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篇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3781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15 21:21: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5 21:22 编辑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篇

来源:新华网 徐金鹏 叶前 詹奕嘉 孙飞

    深圳莲花山,习近平总书记十年前亲手种下的高山榕树,根深叶茂,枝繁如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广东考察,指引广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牢记总书记嘱托,广东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勇立潮头、开拓进取,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也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广东,发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动员令。


  2018年10月,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广东这片热土,号召广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努力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到广东考察,释放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强音——“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


  南海之滨,春潮涌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广东以此作为统领全省工作的“纲”。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3年多来,大湾区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10万亿余元增长到2021年约12.6万亿元。


   这是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21年9月8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加快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开发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持续加强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着力推进三地“湾区通”工程,打造“数字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等重大改革落地见效……


  曾经“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横琴岛,如今大道纵横;曾经布满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覆盖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正越织越密,“1小时生活圈”形成;“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落地实行;律师、医师等数十种港澳职业资格被广东湾区城市认可,大湾区成为许多港澳青年逐梦的热土……


这是建设中的横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潮涌珠江两岸阔,放眼南粤气象新。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深圳被赋予更重大的使命:为全国层面深化改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两年多来,广东省、深圳市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实,意见中提出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筹建海洋大学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共有五方面47条经验在全国推广,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这是2021年9月17日拍摄的横琴大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到广东自贸试验区36项改革全国首创;从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机遇、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到稳固供应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广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创新既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实做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动力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


这是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 摄


  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寄予厚望:“这些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021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考察时,对其继续保持创新优势提出希望。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保持发展领先和竞争优势,创新是第一动力。2012年时,腾讯开发的微信及Wechat注册账户约3亿,如今两者合并月活账户数已达12.88亿,成为全世界最主流即时通讯工具之一。腾讯公司真切体会到,未来企业竞争拼的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坚持用创新的方式去突破,积极响应数字中国战略,努力成为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助手。


这是在深圳市南山区拍摄的腾讯滨海大厦(2020年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努力的方向。格力电器不断加深对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发展道路重要性的认识,研发经费按需投入、不设上限,在智能装备、通信设备、模具等领域持续发力,不仅在空调相关领域掌握核心科技,还实现了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创新不是大企业的专利。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中央地带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八个大字,激励着广大中小企业扬鞭奋蹄。


  “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不加强自主创新,就不可能实现新的发展,更不可能‘办大事’。”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产品不断增加,4年前打入国际市场的业务如今已占企业营收七成以上。


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项目生产线(2019年4月10日摄)。新华社发(明珞公司供图)


  创新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加到380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14%;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建好用好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做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广东正致力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并殷殷嘱托要“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


格力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5月7日摄)。新华社发(格力公司供图)


  为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8年以来,广东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满足“大需求”、促进“新发展”,助力城乡之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之间缩小差距。截至目前,三项工程已累计培训768万人次,成为广受欢迎的民生品牌。成千上万的厨师、技工、保姆,因此摘了“贫困帽”,改变了人生和家庭命运。


  50岁出头的陆科明是“粤菜师傅”工程的受益者。4年前失业的他,经过培训后获得厨师职业资格。如今,陆科明在茂名市东镇街开的“高城人家”农家乐已远近闻名。


  既要让强者更强、优者更优,也要让追赶者发挥后发优势,广东正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珠三角核心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沿海经济带产业加速集聚,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成效显现。


  对于欠发达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构建起“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这是2020年6月11日拍摄的广东省清远市连樟村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清远市连樟村,如今面貌一新: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实现5G连续覆盖,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果蔬大棚都装有环境监测系统。


  连樟村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说,我们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旅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引资发展灵芝、药材等特色产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站上新起点,舞台更宽广。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各展所长,区域协调发展的图景越来越美好。


  新华社广州6月14日电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叶前、詹奕嘉、孙飞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15 22:3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6 13:33 编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深圳篇|勇当尖兵先行示范 续写更多“春天故事”

来源:南方日报 崔璨 马芳 许懿 杨磊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莲花山上草木葳蕤,前海湾畔海风习习。

  深圳,这座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在新征程上频传高质量发展喜讯:8个方面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在全国率先搭建医疗器械唯一标识追溯平台;海、空港进出口吞吐量5月同比快速增长16.4%、34.8%。

  振奋业绩归根结底靠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坚强领导、悉心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深圳视察,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圳新时代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

  改革尖兵,勇挑重担。在总书记、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实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印发实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一系列重大利好、重大使命、重大平台接连而至,为深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赋能蓄力。

  感恩奋进,起而行之。抢抓重大战略机遇期,深圳坚定扛起沉甸甸历史责任,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抓手,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用非凡十年的发展实践,续写“春天故事”,以一个更具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站在莲花山上,初夏的南风吹来,带着海洋的气息,让不少驻足游客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2012年12月8日,正是在莲花山公园,总书记向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当俯瞰深圳市的繁荣景象之时,总书记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次宣示,也在深圳改革发展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使命引领未来,使命呼唤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牢牢抓住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发出“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等响亮号召,狠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强区放权”、商事登记、科技管理体制、国资国企、财政预算管理等重大改革和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

  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圳承担起更加重要的战略使命: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2020年10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深圳以综合改革试点为重大抓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重点领域继续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再次担当“开路先锋”,牵引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全面落地,放宽市场准入24条特别措施出台,深圳47条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一边是改革攻坚率先挺进“深水区”,另一边是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近年来,深圳积极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境外上市融资、海外研发等,推动与国际投资、贸易等规则相衔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力打造开放高地,深圳汇集来自全球超160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中包括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超10万个。2021年,全市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接近6000家,同比增长超30%;实际使用外资超1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健全完善。

  一张白纸画出最美的图画

  深圳前海,树影婆娑、高楼林立。这个“特区中的特区”,昔日曾是一片临海荒滩,如今再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粤视察都曾来到这里。2012年12月视察时,总书记曾寄语前海:“一张白纸,从零开始,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深刻指出前海的发展,要准确把握中央给予的定位,依托香港,面向世界,发扬特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坚定不移、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地发展,使之成为粤港合作、深港合作的新平台。

  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开放,一路牵引这片滩涂飞速崛起为现代化新城:平均3天诞生一项制度创新成果,企业注册登记“证照分离”率先实施;CEPA框架内对港开放措施全面落地,全国首家港资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开业;“两个15%”税收体制改革率先试点,首家互联网银行落户;为香港企业量身定制模块化建筑群;设立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无数个第一为深圳实现新的更大奇迹增光添彩。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前海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站上新起点,前海的舞台更加宽广。

