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不短视 走新更走心

[复制链接] 0
收藏
5
回复
378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3-17 11:19: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1:44 编辑

短剧不短视 走新更走心

短剧不短视

          陆 夷

   一路迅猛发展的微短剧,如今似乎走到命运分岔路口。本月起,“最严短剧新规”落地生效,微短剧需持有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或平台相应的上线备案号,否则不得上网传播。

   

  当下,微短剧方兴未艾,令人又爱又怕。作品方面,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穿越到霸总短剧里当护士》等精品佳作,也有霸总系列、娇妻系列、后妈系列等套路爽剧,水平良莠不齐,不少制作质量堪忧;商业模式上,随着用户黏性快速增长,诱导老年人充值等乱象频生,屡屡成为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培育良好业态,形成良性循环,才能顺应市场规律,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不辜负广大受众期待。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政策引导和规范加强,微短剧从规模化、同质化走向主流化、多元化的态势越发明显。2022年国家广电总局就曾出台文件,对微短剧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并在此后开启常态化治理模式。此次新规,将微短剧的审核方式确定为“分类分层审核”,即投资额度在100万元以上的“重点微短剧”由广电总局审核,30万元到100万元之间的“普通微短剧”由省级广电部门审核,30万元以下的“其他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平台内容管理的职责,厘清了行业、属地、平台的权责边界,有利于压实各方责任,是细化监管举措迈出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优供给”的正向激励,也正在牵引带动微短剧摆脱“野蛮生长”,进入供需良性循环。各方布局、推广“微短剧+政务”“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科普”之下,越来越多小而美的作品进入人们视野。例如,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以来,就涌现了《我等海风拥抱你》《温度》等一批优秀作品,巧妙地将作品内容与地方特色进行结合,打开了微短剧在娱乐属性之外的更大空间、更多可能。


  无论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还是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微短剧中都蕴含着大能量。相关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预计到2027年,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一个更为直观的数据是,移动端视听应用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已超3小时,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51分钟。面对史无前例的机遇与挑战,必须同时用好资本力量和监管机制,因势利导推动微短剧在内容创作与商业变现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


  “强监管”并非“踩刹车”,而旨在推动高流量向高质量转变,让精彩短剧脱颖而出,让粗制滥造成为过去。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3-26 18:1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2 11:46 编辑

微短剧不能靠低俗“取胜”
短剧不短视

           默 达

    近日,微短剧《大佬,你的女儿被婆婆家欺负惨了》因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等涉及使用残忍犯罪手段造成恶劣后果,刻意放大和制造渲染婆媳、男女矛盾,传播违反公序良俗言论,渲染血腥暴力等多重违规情况,被各平台全面下架,引发广泛讨论。

    这并非孤例。据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处置公告称,不仅将该剧下架处理,还对同类型违规剧集、片花进行了拓展清理,共清理相关内容1719条。《恶婆婆与巧媳妇》《这个婆婆真难缠》《我的野蛮婆婆》……将这些违规作品的标题放在一起看,制片方似乎是跟婆媳矛盾、家庭关系较上了劲,恨不得把部分家庭的“痛点”炒作成“卖点”,将其中一方塑造成“反派大BOSS”,都是为了吃到流量红利。

    文艺作品要真实反映生活,也允许适度地进行讨论和延伸,提到生活中的矛盾无可厚非。然而提出矛盾是一回事,如何刻画、还原矛盾,合理解决矛盾,又是另一回事。以下架短剧为例,借由犯罪、暴力等手段,“为爽而爽”,实则违背了公序良俗,被下架不冤。

    低俗微短剧被频频下架,却总有后来者故技重施、试探底线,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从经济效益考虑,这些剧组和背后的公司看准了自己的“目标受众”,在争议话题上“下猛料”“拉偏架”,将低俗情节捧为“套路”,正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点击观看。虽然部分观众看后“解压”“解气”,但对于整个微短剧市场和社会风气而言,却是实打实的“毒药”。

    6月1日,微短剧管理新规定正式实施生效。新规要求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平台主体责任,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并强调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从源头上确保内容生产的质量,避免低俗、有害内容的传播,有望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

    新规实施首日,就有3309部约22.7万集微短剧在系统中完成备案并获上线备案号。然而通过高频词分析可发现,其中有189部剧名使用“总裁”,109部使用“夫人”,81部使用“娇妻”,80部使用“离婚”,题材重复度较高、剧情雷同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会形成不良的创作方向和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低俗套路过多,变相塑造和筛选了观众群体,优质内容和创意剧本恐更难创造市场价值。

    微短剧行业要想在“爆火”后实现“长红”,既要做好“堵”的工作,严格内容审核、及时清理违规内容,也要思考“疏”的方法,鼓励内容创新,吸引优质作者。改变靠低俗“取胜”的策略,优化微短剧内容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内在逻辑,才能真正做到不负观众期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9:32:55 | 只看该作者
月付6000元追微短剧

短剧不短视


   有网友吐槽:“放假回家发现妈妈为微短剧付费越来越多,最近半年保持着6000元/月的付费频率”。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微短剧收费乱象严重,存在诱导付费、自动续费陷阱等诸多问题,甚至有老年人不知不觉间为此花掉了4万元。林勉/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6-22 11:45:04 | 只看该作者

抢票资格

短剧不短视

   “开票秒空,不留余票”,是近几年一些热门演唱会的常态。对于前期没抢到票的歌迷来说,再次开票就是“及时雨”。3月18日,周杰伦2024演唱会杭州场再次开放抢票,但歌迷要到一个指定的App上,先充值488元才能获得“抢票资格”。相关话题冲上热搜,不少网友吐槽:这样割歌迷“韭菜”可别反噬了。沈海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22:4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9 22:46 编辑

