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4-19 18: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8 09:17 编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来源:新华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3月7日拍摄的谭文卓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谭文卓在记录鸟类监测数据(2月16日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谭文卓在鸟类监测工作的途中(3月7日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谭文卓探出车窗拍摄鸟类(2月16日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3月7日,谭文卓在观测时使用计数器统计鸟类数量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谭文卓使用单筒望远镜观测鸟类(2月16日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3月7日,谭文卓在进行鸟类监测工作途中跨过一个水沟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3月7日,谭文卓使用无人机拍摄记录沉湖湿地苔草生长情况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3月3日,谭文卓在拍摄远处水面上的鸟类。

  谭文卓是武汉市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一名监测员,2021年开始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从事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工作。此前,她曾在湖南西洞庭湖和新疆等地进行过多次湿地保护方向科研实践。

  两年来,除了鸟类监测,谭文卓还花费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图片,对照《武汉鸟类图鉴》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反复辨识。2022年2月,她在沉湖湿地首次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灰背隼,为沉湖湿地的鸟类名录增加新种。目前,谭文卓已成为一名认识沉湖湿地大部分鸟类的观鸟能手。

  未来,谭文卓希望可以继续留在沉湖湿地,当好一名“护鸟人”,做个默默的守护者。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0 16: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魔法信使”雪鸮探秘额尔古纳草原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图为小雪鸮在雪原上“练习”低飞。郭海生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雪鸮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是魔法世界的信使。在现实世界中,它大多生活在环北极冻土带以及北极圈内的不被冰雪完全覆盖的岛屿上,只有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但也十分罕见。图为呆萌的雪鸮可爱极了。郭海生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雪鸮踏雪起飞。 郭海生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通体雪白的雪鸮在空中盘旋。 郭海生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雪鸮在夕阳映照的草原上起飞。郭海生 摄

   近日,有摄影爱好者在内蒙古额尔古纳草原上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雪鸮,集高贵、霸气、勇猛、呆萌于一身的雪鸮或低飞,或观察,洁白的羽毛与冰雪世界融为一体,成为它探秘周遭环境最好的掩体,而年龄越小的雪鸮,身上的黑色条纹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2-12-31 15: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2-31 15:21 编辑

动物杂交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李卫东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地区的伊犁鼠兔进行保护和监测。[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无垠的沙漠中,一座铁路天桥横跨一条公路。在铁轨下方,但在道路上方,有一座100米宽的“陆桥”,专门为野生动物建造,以便它们能够安全地穿过高速公路。

   在连接哈密五通大泉和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的515公里高速公路上,有两座这样的建筑,还有60座公路桥和野生动物的下坡路。

   该路段投入使用18个月后,可以看到蒙古野驴和甲状腺肿瞪羚轻松地穿过天桥和地下通道。

   该路段是G7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连接北京和中国西北地区首府乌鲁木齐。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沙漠高速公路。

   67岁的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卫东说:“根据野外研究和红外摄像机的监测数据,我们可以说,大中型野生动物已经逐渐习惯了野生动物通道。”。

   他领导了一个项目,在高速公路建设之前和期间提供咨询,并在高速公路建成后监测野生动物活动。在此过程中,他和他发起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同事也调查了该地区常见物种的分布和数量,特别是有蹄类动物。

   在20世纪80年代,是李发现并命名了伊犁鼠兔。从那时起,这位前公共卫生专家将职业重心转向了野生动物保护。正如他自己所说,四十年来,他“一直是野生动物的代言人”。

   他曾参加过伊犁鼠兔、藏羚羊、骆驼(野生骆驼)和蒙古野驴等保护项目,多年来一直在该地区主要建设项目的咨询和环境影响评估。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2011年,李在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野生驴。[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他还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的泻湖专家。

   G7高速公路上的野生动物通道总造价超过2亿元人民币(2900万美元),旨在尽量减少人为干预,确保动物安全通行。它们覆盖着沙子和砾石,以模拟自然条件。李说,铁路野生动物通道公路结构在中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专家认为这些通道满足了该地区野生动物迁徙的基本需求。

