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客祭扫”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4-2 11: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客祭扫”
   临近清明节,代客祭扫、云祭奠等新兴服务需求激增。西安市殡仪馆微信公众服务号目前开通“预约代客祭扫”通道。工作人员称,今年代客祭扫服务是公益性质的,不收费,配备司仪和摄影师,祭扫流程为擦拭墓碑、献一束花及三鞠躬,整个过程会拍照录像。 朱权/图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1: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4-2 11:23 编辑

   清明祭扫,文明先行

   ■ 汪昌莲

   近日,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通知提出,各地林业和草原部门要紧盯重点地区、重要时段,持续推行包片蹲点现场指导和专家服务指导,积极主动协调解决火灾隐患。在倡导文明祭扫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居)委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培育文明环保、简朴庄重的殡葬礼仪和治丧祭扫方式。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然而,在每年的这个时节,因祭扫活动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如环境污染、火灾隐患、交通拥堵等,却时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文明与安全并重,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文明祭扫,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古人云:“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的本意在于清清新新、明明白白,而文明祭扫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传统的鞭炮轰鸣、纸屑漫天的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相比之下,“网络祭祀”“鲜花祭祀”等现代文明祭祀方式,则以其环保、便捷的特点,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些方式不仅在心灵深处表达对逝者的深切缅怀,还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让清明更加“清明”。

  安全祭扫,是守护生命与环境的底线。每年清明节期间,因上坟焚香、烧纸等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不仅给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同时,大量的人员和车辆集中出行,也容易导致交通拥堵和安全事故。因此,我们应牢记安全大于天的原则,合理安排祭扫时间,错峰出行,避免人员聚集和交通拥堵。在祭扫过程中,严格遵守防火规定,杜绝使用明火,共同守护绿水青山和生命财产安全。

   清明祭扫文明先行,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文明祭扫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摒弃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和实践文明、安全的祭扫方式。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贡献。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的文明祭扫意识,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祭扫环境。

   清明节祭扫是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但我们也应在祭扫过程中彰显文明和安全。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缅怀先人,以安全的行为守护生命与环境,共度一个文明、绿色、平安的清明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清明背后的“冷知识”变成“热学问”

   ■ 余明辉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属性,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演变为重要传统节日的节气。在气候上,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天气清朗,大地呈现出春和景明之象,为春耕春种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传统习俗方面,清明有着丰富的内容。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表达了后人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同时,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等习俗。

   在现实生活中,清明背后的这些文化内涵和“冷知识”,却往往被忽视。许多人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放假休息、扫墓踏青的日子,对于清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缺乏深入了解。一些地方的清明习俗,也因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比如,一些传统的清明美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一些古老的祭祀仪式也日渐简化甚至被遗忘。

   把清明背后的千年“冷知识”变成“热学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还能为现代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从教育层面来看,将清明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清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从社会层面来看,加强对清明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举办各种与清明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清明诗词朗诵会、民俗展览等,能够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清明文化。

   正确认识清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清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清明文化研究和宣传的投入。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间艺人传承清明传统技艺;建设清明文化博物馆,展示清明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丰富内涵。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清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媒体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清明文化知识;文化企业和机构要开发具有清明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影视、动漫、文创等,让清明文化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2: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微评

   ■ 无虑
生命教育

   日前,南京市六合区双语小学教育联盟开展了以“清明追思 生命礼赞”为主题的德育专题研讨活动,结合清明节文化内涵,深化队员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点评: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祭奠先人、缅怀先烈,其特殊性让它成为感悟死亡、进行生命教育的好契机。该活动将清明节文化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德育新模式,让孩子们了解死亡及生命的意义,并给予其正确指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生命观,有积极意义。

   小区楼下开丧葬门店

   有网友发帖称,四川达州某小区楼下近日因一家“丧葬服务大全”门店的开设,引发居民激烈反对。居民称广告牌“吓哭孩子”,店主则强调“合法合规”。

   点评:店老板提供的资料符合办理营业执照的要求,目前也没有相关规定说不能在居民楼下开丧葬服务门市,这家店的开设是合法的。但在生活中,人们会有一些忌讳,丧葬服务门店开在住宅小区楼下,难免会引起住户和附近居民心理上的不适。所以,对丧葬服务行业的选址,相关部门还是要谨慎把关,在法律框架内,充分考虑人情世故,达到“合法”与“合情”的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11: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祭祀不能处于法外之地

