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639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2-4 17:51: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2-4 17:53 编辑

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一)义化路:为纪念南朝乡贤程呅。程呅,南朝宋齐年间今平远坝头人。他是有文化的稳士,人称“程处士”,常以道义教化人民,为民众排难解纷,深受群众崇敬,德高望重。人们有事不投政府,而愿投诉程呅。至年高九十余岁病逝。在南朝齐中兴元年(公元502年),从海阳县分置新县时,后人为纪念他,将县名定为“程乡县”,宋改为“梅州”,后人便将州衙门口一条街称为“义化路”,以纪念程呅以“道义化民”之德。这便是老县政府门口至南门的“义化路”。

  (二)元城路:为纪念北宋谏议大夫刘元城。刘元城,讳安世,字器之。河北元城(今大名)人。他铁面无私,敢于直谏皇帝,因此得罪奸佞,被谪迁梅州。苏东坡称其为“真铁汉”。在梅州期间,倡办教育,开梅州文教之先河。梅州人为纪念他,在北门城楼建“铁汉楼”以崇祀,后又将今仲元西中段至北门的一条街称为“元城路”。

  (三)凌风路: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文天祥,江西吉安人,状元出身,宋末丞相,宋末起兵勤王,曾率兵收复梅州。后与元兵转战于赣闽粤三省边区。后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被解送“元大都”(今北京》),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坚真不屈,被元兵杀于柴市。他在狱中曾写下许多诗,其中《咏梅州》集句中有“楼阁凌风迥,孤城隐雾深”,梅州人为纪念他,将梅州南门沿江一条街命名为“凌风路”。因这条街最长,后来又以南门为界,将西向至十字街段称为“凌风西路”;将东向至东桥(梅江桥北端)段称为“凌风东路”。并将南门城楼改称为“凌风楼”。

  (四)文保路:为纪念明代建城有功的叶文保。叶文保,梅城人,殷富之家。明洪武初,因古梅州城年久失修,坍塌过半,政府为避寇乱,拟倡修城,但无能为力,时叶文保带头捐献巨资,并动员民众协助,终把城墙修复。其中,叶所捐资足可建一半之城墙,深受官府及民众赞赏,被誉为“叶半城”。后人为纪念他,将北门一条街命名为“文保街”。

  (五)中山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字逸仙。香山(今中山)县人。祖籍原属长乐(五华人)忠坝公馆村。永安(今紫金)建县时,中坝划给永安。后人为纪念他,将今十字街口西至今平安桥一条街称为“中山路”。

  (六)仲元路:为纪念辛亥革命著名将领邓仲元。邓仲元,原名士元,又字邓铿,梅县丙村人。幼随父至惠阳读书,长大后跟随孙中山革命,南征北战,屡立大功,任广东军政府参谋长等职,1922年被反动派暗杀。孙中山以大总统名义下令追赠为陆军上将,并为亲书墓碣,葬于黄花冈七十二烈士墓侧。后人为纪念他,将老县政府门口横街命名为“仲元路”,因此街道较长,后以县政府门口为界,西向至中山路止称为“仲元西路”;东向至泰康路止称为“仲元东路”。

  (七)生才路(即今大康路):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温生才,梅县丙村人。先在南洋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革命。清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抵广州后接受革命党组织刺杀清廷水师提督李准的任务。310日误将清将孚琦为李准,将其击毙,但温生才亦被孚琦的卫兵击伤被俘,温受尽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后人为纪念他,将梅城一条街命名为“生才路”。

   (八)辅庭路:为纪念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饶辅庭(一说辅庭)。饶辅庭,字竞夫,梅县松口人。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牺牲,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后人为纪念他,将程江桥头至中华路交界止命名为“辅庭路”。

   (九)周增路: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周增。周增,字能益,梅县松口人。后人为纪念他,将仲元东路末横街(今梅州市第二中医门诊部后面)一段路命名为“周增路”。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1-2-4 18:0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2-4 18:12 编辑

这条梅州老街因文天祥而命名,有说不完的客家故事!

      在骑楼林立的梅州老城区,曲曲折折的老街深巷里,老手艺人在埋头干活,小孩子在店门口追逐打闹,飘着淡淡葱香的腌面和冒着腾腾热气的三及第汤让人垂涎。行走其中,会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能感受到客家人那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藏在老街一砖一瓦里淡然内敛的客家人气质,小城的“慢生活”在这里都能找到。


      梅城老街见证了当年梅城商业的繁荣,也经历了中心城区转移、老城区萧条的辛酸,每一段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客家人故事。其中,凌风路便与抗元英雄文天祥有关,这一段故事至今仍被传颂。


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如今的凌风路,保持着中西合璧店铺特有的历史风貌。陈均昌 摄

      十里长街展客家风韵


      梅州文教始于宋代盛于明清,1000多年来,梅州兴学之风长盛不衰,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瞻仰的文物古迹,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梅县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朱迪光介绍,在城区众多的历史古迹中,以老城区的凌风路街区为代表,从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等方面都展现了客家独有的风情。


