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284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12-14 18:07: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12-14 18:09 编辑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建设故事
高峰凿渠滩声来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
1956年9月1日高峰滩灌溉工程动工仪式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
1956年高峰滩引水工程反虹涵管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
1956年高峰滩引水工程工地,工人们干得起劲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
凝聚着建设者血汗和智慧的高峰滩渡槽至今仍巍然耸立于峡谷中。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4 18: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12-14 18:16 编辑

60多年前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平远高峰滩灌溉工程建设故事
高峰凿渠滩声来

●李 程/撰文、供图

      导读:
      “高峰滩水长又长,一圳两片谷子黄。枝枝谷穗迎人笑,几十里路稻谷香。”高峰滩,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溉水利工程,修筑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举的上世纪50年代。六十多年来,高峰滩灌溉工程滋润了平远万亩农田、源源不断地输送县城饮用水,一直在造福平远人民,是平远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堪称享誉粤闽赣边的水利建设经典之作。
       高峰滩灌溉工程是平远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平远人民不屈服于自然、峭壁凿渠引水的事迹,在当时引发了各方关注。1958年1月,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记者特地赶赴平远,拍摄高峰滩灌溉工程艰苦建设过程,3月,以《十里峭壁凿渠道》为题的新闻纪录片发行全国,平远全县组织巡回放映,群众欢呼雀跃。
      1956年9月,高峰滩灌溉工程全面动工;次年6月胜利完成第一期工程。此后,1958年2月、1975年8月、2011年先后进行扩建和除险加固工程。高峰滩灌溉工程可灌溉农田2.65万亩、满足县城8万人的饮用水。整个高峰滩灌溉工程干、支渠全长60.15公里,隧洞5处910米,渡槽31座849米,反虹管11处3410米,电动闸门7处,石拱11处76米,完成土方14.6万立方米,石方3.5万立方米、混凝土砌沙石187立方米;还建了总装机容量3200千瓦的发电站。
       渠圳似游龙出山,往事如巍巍丰碑。这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有过怎样的故事?我怀着敬意,多次沿高峰滩峡谷行走,面对绵绵不绝、辉映着人与自然包融并济波澜的渠道,我感慨万千。在我眼中,这是一条永远值得铭记的“英雄渠”。
       “引水”决策顺应民心
      平远地处粤闽赣交界处,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县,县治设在仁居镇。1954年3月,平远县城迁至大柘镇。大柘镇属开阔的盆地,境内只有一条径流不大的羊子甸流,虽两岸耕地平坦、土地肥沃,但因水资源匮乏常常遭受旱灾威胁。大柘东边相邻坝头盆地、东石盆地,也同样受农田缺水的制约,正如谚语云:   “东石唔旱,当过四川。”
      河头河,属韩江二级支流的柚树河系上游。历史上,平远人一再尝试引水入盆地。100多年前,坝头乡绅黄富公“异想天开”,曾在石门下雇石工开凿石渠,希望引水灌溉农田,由于工程巨大,他倾其积蓄也无济于事,结果是理想翼折,只能望水兴叹。1916年,侨领姚德胜曾在羊子甸河修筑码头,计划将柚树河民船引通大柘,终因水路不通而未果。
      水是农业的命脉,升级为县城的大柘对“引水”呼声越来越高。
      1956年6月,中共平远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作出一个令全县人民欢欣鼓舞的决议:“兴建高峰滩灌溉工程。”该工程对于当年全县人口仅11万人、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200万元的平远县而言,无疑是一宗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