  方案公布不久后,深圳迅速制定12个方面、44条举措,细化分解成71项重点任务、203项近期重点推进事项:探索行政区和经济区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编制行政区与经济区“权责清单”;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布局的同时,推动各项支持政策覆盖“扩区”后的全部区域;推出更多“一规三地”创新举措,全方位便利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跨境执业。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扩区后的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关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28%,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685项。

  随着“物理扩区”“政策扩区”的同步推进,“大前海”将释放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全面提升湾区发展引擎功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从位于深圳南山区的腾讯全球总部远望,鳞次栉比的高楼,穿梭在高楼间的行人、车辆,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年轻活力。在这片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才、技术、资本高度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像雨林中的植物一样茂盛生长。

  创新是深圳实现经济腾飞、创造发展奇迹的密码。在2020年10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刻指出,40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深圳就是靠创新生存发展的城市,总书记为深圳指出的未来方向仍然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在产业链条上实现我们领先全球的定位,才能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嘱托。”曾在庆祝大会上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研祥高科技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在回忆时如是感慨。

  作为深圳标志性创新企业,腾讯也以十年的发展,再次力证唯有坚持创新,才能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希望腾讯继续保持创新优势,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作更多贡献。

  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腾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仅过去3年的研发投入累计就超过1300亿元,推动承载起越来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并坚定走上造芯之路,建立起包括芯片、服务器、操作系统、SaaS等在内的完整自研体系,推出AI推理、视频转码、智能网卡芯片,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迈出坚实步伐: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发展质量跃上更高台阶: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攀升至5.46%,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城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9.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万家,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不断集聚的高端要素资源,加速汇聚高端人才。深圳正加快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十年间从不到2000人增至5000人左右,海归人才已超900人。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扎实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光明科学城启动区建设已全面收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建设进展顺利……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圳把“卡脖子”的压力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深圳的特点在于活力强、后劲足,相信随着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不断完善,这座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质量将继续提升。”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樊建平说。

  东方风来、满眼春色;南海之滨、逐潮踏浪。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刚过“不惑之年”的深圳,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赛道上敢为人先、奋勇争先,跑出这一程的“加速度”、跑好这一棒的高质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张绚丽画卷上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春天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崔璨 马芳 许懿 杨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16 13:27: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8 15:48 编辑

南方拍客看广东 | 飞越广州港南沙港区,一派忙忙忙……

   进入6月,珠江口碧海蓝天,仲夏渐浓。


  高空俯瞰广州港南沙港区,集装箱林立,重型货柜车来往穿梭,海面航道繁忙,一艘艘集装箱班轮满载着货物从这里扬帆启航。


  在金色夕阳下,灯光点点,一派火热景象。





  据悉,1—4月,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达267万标箱,同比增长18.34%。


  截至4月底,广州港集装箱航线增至254条,其中,外贸集装箱航线148条,年内净增7条。




  拍摄:南方拍客 黄昆震

  整理:张冠军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来源:南方杂志 毛艳华

   “十四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要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里,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高频词。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为“十四五”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绘制了清晰的战略蓝图,也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指明了方向。

  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为重点,增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带动全国经济效率整体提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发挥湾区市场优势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推动畅通国内大循环,深度融入强大国内市场,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畅顺循环。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功能,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为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空间。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要把握好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更加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努力担当好战略支点的角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广东力量。

  开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因此,“十四五”时期大湾区要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更好发挥港澳开放创新优势和珠三角产业创新优势,强化国际创新资源集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形成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探索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深化粤港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提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水平。强化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

  “十四五”时期广东要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形成的产业创新和服务创新优势,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更加重视和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尤其要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围绕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实施重点领域科技专项,加快在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软件、高端设备等领域补齐短板,着力在第五代移动通信、超高清显示等领域锻造长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

  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因此,广东要抓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发挥“双区”建设重大平台作用,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民生服务供给体制、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统筹等方面,实施一批战略战役性改革和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构建全省统筹、全域协同、全链条衔接的工作机制和改革生态,带动广东改革向纵深推进,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先导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塑造营商环境新优势。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最先进,加快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贸协定,推动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好战略枢纽、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区域重大战略。“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跨省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2017年7月1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见证下,《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初步搭建起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本框架。但是,与国际典型湾区和国内跨区域合作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域、三种货币”的制度异质性跨区域合作,三地规则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在规则相互衔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继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坚定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要积极稳妥地解决大湾区三地融合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湾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加快区域一体化市场建设,更好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湾区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一体化市场和要素便捷流通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国际典型湾区发挥强大集聚与外溢效应的前提条件。要发挥湾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加快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必须做好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以及人员流动的“心相通”。因此,《“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完善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内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机制。要支持港澳参与、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深化内地与港澳经贸、科创合作关系,深化并扩大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国各地区开展交流合作。

  《“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就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重点方向,为“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广东深化粤港澳合作明确了重点任务。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毛艳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13:0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7 13:02 编辑

做强引擎加快发展 青春之城活力迸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珠海篇

来源:南方日报 沈梦怡 吴志远 梁涵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蓝天碧海,大桥卧波;秀美湾岸,游人如织。


  珠海,这座年轻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在拥抱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加速快跑: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正式落地,全市全面推广“拿地即开工”,各区争相赴外产业招商……连日来,珠海实施一系列实招硬招,助力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下,这片改革热土洋溢青春气息,迸发活力涌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珠海,要求加快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勉励珠海深化粤港澳合作,为新时代珠海经济特区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嘱托在心,勇毅前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珠海担起在重大国家战略中新的使命任务,抢抓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重大机遇,全面提升城市能级量级,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


  笃行不怠,乘势而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珠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干出新气象:纵深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珠澳合作开启新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区域协作不断加强,经济发展进位提质,正成长为广东又一重要引擎。


  “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

  横琴,与澳门一水相隔,昔日“蕉林绿野、农庄寥落”的海岛,如今成为高楼林立的活力新区。

  从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横琴,到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横琴的每一步发展,都倾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望。

  “10年时间,横琴新区从无到有,变化很大。我们始终要不忘初心,让这里充满创新发展活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的第一站就来到横琴,强调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原横琴新区党委书记牛敬曾在2012年和2018年两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横琴发展工作,“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总书记反复嘱咐我们不要忘了开发横琴的初心”。

  2021年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珠海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重要动力。

  坚守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初心,珠海举全市之力支持服务横琴合作区建设,推动珠澳深度合作打开新局面。

  服务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平台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横琴总部大厦、横琴国际商务中心、横琴国际金融中心、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目前,横琴拥有澳资企业4800多家,有各类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20家;澳门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在横琴设立分部。

  民生融合绘出更大“同心圆”:作为横琴首个为澳门居民建设并融合优质居住空间、教育、卫生、社会服务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民生工程,备受瞩目的“澳门新街坊”项目全面开工。未来5到10年,预计将有3万—5万港澳居民在横琴工作、居住。