   起初,他反对这项建设计划,因为他认为铁路与公路交叉意味着这两条封闭的道路将阻止动物从四面八方迁徙。

   然而,他和他的同事们与决策者、建筑师和建筑单位一起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共同构思了野生动物通道解决方案。

   李的团队在现场调查了项目的进展,并建议在哪里设置这些通道。他们特别帮助确定了下坡的高程,这决定了路基的高度,并直接影响高速公路项目的成本。

   李必须考虑到施工队的担忧。根据监测数据,他提出了3.6米的最低高度,而不是他们最初推测的4.5米,这在许多方面有助于施工。

   此前在卡拉梅利山区,他和同事刚刚完成了一个类似的三年监测项目,即一条铁路建成后。在那里,他们还用水、食物和气味引导动物,帮助它们适应野生动物通道。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卫东2014年在天山拍摄的伊犁鼠兔图片。[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对李来说,这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恰当解决方案,也是一个实际的证明,表明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实践是多么困难。

   他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他们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一问题,几十年来,面对频繁的质疑、误解、无视和指责,他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

   据地区政府称,过去10年,新疆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和湖泊以及其他具有强大生态功能的土地类型增加了750万公顷。

   “新疆的生态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随着更多的野生动物被观察到,人与自然共存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李说,并补充说,他觉得近年来,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他几十年的努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出生和长大的李鹏认识到新疆壮丽的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同时也理解发展的迫切需求。如果没有更好的经济和基础设施,谈论生态和环境保护,特别是在荒芜地区,将毫无意义。

   “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肩并肩,找到平衡点,实现双赢,”李说。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李卫东2014年在天山拍摄的伊犁鼠兔图片。[图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40年前,这位前公共卫生专家在执行天山鼠疫疫源地的任务时意外发现了伊犁鼠兔。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

   他说:“我发现了濒危物种。如果我不保护它,它就会灭绝,那我就是罪魁祸首。”。

   伊犁鼠兔是一种小型、毛茸茸的哺乳动物,长约20厘米,有明亮的皮毛,大而圆的耳朵,前额和脖子上有褐色斑驳的皮毛。它的美丽和可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看起来像是一只兔子和一只老鼠的杂交,但实际上属于拉格莫法目。在世界上30种鼠兔中,它拥有最大的耳朵、最长的后脚和最大的体型。

   它是天山海拔2800米至4100米之间裸露岩石的特有种。它独居,不喝水,但吃罕见的高山植物,包括雪莲和玫瑰红景天。

   1986年,当伊犁鼠兔被正式认定为一种新物种时,李估计大约有3000只。起初,专家们认为保持低调以减少人类的影响将有利于保护这种生物。

   然而,当2002年李在该地区旅行时,他对该物种失去了一半的栖息地感到焦虑。从那时起,他每四年对伊犁鼠兔的种群进行一次系统调查,主要通过追踪它们的配偶和监测它们的食物储存。

   多年来,在天山山脉的14个监测点中,他们只发现了一些新的步道和食品店,主要位于乌鲁木齐河源头的1号冰川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泾河县。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2016年5月,李(左二)在新疆泾河县与当地志愿者、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成员和媒体工作人员合影

   博尔塔拉林业和草原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中心主任卡德尔汉·贝肯(Kaderhan Bayken)与李相识已有十多年。自2019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合作保护伊犁鼠兔。

