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今年初,梅州提出要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全力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同时推行撂荒耕地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撂荒耕地并组织复耕复种。
昔日撂荒地,今朝丰收田。近年来,梅州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推行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加快土地集中有序流转,促成“小块田”变成“大块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让撂荒耕地成为“希望田”“丰收田”。为总结推广盘活利用撂荒地的经验,助推梅州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南方日报·梅州观察》即日起推出“土地不撂荒 发展有希望”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清明时节,春意浓,农事忙。
田间地头,广州派驻兴宁市水口镇帮扶工作队队员边走边看边记,不时和村民打声招呼,“前期流转的撂荒地已经进行复耕复种,现在正着手推动下一批撂荒地的复耕复种。”
撂荒地不荒,良田多产粮,乡镇发展有希望,这是当前梅州上下形成的共识。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等力量,梅州积极探索解决撂荒地难题,保障粮食安全。
近期,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年久失耕的田地复耕,即将重披绿装,挖掘机的轰鸣声在山间回荡。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仅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帮扶的30个镇便已经流转土地43518.36亩,其中撂荒地20574.19亩,形成“稻虾共作”“烟稻轮种”“稻鱼共生”等产业模式。
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形成共同努力、互相促进、实现共赢的良性循环,梅州各方齐发力盘活乡镇沉睡的土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能。
俯瞰梅州,一场关于撂荒地蝶变换装的探索,仍在持续进行着。
>>>摸底
撂荒地为何撂荒?
春日里,走进梅县区白渡镇创乐村,大地像是铺上了一条绿毯子,在蔬菜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菜心等蔬菜茁壮成长,每片叶子都散发着生机。基地一角,工人正忙着给蔬菜浇水。一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土地。
眼下,一场关于撂荒地蝶变换装的热潮正在梅州大地展开。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根本。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广东省粮食主产区之一,抓好粮食生产、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梅州责无旁贷。
想梅州所需,尽广州所能。广州派驻梅州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优势,把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今年乡村振兴的硬仗来抓,摸清实情底数、找准撂荒原因、制定行之有效措施,有力推进农村撂荒地整治攻坚行动。
“自进驻以来,各工作队因地施策,对撂荒耕地进行分类,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代耕代种、托管经营等方式进行复耕复种,解决因耕地细碎造成种粮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等撂荒现象。”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负责人说,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是提高种粮效益,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解决撂荒地难以复耕复种的有效途径。
思路定出路,行动出结果。从土地经营权流转着手,为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梅县区白渡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创乐村率先找到了突破口。
“要打破户与户的界限,冲破村与村的壁垒,最大可能实现撂荒土地大面积的流转使用,变分散为集中,为复耕复种提供条件。”于建军说,然而这一想法刚一提出,反对之声随之而至。
于建军认为,土地流转受阻的症结在于部分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够,同时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直接联系群众的纽带,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尤为关键。
解开“思想结”,算好“经济账”。“在与村‘两委’紧密联系后,创乐村决定由村集体与村民签订土地租赁协议,再由村集体与投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于建军说,村集体由配角变主角,让流转顺利进行,探索出了村集体集约、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的新路子。
“现在自家有一亩多土地被承包,还在企业务工,收入也不会比外面工作差。”创乐村村民卢杰光笑着说。
据悉,创乐村集约整合撂荒耕地的成功案例,实现了增加村民、村集体收入,以及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三赢效应。目前,该村已集约整合128亩撂荒土地,引入梅州市创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创乐布里蔬菜基地,承包期10年,可为46户村民每年增收6.2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4.3万元。
近期,五华县棉洋镇黎洞村年久失耕的田地复耕。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该模式在梅州各地得到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工作队对口帮扶的30个镇共计流转土地43518.36亩,其中撂荒地20574.19亩,沉睡的土地再次播种新的希望。
>>>盘活
撂荒地谁来复耕?