  “合作区挂牌后,横琴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牛敬介绍,“过去,我们与澳门同仁隔着江互相商讨合作;现在,大家坐在一个办公室相互协商、一起做事,这是前所未有的,实现这种变化,凝聚了总书记的心血。”

  短短十来年,横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0多倍,已经从一个边陲海岛蝶变为开发热岛、开放前沿,也为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提供更大发展舞台。

  “开发建设横琴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澳门创业青年周运贤2015年就来到横琴创业。“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支持澳门青年创新创业的力度和决心,深切感受到横琴营商环境持续向好。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如今走进格力电器的生产车间,由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生产线引人注目,呈现出智能制造创新工厂的新气象。

  “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力电器视察,在空调设备及系统运行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同科研人员亲切交谈时,深刻指出,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所有企业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奋斗。

  “总书记的话对我们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让我们更加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回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以来企业走过的路,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说,始终不变的是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是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过去几年间,这家制造企业持续发力多元布局,不仅掌握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行业前列,还将智能装备涵盖10多个领域超百种规格产品,已从一家单一的空调企业成长为多元化工业集团,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69亿元、同比增长11.69%。

  以点带面,以龙头牵引盘活全局,珠海坚持用创新驱动赋能产业发展,打响实体经济攻坚战。

  从AG600两栖飞机到“珠海一号”遥感微纳卫星星座,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到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平台“天琴计划”,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交融,力促珠海实体经济加快发展。

  不断向上攀升的曲线,成为珠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力注脚:如今珠海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跃升至全省第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省第二;全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04.03件,位列全省第二:各类商事主体超40万户;高新技术企业超2100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这里有高水平科研平台,还有优良的人才环境,来这里是正确的决定。”从澳大利亚归国来珠海创业的博士王慧说。

  王慧的选择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在珠海,超4000名博士人才活跃在各大行业领域,助推珠海加速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澎湃不息。如今,珠海将“产业第一”确立为未来5年全市工作的总抓手之一,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全市新增15家以上百亿级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000家。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新产业、新经济加快集聚,珠海正蹄疾步稳向“万亿工业强市”迈进。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伶仃洋烟波浩渺,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彩练,在夏日雨后的云水间若隐若现。

  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自此翻开全新一页。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要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树立典范。

  进入“大桥时代”,珠海一跃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3年多来,港珠澳大桥极大提高珠海通往港澳的流通效率。截至2021年10月23日,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超过210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310万辆次。

  “在大桥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粤港澳三方始终坚持共同拿方案、共同出决策。这种密切合作的精神,也体现在大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的朱永灵说。

  从“管好用好港珠澳大桥”到“湾区通”工程深入实施、珠港合作不断深化,珠海坚持软硬联通并举,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对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硬联通推动来往频密顺畅。随着港珠澳大桥、深珠通道、珠澳高铁枢纽、广江珠澳高铁、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谋划推进、串珠成链,珠海做强做实珠西桥头堡功能,牵引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加速融合发展。

  软联通推动要素便捷流动。珠海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跨境金融、商事制度、行政审批、科技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推动一批创造型引领型改革深入实施,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加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勇当改革开放“开路先锋”。

  伶仃洋上、碧波万顷;珠江西岸、风云激荡。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承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四重利好,新时代珠海改革发展事业如乘浩荡东风、破浪前行。


  南方日报记者 沈梦怡 吴志远 梁涵


  图源:新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0 12:54: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0 12:58 编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汕头篇|打好“侨牌”迎头赶上 粤东明珠闪亮夺目

来源:南方日报 王涵琦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六月初夏,绽放的金凤花将鮀城汕头带入一片浓郁的火红中。上榜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与马来西亚槟城联动举办侨交会2022(槟城)智能制造·数字产业展;积极申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暨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最近,一系列重大项目、重大机遇为汕头发展注入新动能,催生一派力争上游的火热景象。


  2020年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市,在这里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道路的决心,勉励汕头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深切关怀,催人奋进。一年多以来,汕头坚定扛起新时代使命担当,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全力打造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


  壮志满怀,步履坚定。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保税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华侨试验区获“8+1”省级行政职权和24项支持政策,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取得重大成效……随着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打牢夯实,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加快迎头赶上步伐,正焕发出无限生机、迸发出蓬勃活力。


  “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


  6月9日国际档案日,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展厅正式揭牌,门口的八字门联“三江出海,一纸还乡”格外醒目,其中同步推出的“潮汕侨批档案馆精品展”,突出展示了当地最近一个阶段以来征集到的馆藏特色侨批,吸引不少市民参观游览。


  汕头是著名侨乡,具有丰富的侨文化资源。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汕头侨批文物馆,听取侨批历史和潮汕华侨文化介绍。他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总书记视察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众多收藏爱好者、归侨侨眷、侨批经营者后代纷纷‘动’了起来,向汕头市档案馆捐赠侨批原件及相关文物。”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原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受益于这波侨批捐赠的热潮,馆藏侨批数量增至原先的2.2倍。目前馆藏侨批档案实体逾8万件,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


  在这次视察中,总书记强调,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为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2021年初,汕头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推动侨批记忆工程,对做好侨批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作出具体规划。


  面向海内外发布征集公告、购买散落于国内外的侨批、鼓励收藏单位和收藏家在馆内代存侨批、启动口述侨批档案……随着征集保护工作紧锣密鼓推进,汕头市档案馆在新馆专门开辟特藏库,为侨批档案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保管条件,并展开抢救修复及数字化工作。截至去年底,3万件破损严重的侨批得以抢救修复,39761封侨批进行了著录。一封封褶皱、破损的侨批经过技术人员之手逐渐变得平整,字迹得以更加清晰显现,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借由侨批档案呈现于世人眼前。


  如今,在汕头,不仅档案馆侨批分馆成为一处热门展览馆,侨批文化更是融入青少年教育。今年初,全国首套《潮汕华侨文化》读本编著而成,随着“侨批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这套校本教材逐步进入实验教学阶段,推动侨批文化“活起来”“走出去”。


  “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非遗项目展演巡游、非遗美食集市、大师精品拍卖、潮剧和潮乐展演……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汕头小公园开埠文化区热闹非凡,“活”起来的非遗项目向市民游客展示这座百载商埠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汕头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步行察看街区风貌,听取当地开展开埠区修复改造、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等情况介绍。他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越是这样越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地处老城区,保留着28处文物、36处历史建筑及大面积的旧时骑楼、建筑、街巷,是我国34个开埠城市中保存较完好的开埠区。2021年初,汕头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策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同年7月,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随着保育活化工程的推进,两个街区旧貌换新颜,更加擦亮文化名片。


  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汕头老城区重现。以非遗保护、平台建设、法制建设、潮剧潮乐建设、宣传推广为重点,汕头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不断丰富老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久前,当地12个项目新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名录,58个项目新列入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160项,全面涵盖非遗十大类别。