林勉/图

   ■ 戴先任

   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随着网络祭扫方式兴起,该领域审核机制缺失、诱导用户消费等问题逐渐涌现,引发社会关注。在福建厦门思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案件中,某平台未审核逝者信息真实性,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六年,累计访问量超4.3万次。

   “云祭扫”等新的祭扫方式,相比焚烧香烛纸钱和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祭扫方式,更为节能环保,也更为安全。当下而言,很多人外出工作,返乡祭扫路途遥远,有“云祭扫”需求的人越来越多。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现在网上出现了不少云祭扫APP。一些云祭扫APP问题不少,比如祭拜对象的信息可以随意填写发布,涉嫌侵犯个人隐私,还可能让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通过随意“立碑”恶毒损毁他人,侵犯他人权益;祭拜的贡品均需要用户进行充值,部分商品价格高达600元,一些软件中还设有消费排行榜,涉嫌引导过度消费……而此类APP不少都是捞了钱之后关停跑路,根本不会长期运营维护。

   “云祭扫”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生事物,对于新兴行业,监管不能总是“慢半拍”,而要及时跟上。如早在2022年,国家网信办相关部门就下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明期间网络祭扫规范管理工作。但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殡葬行业的监管多注重于传统殡葬行业,网络祭扫则处于监管执法的薄弱环节,这也是网络祭祀乱象丛生并难得到有力遏制的重要原因。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扫市场同样如此。网络祭祀监管要及时跟上,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监管空白,加强对“云祭扫”市场的监管,遏制云祭扫APP乱象。要倒逼各平台尽好管理责任,做到守土有责,从源头杜绝虚假信息传播,切实履行信息核验职责。另外,“云祭扫”服务也不能都交给市场,各地要主动提供免费代祭、“云扫墓”等方式来满足民众云祭扫需求。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理性消费,避免跳进商家的“消费陷阱”。

   网络祭祀不能“乌烟瘴气”。规范网络祭祀秩序,让网络祭祀更好满足人们追思怀念逝者的需求,让清明节祭祀市场更“清明”,从而也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祭祀的正向作用,让网络祭祀等新的祭扫方式逐渐取代祭奠陋习,让清明节更“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4-7 11: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见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

  ■ 朱双玲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缅怀先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日子。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文明祭祀宣传,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祭扫方式,越来越多市民采用献花、植树等方式替代传统祭扫,让文明祭扫成为一种新风尚。(详见《梅州日报》4月5日1版)

   清明祭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体现了我们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传统的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祭扫方式,承载着我们“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朴素情感,却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随着时代发展,相比于一味焚香烧纸,我们更需要把握节日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情感,并探索符合时代需求的节日习俗新表达。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传承千年的清明节,其外在的祭扫形式,也在不断地移风易俗、与时俱进。祭扫方式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这一传统节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近年来,我市各地倡导的献花、植树、追思会等文明祭扫正是通过更适合时代的方式延续对祖先的敬意。这种形式在保留传统仪式感的同时,融入现代环保理念,使传统文化更贴近当代生活方式,有助于吸引年轻一代参与,促进文化代际传承。从现实中不少市民主动参与“创新”表明,当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价值相契合时,公众更易形成自觉行动。

   我们乐见文明祭扫成为新风尚。当前,梅州各地清明祭扫形式越发多样,包括文明祭扫在内的诸多倡导,既是推动移风易俗的体现,也彰显了公共政策的导向,其中交织着传统习俗与时代风尚的碰撞。当然,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特别是推动文明祭扫,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渠道普及绿色祭扫知识,提供更多样化的祭扫选择。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巡查力度,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祭祀方式,引导更多人从简从俭文明祭扫。相关部门可以组织集体公祭、家庭追思会等活动,营造文明祭扫氛围。而我们每个人,更应从自身做起,转变观念,积极践行文明祭扫、安全祭扫、绿色祭扫要求,努力营造文明、绿色、低碳、安全的祭扫新风,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清明祭扫不仅寄托着人们对先祖的思念,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方式。寄托哀思,贵在“清明”,重在心意。只要我们都心怀崇敬、祭之以情,定能看到更多文明祭扫新风尚,让追思情更浓、清明更“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