分情况看待老人“氪金”微短剧

   维 辰


   一天花费500多元,凌晨3点还在充值——60岁母亲付费观看微短剧的行为让女儿觉得“太贵、不合理”,日前也引发公众对老人子女是否可以要求平台退款的讨论。

   

谈及“氪金”微短剧,有个值得玩味的地方:类似“仅一顿饭工夫,父亲就为看微短剧‘激情充值’了200元”、“(父亲)熬夜看到凌晨4点钟,2个月充值4000元”的新闻中,以及“微短剧围猎中老年人”的话题跟帖中,多是以子女口吻晒出父母微短剧订单,感慨老人“掉进骗局”,诉说着投诉难退费难的,而老人的声音缺席。他们果真完全“被动”吗?是否也认为自己“被骗”了呢?

   

在感慨老人花“巨款”追微短剧的叙事框架之外,或许应该追问一下他们的消费动机,尤其是一些“非常节俭”的老人为何一反常态“氪金”。从技术层面看,微短剧的剧情一开始就是围绕着观众的“爽点”设计的,虐恋、重生、复仇、暴富、逆袭等,观众爱看什么写什么,高反转、高频率、快节奏,让人欲罢不能。“将爽而未爽”之时戛然而止,付费才能解锁下集,可谓“图穷而匕现”。加之老年人有钱有闲,相较于年轻人网络资源搜索能力较差、数字素养不足,更容易被诱导。

   

可深层次来看,老人之所以感到“爽”,甚至达到愿意用真金白银买单的程度,正因其情感需求得到了一定满足,如67岁消费者所说,微短剧女主“逆袭”时,自己也会有一种“取得成功”的感觉。花钱看的哪是微短剧啊,那是“我”的高光时刻啊!现实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在另一个空间得到短暂弥补。综观老人群体的“顶流”,无不具有近似的“心理按摩”作用:“假靳东”“假董卿”背后是对美好情感的想象,“秀才”“一笑倾城”是陪伴的化身,短视频是连接外部世界的“接口”……

   

质言之,微短剧就是一种情绪商品,和年轻人通过看电影、听演唱会来娱乐,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缓解焦虑,没什么本质区别。“氪金”追求情绪价值没有“原罪”,至于花销在多大范围内算是合适,更是因人而异。

   

回到子女是否可以要求平台退款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微短剧存在付费陷阱,如未告知消费者就自动续费、重复收费、虚假宣传等,涉嫌违反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子女帮忙维权具有合理性。而若不存在这些情况,道理上,老人自主作出消费决定,值与不值别人说了不算;法律上,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实施打赏行为。

   

防止老人被“围猎”,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微短剧的行业监管,避免消费者被无底线“收割”,子女也可以通过“数字反哺”增强老人数字素养、助其跨过消费陷阱。而避免老人主动进行非理性消费,则需要从满足其情感需求入手,堵不住,唯有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9:54:4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倍速看剧”?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自己似乎已经很少安安静静地用原倍速看完一个视频或者一部剧了?现代人似乎集体进入了一个“倍速时代”,大部分人打开一个视频,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打开倍速开关。为什么如今很多人丧失了“原速看剧”的能力?

  时间压力扼杀“原速能力”

  2022年发表的一项《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中显示,91.6%的职场人或多或少需要加班,近六成的人平均加班1小时,84.7%的人受到“隐形加班”的困扰,即在下班后仍然要关注工作消息。

  过长的工作时间,带来的是休闲时间变得越来越稀缺,这也让现代人普遍面临着一种慢性时间压力,指的是人们由于持续的时间短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某件事情,而产生的一种被催促感,这会让人们感到生活节奏加快,日程安排不自觉地变得紧凑。

  而平台和媒体也开始利用人们的“倍速特点”,在进度条上悉心地为观众标记各种看点,方便大家快速跳到自己想看的部分。甚至在播出之前,直接把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片段和最终结局放在网上。

  信息过载时代的专注危机

  有些电视剧注水太多,让大家不得不开启倍速,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实际上,即使是只有8集、备受好评的爆火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也有不少人倍速观看,视频平台上“×分钟看完一部作品”的解说甚至播放量比原作还高,这似乎说明想要快速追求爽感似乎并不是人们开启倍速的唯一原因。

  心理学家提出信息过载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信息过载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接收到的信息量超出了其处理能力的现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和娱乐内容。在工作当中,我们用即时通讯软件来沟通工作,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且频繁的工作消息。而在生活当中,我们又化身5G冲浪的一线网友,快速地刷着各大媒体平台上几乎无限的内容。这些不断涌入我们视野的信息,加上人类本能的求知渴望,造成了很多人都经常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

  现代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处于一种信息过载的状态,在无形中为我们的心理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导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容易变得焦虑。同时,信息过载也会让我们的认知处于疲劳的状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注意力更难集中,也更难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所以我们才会刚点开视频不久,就急不可耐地要开启倍速。

  在“倍速时代”里,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因为休闲时间的稀缺而开启倍速,看似节约了时间,但其实更加剧了我们的时间焦虑和倦怠感。我们3倍速刷完了这个剧,但仍然有下一个剧等着我们,再怎么高的倍速,也刷不完无限推送的短视频内容。

  但这也更突出了一种“正念心态”的重要性,比起速刷电视剧和打卡网红景点,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自己在这些过程中的体验,这需要我们适当地筛选和放弃那些对自己不重要的事情,而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以一种原速的方式,全面深刻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来源:科普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