  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汕头在深入挖掘侨资源中保护传承“老汕头”历史文脉,通过大力建设十个兼具“潮”“侨”意蕴的“最美侨村”,积极规划建设潮汕华侨博物馆,加快构筑潮侨精神家园,用乡愁记忆凝聚侨乡向心力量。


  “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自去年以来,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便时常迎来如潮人流。“一年多以来,参观人数高达40万人次,很多海外侨胞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对汕头发展寄予厚望。”陈列馆里“90后”讲解员黄少彦对一年来馆内的变化印象深刻。


  在汕头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走进这里,了解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听取汕头市下一步发展规划情况汇报。总书记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条件、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希望汕头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谋划,拿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总书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为汕头把新时代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提供了根本遵循。汕头掀起新的一轮思想解放浪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全力以赴加快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在汕头东海岸,一座现代化滨海新城加快崛起。作为全国唯一兼具“侨”和“文化”内涵的国家级平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设立以来发展迅猛。“2020年、2021年,试验区GDP增速连续两年超过20%,跨境业务企业数增长同比超过40%。”相关负责人介绍,试验区已逐步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总部经济、特色金融、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四大核心产业,成为汕头“重新出发”“迎头赶上”的新动能。目前,试验区已有宝能、明园、太安堂、雅士利等13个总部经济项目落户,总投资超200亿元,吸引300多家企业注册入驻。


  依托试验区重大平台,汕头立足发挥好侨乡优势,推动对外开放走向深入。汕头市侨务局局长李鸿钊说,推进系列经济引侨项目、建设线上跨境贸易平台“汕头云展厅”、举办海外侨商线上推介会,一系列聚侨引侨举措吸引更多潮商侨商回汕投资兴业,共谋家乡发展。


  今年3月,汕头正式向国际潮团总会申办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这是全球5000万潮人公认最大的涉侨平台,也是我们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重要抓手之一。”李鸿钊表示,将通过申办年会进一步汇聚侨界力量,努力呈现一份内容丰富、质量优异的“侨”文章答卷,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深切期盼。


  活力特区,加速奔跑;粤东明珠,璀璨夺目。


  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舵定向、指路领航,汕头上下求进思进奋进的信心决心无比坚定,正以加快发展的豪情壮志竞位争先,凝聚起海外侨胞和潮汕乡亲的前行合力,争当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奋力把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


  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4:59: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1 15:00 编辑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佛山篇|提能级迈上新台阶 促转型争当领头羊

来源:南方日报 熊程 蓝志凌 张培发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广东篇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盛夏时分,在以制造业立市富民的佛山,各条生产建设战线热火朝天。

  从虎牙全球研发总部正式动工,到美的集团增资100亿元建设数字科技产业园,再到率先建设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区……佛山的一场项目大会战,为稳住经济基本盘再添新的动能。

  佛山坚定锚定高质量发展笃行不怠,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来粤视察时曾来到佛山,深入位于顺德区北滘镇的广东工业设计城和黄龙村,考察了解经济结构调整、基层党建等工作,并慰问困难群众。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佛山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生态优先,推动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奋力争当地级市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成功跻身全国万亿元城市行列,孕育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正式通过验收,首批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十年来,佛山以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胆识气魄,推动经济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发展动力活力显著提升、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能够边玩边学的“超级魔方”、智能遥控的多功能摇椅、定时自动护理的砧板杀菌器……走进广东工业设计城展厅,迎面而来的多款“网红”产品,显示出这个制造业大市以设计赋能制造、引领产业升级的新成效。

  2012年12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勉励广东提高工业设计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

  当时,园区刚起步不久,汇聚了800名设计师。在离开时,总书记寄语,“希望下次来时能看到8000名的设计师”。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佛山市顺德区宏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卢刚亮说,依靠设计创新,企业成为有1000多个案例的设计服务龙头,并整合资源打造设计创新产业化平台。去年,企业及其布局的生活电器、母婴电器等5家公司营业总收入突破3亿元。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为广东工业设计城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仅用4年时间,该设计城就实现从800名到8000名设计师的跨越。截至2021年底,设计城入驻设计研发企业达285家,获国内外设计大奖400余项,累计设计服务收入达82亿元,与美国、德国等全球超过30个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依托广东工业设计城,佛山快速聚集一批专业设计机构、工业设计大师,孕育更多高端设计。目前,佛山共有工业设计机构近千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累计达54家,“佛山设计”已成为推动制造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强化设计的同时,佛山深入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打造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00家。今年1月,历经十年积累,佛山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面对数字化新浪潮,佛山设立了总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的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并培育省级标杆示范项目,引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让佛山制造竞争力持续增强。过去十年,佛山成功孕育装备制造、泛家居两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机器人、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茁壮成长,工业规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面向未来,佛山下定决心改变工业不连片、用地得不到保障的状况,正强力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和土地综合整治,明确要划定450平方公里以上工业用地保护红线,规划建设54个万亩以上工业集聚区,打造引领产业大发展的新平台。

  一手拓空间,一手优环境。从去年起,佛山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市委“一号改革工程”,从空间重构、土地供给、园区建设,到政务服务、法治环境、招商机制,六箭齐发建设“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为制造业投资提供最优服务。

  佛山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正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争创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农村党建工作要让群众满意”

  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青云街16号是佛山市和顺德区的党员教育基地,去年7月,“农为党本”石刻在基地门前揭幕,由1926年北滘乡农民协会成立时的一面旗帜复刻而成,象征着农村基层党建的传承。

  2012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龙村考察基层党建,慰问困难群众,强调农村党建工作要让群众满意。

  要让群众更满意,就要破解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难题,把群众凝聚起来。为此,黄龙村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由党员代表、农民骨干组成的党群先锋队,实行网格化责任包干、片区化联系群众、收集意见建议;另一支是村党委委员分别领头的党员突击队,带头包户联系群众,组织开展“黄龙议事厅”等活动。

  以“两支队伍”为支撑,黄龙村培育了“巾帼奉心社”“龙狮团”“羽毛球协会”等文化体育社团,通过社团活动进一步吸引群众参与家园建设,推动年轻人融入村居治理之中。同时与专业机构合作,依托本村特色打造“睦邻冬瓜文化节”,并发起“公益微创投”行动。“几年来,村民们参与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一心社工项目负责人梁秀娟说。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力,佛山市和顺德区以黄龙村原星光老人之家为载体,建立黄龙书院,将其作为党建培训基地。截至2021年底,书院已初步建立党员群众教育、轮训、宣讲的模式,累计培训农村党员10412人次。

