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客家博物馆获捐黄遵宪雕像

[复制链接] 0
收藏
13
回复
1010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4:34:03 | 只看该作者
  家族传承
    勇于开拓,族人多出英杰
  绕过黄遵宪纪念堂,穿过小路,一片宽阔的池塘边,攀桂坊黄氏祖屋“静居堂”映入眼帘。村中老者为记者追述祖辈留下的规矩:“黄姓子孙建房时不可缺少书房”。老人口中的“书房”指的是书院或书斋。由于梅州地区山多田少,除了外出谋生外,读书成为人们通常选择的一条出路。久而久之,梅州客家人逐渐形成了“四斋弦诵之声,不绝里巷”的独特风尚。
  
  梅州市梅江区委宣传部部长巫繁星告诉笔者,由于毗邻梅江,四周环绕周溪等护城水系,因而在以水路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年代,攀桂坊便吸引着不少客家先民安家落户,黄、张、杨、李、谢等30余姓氏在此聚族而居。这里又因靠近水路,便于梅州子弟沿梅江河走出家乡、走向世界,无形中造就了梅州“华侨之乡”的美誉。
  
  “未有梅州城,先有杨古卜。”这句客家民谣,形象地将攀桂坊杨姓、古姓、卜姓的悠久历史娓娓道出。攀桂坊黄氏始祖迁到此地时,好的土地都有主了,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就要不惧竞争。而黄氏家族的人文开拓性,与他们作为攀桂坊的“后来者”不无相关:正是由于族人立足不易,因此黄氏子孙从小就被灌输“念好书,往外走”以及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观念。
  
  祖辈传承下来的开拓精神,在黄遵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黄遵宪反对死读书。他以“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诗句自勉,并进一步阐述他“治国必须先了解世界”的主张。
  
  黄氏崇文开拓的精神,亦可溯源自黄遵宪祖辈。黄遵宪的高祖父黄润虽然从事典当行业,但由于受到曾是庠生的祖父黄用中及曾是太学生的父亲黄鸣凤影响,黄润并没有放弃崇文重教的理念,并注重与书香家族联姻。在崇文精神的教化下,黄遵宪的父亲黄鸿藻少时勤奋苦学,年十八考中举人,开攀桂坊黄氏科举入仕之先河。黄遵宪的堂叔黄基,33岁中进士,在科举之外,还是一位兼诗、书、画、天文、数学于一身的通才,被张之洞赞誉为“骥子俊才,熟精选理”。书香联姻的传统也为黄氏家族培育人才创造了更丰厚的土壤,黄遵宪就是在曾祖母李德夫人的民谣吟唱中开始接触诗歌。
  
  书香延绵,黄氏不少后人都选择投身教育事业。黄遵宪积极利用自己的海外人脉,资助客家子弟走出国门。他先后资助族侄黄篑孙、堂弟黄遵庚、四子黄璇泰、长孙黄延豫等亲友到日本留学,接受新知识的洗礼。黄遵庚回国后,曾在广州担任教育局长,又在家乡兴办梅州农业职业学校和梅州师范学校,为客家地区培养大批农业与师范人才。攀桂坊黄氏族人、秀才出身的黄文彬则创办了“务本中西学堂”,该校是梅州中学的前身之一,他也是嘉应大学的创办人之一。
  
  崇文开拓的精神也在攀桂坊渗透外延。在距离黄遵宪故居百步之遥的椿荫堂,走出了有“椿荫堂三俊”之誉的三位黄姓族人。他们分别是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其兄著名农学专家黄枯桐及堂兄辛亥革命功臣黄干甫。“椿荫堂三俊”中最为人熟知的黄药眠,出生在20世纪初,他除了创作出大量饱含悲愤之情的抗战诗歌外,还担负起西南大后方抗战文艺的理论导向工作,发表了大量关于诗歌批评的论文。此外,椿荫堂还涌现出如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铮、中山大学数学系副主任黄新娥、中国第一位女子体操国际级裁判黄新河等后人,为黄氏家族的崇文开拓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色彩。
  
  “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黄遵宪晚年的忧患呐喊,似乎跨越了时空,得到了黄氏族人的回应。在先辈的感召下,黄氏崇文重义、勇于开拓、图强求新的精神,代代传承得以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4:36:23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访谈
  
  黄遵宪兴办新学推动了梅州新式教育发展
  
  ——访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肖文评

  南方日报:人们更多讨论黄遵宪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却较少关注他对当地人文发展带来的贡献。您认为,我们应如何从他的家族和生平,去还原他与梅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关系?
  
