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扫描】 “在小小的垃圾桶里挖呀挖呀挖,挖出有毒有害垃圾红桶里扔掉它;在大大的垃圾桶里挖呀挖呀挖,挖出易腐厨余垃圾绿桶里扔掉它……”根据网红歌曲《挖呀挖》改编的垃圾分类版《挖呀挖》,近日在梅州多场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现场响起。活动期望通过与爆点热点结合,引导市民更好参与垃圾分类。 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通过互动游戏等加强市民对垃圾分类进一步理解。 近年来,紧紧围绕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我市各级层层发力,形成政府推动、城乡统筹、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分类制度,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闭环体系。如何让“新时尚”被广大市民接纳并成为“好习惯”,是一场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考。在多年努力中,从“扔进一个筐”到“分为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梅州市民自觉行动。 现状 分类意识渐入人心 市民丘阿姨每天晚上八点拎着一袋厨余垃圾,下楼准确将其投放到厨余垃圾箱内;每天,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产生的厨余垃圾经封闭的厨余车运往厨余垃圾处理厂;打开微信小程序,选择定位地址,一键下单专业人员上门回收,生活垃圾变废为“宝”……从“扔进一个筐”到“分为四个桶”,可以窥见,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们的好习惯。 我市垃圾分类之路开端于2019年。2019年12月,我市成立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组织调研、谋划部署和督查通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为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章可循,我市先后出台了《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指引(试行)》《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梅州市2023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计划》《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2022年版)》等指导性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随着工作不断推进,政策也更细化、完善。如,2022年制定的《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中指出“厨余垃圾应当在产生场所沥干水分后投放”“产生、收集厨余垃圾的单位和其他经营者应当将厨余垃圾交由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到2023年专门制定《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则对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分类工作实施范围、实施目标等提出更细化措施。 “现在每天都有厨余垃圾车来运载垃圾。”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总务科工作人员说,每天后厨都会按要求将厨余垃圾分开收集,由环卫部门统一收运,专业回收利用相较以往处理方式更科学,利用率更高。该校的厨余垃圾分类效果仅是我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的其中一个特写,推行垃圾分类多年,社会“分类”意识也更强。 “以前快递箱、易拉罐都扔进了垃圾桶。现在可以通过微信、电话叫回收店的工作人员上门回收,大家都很方便,所以现在我们也将纸皮、塑料罐等存起来,攒够一定量再卖。现在每个月都能卖十几元。”说起生活习惯的变化,家住梅江区华盛顿广场的余女士感慨地说。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方便市民投放可回收物,当前,在梅州城区设置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375个,流动回收车375辆,废旧纺织品回收箱461个,逐步提高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积极联动互联网,让市民指尖点点,提交回收需求,就有专人上门回收可回收物,回收价格一目了然。 梅江区金港花园内住户正在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 树立垃圾分类意识,与宣传发动分不开。在梅江区梅正路,一幅幅关于垃圾分类的童趣墙绘是道路上的一道风景,这是西郊街道办事处联合马石社区居委会举行活动绘制的墙绘,期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更了解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在文化墙营造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良好环境的同时,我市各级还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系列活动,通过进小区、进校园等主题活动,营造出垃圾分类“眼睛看得到、耳朵听得到、街头巷尾议得到”的浓厚氛围。 不断营造垃圾分类良好氛围,图为梅正路上的垃圾分类墙绘。 与此同时,我市也不断探索实践垃圾分类“软件”升级。去年,我市重点改造提升城区居民小区、公共机构、经营区域和公共场所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场地设施,完善分类收运设施设备。至2022年底,全市城区提升改造分类投放亭(点)1300多个,已配置分类投放设施居民小区1454个。梅州城区已配备可回收物收运车17辆、厨余垃圾收运车42辆、有害垃圾收运车6辆、其他垃圾收运车92辆。