  夯实基层基础,佛山从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入手。从2018年起,佛山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把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头号工程”,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以镇(街)为主体建立党员人才库,注重选拔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担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同时,佛山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设“1+5+N”党群服务中心,赋予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保障权、人事安排权、事务决定权、监督管理权,构建一核多元、协调有序、简约高效、保障有力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从2021年开始,佛山又着手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如今,黄龙村曾经的困难户张锡尧一家已住上一幢三层小楼的新居,一双儿女先后就业,生活不断改善。

  在视察黄龙村时,习近平总书记曾看望慰问这一家。当时张锡尧夫妇因病致贫,儿子张宇杰即将大专毕业,女儿张俭娜正在念高三,一家人生活在低矮、昏暗的平房里。总书记与张锡尧一家促膝长谈,了解困难,倾听期盼。

  “跟总书记一握手,一股很亲切的感觉立刻涌上来,很感动。”张宇杰还记得,当时总书记鼓励兄妹俩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既为社会作出贡献,也能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正是在这次视察广东中,总书记强调,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总书记的叮咛兄妹俩一直记在心中,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奋斗。张宇杰毕业后到北滘港工作,曾获评公司先进工作者;张俭娜顺利考上大学,一直从事英语教育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奋斗下,黄龙村一跃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示范村。“村里这十年的变化非常大,村容村貌、卫生治安等各方面都好了很多,收入和福利也提升了。”村民邓洁明说。

  变化最直接体现在增收致富上。村内黄涌工业区正在改造,村集体每年的配建物业返租收益将是过去的三倍多。2021年村人均纯收入达3.3万元,比2012年上升153.85%。

  如今,在张锡尧新居的一楼,“阅读北滘·黄龙书房”自助公共图书馆简约精致。2021年,张锡尧一家响应号召,专门将一楼腾出来租给相关部门打造图书馆。这里已是黄龙村重要的文化空间,高峰期每天人流量超过500人次。

  黄龙村的变化是民生改善的一个注脚。多年来,佛山以“小切口大变化”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民生改善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为实现住有所居,近五年,佛山解决7.4万户家庭住房困难。今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万套、共有产权住房2000套、人才住房8000套,发放住房保障租赁补贴1.67万户;为了让更多学生读好书,佛山坚持教育优先,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过去五年新增基础教育学位27.4万个。

  五年来,佛山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七成,“民生七有”水平持续提高。面向未来,佛山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生育、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一体考虑,大力实施养育成本减负、基础教育提升、居民收入提升等“十项民心工程”,让幸福生活看得见、摸得着。

  西樵叠翠、基业长青;古灶薪传、生生不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佛山站上超万亿元起点再出发,下好改革创新的先手棋,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塑造优化发展新形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楫争先,努力走在前、争当领头羊,推动发展再上新高度。

  南方日报记者 熊程 蓝志凌 张培发

  统筹:骆骁骅 高静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15:5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8 15:57 编辑

牢记总书记嘱托,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广东科创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来源:南方日报 卞德龙 董谦君 纪金娜

5月31日,“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珠海首飞成功。新华社发


  ■殷殷嘱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时不我待,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最近,在位于江门开平市金鸡镇打石山地下700米的实验大厅内,“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迎来重大建设进展:中心探测器不锈钢主结构安装工作顺利完成,距离实验2023年建成运行的目标又近一步。这座由中科院与广东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将使我国进一步巩固在中微子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也将推动广东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切实发挥好重大科学装置促进创新的重要作用,这是广东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在3次来粤视察中,多次深入科技企业、科研院所考察调研,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扛起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广东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每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全面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动能”。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挂牌运作;从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10年来,广东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取得科技自立自强新成果,产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更有力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董谦君 纪金娜 统筹:骆骁骅


  瞄准需求攻关


  实现国产替代甩掉“卡脖子”的手


  从系统集成、产线交付,到核心硬件、软件产品研发及标准化,再到工业互联网智能数据与工业服务,仅用3年多,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就增加了近300项知识产权专利。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与在场的中小民营企业负责人亲切交谈,希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始终不忘总书记的期望,这些年聚焦汽车装备智能产线主业,潜心创新,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制造供应商。”公司董事长姚维兵说,截至目前,企业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67项。


  清醒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通过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在5G、4K/8K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推动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以超高清视频产业为例,2019年,广东获批建设全国首个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短短几年便培育引进一大批重大项目,超视界10.5代线、乐金8.5代OLED面板线等重大项目陆续达产。


  在今年北京冬奥会上,由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生产的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全程服务开闭幕式及相关赛事的现场拍摄,成为广东实现超高清视频拍摄核心技术突破的最新力证。


  在芯片与集成电路领域,成立于2017年12月的本土自主创新企业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是广东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


  “粤芯半导体抓住全球芯片市场缺货机遇,去年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68%。”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一系列重大专项的实施,推动广东甩掉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手,科技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能力显著增强。


  做强原始创新


  3年资助逾万项基础研究项目


  近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有新突破:由该部研制的中子费米斩波器样机在东莞散裂中子源成功完成束流斩波测试,标志着国内首台自主研制的中子费米斩波器样机取得成功。


  “费米斩波器仅有国外极少数厂家可以提供,价格昂贵且不利于长期运行维护,样机成功研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东莞研究部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曾指出,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广东下大力气、集中资源加强基础研究。


  做好基础研究,既要有科研工作者“甘坐冷板凳”,也需要党委政府有长远眼光,保持长期投入与稳定支持。2019年3月,广东率先成立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3年来共资助项目超过1万项。此外广东还实施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启动基础研究战略专项,形成了纵横联动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在全面布局与政策推动下,广东催生一批重要原创性科学成果: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学明团队牵头项目入选科技部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而这一年度榜单自2017年以来广东已有7项成果入选。


  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广东科技创新的引擎注入了强劲动能。去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领跑全国,其中反映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能力的“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两大指标均位于全国第二,表明广东基础研究工作取得新成效。


  激发企业创新


  重点领域研发企业牵头项目过半


  在今年4月颁发的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中,格力电器和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完成的“空气源热泵高效供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企业加强自主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情况,勉励要把创新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电器向科技要发展。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介绍,如今企业已掌握压缩机等核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行业前列,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878.69亿元、同比增长11.69%。


  以格力电器为代表,在广东,超过6万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千军万马齐创新”,其中既有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科技领军企业,也有一大批新兴产业硬科技企业。


  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成功研发出人工硬脑(脊)膜补片、颅颌面修补系统等植入医疗器械产品,还开发出多个先进制造技术平台,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领域拓展。


  “我们努力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将优质的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应用优势。”该公司董事长袁玉宇说。


  瞄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近年来,广东在全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聚焦需求牵引强化创新效能,聚焦成果转化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由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的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有效引导产业链、创新链上各科技创新利益方共同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将科技、产业“拧成一股绳”。


