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复制链接] 0
收藏
6
回复
730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7-13 14:32: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14:37 编辑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查看已经制作完成的香珠品质及保存情况(7月9日摄)新华社发(苏筱雅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品香”,检验香品是否合格(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准备进行筛粉步骤的工具(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选取香材后称重配比(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研磨香料(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将碾碎的香粉过筛,细粉才可以成为制作线香的香料(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香案上揉香泥(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4:38: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14:45 编辑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左)在给儿子张力传授品评香珠品质的标准(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使用压香工具进行古法压香(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查看制香原材料柏子仁的品质(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将制成的线香点燃,进行“品香”,从而检验香品是否合格(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右)向儿子张力讲解如何分辨香珠晾晒是否达到标准(7月3日摄)新华社发(苏筱雅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在阅读香谱,查阅制香古方(7月9日摄)新华社发(苏筱雅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张书芳(右)在中草药种植园教儿子张力分辨中药材,讲解药材的药性(7月3日摄)。新华社发(苏筱雅 摄)

  在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灞陵公园内的制香技艺传习所,青烟袅袅,香气氤氲,张书芳一边焚香,一边查阅着古籍中的制香配方。

  今年62岁的张书芳,是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7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学习擀香,目前已经从事制香50多年。

  选材、研磨、炼香泥、压香……药香的制作技艺包含十二道工序,每一个步骤,张书芳都坚持古法技艺,只为制出品质出众的香品。

  师古而不拘于古。在遵循古法传承的同时,张书芳还根据现代人的需求,研制出了“四季养生香”等香品,创新出了香珠手串、香珠手机链、香枕等工艺产品。

  “现在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到我这里体验制香技艺,我也希望这项技艺不仅传承给我儿子,而且能够传给更多香文化爱好者,让传统制香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张书芳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4:50:44 | 只看该作者
万千气象看中国|江西万载:小香水瓶走向国际市场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近年来,江西省万载县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采取“企业+党支部+生产班组”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推动企业从生产中低端产品结构向生产高品质产品结构发展,带动企业经营规模不断壮大。目前,该公司生产的各款小香水瓶产品全部出口海外,远销海外,实现年创汇2000万美元,带动当地400多名群众就业。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三兴镇的蒂亚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生产组装出口国外的小香水瓶。新华网发 邓龙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4:5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15:14 编辑

中国特色之乡|打火机“一块钱”的生意,点亮全球

这里,年产的打火机约150亿只

连起来可以绕地球30多圈

全球,每售10只打火机就有7只产自这里

从1块钱到100多亿的产值

小小打火机点亮了全球大市场

这里是熟悉又陌生的“打火机之乡”——湖南邵东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92年,从事布匹和五金生意的付再华夫妇

在与朋友的一次闲聊中嗅到了商机

南下取经点燃了邵东打火机产业的星星之火

2000年受“外贸订单往往特别大”的刺激

付再华夫妇把目光投向了海外

聘翻译、办资质、跑展会

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邵东打火机随之打开了全球市场

目前邵东市有打火机生产及配套企业114家

2023年实现生产总值105亿元

获批境外投资企业100余家

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极致成本控制,1元机20年不涨价

看似简单,其实不易

一只打火机有30多个零部件、10多道生产工序

赚头从哪儿来

邵东的答案是向成本要利润

打造产业集群

216种打火机配件、14项加工工艺

均可在半径20公里的区域本地化配套

推动智能制造

2017年至今

注塑机换了三代

焊接机换了三代

充气机换了五代

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提升了生产效率

每只打火机的工艺成本从0.1元降至0.02元

人力成本从0.2元降至0.015元

极致成本控制拉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让本属“流浪产业”的打火机产业

成了邵东学不走、搬不走的“扎根产业”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向中高端发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成本控制到极致

也意味着继续挖潜空间已经不大了

创新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

邵东先后成立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8个省级创新平台

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

推动产品创新率达38%

打造了2个国际知名品牌、16个湖南省著名品牌

境外注册商标146个,获得境外各类认证48项

同时,抢抓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机遇

东盟地区投资4.99亿美元

在海外建立19家分支机构

以中高端产品提高附加值、开拓新市场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你还知道哪些

行业隐形冠军和特色产业之乡

敬请留言

待我们一起去挖掘!

出品人:储学军 陈俊

策划:车玉明 谭剑

监制:李晓云 陈文广

制片人:李由 刘扬

执行策划:刘袁媛 刘昱

记者:姚羽

摄像:刘昱 付鹿 张平华

剪辑:刘昱

编辑:左栀子

设计:战晓菁

新华访谈中心 新华网湖南频道

联合制作

新华网 新华社湖南分社

联合出品

鸣谢:

邵东市人民政府

邵东市委宣传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5:20: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15:26 编辑