开春以来,兴宁市坭陂镇、水口镇均传来阵阵机器声,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杂草丛生的田野上来回作业,“沉睡”多年的土地被摊平、翻新,为接下来的农作物种植做好准备。
据了解,坭陂镇陂宁村等村因土地零碎、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造成耕地点状碎片化撂荒,出现“有地无人种”或“有人无力耕种”的情况。今年,坭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与坭陂镇党委政府在区域资源上找突破、寻出路,引进梅州市雅利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玉米种植基地,对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
“目前我们已经为该企业流转了3300亩土地,覆盖陂宁村等6个村,其中已有2000亩种植了玉米,预计下半年基地面积将扩大到6000亩。”兴宁市坭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江世军说。
梅州市雅利农业有限公司在梅县区梅南镇建立了肉牛养殖场,牛场内所有牛吃的饲料是由玉米秆和草料等绿色健康食材混合而成。因牛场扩大经营,为满足饲料的需求,还要建立玉米种植基地。
“梅南镇找不到连片大面积的土地建立新基地,企业在机缘巧合下,得知兴宁市坭陂镇流转了连片平坦的土地,相比之下种养结合经济效益更高。因此有了在当地建立肉牛养殖分场与玉米种植基地,打造生态循环养殖产业的想法。”坭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杨新品说。
“玉米粒深加工可做成玉米罐头,玉米秆可做牛饲料,牛粪用于沤肥,又能改善玉米基地的土质。”江世军说,乡村振兴必然要实现产业振兴,农村的产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导,但传统的种养模式产能效益低、面源污染严重,该企业推广的模式,恰恰能够解决种养废弃物污染问题。
盘活撂荒地,各地做法不同,坭陂镇的肉牛+玉米生态循环养殖项目是消除土地撂荒面积大、综合效益高的典型。
事实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并不容易。江世军认为,发展农业也要有工业化思维,引进有意愿复耕复种撂荒地的种植大户、企业,要像抓工业园区招商工作一样抓农业项目,全力为其提供要素保障和公共服务。
记者获悉,肉牛+玉米生态循环养殖项目引进后,驻镇工作队帮助基地对接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保价收购玉米;期间,联系中国太平洋产险梅州中支,为基地提供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保障,给予基地正向激励赔款,通过专业平台指导基地人员对耕地土壤进行改良和修复,土地变肥沃了,产量和品质提升了,全链条解决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闭环问题;同时协调农用设施建设用地,满足基地建设肥料仓库等需求。
“工作队要发挥服务功能,千方百计留住企业,为企业增加效益提供更多好环境,这样才能确保撂荒地长效管理,避免耕地撂荒情况反弹。”江世军说。
今年,坭陂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还自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粮食作物补助资金,探索自耕、转耕等模式,为有长期耕种习惯和愿意参加复耕复种整治工作的农户安排耕地,对于愿意对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的农户则由村集体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出租收益按份额再分配给农户。
“我们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形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长效机制,变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为出作物出粮食的‘黄金地’。”江世军说。
>>>提质
撂荒地如何生金?