      “这是平远县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它标志着我们社会主义的美好前途和幸福生活的更快来临,真是振奋人心!” 好消息不胫而走,县直单位闻讯纷纷在《平远农民报》上表态,在财经、治安、物资、粮食供应等方面将给予大力支持;巷陌村落的百姓也奔走相告、群情激奋,希望马上来到建筑工地贡献力量。
      所有的表态,都很快要付诸实施。县人民委员会对工程量进行了估算:需要民工、技工20万工日,需要经费约35万元。按1956年全国职工平均年工资收入为601元换算,当时的35万元大致相当于2018年的3500万元以上,而且当年的钢材、水泥等建材还是稀缺物资。
       高峰滩灌溉工程让全县沸腾、全民参与,因为奋斗之后有美好前景:工程完成后,将使大柘区、东石区、八尺区的10个乡近1.1万亩农田告别旱患,估计一年能增产粮食1.5万吨;另外,还可垦荒3000多亩。同时,在条件许可下还可结合建立水力发电站,供照明和工业、农业的用电,为平远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测绘尖兵冲锋在前
      清澈的河头河集上游樟田河、稔田河、象牙河、中行河而成,经河谷地带缓缓南流;流至河头与坝头盆地接壤处,因受河岭嶂庞大山体影响,河水在峰峦叠嶂间跌宕、怪石嶙峋中湍流。河头乡双溪村梁屋岗至坝头乡程西的8.4公里河段,河流如游龙蜿蜒冲出峡谷地带,经水门山跌落坝头盆地。高峰滩灌溉工程正是利用这44米的宝贵落差,在悬崖上开凿渠道,将此脉清流引向大柘、超竹、坝头、东石等地的广袤农田。
      再美好的蓝图,离不开智者的预先谋划。1956年春,姚陶等青年“鲁班”们承担了高峰滩灌溉工程的测绘任务。高峰滩灌溉工程需要测绘设计主、支渠道达60.15公里,其中6公里长的主干渠须在悬崖峭壁间开凿。1931年出生的平远县水务局退休干部曾宪定,是当年测绘队队员之一,笔者近日专门到曾老家中拜访,了解当年情形。
       1956年春,政府水利科根据县委的要求,承担了高峰滩灌溉工程的测量工作。在郭振义科长的带领下,曾宪定与一群二十出头的青年姚陶、姚若凯、黄德梅等一起,参与了工程的测绘工作。接受任务后,青年测绘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工作热情高涨,以当水利先锋为荣。测量是跋山涉水的苦差事,需要有不怕牺牲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常常要小心翼翼蹚过河流湍急的河床,爬到对面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去测量。曾老说,下临深谷,足立鸟飞绝顶的崖壁,初时胆战心惊,但想到工程事关重大,就渐渐战胜了恐惧。
       “硿肚里”是个长达6公里的深谷地带,荒无人烟,危峰兀立,水流湍急。一次,工程师姚陶自告奋勇,背着水准仪等测量工具在此间峡谷穿行,过河时不小心踩到滚动的石块上,他顾不上自己的生命安危,死死保住水准仪的安全,差一点被河水卷走。
       曾宪定他们天天早出晚归,沿河床、山坡一路披荆斩棘。不管测绘队员走到哪里,炊事员姚荣秀都会把午饭送到他们面前。曾宪定、姚陶等队员披星戴月,一直不知疲倦地工作,常常过家门不入,紧迫的测绘任务成了他们工作与生活的全部。乡亲们称赞他们是“比大禹治水还拼命的好同志!”他们跑遍灌区所属的山山水水,取得第一手资料,花大量时间查资料、对数据,并跑上级部门送审设计方案。
      曾老说:“就这样,我们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高峰滩主圳道和东石段、大柘段圳道的测量设计工作,为县委决定上马高峰滩灌溉工程赢得了时间。同年6月,中共平远县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出了兴建高峰滩灌溉工程的决议。”
      三千多建设者志如磐石
      “让高山低头,使河水让路;钢的意志铁的纪律,高山峭壁若等闲;不怕石头大,我们的决心更大;不怕石头坚,我们的意志更坚;我们有决心,争取获奖大水牛……”1956年9月1日,建筑高峰滩灌溉工程的民工们在坝头景贤小学的广场上举行了誓师大会,纷纷上台表决心、送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挑战书。景贤小学是为纪念客家先贤程旼而办的学校,1500年前程旼从中原南迁落户平远坝头官窝里,他以德化人、和睦乡里,发明创造了程犁等先进农具,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而今,1500名工程建设者意气风发地向“硿肚里”峡谷进军,以当家作主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毅力,一起开创属于新平远的未来。