   在陪同李克强进行实地考察和监测考察后,这位官员钦佩李克强永不放弃的意志,在他60多岁的时候,他继续在海拔6000米的与世隔绝的土地上艰难跋涉,寻找伊犁鼠兔。

   他们去过的一些地方,比如悬崖,甚至连马都无法去。摔倒意味着严重的伤害,正如他们两人亲身经历的那样。

   朋友们试图阻止李和他的妻子进行这些旅行,但这对夫妇坚持要去,因为他们打赌最有可能拍摄伊犁鼠兔图像的红外相机应该放在哪里。

   据Kaderhan Bayken介绍,泾河县的当地牧民一直自愿在夏季放牧期间帮助巡逻并对监测设备进行日常维护。

   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早期陪伴李的人的孩子。

   现在,71%的伊犁鼠兔栖息地已经消失,这意味着目前野生伊犁鼠兔可能不到1000只。

   全球变暖导致耐寒物种向更高的海拔移动。有些人已经到达了山顶,他们已经无处可逃了。近交和高度分散的种群进一步降低了伊犁鼠兔的数量和繁殖质量。

   令李彦宏欣慰的是,2021,国家将伊犁鼠兔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8月份,志愿者在泾河县发现并抓拍了一组伊犁鼠的快照,这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当月,他们还在库车发现了一些新鲜的伊犁鼠兔排泄物,此前他们认为该物种已经灭绝。原来他们已经向上移动了。

   在2021 10月于云南昆明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次会议的宣传视频中,李彦宏表示:“伊犁鼠兔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伊犁犬的消失表明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缩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14: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5 14:28 编辑

图像堆积如山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浩的团队成员为西藏自治区的珍稀植物拍照。[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杨飞跃报道,雄心勃勃的摄影师开始记录喜马拉雅山的动植物。

   一种对家乡自然资源的渴望让罗浩踏上了长达12年的冒险之旅。这名年近50岁的男子自掏腰包,带领团队跋涉到西藏自治区的每一个角落,拍摄珍贵野生动物的照片。

   他们已经制作了数十万张照片,其中一些是该地区一些令人惊叹的植物和动物的首次记录图像。

   高原上的极端条件给了他们一段艰难的时光,甚至有人冒着死亡的危险,但罗表示,当他的摄影集《世界之巅》首次公开亮相时,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该系列旨在为珠穆朗玛峰(西方称珠穆朗玛峰)周围独特的动植物提供新的视角。罗说:“我从2015年开始策划这本书,花了八年时间(这本书集)才有了曙光。”。

   那一年,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发生毁灭性地震,阻碍了他们的探险。“它与西藏接壤,所以我们不得不取消这次旅行,并将其推迟三年,”罗说。

   调查于2018年重启,但随后因大流行而被搁置。结果又持续了三年。

   “但这可能是一个通往幸福之路充满挫折的例子。我们基本上成功地拍摄了我们想要的一切,”罗说,并补充说,这本书涵盖了珠穆朗玛峰上的10个新物种。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和他的团队在喜马拉雅山上寻找珍贵的野生动物。[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藏有蓝天、白云、寺庙、雪山和牦牛,但罗很早就意识到,实际上有一个更微观的世界,他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它。

   此外,他认为,特殊的气候、海拔、风沙条件使西藏的生态更加脆弱,因此需要更多的公众关注。

   2010年,罗成立了西藏生物多样性图像保护组织,他通过赞助和自己的资金实现了这一目标。他召集了一支生态专家、摄影师和志愿者团队,宣传西藏的自然魅力。

   他说:“我不是生物学家,也没有任何相关的专业知识,但我的专业是新闻和摄影,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独立地为自然做些什么。”。

   2010年冬天,罗和他的团队沿着喜马拉雅山北坡,从东向西,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出发,跨越巴苏姆湖等多个地区,到达恩加里县。他们研究了动物、植物、昆虫、猛禽和水生生物。

   “我们首先在纸上做了广泛的研究,然后以最经济、最省时的方式规划了路线,”罗说。

   他们提前计算了一下,比如他们会在某个特定地点呆多长时间,以及要找到多少生物,这样一切都能在预算之内。

   “我们非常像一个庞大的团队,一次拍摄数万张照片,”罗说。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浩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了数十万张照片,其中一些是该地区一些令人惊叹的植物和动物的首次记录图像。[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我就像一个导演,要求每个人都确保他们从最佳角度和最佳光线拍摄。”