      凌风路东起梅江桥,西至十字街,以义化路为界,分为凌风东、西路。《光绪嘉应州志》载:古城城垣筑建始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自北宋始筑土城至清初(1052—1679年)六百年间,多次扩建或重修。凌风路为古城其中一条东西向的横路。于1932年修建,时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见梅县城区街道极为狭窄,不能通汽车,逢年过节,街头熙来攘往,非常拥挤,行人殊感困难,认为四周旧有城墙,已成为城市交通和建设的一大障碍,乃与地方人士组织“城区市政委员会”,拆城基,建筑店宇,扩阔街道,建两旁骑楼和行人道。凌风西路、凌风东路两条街自此成为商业店铺,全长1000多米,街道宽8.5米左右,两边多为中西混合式的骑楼式商业建筑,反映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后,民族工商业逐步兴起的过程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境况。


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凌风路是为纪念南宋丞相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在宋末起兵勤王,曾率兵收复梅州,后与元兵转战于赣闽粤三省边区,最后兵败被俘。被囚禁在元大都监狱时,文天祥深情地以集杜甫诗句的形式,记述了由汀州进梅州时的感受:“楼角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潮州知府(当时梅州隶属潮州府)郭子章为纪念文天祥将凌风楼建在老南门楼上,并写有《程乡凌风楼记》:“子章读文信国公集,宋氏之季,公提勤王师,出入江闽,往来梅州,后系燕狱,追往忆故,至集杜句‘楼角凌风迥,孤城隐雾深,万事随转烛,秋光近青岑’,嗟乎!公于梅何拳拳也。”他便取杜甫诗句中的“凌风”二字命名为“凌风楼”。


      街道两侧以“前商店后作坊、楼上寝室、楼下经商”的组合方式,连排数百间带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二至四层骑楼式商铺。骑楼有着淡黄色的墙体、西式风格的圆形柱式、红黄蓝色玻璃装饰的窗扇和波浪式窗檐,以及华丽的壁拱、纹饰,这些建筑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贝。行走在骑楼下,不仅可遮风挡雨、躲避烈日,更便于拉近顾客与商家之间距离。街区内纵横交错的次街道、巷道大都蕴含深刻意义和丰富故事,且保存众多的中西混合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是梅州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风貌区。


      一条老街就是一道文脉。在凌风路街区,不仅有义化路,还有始建于南宋淳祐元年的梅州学宫(又称“文庙”“孔子庙”),也有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的观澜亭(俗称“八角亭”),又因历任官员赴任必登于此,俗称“接官亭”。凌风路街区在客家文化历史上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代表着老城记忆的底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是烙印在梅州人内心深处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


       两旁老铺存民国印象


       旧时的凌风路街区南濒梅江河、西临程江河,水运便利,商贸发达,是商品流通最重要的集散地和居住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从织篾、挽面、钉屐等老行当,到制衣、典当、百货等各种行业应有尽有,百姓进城采买必定要到凌风路街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犹如“清明上河图”式的客家风情画卷。


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在古朴的老街漫步,会让人产生一种抚今追昔、时空转换的曼妙享受。南门屐店、吕伯超粽子、群益炭画店、陈师钟表店、客家特产等“老字号”店铺与时装店、电器行和自行车行等现代商铺交织汇聚,分享商机。


      夏日午后的老街凌风西路行人稀少,带有浓郁岭南特色的骑楼式商铺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街道中间藏着一间不起眼的小店,约十平方米的空间整齐摆放着数十双各种样式的传统木屐。这是张氏三代人创下的木屐生意,张炎生是客家木屐制作的第三代传人。


     近年来木屐店的生意较为冷清。见到记者到来,个头不高的张炎生热情地站起打招呼。谈起木屐,张炎生双目变得炯炯有神,话语也多了起来。长了老茧的双手不时拾起一块鞋形木屐,向记者展示其制作过程。“当时梅城人想要买木屐,都知道可以来老街找南门木屐店。”张炎生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木屐的市场仍很旺,店里每天人来人往,父亲6点多开店,到晚上8点才能休息。


      “老板娘,帮我准备一份新娘的嫁妆。”“没问题,皮箱、红伞、九九带和一些生活用品都要吧?”“都要。”在凌风路上一家婚庆用品店的老板娘正有条不紊地帮客人准备嫁妆。


      纵使时代变迁,客家人在婚庆方面依然习惯遵循传统,嫁女儿时,做母亲的都会喜气洋洋地来到凌风路找一家店置办传统嫁妆。据老板介绍,客家的新娘除了准备镜子、梳子、牙刷毛巾等生活用品,还需要准备红伞代表满堂红、针线代表从头到尾和和睦睦、九九带代表长长久久等有象征意义的用品,届时把这些装进皮箱带去新郎家中。


梅州梅城老城以名人命名的街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梅城的商业中心已经从相对狭小的凌风路街区乃至江北老城区转移至江南新区,但老街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那里能找到大型商场没有的东西。一位在布店选购的老伯对记者说:“年轻的时候就经常来这里买东西,现在老了也习惯了,想买什么都会穿过大半个梅城来到这里挑选。老街虽老,却很亲切。”老伯的一席话道出了许多“老梅城”的心声。在凌风路街区,可以找到地地道道的梅城客家礼俗,无论是百家姓竹编灯笼和手写对联,还是婚嫁喜丧物品,应有尽有。


       如今的凌风路,依然保持着中西合璧店铺特有的历史风貌,这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的建筑,在岁月的浮沉中,依旧耸立,见证着“商业王者”的今昔变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