  肖文评:黄遵宪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实践者。梅州人很早就有读书传统,在经历了宋明时期的开发、发展和融合后,梅州客家地区的文化教育在清初康熙年间开始崛起。从外因看,梅州山多田少的自然环境、官员的重视和支持、地方士绅的办学、强大的社会舆论为培育文人提供了基础。而深厚的家学渊源、竞争的社区环境、家族的全方位支持、广泛的社会网络、善于抓住机遇等内在因素则推动了梅州文化的发展,也培育出像黄遵宪那样有开拓精神的文化名人。黄遵宪对家乡文化教育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因受“戊戌政变”牵连,黄遵宪不得不解甲归田。然而,他回乡后并未就此沉寂下来,而以办学作为他晚年的主要活动。他办学之初,主要的教育对象是黄氏家中的子弟。他的堂弟黄遵庚,儿子黄伯元、黄仲雍,外甥张亦权,族侄黄篑孙都曾经在其门下受教。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改革教育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派遣大臣考察西方教育制度后,清政府于次年颁布了各种学堂之钦定章程(壬寅学制),并宣布逐步废除科举制度和设立各级兴学机关,以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这一潮流也促成黄遵宪走出家门,号召州属人士开办新学。为了实现其教育构想,黄遵宪不顾年老体弱,身体力行,亲自筹办东山公办高等小学校,主持兴学会议所。当然,称赞黄遵宪在梅州创办新学之功,并不意味着梅州地区的新式教育始于黄遵宪。实际上,在粤东地区最早鼓动和创办新学的,是黄遵宪的好友丘逢甲和温仲和。他崇文重教的精神与黄氏家族也不无相关,比如黄遵宪的本家黄墨村在城内创办的西语学堂和务本中西学堂,也对他带来不少影响。
  
  南方日报:黄遵宪创办新学为当地教育引入了哪些先进的主张?
  
  肖文评:黄遵宪服官海外多年,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多有了解,并对其繁荣富强的原因作了很深刻的研究。他曾经表示:“深知东西诸大国之富强,由于兴学。”黄遵宪回国后,在湖南推行新政的措施也为他办学积累了经验。1897年,在任湖南按察使期间,黄遵宪与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创办了有别于旧教育的“时务学堂”,开设西学等课程,讲授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当时正在兴起的维新思潮和随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清政府推行新政以后,他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吾以为非有教科书、非有师范学堂,则学校不能兴”,“吾以为所重在蒙学校、小学校、中学校”。他还提出在现有国外教科书体例的基础上,增加中国地理、历史课程,并认为普及教育是“救中国的不二法门”。可见他在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体制转变过程中,对以中小学为主体、以普通之学为内容的基础教育以及师范教育的重视。为了给即将创立的师范学堂提供高素质的师资,黄遵宪从自己家族做起,不惜重金派堂侄黄之骏、门人杨惟徵前往日本弘文学院学习速成师范教育,准备将来学成回国担任东山师范学堂的教师。此外,他还资助嫡堂弟黄由甫及四子季伟、长孙延豫往日本留学,以为发展教育准备人才。
  
  南方日报:黄遵宪家族对梅州当地人文发展所作贡献,目前研究状况如何?未来还有哪些空白需要填充?
  
