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粤古道,揭开神秘面纱!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127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2-28 20:32: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湘粤古道,揭开神秘面纱!

湘粤古道

  始于先秦时期

  是连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在政治军事、文化传播、商贸往来等领域

  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

  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汾市镇渡头村

  考古人员对湘粤古道上

  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城邑聚落址——

  渡头古城遗址

  进行了发掘

  渡头古城遗址发掘区。

  该遗址出土的三国时期吴国简牍

  以及多件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

  诉说着汉至六朝时期的故事

  一座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古城

  逐步揭开面纱

  渡头古城遗址J1。

  古城内的两口水井

  出土1万余枚距今1700多年的简牍

  其中有字简牍近2000枚

  古人写下的一笔一画

  为我们研究

  古代中央政权

  对南岭地区的开发和有效治理

  提供了重要资料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0:34:28 | 只看该作者

  出土于古城城壕内的

  人面纹瓦当

  其面部造型融写实性与夸张性于一体

  瓦当虽小

  却是古城作为当时临武县治的重要依据

  也是探讨古城性质、功用

  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

  重要考古资料

  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古人用熏炉燃香

  以驱赶虫害、祛除湿秽、洁净空气

  这件青瓷熏炉

  出土于渡头古城中的东汉墓

  它的发现

  展现了临武先民

  风雅与禅意的日常生活

  铜镜

  不仅是常见的生活用品

  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载体

  古人以铜为镜正衣冠

  渡头古城出土的这面铜镜

  制作精良,造型精巧

  间接反映了临武当时经济、社会较发达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渡头古城遗址

  项目负责人陈斌说

  “渡头古城遗址

  是汉至六朝时期

  我国南岭地区古代城市的重要代表。”

  时光流转

  湘粤古道逐渐褪去昔日繁华

  但这片古老的土地

  依然为我们述说着汉至六朝时期

  地方城市发展、管理与变迁的故事

  见证着华夏文化的多元一体

  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实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0:3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28 20:40 编辑

梅州东山书院:梅岭英才钟此地 不辍弦歌蝶变新


   在梅州市区周溪水与梅江交汇处,走过历经沧桑的状元桥,就来到了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门前,继续前行则是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以下简称“东山中学”)的校园。


  近三百年来,这里成为了不少梅州学子人生中“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一段必经之途。


  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梅州最高学府,当代全国重点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厚重的门墙青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延绵千年的客家文脉,也是梅州人文教育发展史的缩影。


  从古老书院到现代中学,这里代代英才辈出,弦歌不绝。

梅州状元桥和东山书院


  今天的东山书院位列省级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正从文保单位向文化品牌、文化空间转变,日益成为梅州市民引以为傲的“金色名片”,为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守住底色、注入亮色而不懈努力。


  传统:崇文重教,几番科举折桂


  自宋代以来,梅州就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闻名,民间俗话说“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这里私塾、学堂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


  在科举时代,梅县(包括梅江区)参加童试、乡试和殿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数众多。据《广东通志》《光绪嘉应州志》《采芹录》等资料统计,从宋代至清代,经会试、殿试考取进士有109名(其中翰林21名),明通进士10名,另有梅县寄籍外地的考取进士8名。

  众多士子蟾宫折桂,他们的身后是当地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

东山书院一角

  在客家人的教育体系中,在私塾接受了初级教育之后,有志读书者便会进入更高层次的书院学习,因此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


  据相关资料记载,仅清乾隆年间梅州境内就建有9所书院,至清末废科举前,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已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地方当属创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东山书院,也是当时梅州官立最高学府。


  缘起:状元桥前,后起东山书院


  在状元桥畔,这座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特色,又存“四合院”遗风的古建筑,正是梅州保存最完整的古书院——东山书院,也是我国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书院正门


  东山书院坐东朝西,占地1642平方米,由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组成,是典型的“三进两横”建筑结构。整个书院以魁星阁为中轴对称,具有客家方形围龙屋的结构,被誉为研究客家古代书院式建筑及其教育制度的活化石。


