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入室弟子罗献修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1147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11-9 18:2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11-9 18:25 编辑

张之洞的入室弟子罗献修


兴宁官立公学堂(兴宁一中前身)保存的罗献修著作手抄本

   罗献修(1857-1942) ,字斧月,兴宁龙田蓼塘村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从事教育事业50余年,曾任兴宁县立中学校长、京师大学堂经学教习、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光绪十四年(1888),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州创建广雅书院,从两广选拔优秀学生,罗献修以优异成绩考入该院读书。

   ●陈蔚梁

   学有所成 经学名世

   与罗献修同时考取广雅书院的学生共200多人,分居东西两斋,品学兼优的罗献修被选为斋长。书院山长(院长)梁鼎芬对罗献修十分器重,将他的名字改为孝博。原来他研究的是毛诗,后来梁山长建议他改攻“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每次作文,张之洞都要亲自评阅,圈点朱批,称赞其精审。张之洞每次到书院视察,召集学生训示,常把罗献修叫到前面来坐,看作是得意门生。有一次课余,梁鼎芬山长与罗献修谈话,问起兴宁的风俗,罗献修回答“朴实无华”。梁山长教诲说:“世无不乱,无不大乱,一县朴实,则存一县,一乡一家朴实,则存乡家,愿守之以避乱可也。”

   经广雅书院四年的攻读,罗献修学业精进,声名大噪。他的主要著作有《三礼讲义》《尚书大义述》《周礼学》等,是他在大学讲学的教材,他也成为广东的经学名家。

   罗献修写的诗,苍劲拔俗,自成一家。他的《螺庄诗抄》,共收进古近体诗2000多首。七律《神光山重九登高》,把神光山的景物描写得十分开拓凝练,罗孟郊的故事、墨池寺和牧原塔的古迹、重阳节儿童放风筝的景象,还有山景、城廓,全都活画出来了:

   见说神光吐昔年,携游酒熟菊花天。

   山川佳气千章木,城廓人家万点烟。

   晚报鸡灵池洒翰,垢离蝉蛤塔留仙。

   儿童也有凌云气,绝顶峰头放纸鸢。

   1934年,广州海珠大桥落成第二年,在中山大学任教的罗献修写了一首一百多句的七言古诗,名为《海珠铁桥歌》,被人称之为“海珠桥第一诗”。该诗原载于广州《新大声杂志》1934年第一卷第三期。全诗1000多字,远自“天倾地缺”,上下数千年,引经据典,讲述的是广州故事。从传说中的仙女乘坐乌鹊升天,到周穆王以鼋鼍渡江,自古以来广州因珠江而南北相望,交通不便,但广州又是东西文化交汇的商贸大都会,所以亟须有一座“堑限北南竞飞渡,康庄坦荡无偏颇”的大桥来交通两岸。诗里还详细讲述了海珠桥建设过程以及开通时“落成礼盛集耆老,百年首领须眉皤”的细节,最后诗人说他过去知道兰州黄河铁桥为中国第一,如今他对着海珠桥慷慨高歌,惊叹它的宏伟壮观。
执掌教鞭 参与戎幕

   光绪二十年(1894),罗献修38岁,他被廉州太守刘齐浔聘为味经书院山长。翌年冬因父母年老,辞职回乡,讲学龙腾书屋,自号螺庄居士。他力求改变当时为了应试而读书的习气,重视研究经史,使兴宁的学习风气为之大变,也造就了一大批人才。他的学生罗幼山、王蔚奇、陈少岳、何天炯、罗鸿诏等,后来都成为学界的精英或民主革命家。

   光绪二十七年(1901)秋,罗献修遵父命再赴省城参加乡试。抵达广州时,正逢兴宁“三点会”头领潘亚星率众起义,火烧教堂,围攻兴城。罗献修立即到应元书院找到监院梁诗五,请求他向上级呈报军情,速调驻长乐安流团防军支援,结果解除了兴城之围。翌年,闽粤赣边界兵患告急,他写下条陈托弟子陈鸿初 (江西巡抚幕僚)上送江西巡抚柯逢时,建议三省会剿。柯分别咨请闽粤两省当局同意,实施会剿,兵患解除。

