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酒店遭遇“照骗”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39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5-4-14 14:0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4-14 14:04 编辑

微评

订酒店遭遇“照骗”

   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

   点评:自己“照骗”,竟然还向对方索要违约金,耍流氓耍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简直令人匪夷所思。酒店“照骗”问题频发,整治已刻不容缓。治乱须用重典。对于此类“照骗”,职能部门需祭出雷霆手段治理,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努力营造诚信、透明的消费环境。 ——木禾

男孩做实验引发爆炸

   近日,广州荔湾区一名15岁男孩在家中做实验引发爆炸,造成双眼受伤严重、手部截肢。男孩父亲称,虽然初二还没开始上化学课,但孩子很感兴趣,借了化学书籍学习,并网购化学实验器具和材料在家做实验。

   点评:首先,这名男孩好学、有探索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化学实验要遵循严谨的操作规范,并配备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而这名男孩自学化学不久,缺乏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用的器材还是网购的,质量难保障,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叠加,实验风险呈几何倍数放大,发生意外也就不足为奇。事件警醒所有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化学实验切不可“搬回家”。 ——无虑

教学生说方言

   近日,杭州一中学邀请临安本土语言专家,教学生学说临安话。目前学校已将方言教育纳入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在全校选拔方言推广员带动学生共同学习。

   点评:普通话推广多年,基本上年轻一代都会讲普通话,一些老人即便不会讲也能听懂,成效卓著。但一些地方不当推广普通话,比如规定学生在校不能讲方言,工作场合一定要用普通话等,养成了都讲普通话的习惯,使得方言出现传承危机,年轻人鲜有能说纯正方言,有些小孩甚至连当地方言都听不懂。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开始鼓励当地学生说本土方言。希望各地能注重传承与保护方言文化,须知这也是在保护地方文化根本。 ——无虑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20:46:54 | 只看该作者
必须锁住信息泄露的“魔盒”


以“钱”谋“私”   个人信息买卖黑产令人不寒而栗  杨佳 作

    维 辰

    日前,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引起热议。按照百度回应,“开盒”网友的数据并非从百度泄露,而是来自海外社群网站,很多信息还是免费的,百度安全负责人对此表示“吃惊”。

    “与百度无关更可怕”“‘开盒’成本之低让人没有安全感”“我们的数据隐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随意获取、传播和滥用?”……一石再次激起千层浪。

    网友的担心不是多余。3月19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海外社群网站上,确有不少可以购买他人信息的群组,甚至包括银行卡流水、开房同住人员、带备注的微信好友列表等隐私信息。经同事授权后,记者花300元买到的同事户籍信息不仅是对的,还有客服表示“其中240元是公安网站户籍截图的费用”。警方回应,该手法涉及技术问题,会把情况反馈给上级部门进行调查。

    另有来自奇安信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境内政企机构共发生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事件112起,涉及个人信息数据266.9亿条,尽管这一数据较2023年减少54.5%,但也反映出政企机构的网络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专业人士表示,一桩个人信息泄露案件可能有前端信息泄露问题,也有后端侵害人的手段问题,还有末端受害人的注意义务问题,且个人信息数据提供商存在层层转包现象,数据中介数量众多,导致信息泄密源头难以确定。这往往意味着,找不到该担责的人,打击难度大。

   根据过往经验,信息泄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鬼”主动泄露。以前,就有警务人员、快递企业员工、银行职员等因此获刑的案例。海内外社交平台上,也有公然寻求和内部人员合作、宣称“日薪10万元起”的帖子。另一种是由于信息保护没做到位、黑客攻击网站,导致信息被动泄露。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提醒相关单位要设置好“防火墙”,对信息安全始终打起十二分精神。学者建议,在个人信息侵权领域构建惩罚性赔偿制度,使侵害个人信息权利的违法成本高于收益,值得考虑。
    个人信息一旦产生,就不可避免会面临隐私和效率的平衡问题。更深一层追究,一些单位收集个人信息时,是否遵循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最小必要原则”呢?

    3月15日,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发布的《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与泄露问题分析研究报告》指出,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与泄露问题主要发生在互联网应用、金融、医疗、教育等重要领域,其中互联网应用领域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信息化的普及与数据的规模效应,个别个人信息处理者掌握的个人信息量级极大,数据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安全风险的聚集。可见,进一步细化“最小必要”相关标准,从源头规范数据收集,也能降低数据泄露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

      梅州时空网站实名制认证通知
      根据市网信办通知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乱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现所有网站论坛注册用户都需要实名制啦!!新老用户必须先进行实名制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发帖留言。立即认证

      查看 »

      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