研贺兰砚雕刻技艺50多年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闫森林。

  闫森林出生于制砚世家,祖辈从清光绪年间开始从事砚台制作。他1973年进入银川市贺兰石雕刻厂,跟随父亲闫子江学习贺兰石雕刻技艺。贺兰砚制作设计艺术门类多样、工艺复杂。为创作出精美的砚台,闫森林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美术、书法、雕刻等知识,提高制砚技艺。闫森林说,制砚人不仅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还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才能在雕刻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静神安,才能做到潜心于精雕细琢,制作出上乘的作品。

  走进闫森林的工作室,不同主题、造型各异的贺兰砚陈列其中,方寸之间尽显自然和艺术之美。闫森林介绍说,贺兰石褐紫、豆绿两色相互掩映,常伴有玉带、云纹、眉子、石眼、银线等天然纹样陪衬。一方贺兰砚,要经历相石选料、设计、打砚坯、初步雕刻、精细雕刻、打磨、上光等工序,才会出现在使用者的眼前。制作时要因石制砚、顺其自然、发掘内涵,依据石头的形状、色彩,加以设计和雕刻。

  多年来,闫森林坚持手工制砚,以俏彩雕刻为主,设计了荷塘月色、百家争鸣等多种造型的特色贺兰砚,在雕刻传承中形成了古朴含蓄、气韵生动的“闫家砚”风格。

  闫森林将一生心血浇筑在贺兰砚的制作、传承和弘扬之中。他将贺兰砚制作技艺的课程开设到大专院校,教授更多人学习贺兰砚雕刻技艺。

  砚台凝结着雕刻的时光,浓缩着闫森林对贺兰砚制作技艺的理解与热爱。一方造型优美、意境悠远的贺兰砚散发着古朴的光泽,助力文人墨客描绘大好河山,讴歌伟大时代的美好画卷。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7:5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8:01 编辑

贵州剑河:“绣”出美好生活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锡绣绣娘正在刺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锡绣绣娘正在刺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贵州省剑河县东镇的苗族锡绣绣娘正在刺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锡绣绣娘正在刺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苗族绣娘在介绍苗族锡绣绣片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近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拍摄的苗族锡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近日在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拍摄的苗族锡绣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苗族绣娘在裁剪锡条。

  苗族锡绣目前仅存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境内,是世界上唯一的金属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苗族绣娘用细细的锡条在绣布上穿梭,精美图案跃然浮现在锡绣服装、锡绣饰品之上,尽显苗族服饰古朴大方之美,这一古老的传统手艺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径。

  2006年,贵州苗族锡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坚 杨家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8:1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3 18:29 编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Filigree镶嵌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2019年12月17日,中国首都北京,董瑞晶在一件银丝镶嵌艺术品上雕刻汉字。银丝镶嵌被列为北京八大传统工艺之一。

   花丝镶嵌工匠以金或银为原料,运用编织、焊接等复杂技术,将金属丝塑造成各种形状。然后,他们用挖空和切割宝石等技术在金属丝上制作凹槽图案。

   花丝镶嵌曾是皇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瑞晶从事花丝镶嵌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他的作品在各种竞赛和博览会委员会中得到了认可和奖励。

   近年来,董一直在推广和创新这项技术,使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照片/新华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9:01:45 | 只看该作者
四川泸州:纸伞制作忙 “非遗”靓市场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无人机照片)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的工人在制作油纸伞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23日,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一家制伞作坊工人在整理店面里的油纸伞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将“非遗”油纸伞融入百姓生活,出台政策激励传承人改进制作工艺,产品依托互联网平台畅销国内外市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新华社发(刘学懿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09:04:15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中国行|“90后”手艺人郝冠雄:让古老漆器走进日常生活

  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90后”郝冠雄是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他从小就对手工、绘画十分热爱,多年来他一直追求“让古老的工艺焕然一新”。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制作过程精细复杂,以木胎为主,雕刻后经髹器彩绘而成美器。该技艺已被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郝冠雄说:“我不希望几千年的大漆手艺只停留在博物馆,所以我将这种传统非遗手艺融入现代设计,不仅能让大家看到历史,还要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能使用我们的漆器。”
  记者:程济安
  部分素材来源:中国守艺人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0:5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26 11:02 编辑

图片故事|缂丝手艺人:“拨来梭往”间传承丝绸“雕刻”技艺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申涛左手拿着缠着丝线的梭子,右手拿着梳理丝线的拨子进行缂丝作品创作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申涛在家中的缂丝机上对经面进行涨紧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对缂丝作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修毛头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进行缂丝作品创作
新华全媒+·镜观·非遗丨石上生花
4月9日,申涛在位于营口市的家中指导女儿申圣丹进行缂丝创作。

  辽宁省营口市55岁的申涛是营口非遗项目申氏缂丝的传承人,师从国家级非遗缂丝传承人王金山。20多年来申涛一直从事古代缂丝文物复制、缂丝新产品开发和缂丝技艺研究。他以独特的匠心将古老的技法与现代艺术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缂丝作品。

  缂丝是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工艺品,“以梭代笔”,采用“通经断纬”的丝织技艺织成,制作过程繁复而耗时,且作品无法复刻,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幅缂丝作品需要经过16道工序,每件作品根据其图案复杂程度及大小尺寸等,短则三四个月、长则两三年才能完成。申涛说,缂丝的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一代又一代缂丝工匠的匠心。

  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