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南镇水美村“红军酒”: 一口陇酿出红色富民产业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2720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4-18 15:13: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4-18 15:15 编辑

梅南镇水美村“红军酒”:
一口陇酿出红色富民产业

今年72岁的冯绍粦仍在守护着星拱楼里的一间老酒坊。
水美村产的米酒醇厚清香,香气经久不散。
糯米用山泉水淘米、浸米、蒸米,蒸出来的饭粒粒分明,米香浓郁。
煮酒过程中,首先是灭菌,便于保存,其次是改善口感,增色增香。
拌好酒曲后,倒入酒缸发酵,不同季节发酵时间也有不同。
米酒煮沸到80°恒温后入瓮封存,最后进行成品分装。
客家传统民居星拱楼的老酒坊,不时飘出浓郁的酒香味。

   沿着梅南镇水美村蜿蜒的村道驱车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堂二横”屋式的客家传统民居——星拱楼,屋前“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几个大字赫然入目,斑驳的墙垣,褪色的木门。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如今产业兴旺,百姓幸福。

   跨过星拱楼的门槛,浓郁的酒香味扑鼻而来,冯绍粦正在对刚蒸好的米饭摊凉、拌曲。在水美村,今年72岁的冯绍粦仍选择继续守护着星拱楼旁的一间老酒坊,酿制“红军酒”。

   “我们家酿酒已经历经三代了,我爷爷曾为红军制酒疗伤,现在我把做酒的工艺传承了下来。”冯绍粦向记者介绍““红军酒””的由来。

   原来,当年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壮大,1930年下半年,面对国民党军追击,东江工农红军部分伤员转移到四面环山的水美村,驻扎在酒坊旁边。

   由于伤员急需酒精进行消毒,而酒坊正好能提供。“当时有200多名受伤的红军战士驻扎在这里,从那时起,家里用来制糯米酒的一口陇便日日夜夜不停地转动着。”冯绍粦说。

   正是这口陇,转出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这里冬暖夏凉,在气温方面特别适合酿酒,好入口,味道香甜芬芳,经久不散。”只见冯绍粦把刚蒸好的糯米饭倒出来,不停地翻着饭团,待凉到一定温度了,就拿出用凉开水调好的酵母粉均匀地撒在糯米上。

   虽然这些步骤冯绍粦天天都在做,已经做了几十年了,但是他依然像第一次做酒那样认真,没有一丝的懈怠。在客家地区有句谚语:“酿酒做豆腐,无人敢称老师傅。”即便做了几十年“红军酒”的冯绍粦也不敢大意。

   每天早上,冯绍粦五时左右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洗米、浸米、蒸饭……他介绍,“红军酒”以糯米为原料,制作流程可以概括为选料、淘米、淋米、蒸熟糯米、摊平放凉、搅拌酒曲、入缸发酵、糟酒分离、煮酒。酿造过程从糯米到成品,程序诸多,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季节不同,入缸发酵的时间也有讲究。“夏天5天左右,冬天气温低,发酵时间要10天。”冯绍粦说,这样一来,酒将更加醇厚清香甜美,保留的时间也更长。

   “红军酒”不仅传承了红军情,也成了当地的红色富民产业。“疫情前,最多的时候一天有600多名游客来这里参观。”冯绍粦说,“红军酒”每年可以增加收入约12万元。去年,他还与一家公司合作,希望能将“红军酒”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红军酒”背后的故事,了解水美村的红色历史。

   “‘红军酒’不是最名贵的,但却最值得回味,它传承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这些后代。”冯绍粦说。

   据介绍,在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水美村还大力发展红色生态富民产业。红军客栈、“红军酒”、红军茶、红军餐、红色土特产等红色生态富民产业,“水美鸡”“水美百香果”“水美蜂蜜”等品牌也都远近闻名。

   文/汪思婷

   图/何森垚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