  在技术需求的牵引下,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对接,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在生产车间。据统计,在广东实施的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达九成以上。


  咬定目标,向上突围。


  迈上新征程,广东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实招、硬招,引领攻关突破、勇攀科技高峰、激发创新活力,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推动广东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研发制造和产业带动效能更为突显


  在珠海航空产业园,这些年在龙头企业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航空工业通飞”)的带动下,这里引进了多个航空项目,全面涵盖通用飞机制造、通用航空运营服务、公务航空、飞行培训、航空零部件制造、无人机研发生产等领域。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珠海基地考察,听取飞机设计研发的情况介绍,充分肯定航空系统发挥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加强合作的思路和做法。


  10年过去,这家国企在设计、研发、制造等关键链条上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掌握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逐步在民用飞机领域形成更为强大的研发制造水准和产业延伸带动能力。


  围绕飞机攻坚战,需要一批能够瞄准专业前沿、提高设计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技术专家有效指导,以满足项目需求。珠海基地专门制定技能人员3年滚动需求计划,积极联络各大航空职业技术院校,开展技能人员补充工作,培养了一批装配操作工、机务场务、检验工等一线技能人员。


  目前,基地不仅展示总装线上的“大飞机”,还设有航空文化、总装生产、科普研学三大展示区,在新时代成为传播航空科学知识、激励年轻一代立志科技报国的平台。


  ■一线案例


  “鲲龙”AG600:实现关键技术100%国内自主配套


  上月底,由我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珠海首飞成功。在发动机轰鸣声中,AG600在跑道上加速启动一跃而起,庞大身躯展现矫健姿态,穿梭于海天之间。


  AG600是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迫切需要研制的重大航空装备。这些年来,AG600的每一次亮相,都给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公司总工程师黄领才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


  2016年,AG600飞机1001架机在珠海总装下线,2017年在珠海机场成功开展陆上首次飞行试验,随后分别于2018年、2020年在湖北荆门及山东青岛完成水上、海上首飞。


  AG600水上首飞成功后,总书记曾专门发来贺电。


  “技术差距大,就要投入更多时间,日夜拼搏去追赶。”黄领才透露,科研团队日复一日扎根一线实干苦干,最终换来AG600一飞冲天,这是对总书记期盼最好的回响。


  在2021年中国航展上,回到“出生地”珠海的AG600首次展示飞行投水功能:3秒内,藏在飞机“腹腔”内的9吨水全部倾泻而下,精准覆盖目标区域,成为航展上最亮眼的瞬间之一。


  从陆上到内湖再到海上,AG600完美诠释了“水陆两栖”的特点。如今,AG600技术验证机已相继完成关键性能试验试飞和汲投水灭火功能验证试飞,突破掌握了气水动融合布局、高抗浪适海船体、复杂高支柱起落架等关键技术。于上月成功首飞的AG600飞机1003架机最大起飞重量60吨,最大载水量12吨,填补了国产大型航空灭火飞机的空白。


  “国之重器”横空出世,背后是无数的付出与汗水。以1003架机为例,设置增压舱,采用电传飞控和综合航电,配置全任务系统,这些完全立足于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实现了包括发动机、关键机载系统在内的100%国内自主配套,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得到应用,有效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


  以AG600为龙头的国产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也加快配套成型,有关方面将加快推动型号研制和市场化应用,积极开展灭火和救援使用模式研究,并推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示范运营基地试点建设。


  更广阔的天地在未来。AG600计划于2023年具备执行灭火任务能力并投入实战应用,争取2024年灭火机、2025年救援机取得中国民航适航证并交付用户使用。


  ②潮州三环:突破高端元件产品技术瓶颈


  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光纤陶瓷插芯、陶瓷封装基座、氧化铝陶瓷基板、手机陶瓷后盖……如今走进潮州三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样式繁多、功能多样的电子陶瓷元件产品让人叹为观止。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调研,强调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推动这家企业坚持走好自主创新之路,一年多来,潮州三环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加倍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特别是聚焦国内短板产品突破了高端元件产品技术瓶颈,产能进一步提升。


  凭借过硬的技术积淀,潮州三环研发出固体氧化物隔膜片,实现大量出口,成为全球最大的SOFC电解质隔膜供应商。这两年,即使受疫情影响,公司业绩仍保持大幅增长。


  在这背后,是企业科研人员反复实验、持续创新、不断跨越。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立研究院和技术平台……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核基因。继潮州研究院后,潮州三环已在深圳、成都、南充、德阳等地分别建立研究院,坚定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亲历者说


  潮州三环事业部副总经理冯晓鹏:


  总书记的期许鼓舞我们勇闯创新“无人区”


  2020年10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三环调研时,事业部副总经理冯晓鹏向总书记介绍了企业的科研工作和试验成果。当时总书记寄语他们“聚焦国内短板产品,在自主研发上加倍努力”,这成为冯晓鹏一年多来不懈努力、推动技术和产品升级的原动力。


  南方日报:回忆总书记当时来的场景,有什么体会?


  冯晓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依然心潮澎湃、无比激动。总书记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期许,更加坚定了我们勇闯创新“无人区”、努力突破制约发展关键核心技术、走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南方日报:一年多来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新突破?


  冯晓鹏:我们在自主研发和创新上加倍努力,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解决了许多工艺、技术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去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5.69%;净利润2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66%,这些成绩归根结底来自于坚持自主创新。


  最近,我们的“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取得了里程碑进展——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kW,交流发电净效率高达64.1%,已连续并网发电超过1000小时并持续运行中,是国内首次实现百千瓦级的大功率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示范应用,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南方日报:这些年如何围绕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冯晓鹏:我们坚持“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这一创新驱动循环,同时对标国际技术前沿,不断完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大力引进创新人才,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施一系列技改产业化项目和新产品研发项目等,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

  目前,潮州三环拥有一支以博士、硕士为主力构成的1700余名研发人员的技术团队,同时聘请7名两院院士及多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科学技术专家委员会,以更好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南方日报:未来如何接续奋斗,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冯晓鹏: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方面,争取全面解决高端陶瓷电容器技术问题,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加速推进陶瓷燃料电池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在分布式供电、离网用电的市场化应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3:1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9 13:16 编辑

奋力实现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在新征程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来源:南方日报 昌道励 宾红霞 陈晓 张玮 吴枫

   ■殷殷嘱托

  ●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要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高标准建设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要继续推进改革,抓好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套、同向共进。

  迈上新征程,广东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了。6月28日,广东建设自贸试验区再出新的创举:提出在13个地市设立联动发展区,将自贸区先行探索、自主实践的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更广阔的空间。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正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全力落实总书记赋予的使命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来粤视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内外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明确指出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寄望广东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立足自身优势,创造更多经验,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厚望如山,战鼓催征。广东始终保持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胆识气魄,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努力抢占改革开放制高点,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