   光绪二十九年(1903),因中法战争后执掌广西兵权十余年的苏元春积欠兵饷数百万元,部下的桂军、黑旗军多被裁汰,成为游勇。这些失业的下级官兵为了生存,与匪盗合流,劫掠群众,滋扰地方。两广总督岑春煊率兵进剿,几次无功而返。清政府命令江西巡抚柯逢时调兵广西。此时,柯巡抚想到了部下陈鸿初,要他去请罗献修到广西,共商剿寇方略。罗回到兴宁招募乡勇200人到桂林,被委任管带前营,他率兵先后到柳州等地驻兵守护,军纪严明,得到百姓拥戴。这年11月,他接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与军中的五弟一同回乡奔丧。治丧时,丘逢甲为他的父亲作诔文和挽联。

   终身奉献教育事业

   罗献修回乡后,讲学见龙书屋。1904年春,他的门人萧惠长、罗幼山、王蔚奇、陈少岳等创办兴民学堂,聘请丘逢甲为监督(校长)。翌年,清政府下诏废科举办新学,罗献修倡办龙田小学和大坪通时小学。1908 年,兴宁官立公学开办,任先生为监督。他自编讲义,著有《修身学》和《兴宁乡土志》。

   宣统二年(1910),他以拔贡的身份参加朝廷特试,被选为七品小京官,分到邮政部路政司任职。不久,被京师大学堂校长刘延琛聘为三礼教授。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全国最高学府,名师荟萃。他在这里如鱼得水,发挥自如,自编教材,贯穿古今,深受学生好评,学校特命他改定《京师大学堂大学教授章规》。辛亥革命后,兴宁光复,他回到家乡担任县立中学首任校长,在任6年。1917年,任兴宁坪塘神学院汉学讲座。直至61岁退休。

   罗献修晚年仍到各地讲学,75岁时,受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聘请,担任该校文学院教授。1932年,罗献修76岁高龄,广东通志馆建立,他和朱希祖、古直、陈洵等14人被聘为广东通志委员会委员。他兼任通志馆编纂。1934年,先生因年老体衰,辞去中大教职,回乡颐养天年。罗献修终身奉献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教坛耆宿。但他始终不忘恩师张之洞。1909年,张之洞去世时,罗献修为其写了一副挽联:

   劝学堕仪征太傅,更有大焉,洵岭峤百世之师,颜欢寒士,长留广厦千间,惟惭后乐先忧,佛时谆勖为文正;

   易名媲湘阴爵侯,夫何疑者,概中外两师相见,威震远人,独数谅山一役,全仗纡筹决策,将略知非短武乡。

   上联赞张之洞的办学功绩。张有传世之作《劝学篇》。仪征太傅指清朝名臣阮元,江苏仪征县人,历任三朝(乾隆、嘉庆、道光) 阁老、九省疆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傅。阮元知识广博,积极发展教育事业, 在浙江创办诂经精舍,在广州创办学海堂,培养了许多人才。张之洞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大前身) 、慈恩学堂(南皮一中) 和广雅书院,真是广厦千间,桃李满天下,堪比“先忧后乐” 的范文正公(范仲淹)。

   下联盛赞张之洞的战功。光绪十一年(1885) ,他在谅山(今越南)一战中,重用老将冯子材、刘永福等,大败法国侵略军,取得了清朝中外战争的唯一大捷。湘阴爵侯指左宗棠,他是湖南湘阴县人,光绪三年(1877)率兵扫平自立王国的英俄走狗阿古柏,收复新疆,晋封二等侯。两者互相媲美,虽然效果不一,将略武功都不低于三国的诸葛武乡侯。

   上下联嵌入四位名人(阮元、范仲淹、左宗棠、诸葛亮),比喻贴切,对仗工整,高度概括了张之洞一生的两大功绩,确是一副精当的好联。


   来源:梅州日报



签到天数: 3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发表于 2020-12-23 11:26:2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弘扬兴宁市先贤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