   他们捕捉到了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地区(主要是森林和亚热带雨林)看到红斑羚、豹子和Zorotypus medoensis的激动人心的瞬间。

   在珠穆朗玛峰中部的两侧,研究小组重点研究了高山植物和动物,尤其是喜马拉雅蓝罂粟。

   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的恩加里县,罗发现了野生牦牛、猞猁和阿波罗蝴蝶。

   罗说:“阿波罗的翅膀像蝉翅膀一样薄,看到这样一只小昆虫在海拔4500米的地方存活下来真是难以置信,因为那里的风往往太大,人站不稳。”。

   一般来说,罗的团队关注西藏的稀有生物和濒临灭绝的生物。

   “人类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如果我们不能阻止濒危物种的消失,以图像的形式保存它们将为未来的研究人员进行调查提供基础,”罗说。

   “后代也会看到,在如此高的海拔上生活着美丽的生物。”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浩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了数十万张照片,其中一些是该地区一些令人惊叹的植物和动物的首次记录图像。[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在罗的团队努力寻找和记录这些珍贵生物的过程中,探险家们面临着危险。

   2011年,这支队伍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遭到了黄蜂的袭击,当时摄影师的香烟烟雾搅动了它们的巢穴。

   “它们有三只蜜蜂那么大,毒性是三到五倍,”罗回忆道。

   一名摄影师被严重刺痛,不得不去医院,那里距离医院有两个小时的车程。

   他说:“这很关键,如果事情推迟一点,他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

   他们还经历了土地塌陷和山体滑坡,但幸运的是,他们毫发无损。

   “困难总是存在的,但总有一些东西激励着我继续前进,”罗说。

   他们的发现将被制作成以生动的照片和科学文本为特色的书籍。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浩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了数十万张照片,其中一些是该地区一些令人惊叹的植物和动物的首次记录图像。[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罗还为年轻学生举办了讲座,以更好地欣赏自然。

   “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会受到影响,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或在未来采取行动保护这些稀有动物,”罗说。

   “我相信我所做的事情可以发扬光大,而且是有意义的。”

   到目前为止,罗和他的团队已经拍摄了超过30万张西藏自然世界的照片,并出版了11本科普书籍。

   驻广东省广州市的记者李辉(音译)钦佩罗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她在2011年报道了罗的旅行,并亲身经历了大黄蜂的袭击。

   “我们拼命地跑下山去躲避黄蜂,结果在当地村长家喝茶休息时被蜇了,”李说,并补充说,这段经历让这次旅行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让罗松了一口气的是,他的工作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结果。

   自1976年中国科学院发现这种动物以来,2012年拍摄的Zorotypus medoensis的图像填补了记录中的空白。

   罗说:“以前唯一能用来描述这些虫子的是一张草图。”他补充说,这种小虫子是在朽木中发现的,被认为是昆虫学的活化石,也是研究大陆漂移的宝贵财富。

   此外,罗在巴苏姆的生物多样性工作帮助该地在2012年成为国家保护的主要历史遗址。

   1970年,罗6岁时随随军记者父亲移居西藏。

   “我记得有人去西藏朝圣,穿着一条大皮绳,翻经的地方挤满了人,”罗回忆道。

   他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1985年,罗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影班学习。

   “上学主要是为了开阔我的视野,”他说。

   2008年,罗成为《西藏地理》的执行编辑,但没过多久,他就厌倦了城市生活,开始渴望回家。于是,那年晚些时候,他退出了,回到了自己的老地方。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罗浩和他的团队已经制作了数十万张照片,其中一些是该地区一些令人惊叹的植物和动物的首次记录图像。[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他说:“就像你绕了一个大圈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西藏是我长大的地方,我已经习惯了它的美食和语言。”

