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14岁少女遭校园欺凌服药自杀;
陕西一学生被逼下跪扇耳光;
江苏南通15岁少年阻止校园欺凌,被施暴者殴打致死;
……
近年来,国内校园欺凌事件屡见报端,成为影响校园安全的不稳定因素之一。如何制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让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上月初,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就预防欺凌、防治性侵等多方面保护机制进行了明确规定。广东省也早于2018年底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
作为文化之乡的梅州,也早就关注到校园欺凌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教育部门、检察机关等出台了多项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措施,推进相关知识普及进校园。
去年底以来,梅州市相继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中小学2021年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细化了教育、管理、合作、保护、治理、追踪等方面举措。
●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冯伟
危 害
校园欺凌造成的影响或持续终身
虽然已上大四,但王琳还时常会回忆起8年前被同学欺凌的一幕。
彼时正在读初中的王琳,一次偶然间听到一群人在商量要打她认识的一个人。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认识的人。结果放学刚走出校门,她就被那群人打了巴掌。
一个星期后,王琳的宿舍开始丢东西,打她的那帮人集体向老师举报是王琳偷的,随后辱骂、诬陷等事情接踵而至,班上的同学都开始疏远王琳,王琳越来越害怕呆在学校。
当班主任发现王琳的成绩一落千丈,询问后王琳才告诉老师事情的原委。虽然已过8年,但提起被欺凌的事时,王琳依旧很难过。“已经成为一根刺,提醒我要谨慎和人接触。”
“校园暴力可能会让受害者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他们的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反复浮现创伤时的情境,晚上会做相关的噩梦。”近日,“珍爱生命·阳光成长——远离校园欺凌”主题讲座活动在梅州市梅江区乐育小学举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偲在现场向学生们分享了几个校园欺凌的案件,及对受害者和围观者所造成的影响。
何偲说,校园欺凌对学生的伤害和影响极大,有些孩子会因为校园欺凌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去上学。同时这些孩子罹患抑郁症、双向障碍等情感障碍类疾病的风险也比其他孩子高,罹患进食障碍深知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也更高。
有的孩子因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出现自残行为,自杀风险也高于普通人群。还有的孩子可能通过抽烟、饮酒等缓解内心的痛苦,从而出现药物滥用的问题。“校园欺凌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这种伤害给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广泛存在的,甚至会持续终身。”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受到家庭的关注,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现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国家到各省、各市都出台了诸多政策,力求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
梅州市也就预防校园欺凌工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去年底,梅州市教育局、宣传部、政法委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梅州市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并于近日印发《梅州市中小学2021年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这些方案细化了教育、管理、合作、保护、治理、追踪等方面举措,要求全市中小学(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切实有效预防梅州市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方案中也对校园欺凌进行了界定,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以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理。
“对于校园欺凌,我们采取绝不容忍的态度。”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方案》提出以形成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确保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把校园建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预 防
多举措杜绝校园欺凌
走进位于梅江区三角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梅州市校外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五彩斑斓的装饰让中心看起来清新、自然,中心设置的心理咨询室、发泄室等皆采用了明亮的色彩,走进室内,让人心情愉悦。
该中心是公益性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机构,于去年7月成立,通过校内课堂教学、校外讲座培训、线上线下咨询等活动,在帮助未成年人解忧解闷的同时,提高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的专业素养,助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该中心负责人薛清龙有多年心理咨询从业经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曾接待过一位校园欺凌的受害者。这位受害者中学时曾被堵在女厕所,要求脱光衣服后自己打自己耳光。
等上大学时,她发现自己有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所以前来咨询。这位受害者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的身体脏,内心非常自卑。
“这种伤害我们普通人是感受不到的,只有在亲密关系中才能发现,这是很深的隐性伤害。”薛清龙介绍,校园欺凌的伤害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的时间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很多年,这让家长、老师甚至是受害者在归因时,可能会忽略校园欺凌本身。
另外,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一般都会觉得羞耻,不会主动和人提及,而且校园欺凌会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场所,也确实比较难发现。
薛清龙与团队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过研究。他们认为,虽然成因复杂,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但主要成因还是与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相关。
“我们发现校园欺凌的发生存在两个特点,边缘性学校多发,边缘性学生容易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薛清龙说,城乡结合区域为校园欺凌的高发区域。“这里有许多留守的孩子,他们因为缺少父母管教,容易沾染陋习获容易心生自卑,从而心态发生变化。”