“一、二、三,放虾!”五华县华城镇铁炉村的一块田地上,工作人员正将一只只罗氏沼虾幼苗放入稻田中。一旁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似乎在告诉人们这块撂荒多年的田地终于换上新貌。
“这片田地大概200亩,全部实行稻虾共作。,这批幼苗两个月后长大了就可捕捞进入市场销售。在该养殖模式下,每年每亩可增加6000元左右的收入。”广州市番禺区派驻五华县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组组长胡晓明介绍说。
从无人问津的撂荒地变成“稻虾共作”基地,驻镇帮扶工作队早已进行相关探索。
2021年4月以来,在广州市番禺区对口支援办的推动下,梅林镇福新村竹新自然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在撂荒地上集约土地,开辟出五华县第一个“稻虾共作”基地,实现一亩双收。
“比起单种水稻,产值至少翻了一番。”梅林镇福新村党总支书记李巽安告诉记者,群众了解后都非常支持,也更加愿意进行撂荒地的复耕复种。
截至今年3月下旬,该模式已推广至五华县7个镇,共建成9个基地、1个虾苗场,累计生产11980斤罗氏沼虾,种(养)殖规模从最初的10亩扩大到1110亩,其中流转撂荒地1010亩。
撂荒地得到有效盘活,不仅扎紧了粮袋子,让粮食安全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正是农业大市梅州的转型之需。
让撂荒地“活”起来,实现一地生多金,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探索在梅州大地落地生根。
4月7日,大埔县光德镇仙草种植示范点开种仪式启动,广药集团广州采芝林药业有限公司为光德镇捐赠约50亩种植面积的仙草种苗,用实际行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仙草种植按照租赁土地、购买苗种、肥料、雇用人工、管理费等要素进行核算,成本约为2000元/亩。仙草预计亩产1500斤,按照保底价4元/斤收购,种植户可获得收益约4000元/亩。
“该种植示范点就是在撂荒地流转的基础上建设的,探索‘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合作模式,通过企业保底收购和技术指导,有效增强合作社和村民种植仙草积极性。”光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示范点还将饲养山林走地鸡、养殖山泉水黄骨鱼、种植有机蔬菜,最大化利用生态自然资源进行种养,形成立体种养模式。
让撂荒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实现村民收益、村集体经济发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三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着力推进土地资源变资产、企业资源变生产力、农民变工人,逐步带动有劳动力的村民参与到种养产业中,实现集体收益与村民收入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我们在不断推进中,也在总结市场化的利益机制,做好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胡晓明表示,撂荒地的复耕复种逐渐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我们接下来准备以整合百年新桥腐竹为契机,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学院合作,在铁炉、新一等村集约撂荒地种植大豆,制作以本地大豆为原材料的高品质腐竹,并将‘新桥腐竹’发展成区域性公共品牌,从而带动农户复耕复种。”在胡晓明看来,撂荒地的复耕复种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形成产业链。
据不完全统计,帮扶工作队对口帮扶的30个镇共计引进农业企业55个,合计投入4515.48万元,投产后预计年收益3739万元,为村集体每年创收80.99万元,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务工9239人次。
■记者观察
在撂荒地上种下乡村振兴新希望
持续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举措。
从前期的探索与实践来看,梅州已经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撂荒地盘活经验,尤其是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形成高效、长效的复耕复种机制。
俯瞰梅州,土地撂荒现象仍存在且较为普遍。如何激活撂荒地这块“沉睡的资源”,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梅州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之一。争创广东省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市,为全省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梅州样本,梅州仍需长短结合、内外联合、常规与创新结合推进撂荒地的复耕复种工作。
长短结合,强调的是思想认识的提升。撂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盘活撂荒地的困难也是多重的。针对撂荒地,全市各县各镇各村需要制定“一张表”,明确撂荒地面积、位置以及形成原因,形成长短结合的工作思路。短期工作思路在于摸底,长期工作思路在于建立长效可持续的复耕复种计划。同时,在推动撂荒地盘活工作中,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内外联合,强调的是发展合力的凝聚。盘活撂荒地不能单靠个人,单靠某个单位,需要“一盘棋”推进。于内,全面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坚持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撂荒地盘活工作中,不等不靠,实行群众自主复耕复种,种粮大户承包托管种养。于外,主动做好与各种帮扶力量的协作融合,用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力量,聚焦短板与不足,联动制定详实的帮扶措施,打出盘活撂荒地的组合拳。
常规与创新结合,强调的是利益机制的形成。撂荒地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种养模式产出低,满足不了耕种需求和群众的生产需求。一方面,要做好常规的整治工作,结合撂荒地分布区域,继续完善灌溉设施、提高地力等,做好撂荒地复耕复种相关政策的宣传普及。另一方面,优先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分类提高复耕复种成效,创新推进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探索山区高效农业的发展,如五华的“稻虾共作”模式、丰顺的“烟稻轮种”模式等,提高亩产值。
原标题:撂荒土地“换装记”
发挥广州市派驻梅州市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等力量,梅州积极探索解决撂荒地难题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马吉池
【通讯员】陈铭 吴一鸣
【作者】 黄培强;马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