  勇担使命,落细落实。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进出口总额突破8万亿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800亿元……十年来,广东蹄疾步稳推动改革挺进深水区,开放迈向新高度,“两个重要窗口”作用更加凸显,在新征程奋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宾红霞 陈晓 张玮 吴枫 统筹:吴哲 骆骁骅

  深层次改革

  “18+13”重大改革全面完成

  随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发布,南沙明确打造成为立足大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继去年出台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赋予广东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

  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来粤视察时就深刻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精准有力的指导,推动广东改革率先步入深水区,不断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近年来,广东“18+13”重大改革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数字政府、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省级权责清单事项由5567项压减至1000项左右,政务服务网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粤省事”“粤商通”用户持续实现突破,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

  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广东向改革要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5月初,在广州、汕头、东莞市部署开展的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经过三年探索实践,试点地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形成一批改革经验成果,营商环境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一批牵引力大、带动效果好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0条首批授权事项全部落地,“湾区通”工程扎实推进,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落地,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成立……以点带面有力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改革充分激发了广东市场活力。近年来,我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连续5年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得益于此,广东市场主体总量从商事制度改革前的500万户,迅猛增长到目前超1500万户。

  高质量外贸

  规模首破8万亿元大关

  6月13日,“粤贸全球”品牌活动之中国—南美国际贸易数字展览会开幕,来自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的专业买家与数百家广东企业“云”上谈生意。“用好大数据技术,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广东企业数字化出海。”“粤贸全球”广东线上展览会承办方、米奥兰特公司董事长潘建军说,疫情下的数字贸易开辟了中外客商洽谈新渠道。

  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主动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是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时强调,“锐意开拓全面扩大开放”“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着眼于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近年来广东部署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积极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牵引制度型开放不断取得突破,推动“贸易大省”向“贸易强省”迈进。

  位于佛山芦苞工业园的广东博德精工建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片片“生态石”系列产品即将发往日本。“这款产品创新采用离子盐垂直渗透技术,是一种环保型新材料,市场前景广阔。”公司总监谢新说,RCEP实施后,陶瓷业迎来转型升级新机遇,“贸易成本降低,提升广东制造国际竞争力”。

  虽然疫情冲击国际贸易,但通过实施“粤贸全球”品牌计划,广东帮助企业足不出户与全球做生意。与此同时,以跨境电商、市场采购、保税物流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逐步成为广东贸易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目前广东已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在21个地市全覆盖、总数居全国第一,2021年跨境电商规模突破3000亿元。

  “任天堂游戏机火爆全球,今年新列入跨境电商进口‘正面清单’,‘6·18’大促期间订单量就创了新高。”广州唯品会公司供应链管理部总监叶智茵说,今年3月新版跨境电商进口“正面清单”实施后,广东跨境电商进口商品类别进一步扩大,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打造新平台、发展新业态,多措并举之下,广东不断优化拓展国际市场。去年全省外贸规模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连续36年稳居全国第一。

  高水平引资

  率先出台地方版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

  在广州开发区,现代集团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与销售基地正在建设中。这座包含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和创新中心在内的综合型基地,预计今年底竣工投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广东坚定不移通过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开放,推动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吸引更多全球高端要素聚集。

  疫情下,全球贸易商、投资者继续看好广东、选择广东。在今年5月举行的广东省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招商会上,采埃孚、广汽本田等31家世界知名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表达了新设项目或增资扩产意向,投资总额超485亿元。

  持续扩大开放,为跨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广东出台全国首个地方版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条例,推出外资十条及其修订版、“稳外资十二条”,修订实施《广东省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型企业办法》,实施金融支持外资11条……广东全力招引龙头企业在粤投资大项目、好项目。

  在惠州大亚湾,科莱恩亚洲首座无卤阻燃新材料生产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将为粤港澳大湾区5G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广州,总投资70亿元的中欧合资食品产业园稳步推进建设,建成后将促进大湾区及周边地区粮食产销平衡,更好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开放发展天地宽。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投资总额超百亿美元项目加快建设,苹果、英特尔、思科、通用、空客等一批高端欧美外资项目纷纷落地……通过持续优化外资利用结构,广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承继代代相传的改革开放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以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沿着足迹看变化

  ①前海合作区:推出685项制度创新成果,65项向全国推广

  6月,深圳前海石公园,西眺临海凭风,是扩区后延展不绝的海岸线;东望高楼林立,是市民和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次来粤视察中都来到前海,在这里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提出前海要“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为前海的开发开放把脉定向。

  这片曾经尘土飞扬的“大工地”,如今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后,前海的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拥有了“海陆空铁港”的顶流配置,发展空间和内外循环链接功能显著提升。

  大踏步前进的前海发展动能强劲。2021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税收收入增长15%,关区进出口总额增长20.28%。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实际使用港资250.09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九成以上,成为内地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

  在前海,制度创新高地的金字招牌也不断擦亮,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68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65项,再领风气之先。

  ■亲历者说

  香港创业青年、港湾创新(深圳)技术有限公司CEO陈升:

  前海发展“一年一个样”

  作为首批入驻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之一,陈升在这里掘得“第一桶金”,2018年10月24日与习近平总书记的见面,坚定了他扎根前海发展的信心决心。此后陈升以此为原点,向深圳全域开拓更大市场,相继在福田、南山、宝安等地参建各类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从香港“创业者”转型为港青创业“引路人”。

  南方日报:2018年,你作为香港青年代表见到总书记。当时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陈升:当天的情景我一生难忘。那天我有点紧张,后来发现总书记很亲切,就像家里长辈一样,语重心长地叮嘱,一一问我们在内地的发展情况,肯定了大家的工作,又讲述了改革开放和前海深港合作背后更重要的意义,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重要的国情课,引发我很多思考。

  其实我最初来前海发展,也是受到总书记对前海“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定位描述的吸引,这对我后来的商业决策或企业发展规划起到很大作用。回望这些年,我越发觉得香港青年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南方日报:入驻前海创业七年,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变化?

  陈升:各方面变化都很大。刚来前海时也有迷茫,不知道能否创业成功、能否实现梦想。前海是个很大的“训练场”,既扶持港青创业,也帮助我们了解国情、内地文化和更大市场。在这里,我们获得机会、学到技巧、链接资源,不仅经济上收获财富,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目标,有信心去追寻更大的梦想。

  我觉得前海就像一个“窗口”,对外向香港展示内地改革开放成果和祖国博大胸怀,对内是香港观察内地发展和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让更多港人了解内地,更加热爱国家。

  每个从这里出来的企业和人都会被前海的精神和文化所感染,“深港合作”意识注入到血液中。现在我们做很多事或做决策时,会主动融合内地和香港的优势,思维更多元化。

  南方日报: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你觉得前海建设发展有哪些变化?

