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梅州脱贫村民自组乐团乡间演出年入百万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08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1-28 10:5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扶贫‘双到’真正好,协助村民谋发展,村容村貌换新颜……”。当冬日的暖阳照进粤东山村半田村时,村子里琴乐悠扬,山歌嘹亮,一支刚组建不久农村民族乐团正在排练。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正因广东省第二轮扶贫“双到”工程,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我们正在排练的是新创作的客家山歌《扶贫工作谱新章》,在广州市扶贫单位的帮助下我们的村子美了,村道通了,路灯亮了,村里也有民族乐团了”,半田村民族乐团副团长张泉源高兴地告诉记者。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广东,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辉煌,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2010年7月广东省提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战略,鼓励对口帮扶部门以及社会各界深入贫困地区,这让粤东西北的贫困山区正在悄然改变。
  位于广东梅州五华县安流镇的半田村,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在该省2013年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中被确定为贫困村,由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政府对口帮扶。
  “贫困村致贫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和产业”,石楼镇政府驻半田村扶贫干部梁江峰对记者说。梁江峰认为半田村要想脱贫,必须打好基础,盘活村子里可利用资源,发展村中特色产业。
  因村中“一半山一半田”而得名半田村,人多地少,一直以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植水稻,村集体只有一些果园和山塘,谈不上任何资源。2012年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村集体收入2300元。
  而扶贫单位经过调研,认为半田村并不是没有资源优势,该村所在的五华县素有“木偶之乡”之称,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村中就有一个以演木偶戏为主的剧社,名震粤东地区。现在剧团虽然没落而务农的村民中却不乏吹拉弹唱的好手,村民也一直渴望重组文化乐团。
  “资源优势不是绝对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梁江峰觉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虽然落后,却拥有独特民间文化传统优势。只是民间文化的发展受着经费、组织、人才和创意等因素的制约。
  2014年9月帮扶单位出资3万余元购买乐器,半田村成立了民族乐团,并邀请之前在市里知名剧团工作的张泉源回来任职。从该村走出的乡贤,现任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会长的张运龄也被聘为乐团的艺术总监。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扬琴、高胡、二胡、笛子、中阮、三弦等乐器一应俱全。乐团成立后,村子里的部分农民“洗脚上田”,放下锄头拿起乐器一展才艺。据了解,该乐团目前有30多人,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74岁,全部为半田村村民。
  张泉源表示乐团目前主要从事民乐、汉乐以及客家山歌的演奏和传承,承接当地民间的“庙会”、“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文艺演出,保守估计乐团每年的收益可上百万。
  不光如此,帮扶单位驻村后,从村民的基本生活入手,改善村容村貌、硬化村道、安装路灯,并以50万元入股到该县财政局融资平台。
  半田村书记张乔楠则表示,通过各种帮扶,目前半田村村民人均村收入已增加到84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13万元,村里的民族乐团正准备逐步实现公司化运营,让每个村民受益。“到那时我们将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张乔楠说。

  据了解,和半田村一样,梅州市在广东省本轮扶贫工程中共有386个贫困村,贫困户37155户145988人。他们在扶贫单位的帮扶下,村子的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并因地自宜的发展特色产业,正逐步实现脱贫梦。(完)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