  而院前的状元桥可追溯的历史要更加悠久,据考证宋代已存,其名寄托了客家人渴望早日出状元、提振士风的美好愿景。据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王者辅调任嘉应知州(嘉应为梅州古称),不久将状元桥重修改建为下辟双孔的石拱桥,一直沿用至今。


  王者辅良政善治,有感于本地尚未出现状元文魁,遂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做出决定,倡议“先修书院,延请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逐状元”。


  据现任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院长李月云介绍,当时王知州的倡议一出,就得到了当地客家人的大力支持,书院很快落成。“这不仅是因为王者辅以往的政绩,更是因为客家人一向都很重视教育。”李月云表示。


  全盛:初步云梯,此地人文称冠


  王者辅将书院命名为东山书院,并以“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为宗旨,让客家人的求学之路更为宽广。书院创办当年,便有了第一个考上国子监的学生钟许,王者辅为之题写“初步云梯”匾额,如今仍高悬于东山书院正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0:41:46 | 只看该作者

东山书院”初步云梯“匾


  近代攀桂坊诗人黄荐鹗有《晚宿东山书院》诗:“梧桐庭院石桥东,绛帐人人效马融。梅岭英才钟此地,书声夜噪鲁灵宫。”这也是时人对清末东山书院人文兴盛、应者如云的印象。


  东山书院深耕于此方人文沃土,萧系闳、萧廷发、黄仲安等宿儒先后出任山长。如今书院天井两侧走廊的展框内,挂着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生日撰写的《寿序》一文。


  黄莘田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黄基的父亲,黄遵宪的堂叔祖。黄基与张之洞为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当年的探花张之洞亲自撰文,敬贺毕生致力教育的黄莘田。

黄基所题写“東山書院”牌匾


  曾任礼部主事的黄基也曾长期主讲东山书院,如今大门上的“東山書院”牌匾正是黄基所题写。其时,东山书院学子的主要课艺是八股文和策论。


  经历多代学识高深广博的儒家学者潜心执教,东山书院共培养出100多名进士、700多位举人,是古代梅州文教兴盛的浓缩。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曾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当代,郭沫若亦赋诗赞之“文物由来第一流”。


  转身:名家接力,创办新式师范


  同治年间,东山书院毁于战火,后来重修。随着清末新政到来,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宣布要逐步废除科举制度,东山书院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此时,晚清著名外交官、维新思想家、爱国诗人、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回到家乡梅州,决意探索教育救国实践。当时各地纷纷兴办新学,他敏锐地发现师资短缺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遂决定在东山书院创办一所初等师范学堂。

距离东山书院不远的黄遵宪故居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山书院改名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这是梅州兴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民办师范学校之一。


  为容纳更多学生,1904年黄遵宪筹资对东山书院进行大规模重建。他主张“以新学求切用,以专门定趋向,以分科求促进,以自治为精神”,先后选派杨徽五、黄之骏、黄遵庚、黄季伟、黄延豫等人赴日本学速成师范,第二年回国后筹备开学。


  遗憾的是当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建成,黄遵宪却已于1905年春逝世,他的挚友、爱国志士丘逢甲代为主持招生。当年,120名新生通过考试,成为初级师范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学制一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习字、图画、体操13科。


  “1903年至1912年底,是东山书院的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的师范学堂为梅州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尤其是教育界的人才。”李月云感慨地说,梅州盛产“教书先生”,与黄遵宪当时的贡献密不可分。


  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在黄、丘二位先生的教育改革下重新焕发生机,此番带动下,梅县还兴办起数百所小学、十余所中学,志在培养拥有“爱国”之德,“理化实业各科”之智和“尚武”之体的客家学子,充实光大近代客家文化。


  焕彩:少年精英,种下红色基因


  东山书院不仅是近代人才培养的沃土,也是传播革命火种、进步思想的摇篮,是梅州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所在。


  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与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等四校合一,改名为公立梅州中学,东山书院原址停止使用。


