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新职业
段玉国在河南省汝阳县高庄村的车间里用锤子制作布鞋。[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千层底”布鞋,普通话称为千层底布鞋,长期以来被中国人,尤其是老一辈人视为母亲爱的象征。这双鞋无疑是一件奉献的作品。要用一层层纸薄的布料缝制出它们,必须缝上数千针。
虽然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现代鞋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但传统手工布鞋已经成功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在利基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段玉国利用了那些以传统方式寻求安慰的人的愿望,将他的家族制鞋遗产转化为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为他带来了超越家族围墙的利益。
2月初,一群妇女围堵了段,仔细聆听他演示如何制作一种特殊的鞋子,这种鞋子在他的家族中传承了几代人。
段完成后,他让他们练习。在他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高庄村的车间里,他教他们捶打鞋底、修剪粗糙的边缘和塑造鞋子的形状。
在这一过程中,段密切注视着他们,给出指示以确保他们的行动在正确的轨道上。
40多岁的段说:“在缝制鞋面时,如果缝线不直,甚至有一英寸,就会影响鞋子的外观,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吸引人。”。“你只需要坚持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练习,事情就会好起来。”
一系列简单但毛绒绒的布鞋,包括精致的苏州风格刺绣、虎头图案和时尚图案,占据了段的工作室相当大的空间,使其看起来像一个鞋博物馆。
段说:“这双鞋完全由棉和亚麻织物制成,使用面粉和水制成的复合材料作为胶水,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剂。”。“这使鞋子具有透气性,穿着舒适。”
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和周口市政府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上,游客们在段的展位上检查布鞋。[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英制色调
段先生解释说,尽管段先生的鞋子可能没有华而不实的外表,但它们确实有着丰富的历史,并承载着强烈的文化意义。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1736-96年),段氏家族的前辈就凭借精湛的缝纫和针线技艺为宫廷官员制作布鞋。
19世纪,他家族的前几代人在汝阳和远至北京的地方开设了鞋店,并在河南吸引了大量学徒。
然而,蓬勃发展的布鞋家族企业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动荡后陷入低谷,并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段说:“这是从我父亲的时代开始的,他没有继承家族传统。”。
幸运的是,他的母亲石羲之设法从祖父那里学习了这门手艺,但她主要是做家用鞋。
他回忆道:“我小时候看着她做鞋,她让我玩碎布。”。“当这些布料变成我穿的鞋子时,我感到很好奇。”
2008年,当段的母亲建议恢复家庭传统时,这些早期的记忆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感到茫然,“在外打零工,找不到方向”。
谈话结束后,段回来了,开始向母亲学习家里的制鞋技术。
制作一只布鞋需要100多个步骤,每一步都决定或破坏最终结果。
用粗笔画描述,首先需要在用剪刀剪出鞋底之前,将鞋底涂到布上。该步骤将重复多次以获得鞋底形状的多层布。
然后在布条上涂抹浆糊,将布条的边缘粘合起来,形成鞋底的基础。然后将棉花垫入并用布盖缝在表面上。
“那就是鞋底完成的时候,”段说,并补充道,制作鞋底是最重要的一步。
之后,鞋底与鞋面布缝合在一起。
最后的修饰包括将热橡胶填充在鞋的不同脚部分的形状中,以固定结构并微调设计。
“所有的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一双布鞋大约需要五到六天的时间,”段说,并指出每双布鞋至少要缝2100针。
然而,在他继承了家族鞋履技艺之后,这并非一帆风顺。
他说:“在我把这些鞋变成市场商品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它们大多是为我们自己的家庭使用而制造的。”。
段的妻子(左)与一名妇女讨论布鞋鞋底的制作。[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现代风格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段在上海、湖北、山西和浙江省拜访了鞋专家,并学习了各种技术以补充自己的技术。
他梳理了80多种制鞋技术,并在做出改变之前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比较,以结合其强度,确保更舒适的穿着体验。
首先,他需要升级鞋子的外观,以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他说:“毕竟,过去的鞋子都是用旧抹布做的,缝的针比现在的情况要多。”。“这导致了以舒适为代价的韧性。”
经过不断的试验,他找到了中庸的方法。
他说:“以40号鞋为例,鞋面的标准是95到96针。如果针太密或太稀疏,既不实用,也不美观。”。
他还花了很大的精力寻找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很久在农村很难找到的原材料。
他不得不四处奔波,在福建、浙江和山西省寻找可拉伸织物和孔眼(通常用金属环加固,作为穿绳的方式)等材料。
“这真的是一场磨难,但幸运的是我没有放弃,”他说。
他的工作最终引起了几位鞋厂老板的兴趣,他们委托他进行大订单。
2012年,段某在高庄村成立了自己的布鞋公司。他坚持保持基本的传统方法,同时创新地融合刺绣和其他元素。
因此,他开发了一系列迎合不同客户的产品,从儿童到老年人,他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风格为他的产品赢得了高端市场的兴趣。
他说:“我的许多顾客都是学者和大学教授,他们追求舒适。
段的妻子陈娜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辞去了教书的工作来帮助他。“订单堆积如山,他24小时不停地工作。我觉得有必要帮忙,”陈说。
现在,她也从事手工艺品,甚至已经扩展到制作具有类似工艺的袋子。
2017年,段家布鞋工艺被评为汝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老字号。同时,它被旅游和消费部门评为河南洛阳市最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之一。
当地村妇在段的作坊里制作虎头布鞋。[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受益更多
2019年6月,汝阳县政府筹集了360万元(517320美元)用于扶贫,并启动了一个布鞋文化和产业园。段某随后在园区内成立了一个扶贫中心,负责帮助村民通过制作布鞋增加收入。
他说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说:“我对手工布鞋有着浓厚的个人兴趣,并愿意与更多人分享这项艺术。”。“我也觉得有必要传承我的遗产。”
令他惊讶的是,该地区的许多家庭过去有制作布鞋的传统,不需要太多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有了一些指导和标准化,他们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他说。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接触了周边村庄的1000多户家庭。
高庄村的赵汝来在接受段某的训练后,一天内学会了制作一双鞋底。这项技能使她每月有1500多元的额外收入。
现年60多岁的赵女士说:“他让我们这些老太太在家里赚钱,真是太好了。”。“我不得不用细致的工作来回报你。”
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段式布鞋的年销售额达到1万双,价值240万元。
2020年,段式布鞋被评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工作室与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学习和培训项目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他们共同通过更大的分工完善了布鞋生产流程。一些工人负责修补鞋底,而另一些工人则负责刺绣鞋面。
他说:“这种安排不仅节省了商业成本,而且为当地村民在业余时间赚取额外收入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
最近,段的工作坊被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乡村振兴管理局选为66个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之一。
这些荣誉给了段誉更多的信心和热情,让他能够继续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