       这支队伍中,有来自兴梅地区的12个技工组,来自大柘、东石等11个受益乡的11个民工中队。他们个个摩拳擦掌,情绪高涨。兴宁县黄陂区建筑工会表示:“炸石、结(砌)石,保证质量、有效率。”坝头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刘桂招说:“老早就盼望这个工程的开工。一星期来,我天天带着午饭到8里路远的‘耙齿沥’一带劈荆棘、辟道路,嗓子虽然累哑了,但我想起自己是一个青年团员,想起艰巨的工程要在明年春耕前完成的时候,我浑身都是力量。” 洋背高级农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拍胸膛保证:“组织了一批爆破技术的社员60人,准备好了火药100斤,制造火药的土硝233斤,我们明天就赶赴工地。”
       “水从天上来”,建设者们相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靠集体的力量一定能实现这一近似梦想的宏愿。抽调的农民工舍小家、顾大局,茅坪社农民工李大姐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一笼鸡鸭,将家安在工地上。
       上凭绝壁,下望深潭,奋斗在悬崖峭壁中的兴梅石工组师傅们,以血肉之躯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伯公颈”“蚊帐潭”等处悬崖峭壁高达100多米,石工队凌珍松、卢增荣、陈锦五等40多个爆破手,以大无畏的精神打炮眼、爆顽石。他们整天腰系安全带、在石壁或荆棘间挥锤打钎,历经夏日火辣辣的太阳曝晒、冬天山谷冷风的袭击。崖壁难于立足,师傅们就跪着作业,双膝磨得发红、疼痛;偶然失手掉下的锤子,很久才听到谷底的回声。
       进度在隆隆爆炸声中推进,石工付出了巨大代价。1956年11月1日的《平远农民报》报道:“为了1万多亩地的庄稼人的利益,这里埋藏了一条英雄汉。勇敢的何凤桃工友牺牲后,卢增荣工友等接下光荣牺牲者的铁锤,在这崎岖的峭壁间划出一条白色的渠道。”
      中共平远县委为如期完成第一期工程,11月再动员民工1800人,高峰滩灌溉工程的建设者增至3500多人。
      为加快工程速度,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蕉联石工组推广了使用双手锤的爆破石方经验,提高工作效率3倍多。东石乡民工队创造连环耙土法,也提高工作效率2倍多。大柘民工队创造了运土的连环耙运法,效率比原来提高40%。坳上民工队朱森源发明木制起重架,提高挖掘搬土效率1倍以上。此外,工程指挥部还总结推广了“鹅交翼砌结法”,增强了砌石壁渠道拉力和强度。
       夜幕降临,深谷中的工棚灯火通明,放下铁锤、钢钎的劳动者又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工地办起了6所夜校,组织民工扫盲和读报学习;每月数次举办工地晚会,电影公司送上《花木兰》《铁道游击队》等,新艺汉剧团送来《李十娘》《子规鸟》等大戏,湍溪村上门慰问演出《平远船灯》《采茶调》等。工地上经常传出嘹亮的歌声,兴宁石工曾广标还将自己创作的山歌寄给妻子,让她知道这里的生活既紧张又愉快。
      众志成城功拟都江堰
      1957年4月14日,渠首梁屋岗陂头开闸放水,宣告高峰滩灌溉工程(第一期)胜利建成。河头河的清流经十里峭壁,驯服地流遍了全长36公里的圳道,从此平远人民实现了“水从天上来”“消除旱灾”的愿望。
       大柘乡墩背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位双目失明、80岁的刘伯姆,一听到高峰滩灌溉工程圳水来到时,心情十分激动,要求家人扶她到圳道,亲手摸一摸来自远方的河水。
       庆功会一片欢腾,红旗猎猎。县长说:“高峰滩灌溉工程挖出来的土石方,砌成1立方米土墙,可以从平远延伸到潮州城。这个工程是全靠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英明领导,以及全县人民众志成城的奋斗、特别是高峰滩灌溉工程建设者们的忘我劳动。这一伟大的工程,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会上,坳上、坝头农业社的民工队各获得最高集体奖:水牛一头。
      原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姚雨平为高峰滩赋诗:“水利大兴民大益,高峰庆祝不胜情。”一同参加庆功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罗翼群更是赞不绝口:“峨峨高峰滩,功拟都江堰。”
      次年,高峰滩水电站以平远第一座水电站的名义,点亮了平远山城的所有街灯。据《梅州市志》,平远的高峰滩灌溉成为梅州四个灌溉万亩的水利工程之一。
弹指间,六十光阴倏然而逝,而高峰滩灌溉工程体现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精神,长久地激励平远人民不畏艰难、开拓进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