   1913年,在地方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支持下,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私立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这所古老书院新的焕彩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0:43:55 | 只看该作者

东山书院二楼曾是私立东山中学学生自治会所在


  1913年至1915年,叶剑英在东山书院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时光,他在此阅读进步报刊,确立了求学报国的宏愿。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叶剑英因组织能力和威信突出,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两届。


  他亲自起草,为学生自治会定立章规:“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学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之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这成为后来东山中学的办学宗旨。

叶剑英元帅《油岩题壁》诗句


  1925年,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东征军到梅县,对当地教育事业大加夸赞:“梅县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全县不识字者极少数,亦梅县之特色。”他还亲临东山中学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讲,激励学生:“我们要团结起来争取独立自主,你们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应该好好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东山中学在长期的革命启蒙和斗争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4月,中国共产党东山中学党支部成立,这里也成为梅县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和开展活动的中学之一。


  活化:新型空间,传承客家文脉


  2008年11月18日,东山书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又将东山书院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2023年5月,东山书院被核定为广东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记者走进今日东山书院,四壁回廊遍布名家题刻和各类文物,笔墨书香充溢其间。如今,东山书院全年无休地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

东山书院“书香妈妈”排练公益节目


  李月云表示,这里不仅是可以游览的景点,还是一个公共文化平台,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客厅,“我们希望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不仅是东山师生的书院,还是梅州所有市民游客共同的文化家园,让‘我们的书院’成为本地文化的橱窗和客厅,向各方客人展现梅州的文化自豪。”

  目前,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的建设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微改造”,立足书院功能定位,对东山书院建筑本体进行保护性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了“一馆一堂四区八室”,新增了数千册藏书,并配备了多媒体、桌椅等设备设施。

李月云介绍书院藏书


  在今日梅州,这座古书院已焕发新生,成为了集学习、交流、培训、收藏、展陈、科普、文创和手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活动空间,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随着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频频落地举办,这所百年书院不仅“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目前,东山书院正在积极探索打造一系列书院活动品牌。李月云告诉记者,东山书院精准对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围绕“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等主题,开设红色讲堂、道德讲堂、客商讲堂、名家讲堂,组织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市民、游客在此领略更优质的文化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20:4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28 20:46 编辑

   ——访谈——

焕发百年书院新活力


黄淼章(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羊城晚报:为什么在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的梅州,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广泛创建了东山书院等有影响的教育机构?


  黄淼章:传统书院为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之地,是传承历史文脉,蕴涵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梅州第一间书院开办于宋代,由刘安世(号元城)所创,故名“元城书院”。


  由于梅州地处粤东山区,人多地少,导致古代梅州经济落后,客家人生活艰难,因此梅州书院的创建相对珠三角较晚。

东山书院魁星阁


  但客家人系从中原南渡而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客家文脉绵延,缕缕书香不断。读书是客家人谋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到外地去做官,从而解决本地资源不足的难题。


  到了清代,随着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梅州书院林立,还有官学、义学、社学等,私塾遍及城乡,兴学育才蔚然成风。清代梅县是华侨之乡,华侨一贯关心家乡的发展,也很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因此梅县成为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东山书院的建设发展是恰逢其时。


  羊城晚报:为什么在不到300年间,东山书院能为梅州、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甚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黄淼章:客家人崇文重教,东山书院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晚期,梅州书院文化逐渐融入了社会发展潮流,承担起推动梅州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


  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黄遵宪筹资对东山书院进行大规模重建。正是通过黄遵宪的改革,东山书院在转型中焕发了生机,由一个传统的儒学教育场所蝶变为近现代教育的助推地,让梅州成为岭南的人文荟萃之地,对推动客家文化传承、传播岭南文化,培养经世安邦的杰出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走出了540多位将军、340多名大学校长(院长)、30多位院士,盛产“教书先生”,这与黄遵宪等人开风气之先的贡献密不可分。

东山书院先贤馆


  羊城晚报: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发展建设和利用好东山书院这一独特的文化平台?