此外,还新增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规模100吨/日),让终端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梅江区芹洋垃圾中转站有效解决芹洋片区生活垃圾增量问题,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收运效率。 困境 进框不分类 垃圾“一锅烩” 我国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混合投放等共性难题,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壁垒”。 日前,记者多个小区观察到,在垃圾分类亭、垃圾分类箱里,各种垃圾“应有尽有”,甚至还有居民淘汰的旧家具;可回收物桶与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桶里面的东西并无二致,混合投放。“只有少数居民愿意分类,大多数人并没有分得那么清,而是把垃圾混装在袋子里一股脑扔。”采访过程中,多名物业人员、垃圾清运人员表示,引导居民普遍参与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解决了这一难题,往后的路就会相对平坦。 厨余垃圾长期以来一直是处理难题,根据相关部门摸底调查发现,当前,大部分餐饮机构、商超、农贸市场、学校、医院等场所的厨余垃圾分出率低,存在混合投放的情况,甚至有去向不明、私自外运等现象。记者从梅州市三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该公司建设运营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一期设计处理能力是100吨/天。“但实际上每天只能收到约15吨厨余垃圾,达不到开机量。而且,这15吨厨余垃圾中,仅有15%至20%左右符合处理条件,过多掺杂其他垃圾的无法一并处理,也会影响机器运行。” 梅州市三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记者翻阅资料记录也印证了这一现实,数据显示,今年5月,梅州城区厨余垃圾进厂量总共453.02吨,符合处理要求仅有53.76吨。 工作人员正在将厨余垃圾清运至厨余垃圾车。 从多年垃圾分类工作来看,垃圾分类工作目前来看还有欠缺:部分物业小区、农贸市场、餐饮机构等场所还未能全面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导致垃圾分类工作杂乱无章、成效不佳;大部分居民小区未建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和督导员机制,存在乱投乱放现象;梅州城区大部分居民小区仅放置了四类分类桶,未规范完善遮阳挡雨、洗手、照明等相关功能设施;各县(市、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基本没有分类转运功能,厨余垃圾存在混收混运和混合转运情况。 未来 完善分类体系 提升分类成效 记者从相关会议获悉,我市将重点针对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掌握不够、分类投放准确率低等短板,以末端倒逼前端,加快构建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提升分类成效。
“今年将推动全市完成46个示范小区创建,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分类收运处理量达1800吨/月,各县(市)城区80%村(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记者从2023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了解到,我市将加强执法检查,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小微执法”,督促公共机构、餐饮机构、商超、农贸市场、文教区等场所做到分类准确、应收尽收。针对“混收混运”难题,一方面,完善投放点功能设施,配备与垃圾分类相匹配的运输车辆和提升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确保各类垃圾应收尽收、分类运输;另一方面,督促镇(街道)、村(社区)压实小区物业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责任,建立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和督导劝导机制。 垃圾分类,宣传系于一半。接下来,我市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知识宣讲、学生创意作品展、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家庭、社区垃圾分类互动实践活动,引导市民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自觉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 志愿者们派发垃圾分类宣传单。 【一线特写】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厨余垃圾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产生的剩菜、剩饭、骨渣、菜叶、蛋壳、茶渣等垃圾,其产生量大,且因含高油、高盐、高水,容易腐败,处理难度大。去年,我市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投入使用,该项目建成后,显著提升城区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有效从源头杜绝“地沟油”回到餐桌从而减少餐厨垃圾对城市的危害。 那么这些厨余垃圾如何变废为宝?近日,记者来到梅州市三峰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探寻厨余垃圾变废为宝之旅。 每天来自城区各地的厨余垃圾在专用车辆运输中进入“无接触”式处理。一箱箱厨余垃圾确认达标,未混入较多其他垃圾后,将进入预处理车间。为了让处理成效更显著,厨余垃圾上线预处理前要经过“淘宝”过程,即预处理环节:除去塑料袋等其他垃圾,螺旋挤压、除沙除杂后,仅留下可发酵的餐饮垃圾,进行油脂提取。预处理产生的废渣杂质由螺旋输送机汇总至垃圾池内,进入生活垃圾焚烧系统进行焚烧发电。 据介绍,从厨余垃圾提取的油脂将进行回收利用,产生的浆液暂存后进入厌氧处理系统,沼气可外售发电,污水达标可回收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