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 勇于开拓,族人多出英杰 绕过黄遵宪纪念堂,穿过小路,一片宽阔的池塘边,攀桂坊黄氏祖屋“静居堂”映入眼帘。村中老者为记者追述祖辈留下的规矩:“黄姓子孙建房时不可缺少书房”。老人口中的“书房”指的是书院或书斋。由于梅州地区山多田少,除了外出谋生外,读书成为人们通常选择的一条出路。久而久之,梅州客家人逐渐形成了“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的独特风尚。 梅州市梅江区委宣传部部长巫繁星告诉笔者,由于毗邻梅江,四周环绕周溪等护城水系,因而在以水路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攀桂坊便吸引着不少客家先民安家落户,黄、张、杨、李、谢等30余姓氏在此聚族而居。这里又因靠近水路,便于梅州子弟沿梅江河走出家乡、走向世界,无形中造就了梅州“华侨之乡”的美誉。 “未有梅州城,先有杨古卜。”这句客家民谣,形象地将攀桂坊杨姓、古姓、卜姓的悠久历史娓娓道出。攀桂坊黄氏始祖迁到此地时,好的土地都有主了,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就要不惧竞争。而黄氏家族的人文开拓性,与他们作为攀桂坊的“后来者”不无相关:正是由于族人立足不易,因此黄氏子孙从小就被灌输“念好书,往外走”以及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观念。 祖辈传承下来的开拓精神,在黄遵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黄遵宪反对死读书。他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诗句自勉,并进一步阐述他“治国必须先了解世界”的主张。 黄氏崇文开拓的精神,亦可溯源自黄遵宪祖辈。黄遵宪的高祖父黄润虽然从事典当行业,但由于受到曾是庠生的祖父黄用中及曾是太学生的父亲黄鸣凤影响,黄润并没有放弃崇文重教的理念,并注重与书香家族联姻。在崇文精神的教化下,黄遵宪的父亲黄鸿藻少时勤奋苦学,年十八考中举人,开攀桂坊黄氏科举入仕之先河。黄遵宪的堂叔黄基,33岁中进士,在科举之外,还是一位兼诗、书、画、天文、数学于一身的通才,被张之洞赞誉为“骥子俊才,熟精选理”。书香联姻的传统也为黄氏家族培育人才创造了更丰厚的土壤,黄遵宪就是在曾祖母李德夫人的民谣吟唱中开始接触诗歌。 书香延绵,黄氏不少后人都选择投身教育事业。黄遵宪积极利用自己的海外人脉,资助客家子弟走出国门。他先后资助族侄黄篑孙、堂弟黄遵庚、四子黄璇泰、长孙黄延豫等亲友到日本留学,接受新知识的洗礼。黄遵庚回国后,曾在广州担任教育局长,又在家乡兴办梅州农业职业学校和梅州师范学校,为客家地区培养大批农业与师范人才。攀桂坊黄氏族人、秀才出身的黄文彬则创办了“务本中西学堂”,该校是梅州中学的前身之一,他也是嘉应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崇文开拓的精神也在攀桂坊渗透外延。在距离黄遵宪故居百步之遥的椿荫堂,走出了有“椿荫堂三俊”之誉的三位黄姓族人。他们分别是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其兄著名农学专家黄枯桐及堂兄辛亥革命功臣黄干甫。“椿荫堂三俊”中最为人熟知的黄药眠,出生在20世纪初,他除了创作出大量饱含悲愤之情的抗战诗歌外,还担负起西南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理论导向工作,发表了大量关于诗歌批评的论文。此外,椿荫堂还涌现出如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铮、中山大学数学系副主任黄新娥、中国第一位女子体操国际级裁判黄新河等后人,为黄氏家族的崇文开拓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色彩。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黄遵宪晚年的忧患呐喊,似乎跨越了时空,得到了黄氏族人的回应。在先辈的感召下,黄氏崇文重义、勇于开拓、图强求新的精神,代代传承得以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