  黄淼章:东山书院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整体建筑风貌完整地保留下来,风采犹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应进一步做好书院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


  东山书院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迎来了千载难逢新机遇。要努力发掘东山书院深邃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下,还有多种方式活化东山书院:例如,持续开展包含院校合作、文物展览、研学、书香节、特色品牌等活动,举办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古老的东山书院存续至今,它完全有条件被建设为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教育景点,成为客都梅州亮丽的文化名片。


  ——延伸——


丘逢甲对广东教育贡献良多


  近代爱国先驱、抗日志士丘逢甲生于福建省台湾府淡水厅双峰山区(今台湾苗栗县),祖籍在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蕉岭县)。


  作为近现代客家籍知名先贤,丘逢甲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教育家,与黄遵宪、丁日昌、何如璋并称为“岭东四先生”。1905年,他替已逝的师友黄遵宪主持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建成后第一批招生工作,主持学务,居功甚著。


  丘逢甲一生热衷教育,堪称近代最有声望的广东教育家之一。


  他24岁中进士,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不想做官,回到台湾从事教育和修志工作,曾主讲于台中宏文书院、台南崇文书院、嘉义罗山书院等地。在这些教育实践中,丘逢甲改革八股,教授文艺兼讲中外历史,宣讲维新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士大夫中富有影响的人物。


  甲午战争爆发后,1895年秋丘逢甲内渡回广东梅县原籍定居,创办学校,推行新学,决定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1897年他赴潮州出任韩山书院掌教。讲课中,他注意联系实际,“以实学训士”“课文外兼讲科学”,向青年学士介绍新思潮和东西方文明。1898年,他主讲潮阳东山书院,又兼任澄海景韩书院主讲,坚持以“新思想及有用之学课士”。


  在连年的讲学活动中,丘逢甲深感旧式书院难以造就先进人才,有了自己办学校的念头。


  1901年至1904年,他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开了粤东民办学校的先河,掀起兴办新式教育的高潮,对推动近代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1904年,丘逢甲在家乡镇平县创办了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培养闽粤赣边区地方小学教师人才。他还派宗人门生到福建的武平、上杭以及广东的兴宁、梅县、五华、平远等地去开办新学,带动粤东办学风气大盛。


  丘逢甲创办新学,成绩卓著,深受社会的好评和政府的重视。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于1906年聘他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及广州府中学堂监督。不久,他又被拥戴为两广方言学堂监督。1908年,丘逢甲被教育界同人推举为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并受聘两广学务公所议绅。


  来源: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与羊城晚报联合主办《岭南文史》专栏刊发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17:26 | 只看该作者
汉字“陌生人”,笔笔皆故事


   龙年将至,最近,“龙行龘龘”一词登上热搜。“龘”意为龙行之貌,收入字书《玉篇》之中。“龘”字代表的生僻字,再次引起了网友们的注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所谓生僻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熟悉、不常见、使用频率很低的字。生僻字的出现,本是语言文字发展中正常现象。从古至今,汉字不断孳乳分化,汉字数量总体上越来越多。东汉的《说文解字》收字9353个,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4.7万个,上世纪80年代末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5万个左右。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统计结果显示,掌握了使用频率最高的950个汉字,就可以读懂一般文章的90%,掌握了《现代汉语常用字字表》中的3500个字,则可以覆盖99.48%的内容。除去3500个常用字,尚有数以万计的汉字存在,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生僻字。了解了这个比例,当我们在茫茫字海中与生僻字相遇,就不必感到惊异。


