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防治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对麻风病患者,或置之不理,或以残酷手段将其枪毙甚至活埋。民国23年(1934),国民党蕉岭驻军师长黄任寰,竟将集中的麻风病患者枪毙深埋。
建国后,开展麻风病普查工作,实行综合救治,对患者全部收容,由医疗卫生部门设站收养治疗麻风病患者。治愈者发给健康证明,有的回家参加生产,有的留站成家立业。治疗期间所需经费,由民政部门从社会救济款项支付补助。
1955年,各县对麻风病人进行普查,并设立麻风防治站。在此之前,大埔县、五华县、梅县设有麻风村。1956年8月,在平远县仁居野湖设麻风村,收治兴宁、梅县、平远、蕉岭麻风病人56例。1958年以后,除蕉岭外,各县相继建立健全麻风病村(院)。各麻风病村(院),遵照1964年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坚持“治疗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经费自给,不足部分由民政等部门补助。
建国后至1985年底,梅州各县麻风病村(院)共收治麻风病患者2100人,多数经治疗康复出院。1986年留医190人,1987年留医190人,1988年留医187人,1989年留医188人,1990年留医172人。民政部门历年从社会救济款项提取补助,补助标准各年不同,1986年人月补助22.3元,1987年人月补助25.3元,1988年人月补助29.9元,1989年人月补助32.2元,1990年人月补助32.2元。
以上是官网中得到的资料,相关资料网上难找。这些不是最新数据!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表现为肢体畸形残缺溃烂。我国目前仅有5000多名现症病人,但治愈后留有残疾的病人有12万之多。这些病人主要分布在云、贵、川和广东等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
由于过去医疗技术落后,防治手段缺乏,为了防止麻风病大规模的传染,便将麻风病患者集中至比较偏远的地方对麻风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由于前期“隔离治疗”(麻风病人在解放前深受歧视,一旦发病就将常被赶到深山中‘自生自灭’)愈后异于常人的面貌和社会上“麻风病”惯有的恐惧和歧视,这些治愈后留有残疾的病人,就常常聚居在“麻风病村”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孤独的世界
这些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的不断投入,麻风病也不再是不治之症,不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可怕。
多数麻风村里的病人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进村的,解放前也有一大批,剩下的基本都是1958年左右进村。
一旦进村,病人们便几乎完全被遗忘在村里。毕竟深知这也是为世所逼,他们也无法责怪其亲人斩断亲情的狠心。时隔多年,病人原本的亲属大多早已离世,尚在人世的也早已疏远。已被治愈,完全可以返回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家人或是乡亲没能正确认识麻风病,麻风病患者回家后甚至遭到驱赶。他们最终只能背井离乡,再次来到麻风村。
2002年实施的新《婚姻法》已经取消麻风病人未治愈者不得结婚的规定,但麻风病人一直备受歧视,婚姻大事和家庭生活无从谈起,麻风村里病人绝大部分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
村民们本来早应出院生活,但以前社会上很多人并不相信麻风病真的可以痊愈,恐惧心理依然很重。很多人出院后因连累家人而受歧视厌恶。她们中有的自觉离家,有的则被赶出家门,只好回到村里定居,甘愿在此与世隔绝,平静度过余生。村民们平日与村外人交流不多,但每逢听说村外面有人来探望他们,都纷纷兴冲冲地跑出来看。
将要消失的世界
在1975年引进了多种药物联合化疗方案后,麻风村已经再没有复发个案。现在每年新增病例极少,江门地区现只有两到三名新病例。经防治院治疗康复后,病人出院后由社区跟踪防治,以家庭治疗为主。
现阶段,随着病人年纪增大自然死亡,人数正逐渐减少。麻风村的作用也由原来隔离治疗麻风病人转变为麻风病人安享晚年的疗养之用。
现在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让老人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完人生余下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