   罗说,到目前为止,他的团队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已经覆盖了喜马拉雅山脉北坡的90%。他说:“我们拍摄的图像总计达数十TB。”。

   “当我无法行走时,我会整理这些宝藏,并将它们捐赠给国家和世界各地研究这一领域的专业机构。”

   罗计划继续前往山脉南部,包括访问尼泊尔、不丹、印度和巴基斯坦。

   罗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项目,但我会尽可能坚持下去。”。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摄影师罗浩(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1-5 14: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鸟类守护者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丁鹏在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中铁墩岛观察中国凤头燕鸥。[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据杨飞跃报道,丁鹏和同事独自在一个贫瘠的小岛上,将中国凤头燕鸥从灭绝的边缘带回来。

   丁鹏不时地穿过海浪来到中铁墩,这座小岛点缀着广阔的东海。

   他特意回来参观这个位于中国东部浙江省,面积仅0.02平方公里的小岛,以迎接和观察中国凤头燕鸥,在过去十年中,他帮助这些燕鸥从灭绝边缘恢复过来。

   这种鸟类因其数量少和迁徙路线不定而近乎传奇。它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丁磊表示,目前全球成年中国凤头燕鸥不到150只。

   中型水鸟身长30-40厘米,黑冠,灰色羽毛,白色身体。1861年,波兰鸟类学先驱海因里希·伯恩斯坦在印度尼西亚的哈尔马赫拉岛首次发现了这种鸟类。从那以后,全世界只有少数人看到了它。

   1937年,在中国东部沿海山东省省会青岛附近的岛屿上发现了这些鸟;然而,在接下来的63年里,没有进一步的目击事件,这导致了人们认为这些鸟已经灭绝。

   直到2000年,一位鸟类摄影师才在福建省马祖群岛的一群大凤头燕鸥中发现了几只长着黑色尖黄色喙的淡色燕鸥。

   它立即在国际鸟类学界掀起了一场风暴。经学者证实,这些鸟确实是珍贵的中国凤头燕鸥。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中国凤头燕鸥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他说,丁出生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省会兰州,从小在荒山和沙尘暴中长大,长期以来一直有环保意识。

   这就是为什么2012年从宁波大学导航技术专业毕业后,他欣然接受了浙江九山群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邀请。

   他说:“我热爱海洋,我的专业在保护海洋方面可能会有所帮助。”。

   他在海洋保护部门度过了第一年,在那里他从事海岸线生态修复和打击非法捕捞活动。

   在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第二年,他接受了一次职业培训讲座,第一次了解了中国凤头燕鸥。

   2004年和2007年,浙江省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鸟类专家在鸟类学家陈水华的带领下,在浙江九山群岛上发现了几只中国凤头燕鸥,但由于台风和非法采卵等不利因素,这些燕鸥未能繁殖,后来从群岛消失。

   他说:“当时全世界只有30人,这让我警觉。”。

   他决心加入到寻找和保护稀有物种的努力中来。

   2013年3月,丁与30多位国内外专家一起登上了中铁墩岛,为中国凤头燕鸥选择了一个繁殖区。

   丁解释道:“我们希望通过人工干预恢复他们的人口。”。

   一开始,中铁墩上没有中国凤头燕鸥,丁的第一个任务是吸引那些难以捉摸的鸟来这里定居。

   它们的繁殖期通常在5月至8月,它们喜欢在树木覆盖很少的小岛上产卵,因此丁和专家团队选择了相对平坦的中铁墩。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丁玲与用来画中国凤头燕鸥的鸟类模型合影。[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丁说:“高大的灌木丛被砍掉了,而400只与中国凤头燕鸥大小相同的假鸟被放了下来,鸟的声音播放系统被配置成模拟求偶的声音。”。

   经过两个月的铺垫,丁和一名来自美国的志愿者在中铁墩对面的鸡骨山岛上建立了一个观察点,距离足够远,以免干扰它们的交配活动。

   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他们无法吸引任何一只鸟。

   丁回忆道:“专家们认为繁殖期已经过去,建议撤回设备,并制定下一年的计划。”。

   然而,就在他们决定放弃这一年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丁说:“当我收拾东西时,我看到一大群大凤头燕鸥在空中盘旋。”。