  生僻字并非生来生僻,有些也曾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甗”(yǎn)“斝”(jiǎ)“匜”(yí)这些表示礼器的汉字,见证了先民的礼乐华章,而今天的人们几乎只能在博物馆的展签上读到。当马与古人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时,人们不厌其烦地按照马的毛色、优劣、年龄等特征,详细分出“骊”(lí)“骅”(huá)“驵”(zǎng)“骀”(tái)等字,如今我们改称“黑马”“赤马”“好马”“劣马”,不再花大力气辨别马的差异。生僻字收在今天的字典里,也存在于古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古人们拥有什么、珍视什么、厌恶什么,进而勾勒出他们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当文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土壤发生变化,不同年代的同一个汉字,可能拥有不同的际遇。40多年前,宝安县改名为深圳市,当时“圳”还是一个方言字,表示田野间通水的小沟渠,除了当地人几乎没人认识。40多年来,伴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腾飞,“圳”字出现的频率急速提升,认识这个字也就不足为奇。北京的爨(cuàn)底下村曾因“爨”字生僻,一度改名“川底下”。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爨”字成为一张文化牌、民俗牌,为南来北往的游客们熟悉。因为影视作品的火热,“芈月”的“芈”、“甄嬛”的“嬛”、“琅琊”的“琊”,也在网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传播开去。有了这些机缘,生僻字也可能重焕生机。


  有时候,一个人眼中的生僻字,可能是另一个人每日不离的常用字。今年初,一则“因姓氏太罕见全村集体改姓鸭”的新闻,让更多人关注到生僻姓氏面临的困境。原来,村民们的姓氏是“nià”,上半部分是“鸟”字少一横,下半部分是“甲”,虽然可以正常落户登记,但办银行卡、买火车票都无法在系统中录入和显示,村民无奈只能改姓。今年8月,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正式实施,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近年来公众反映较多的典型人名地名和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生僻字统统“转正”。从挂号看病、出行买票到升学考试、婚姻登记,越来越多的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时,不必再因为生僻字而烦心。


  生僻字的存在,虽然可能带来叫错名字的尴尬,但也记录传承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虽然有学习古文时的佶屈聱牙,但也能积累独到的精妙表达。更不用说,从“囧”“槑”到“又双叒叕”,当网友的奇思妙想和生僻字的视觉形象相碰撞,又擦出了多少有趣的火花。


  说起收入“龘”字的《玉篇》一书,相传取名是因为“字如玉一样珍贵”。《玉篇》序中说:“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点出了汉字能够突破语言交际时空局限的特性。我们可以不认识生僻字,但要了解生僻字的存在;不求让每一个生僻字都走到聚光灯下,但要以合适的方式为生僻字保留一方天地。这些汉字中的“陌生人”,不知道会在生活的哪个转角和你相遇。


  这正是:


  开卷相见不相识,汉字也有“陌生人”。


  一笔一划有故事,一撇一捺见精神。


  (文 | 许晴)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1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29 12:21 编辑

此“干饭”非彼“干饭”,两千多年前的米要晒日光浴?

你知道吗?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就有“干饭”这个词了

它的含义

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干饭”一样吗?

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


  居延干饭简

  此“干饭”非彼“干饭”

   一份账簿揭开汉代舌尖上的秘密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远在西北边塞的汉代人

在简牍版账簿上

详细记录下了一笔卖饭得来的收入

居延干饭简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2:37 | 只看该作者

汉代“交易快照”

  买方:奉世

  卖方:芒得、夫人、陈光

  购买物品:“干饭”

  总量:二十一石八斗,分四次交货

  (西汉末期容量单位“一石”约合20000毫升)

  付款方式:可分多次结清

  总计:3638钱

那么,这里的“干饭”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当时就有

食欲满满的“天选干饭人”了吗?

古籍《释名·释饮食》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干饭,饭而暴乾之也。

把蒸熟的米饭放到阳光下曝晒

等它们吸饱阳光、晒够了日光浴

完全干燥,变成坚硬的米粒后

这种饭就被叫作“干饭”

(阳光储量+1,米粒生命值+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12:2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2-29 12:29 编辑

湘粤古道,揭开神秘面纱!
△居延干饭简照片 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在边塞,干燥的粮食不易生霉腐败

因此,相比于其他主食

“干饭”更适合在当地大量加工储存

这也是居延干饭简里的“奉世”为何购入

如此大批量“干饭”的原因

△居延干饭简甘肃简牍博物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