复刻郑和船队的云南“小木匠”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7月6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工作室制作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我就是一个小木匠。”这是昆明市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付昆祥对自己的定位。付昆祥12岁时开始学习船模制作,17岁加入云南省航模运动队专门从事模型的制作,至今已有40多年。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7月10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展厅布展、调整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退役后很长一段时间,付昆祥一直在制作西洋船,凭借出色的制作工艺,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非常受欢迎。2012年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作为云南人的付昆祥决定用自己的专业技艺复刻郑和船队,用船模再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7月10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展厅布展、调整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我知道会有困难,没想到这条路走起来会这么艰难”,对于付昆祥来说,郑和船队资料的缺失是最大的困难。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付昆祥复刻的郑和船队在昆明展出。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为此,他和团队成员多次前往福建、广东等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寻访沿海传统造船传承的老船工,请教中国传统造船技艺。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7月10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展厅布展、调整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目前,付昆祥和团队还在继续复刻郑和船队,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建一所博物馆,除了展示还原的郑和船队模型外,还要把这些年团队搜集和整理的中国船舶史料实物、口述史等展示出来,讲述中国的航海故事。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7月6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工作室制作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24年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建交50周年,付昆祥计划带着自己的郑和船队模型“驶入”马来西亚等国家,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之路。把中国的造船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等带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郑和曾经到过的地方,搭建新时代中外航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15:2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15:29 编辑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7月10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展厅布展、调整模型。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7月6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工作室制作船队模型,经过不断改进、完善,这已经是第六版。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7月10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和他的郑和船队模型。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2016年7月11日,付昆祥复刻的郑和船队在昆明展出。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7月6日,云南昆明,付昆祥在工作室制作船队模型,经过不断改进、完善,这已经是第六版。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7-13 22:1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13 22:26 编辑

(八闽千姿)昔日贡品八宝印泥:历久弥新不褪色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作者 张金川 廖珍

  八宝印泥,与片仔癀、水仙花并称福建的“漳州三宝”,也素有“文房五宝”之誉。

  中新社记者近日走进漳州市八宝印泥厂时,原厂长杨锡伟和他的女儿杨煜正在一个研习大厅内现场展示八宝印泥制作,吸引不少参访者亲自上手,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近日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研习大厅内,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原厂长杨锡伟和他的女儿杨煜现场展示八宝印泥制作。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八宝印泥呈现的印文,浸水不化、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经久弥新、永不褪色。”杨锡伟对中新社记者说。

  八宝印泥始创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据载,乾隆十一年(1746年),汀漳龙道尹侯嗣达特为八宝印泥取名为“丽华斋”,作为贡品送入清廷内宫,受到“印章狂魔”乾隆皇帝的喜爱。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邓”的中国现代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写下的“(印泥)佳者以(漳州)丽华斋为最”,说的就是八宝印泥。

  在杨锡伟看来,八宝印泥配方为绝密,独特之处在于泡制油时加入纯中草药,采用手工古法制作,原料有艾绒、蓖麻油、朱砂、金箔等,还加入花椒、胡椒、八角等祛湿除味防虫,加入黄金固色,工序繁琐,制作周期40天左右。

  1964年出生的杨锡伟,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的代表性传承人。因和八宝印泥创始人魏长安后人是邻居,他从小接触八宝印泥制作工艺。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图为深受文人墨客青睐的漳州八宝印泥。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八宝印泥实乃药膏入‘歧途’而得。”杨锡伟告诉记者,魏长安原先经营漳州源丰药店,其制成的八宝药膏可治刀伤、灼烧、疯犬咬伤。颇好文墨的他一日未带印泥,便将八宝药膏代替,钤盖书画之上,效果甚佳;后在制药膏基础上,研制成八宝印泥应市,解决了盖章易脱离、不耐藏的缺陷。

  23岁时,杨锡伟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当业务员,34岁临危受命任厂长。彼时,曾经辉煌的八宝印泥遭遇窘境。杨锡伟回忆道,正是老员工收集配方、贡献药方,大伙潜心研制,才让八宝印泥重现昔日荣光。

  2008年之后,八宝印泥口碑和销量“一路狂飙”,重获“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诏安县文人墨客青睐。同时,北京荣宝斋订单恢复,香港客商专程来寻求代理,八宝印泥还销往东南亚及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

  “一楼销售大厅时常出现台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身影,有的一买就是一大批。”杨锡伟说,八宝印泥在他们心中,是一种乡愁的记忆和对家乡的眷恋。

  在杨锡伟的记忆里,八宝印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曾于1910年参加中国第一次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南洋劝业会,1915年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获奖;海外侨胞还为八宝印泥题下“国货之光”“金石增辉”“驰誉神州”等赞词。

新华全媒+·文化中国行丨只为香如故

   印泥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杨煜近日在漳州市八宝印泥厂制作印泥。 中新社记者 张金川 摄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自发前来体验印泥制作技艺。杨锡伟亲自示范、倾囊传授,还收了5位徒弟,女儿杨煜就是其中一位。

  如今,杨煜已是印泥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负责生产、参展、研学、销售等业务。作为女性,她视角更细腻,和产品研发团队对印泥进行创新和改良,制作出玫瑰红、橘色、粉色印泥,满足女性书画爱好者的需求。

  “八宝印泥还突破传统用途,出现在学校开笔礼、新婚、乔迁等场景中,也着手开发文创产品。”杨煜表示,应用场景的多样化,让她的团队越做越有信心。

  对于因应市场需求进行的创新和推广,杨锡伟表示,当代年轻人的参与、推广和勇于创新,正让传统印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大家重新认识印泥,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