  陈升:非常感谢国家、感谢前海,提供这么好的平台给香港青年。我于2014年接触前海、2015年正式入驻前海,亲眼目睹很多在建工地变成高楼大厦,众多科技企业总部集聚于此,真是“一年一个样”。

  同时,前海在制度创新方面突破很大,为深港合作付出了巨大努力,给深圳也给香港造了一座新城。很多人最好的年华在前海度过,在这里重新认识祖国、把握发展机会,个人、家庭和事业都有所发展。现在每次回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感动。希望前海与香港加强联系和合作,把前海模式也推广到香港。

  ②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已培育56家澳门企业

  6月17日,在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大品种培育分中心)、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横琴中心)正式揭牌。

  2018年10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了解横琴新区规划建设以及产业园建设运营、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情况,指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落地项目,于2011年4月正式落地横琴。总书记视察以来,产业园发展步入快车道,除扶持澳门企业进入大湾区发展外,还结合澳门税收、金融、国际贸易等优势,吸引更多澳门企业入园发展,协助澳门中医药产业发展。

  目前,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作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前沿阵地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产业园注册企业已由2018年的100家左右增至224家,其中,通过产业园平台培育的澳门企业56家,占注册企业的四分之一,全面涵盖中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领域。一批重点企业如广药集团、澳大研究院、丽珠圣美、盈科瑞、原妙、分子态等相继入驻,产业聚集效应初显。

  ■一线案例

  中医药企业盈科瑞:两名入站博士后来自澳门高校

  走进入驻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的盈科瑞(横琴)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下称“盈科瑞”),淡淡的中草药香味飘散在各个角落。实验室内,研发人员正将样本分装,置入研发设备中进行成分分析,另一侧中控室内的显示屏上,一条条数据在飞速“刷屏”。

  2017年,盈科瑞将新药研发中心落地横琴,专注于自主研发中药创新药物、中药新型制剂、雾化吸入制剂、纳米凝胶和原位凝胶制剂。

  此后五年,盈科瑞在新药创新领域屡现突破。在这里,他们牵头将银黄口服液开发成银黄吸入溶液,填补中药雾化吸入制剂空白;对于双黄连等雾化吸入制剂和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理的研究,则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有效药物和解决方案。

  “雾化吸入技术打破了传统中药用量大、见效慢的刻板印象。”盈科瑞总经理周毅生介绍,中药雾化吸入制剂可直接将药物传递到呼吸道,具备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剂量小等特点,避免了重复注射所带来的损伤,更具安全性。

  2018年12月,盈科瑞获批省雾化吸入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横琴首家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

  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产业园融合粤澳合作的独特优势。如今,盈科瑞研发团队已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80余人。2020年企业设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已有在站博士后8人,其中2人来自澳门高校,进一步推动公司新药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周毅生说。

  “在横琴,我们有更多机会与港澳高校进行交流。”周毅生介绍,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后,公司参与多个新药研究和粤港澳科技合作项目,同时获得政府奖励、科技项目专项等多项科研资助,其中粤澳科技合作项目2项。

  “前不久,我们与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合作申报的创新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项目先期已经获得澳门特区政府立项资助。”周毅生透露,目前企业正与国内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单位还包括澳门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2:2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30 12:32 编辑

大湾区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

来源:新华社编辑:华夏

   2022年6月29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的南沙大桥的景色。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0年6月23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的虎门大桥的景色。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2 年 5 月 15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正在建设的深中高速公路连接线。深中高速公路全长24公里,包括一个水下隧道和两个人工岛。该链接将于 2024 年通车。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2 年 6 月 7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深中高速公路重点工程之一的伶仃洋大桥的施工现场。深中高速公路全长24公里,包括一个水下隧道和两个人工岛。该链接将于 2024 年通车。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邓华)

   2022年6月29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广东省连接广州市和东莞市的南沙大桥全景。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2 年 6 月 7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位于中国南方广东省的深中高速公路重点工程之一的伶仃洋大桥的施工现场。深中高速公路全长24公里,包括一个水下隧道和两个人工岛。该链接将于 2024 年通车。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邓华)

   2020年6月23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的虎门大桥的景色。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2 年 6 月 27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江门市和珠海市的 31 公里长的跨海连接线的施工现场。该链接将于 2024 年通车。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22年6月29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和东莞市的南沙大桥的景色。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2019年8月7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南方日出时的港珠澳大桥景观。大桥全长55公里,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世界上最长的桥隧联合跨海通道。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建树/新华社摄)

   2018年7月27日,一艘游轮驶过中国南方港珠澳大桥的人工岛。这座全长55公里的大桥位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世界上最长的大桥-隧道联合跨海通道。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郝晓天/新华社摄)

   2022 年 6 月 28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连接中国南方广东省江门市和珠海市的 31 公里长的跨海连接线的施工现场。该链接将于 2024 年通车。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不断提升。便捷的交通网络也提高了区域内的物流效率,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华社/刘大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30 17:1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30 17:13 编辑

声动大湾区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正式启动建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按下发展“快进键”,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声音,乃万物之律动、时间之交响。


  声从湾区来,音潮正澎湃。


  你听——


  浩荡东风,声动湾区


  粤港澳三地抢抓重大历史机遇,协同共进,真抓实干,誓将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你听——


  奋斗足音,声生不息


  粤港澳合作更加全面深入,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国两制”新实践蹄疾步稳。


  你听——


  中国铿锵,世界共鸣


  大江奔腾向海,合作方能共赢。国际一流的湾区、活力涌动的世界级城市群,正在南海之滨、伶仃洋畔崛起。


  基础设施硬联通


  通江达海,上天入地


  大交通,大开放,大格局


  这里是内联外通的大湾区



  规则机制软联通


  “一事三地”


  “一策三地”


  “一规三地”


  探索世界未有之先例



  立鸿鹄志,攀万丈峰


  这里是创新创业的大湾区

  三地民众心相通


  同根,同源,同心


  骑鲸追梦,斩棘为袍


  这里是同气连枝的大湾区



  坚守“一国”之本


  善用“两制”之利



  粤港澳携手


  做好大文章


  拥抱新世界



  策划:曹斯 何勇荣 胡良光

  主创:张西陆 丁晓然 刘子葵 吴哲

  文案:古嘉莹 邓素凡

  剪辑:卓杰

  编导:邓素凡 卓杰 郑炜良 黄泽伟 张瑞威

  动画设计:黄泽伟 张瑞威 叶景雄 彭晓

  平面设计:郑炜良 甘展平 张瑞威 彭晓 刘子葵

  摄像:卓杰 关铭荣 石磊 梁钜聪 南方拍客梁嘉俊

  外联:董谦君 何丽苑 梁涵

  鸣谢:

  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珠海机场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