此外,薛清龙及团队发现,近年来,一些家庭环境好,深受父母娇宠的孩子也容易走上霸凌同学的歧途。“由于放纵,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针对校园欺凌的成因及难以被发现的特点,《实施方案》从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多方面入手,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
学校要建立欺凌事件及时报告制度,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学校和家长要及时相互通知,对严重的欺凌事件,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并迅速联络公安机关介入处置。报告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防止泄露有关学生个人及其家庭的信息。特别要防止网络传播等因素导致事态蔓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使受害学生再次受到伤害。
同时,学校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等,为学生懂法、识法,家庭关注关爱孩子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此外,梅州市教育部门还要求各中小学利用“反校园欺凌”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法制教育会、班会、广播室、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防校园欺凌和暴力”活动,让学生全面了解校园欺凌和防暴力的相关内容,并把预防校园欺凌和防暴力渗透到课堂、学科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珍爱友谊,远离校园欺凌。
保 护
建立全方位保护机制
李菊花是梅州市鼎和社工的一名社工,她曾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让她印象深刻。
几年前,一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被班主任带到鼎和社工,希望社工们帮助孩子缓解因校园欺凌带来的心理影响。
刚开始孩子不愿意说话,在社工们的心理建设下,孩子慢慢打开心扉,她说因为母亲有癫痫类精神疾病,去接她放学时,同学们看到母亲异常的举动,嘲笑她,甚至出言侮辱,她因此十分憎恨母亲,不愿意与她交流,也不想上学。
社工们为孩子做心理辅导,并带她参加青少年手工制作、社交沟通等,让孩子慢慢走出心理阴影。同时,社工团队还走进校园,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普及预防校园欺凌的知识。渐渐孩子愿意上学了,也能和母亲正常相处。
“校园欺凌等校园暴力案件的咨询虽不多,但我们也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处理机制。总的来说,是从学校、家庭、个人三方面入手。个人层面是做好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辅导、社会支持网络的搭建等。家庭层面我们针对亲子沟通问题开展家庭教育课堂、亲子活动等,促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提升亲子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学校方面则是会组织社工、志愿者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堂或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活动。”李菊花说。
面对校园欺凌,如何做好伤害后的保护也是一项重要工作。梅州市积极构建多部门、全社会参与的保护网络,帮助欺凌者、受害者、因围观而受到心理伤害的同学走出阴霾。
“从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角度来看,无论施暴还是受害的一方,其实都是受害者。施暴者之所以会施暴,与其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有关,同样的,受害者也是如此,从人的本质而言,没有人生来就愿意伤害别人,更不愿被别人伤害。”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施暴者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承担后果。
如若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实施方案》要求,学校要指派心理教师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所属班级的班主任积极沟通,充分了解学生具体情况,提高矫治的针对性。要对被欺凌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通过活动帮助其抚平心灵创伤,培养自尊自信。同时也要对欺凌者进行心理干预,了解欺凌者实施欺凌的原因。
心理教师应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建立单独的成长档案,便于学校、家长、班主任及时跟踪治疗情况。若欺凌者表现出分享、合作等行为时,应及时给予正能量,不断巩固欺凌者的从善行为,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遇到被嘲笑、讽刺、挖苦等言语霸凌时,要温和但坚定地阻止对方;遇到肢体霸凌时,要首先保护自己,找机会逃跑或大声呼救,实在逃不掉也尽量不起冲突,以保护自己为优先考虑。问题不会自动消失,要及时向成年人寻求帮助。”在学艺中学,该校心理咨询室主任房苑萍正在为学生们上“反对校园欺凌”的一堂课。
据房苑萍介绍,该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方案,要求若是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麻痹大意、掉以轻心,严格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的原则查明原因、严肃处理,对学生和社会负责。
“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我们建立起了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坚决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保护机制,让校园真正成为每一名师生都能感受到满满安全感的所在。”上述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观察
对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零容忍
校园欺凌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到家庭和谐,更是社会稳定的“隐形杀手”,如何强调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校园欺凌等校园暴力之所以成为频发的社会问题,有其复杂的成因,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这就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界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应完善法律层面不足、树立明确红线,真正让施暴者“不敢为”。
近年来,梅州市相继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中小学2021年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为遏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产生的影响给出了明确可行的指导意见。
《实施方案》中,给出了通过“教检校”合作机制,筑牢校园欺凌“防护墙”的清晰脉络。强化了法制作为核心的预防规则,让青少年深刻认识到校园欺凌的危害,建立起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
其次,梅州市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功能,联合公安机关、监察机关等,通过多种教育宣传方式和手段,把预防校园欺凌和防暴力渗透到课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起“教育预防为主,处分惩罚为辅”的预防校园欺凌机制,将校园欺凌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发挥综合防治的作用,多措并举、共同发力,为校园织密安全网,让学生得以快乐健康的成长。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任何暴力行为破坏教育教学生态。避免校园欺凌,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