   这给了他希望,因为人们经常观察到中国凤头燕鸥生活在它们的近亲——大凤头燕雀之间。很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区别,但前者的嘴是黑色的三分之一,而且稍微小一点。

   丁建议不要拆除岛上安装的设备。两天后,研究小组如愿以偿——在空中盘旋的一群大凤头燕鸥中发现了几只中国凤头燕雀。

   “我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他说。

   专家们取消了回国的行程,留在岛上。那年,他们发现了大约19只中国凤头燕鸥,其中包括两只雏鸟。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丁说,并补充说,即使是最复杂的育种项目,也往往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成功吸引到比中国凤头燕鸥数量更多的鸟类物种。

   从那时起,中国凤头燕鸥在中铁墩安家落户,似乎通过口耳相传,更多的燕鸥来了。

   鸟类学家也迁移到岛上。2014年,丁和他的同事在偏远地区搭建了一个帐篷,作为他们的住所和工作站。丁会带着相机和电脑拍摄和记录燕鸥,并保护它们免受入侵者和其他动物的伤害,与专业的捕蛇者合作,让渔民远离。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丁和他的同事们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了确切的数字。成年鸟类的数量从2014年的41只增加到今年的93只,雏鸟的数量从13只增加到36只。

   “自修复项目启动以来,中铁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凤头燕鸥繁殖地,”丁说。

   至少有150只雏鸟孵化出来,占全球新生婴儿总数的80%以上。

   浙江省自然历史博物馆高级研究员范忠勇表示:“丁和其他自然保护者,包括国际合作伙伴和许多志愿者,为保护该物种做了很多工作。”。

   自2004年以来,博物馆一直与丁氏所在的自然保护区合作,并为该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范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已经消除了中国凤头燕鸥灭绝的风险。”。

   所有参与方将继续共同努力,提高中国凤头燕鸥的繁殖质量并增加其数量。

   范补充道:“我们还将在浙江为它们开发更多的繁殖栖息地,并将在保护中国凤头燕鸥方面证明成功的方法应用于其他海鸟。”。

   回顾他在小岛上的生活,丁承认这是非常艰难的。电力必须从一块太阳能电池板上获取,而太阳能电池板几乎不能为手机充电,而且在炎热的夏天也没有空调。饮用水由补给船送来。最糟糕的是孤独,尽管2017年情况有所好转,更多的志愿者加入了鸟类保护团队。

   丁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而且它们的数量也在增加,一切都是值得的。”。

   今年,丁的贡献得到了宁波地方当局的认可,并被评为该市“最美丽的人”之一。他希望他的团队的保护工作将在其他领域复制。

   他说:“我相信,我们为中国凤头燕鸥所做的工作将使该地区更多的物种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9 10:26 编辑

十分罕见!摄影师拍摄到云南瑞丽上百只花头鹦鹉同框画面

   近日,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摄影师观测、拍摄到多只花头鹦鹉同框画面,十分罕见。当天,摄影师还拍摄到亚历山大鹦鹉、灰头鹦鹉、绯胸鹦鹉、红领绿鹦鹉。