  肖文评:关于黄遵宪研究一直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命题,而黄遵宪家族也在梅州地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由于不少族人纷纷外迁,过去对其内部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以致材料缺乏,黄遵宪很多办学活动的具体细节仍然不是很清晰。黄遵宪对近代客家地区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将是下一步研究需要填补的空白。近年来,当地也越来越重视黄氏家族对梅州的文化贡献和影响。2008年开放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将人境庐黄遵宪纪念馆提升为分馆。梅州市政府也在积极打造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并将攀桂坊列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梅州籍旅外华人学者郑海麟教授编写的《黄遵宪年谱长编》,也将在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些举措都将为未来黄遵宪家族的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14:38:04 | 只看该作者
  延伸阅读·岭南黄氏
  
  黄姓不仅是客家地区有代表性的大姓,也在岭南各地落地生根,产生了不少名门望族。他们能文亦能武,崇文也尚德。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黄氏后人崇文重教、仁义为怀的精神依然处处可寻。
  
  在广州北京路步行街附近,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巷,却起了个不同凡响的名字:圣贤里。这里深藏着香山黄氏“四百年里第,十八世书香”的家族传奇。明代,大名鼎鼎的岭南史志学家黄佐曾经在此定居。现在的青年文化宫正是他当年的宅第所在。早在黄佐生活的年代,这里已是熙来攘往的闹市,但世俗的尘嚣并未动摇他潜心治学的决心。黄佐原籍香山县仁厚坊,他的祖父黄瑜也是一代才俊,曾在长乐(今五华)任知县,后归隐圣贤里。黄佐之父黄畿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人称“粤洲先生”。在渊源深厚的家学熏陶之下,黄佐30岁时考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明代私人藏书之风颇炽,黄佐也是一位杰出的藏书家。他在北京路附近修建“宝书楼”,是日后岭南著名的藏书楼之一。他还在白云山上修建泰泉书院,为岭南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文化学者。黄佐各种著述多达460多卷。他还编修了广东第二部省志——《广东通志》,堪称珍贵的文献遗产。黄佐对乐理也颇有研究,他在学生中组建民间乐队,为珠三角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黄佐留下的书香绵延400余载不衰,其子嗣亦多风流才俊,清代“岭南名儒”黄培芳、民国文献学家黄佛颐等,便是其中翘楚。
  
  此外,中山长洲黄氏在近代也人才辈出。族人黄胜是近代著名商人,1862年与王韬在香港参与创办华人第一家中文报纸《循环日报》。黄冷观,追随孙中山革命活动,以教育、新闻为终生职业,曾任《大光报》主编。其子黄苗子是当代著名漫画家、书法家、作家。
  
  除中山黄氏外,广州花都塱头村的黄姓族人也以科名著称。这条小小的村庄竟先后产生了12名进士,被誉为“岭南书香第一村”。黄姓还是广东唯一出过文武两状元的姓氏:明代文状元顺德人黄士俊与清代武状元潮州人黄仁勇,其修德立身各有令名。
  
  说到岭南黄氏的武学底蕴,就不能不提到洪拳一代宗师——南海黄飞鸿。黄飞鸿自幼习武,继承铁线拳、飞砣、无影脚等绝技,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黄飞鸿不但身怀绝技,其“仁者无敌”的武德同样备受后世敬仰。他还改革重男轻女之风,收授女弟子和组织女子狮队。
  
  “黄飞鸿是一个特殊的人物,他是时代造就出来的一名英雄。”原佛山黄飞鸿纪念馆筹委会秘书长邓光民认为,黄飞鸿是一位“平民英雄”,他一生与中国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紧密关联。与黄遵宪一样,黄飞鸿也投身到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来。到目前为止,至少有11位小说家发表了20多部以黄飞鸿为题材的小说。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香港拍摄黄飞鸿题材的相关电影不下百部,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策划:张东明 姚燕永
  
  执行:陈志 练学华 胡智勇
  
  统筹:李平科 李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4#
发表于 2015-7-4 09:33:30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攀桂坊什么时候开发它呀?据说在科举时代,攀桂坊是翰林进士、举人秀才成堆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