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 题:藏粮于地“高标准” 提档升级“解愁盼”——高标准农田备春耕一线观察
新华社记者
春耕如诗,大地如画。记者在山东、黑龙江、江西等地走访看到,各地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农民在春耕备耕中种上“智慧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标。
藏粮于地“高标准”
眼下,在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干召庙镇黄羊村的田野中,拖拉机轰鸣声此起彼伏,种植户陆续开展土地平整等春耕备耕工作。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受访者供图)
黄羊村党支部书记任建平说,他们以“大破大立”的方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户分散种植的耕地统一规划、平整,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排水不畅、条块杂乱等问题。
“全村共有10246亩耕地,其中7000多亩已完成高标准建设。项目完成后,预计亩均节水15立方米以上、增收10%以上、节本增效200元以上。”任建平说。
看着平整好的4米多宽机耕道,湖南省宁乡市菁华铺乡洪仑山村村民谢伟喜上眉梢,“机耕道的修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以前大型机械只能在一条道往上或往下,现在机械设备可以‘任我行’,想下哪块地就下哪块地。”
据了解,洪仑山村连续两年改造了8000亩高标准农田,今年刚开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修建了11口山塘、改造了4座拦河坝、修葺了1840米渠道。
提档升级“解愁盼”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春涛镇山岭村的高标准农田里,72岁村民胡和开看着哗哗流淌的渠水满脸喜悦,过去,农田灌溉对老胡来说甭提多头疼了。
“村里498亩农田全部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管理员把高标准农田管护到位。”胡和开说。
据山岭村农田管理员胡龙开介绍,他是全村农田的管护总负责人,每片农田的沟渠、机耕道等设施都归他管。从2021年9月起,余江区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本农田管护网络为目标,建立了区、乡、村、组四级农田管理员制度,实现了管护责任全覆盖。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何源镇孔坊村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受访者供图)
为农、惠农、利农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目标。瞄准农民急难愁盼,各地逐步加快田、土、水、林、路、电、机、管综合配套,尤其是针对一些缺水地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让这些地区“饮饱喝足”。
记者在山东省胶州市逯家屯节水灌溉工程看到,整齐的平塘内水清波平,在该工程旁边的一处设备房里,村民李宝华正在节水控制器电子射频仪上打卡用水。
“原先浇地的成本在每亩50元左右,现在管道铺到地头,只需刷卡即可浇地,算下来每亩地平均节约30元。”李宝华说。
据胶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当地强化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逯家屯节水灌溉工程通过清淤、扩挖、整修边坡等措施,增加库容量,能够满足周边700亩农田灌溉用水,极大方便了周边农民取水用水。
智能科技“高大上”
在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春华秋实家庭农场里,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的拖拉机正在开展马铃薯起垄、覆膜、播种。农场负责人潘松梅坐在一旁,注视着这些“高大上”的智能“铁牛”,期待着又一个好收成。
“拖拉机装上‘北斗’,在大地块作业更精准,每亩地能多种两垄。关键还可以24小时连续作业,一台车一天至少能耕作400亩地。”潘松梅说。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智能农机装备已经挑起“大梁”,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角”。
初春的东北,春雪融化。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东北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见水田标准整齐,田埂笔直。现代农业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让这里处处散发着“智慧”的味道。
“动动手指头就可以时时监测水稻生长情况。科技发达了,庄稼地越来越‘聪明’,俺们农民‘偷会儿懒’也能迎来丰收。”合作社理事长刘春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智能农业App。他说,当地曾遭遇台风,但依靠智能设备的精准监控,台风对产量影响并不大。
“供水更稳定、抗灾能力更强、粮食产量更高……高标准农田有数不尽的好处!”洪仑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关锋说。(记者王凯、王建、李云平、陈春园、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