  “花头鹦鹉在国内非常罕见,曾经一度在我国消失近百年。该物种曾经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过分布,最近二十年来仅在云南省德宏州有分布。”中山大学生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阳介绍,我国有九种鹦鹉,长期以来,该区域生活栖息着五种鹦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鹦鹉湾”,也是德宏州继“中国犀鸟谷”后的一张靓丽生态名片。这五种鹦鹉都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该区域还栖息着其他珍稀鸟类。(朱边勇 尹以祜 张仁韬)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在夕阳中飞翔(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在夕阳中飞翔(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多只花头鹦鹉同框(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绯胸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红领绿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飞过芦苇的鹦鹉群(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1-29 10: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9 10:31 编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与亚历山大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与亚历山大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与亚历山大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穿过竹林的鹦鹉群(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在夕阳中飞翔(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在夕阳中飞翔(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花头鹦鹉在夕阳中飞翔(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孙冬军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亚历山大鹦鹉(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鹦鹉群剪影(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在树梢休息的鹦鹉群(摄于1月21日)。新华网发(朱边勇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2-24 1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旬摄影师:记录百鸟影像 共谱生命乐章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4月14日上午,70岁的费明健一如往常地赶往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七里海潟湖湿地,架上长焦镜头,举起高倍望远镜,锁定目标后,“咔”的一声摁下快门,拍下海鸟翱翔的身影。新华网发 郭楠摄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作为一名鸟类摄影师,费明健说,拍鸟是件苦差事,最考验耐力,尤其是拍摄稀有鸟类时,需要长时间“潜伏”,伺机而动。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几十年来,费明健走遍了秦皇岛的大街小巷。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海鸟通常是不配合的。”费明健说,“你得准备一些饵料,有了美食诱惑,海鸟才会向你这里聚集。”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从成鸟觅食、幼鸟待哺,到群鸟追逐嬉戏,费明健拍摄的鸟类主题照片数以万计。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鸟是生物链中的一环,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每一次拍摄,费明健都特别注意对鸟的保护。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近些年,当地启动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工程,而每年春季是鸟类孵化繁殖期,费明健担心部分施工会对其有不良影响,便经常到各施工点巡看。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有一次,费明健在镜头中发现存放有几颗鸟蛋的巢穴,距离施工地仅数百米。“太近了,这可不行,得把鸟宝宝保护好!”费明健心里暗想。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随后,费明健找到施工单位,要求对这些鸟宝宝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这些年观鸟护鸟,他经常天一亮就出去,发现鸟蛋后去得更勤了,一天好几趟。”老伴儿刘桂琴说。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2019年,费明健与同伴一起观鸟时,突然发现,有一只身体呈赤红色的火烈鸟出现在鸟群,让他兴奋不已,“这就是环境持续变好的见证!”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曾经使用过的多款不同年代的相机,如今都成了他拍鸟的见证。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费明健说,这些相机都是他的“老伙计”,闲暇时,他会经常拿出来擦拭、清洁。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如今,长脚鹬、白鹭、蛎鹬等越来越多的候鸟会飞临这里。费明健感慨道,“用相机记录生活,每天都如此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1 18: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3-1 18:33 编辑

摄影师捕捉到野生军刀的滑稽动作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紫貂站在一棵白雪覆盖的树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在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两只军刀在树干周围玩耍。[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在吉林省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三把军刀立在被雪覆盖的树干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在吉林省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三把军刀立在被雪覆盖的树干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紫貂站在白雪覆盖的树干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紫貂站在白雪覆盖的树干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紫貂站在深雪中。[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里,两只军刀在玩耍。[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一只紫貂站在白雪覆盖的树干上。[刘百玲摄/中国日报网]

   摄影师刘百灵最近在吉林省延边县咸丰国家森林公园拍摄到了深雪中野刀的照片。

   他在公园里耐心地等待了一整天,能够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军刀奔跑、爬树和四处张望的图像。

   野生军刀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通常栖息在长白山和小兴安岭的阔叶-针叶树混交林中。

   由于过去几年的保护工作,山区的马刀物种数量显著增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3-3-8 09: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师捕捉北极熊亲子互动瞬间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湿地深处的“护鸟人”
   2022年3月19日报道(具体拍摄时间不详),加拿大马尼托巴省,野生动物摄影师Lisa Adler在瓦普斯克国家公园拍摄了一组北极熊的可爱照片。雪地里,北极熊妈妈正在小睡。它时而抬起头,看看正在旁边玩耍的幼崽。 图片来源:ICphot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