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5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3 16:42: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

  男女之间的友情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尤其是当双方都有了各自的男女朋友或者妻子丈夫之后,这份友情还存在吗?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

以下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的详细内容。

有一句话:80后,离爱情很远,离暧昧很近。

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着真正的友情?这也是青年男女一直关心并思考的问题。
那么男女之间如果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除了纯粹的友情之外,还有—暧昧,与性有关的喜欢,爱情。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男女之间是否有真正的友情,讨论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已经进入感情交流阶段的异性之间,处在之前阶段的男女没有讨论的价值。

其实两性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很难清楚地进行划分。

社会心理学有个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体验都是由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所构成的。激情指的是一种情绪上的着迷,个人的外表和内在魅力是影响激情的最重要的因素。亲密指的是两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伯格根据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要素组成了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友谊。显然,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并不等于爱。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有人因为恋爱不成连友谊都丢了。

其实第一种又被叫做“式爱”,它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但是却是现代人生活中的常态。

男女之间如果能够进入感情交流阶段那么毫无疑问他们是相互“喜欢”的。

但是这种“喜欢”也可能是异性之间的相互欣赏,而不是与性有关的喜欢。但是这种相互欣赏的喜欢在两人继续交往的过程中究竟能不能够一直维持,而不发展为两性之间的喜欢或者爱慕呢?

长期的交往沟通过程,使得日久生情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日久生情”,这句话说明,两个人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长了,容易生发出感情。这是即使说明在人际吸引条件中的一条--熟悉。两人长期的交往沟通过程,无疑会使两个人相互熟悉起来。

相似性原则: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前者往往决定后者﹐但二者不是完全对应的。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以及社会地位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被试认为﹐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婚姻介绍所的工作往往以双方的相似性作为参考依据。

但是﹐人们在早期交往中﹐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往往起着重要作用。随著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便突出出来﹐甚至超过其他因素。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我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著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关于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拥有同样特点的人引起好感。

互补性原则:
互补性原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著重要作用。互补性指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一个主动的支配型男性和一个被动的顺从型女性彼此间有吸引力。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选择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的人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相互满足需要。互补性原则看来似乎与相似性原则是矛盾的﹐但从角色作用的观点看却是一致的。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支配型男性和顺从型女性在对男女关系中男女角色的看法上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当顺从。

审美观原则:
外貌吸引力人们一般喜欢外貌美的人。外貌美对于第一印象的形成尤其重要。喜欢美的东西是一种自然倾向﹐尽管不同文化的人对美的标准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外貌美还可以产生一种光环效应(见人际知觉)﹐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优良品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美的东西是好的﹐好的东西也被认为是美的。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和才智的人﹐往往被认为外貌也是有吸引力的。另外﹐看照片或影像﹐抽象地评价人﹐与同该人实际接触相比往往产生不同的结果。

相互性原则:
相互性原则指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一种满意的关系是双方的自我都受到支持的关系。C.贝克曼等人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先告诉甲小组成员﹐乙小组成员喜欢他们﹐那麼在以後重新分组时甲小组成员愿意与乙小组成员分在一组。

交往频率原则:
交往频率原则熟习或交往频率高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R.B.扎永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让被试看一些人的面部照片﹐有些照片看25次﹐有些只看一两次。然后问被试对照片的喜欢程度。结果表明﹐看的次数越多越喜欢。这个效果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曝光效应。后来的研究又查明﹐在积极或消极背景下观看﹐如在饮用好味道饮料或不好味道饮料背景下观看﹐结果是一样的。但观看次数有一定限制﹐超过了一定次数会产生厌烦感。另外﹐观看次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的或中性的刺激性上﹐多看反面东西不会导致对它们的喜欢。
人们喜欢自己的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却更喜欢他们的正像。这也是接触效应的表现﹐因为人们常常看到的是自己的镜像﹐而朋友们则常常看到他们的正像。

邻近性原则:
邻近性原则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邻近的人。研究表明﹐随机被安排在同一宿舍或邻近坐位上的人容易成为朋友。同一楼内住得最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邻近性与交往频率有关。邻近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

爱情是人际吸引的特出表现形式
爱和爱情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等的爱﹐而爱情则一般专指男女之间的亲昵关系。社会心理学家E.C.哈特菲尔德和G.W.沃尔斯特1981年把爱区分为恋爱和友爱。恋爱是一种用不同爱情术语解释的强烈生理状态﹐一种混合的情感﹐包括温柔和性感﹑兴奋和苦恼﹑焦虑和欣慰﹑利他和嫉妒等。恋爱被定义为一种与他人结合的强烈愿望。相互的恋爱伴随著满足和狂喜﹐单恋则伴随著空虚﹑焦虑或失望。恋爱往往包含把对方理想化的倾向﹐往往是盲目的不可控制的情绪状态。友爱则是不那麼强烈的情绪﹐包括友好感情和深刻理解﹐其特点是友好﹑谅解﹑关心对方幸福。它是比较现实的﹐把对方视为现实的人﹐不像恋爱那样把对方理想化。友爱被定义为人们对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的情感。

Z.鲁宾(1973)把喜欢与爱区别开来。他认为﹐爱的因素是对对方负责﹑温柔体贴﹑自我揭示﹑排他性。喜欢则指为他人所吸引﹑尊重对方﹑认为对方与自己相似。他制定了测量喜欢和爱的量表﹐能把二者区别开来。在预测男女爱情发展上﹐爱的量表比喜欢量表更有预测力。
恋爱社会心理学家D.T.肯德里克等人(1977)认为﹐可用强化原则去解释恋爱。从某人那里接受的强化越大﹐人们便越可能爱这个人。这意味著﹐恋爱是由强烈积极的体验所激起﹐由强烈消极的体验所扑灭。但少数人持相反的观点。如R.斯托勒认为﹐对立﹑神秘﹑风险等引起性兴奋。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愉快和痛苦都能点燃爱情。

从生理上看﹐愉快和痛苦都是强烈的唤起﹐喜悦﹑热情﹑兴奋与愤怒﹑嫉妒﹑憎恶都引起神经系统的交感反应﹐如脸红﹑出汗﹑心跳﹑呼吸加速等。因此理论家们认为﹐愉快和痛苦都可能点燃爱的体验﹐D.达顿等人1974年的研究证明了恐惧和性吸引之间的联系。他们让年轻男性被试分别走过两座桥﹐一座是危险的吊桥﹐一座是安全的正常桥。当每个被试过桥时让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大学生迎面走来﹐要求被试填一份问卷。填写后女大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告诉被试﹐告诉他如需了解问卷详情﹐可以打电话找她。结果表明﹐在危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33名被试中有9人打了电话﹐在正常桥上遇到女大学生的被试则只有两人打了电话。

按照S.沙赫特提出的情感二因素论看﹐情绪体验依赖于生理唤起和认知标记。人们莫名其妙地感到害怕时﹐往往以环境来解释。沃尔斯特把这个理论应用到爱情上。认为爱情是生理唤起和适当认知标记的结合。你在思念恋人时﹐此时任何情景引起的生理唤起的加强都可能被解释为爱情的增强。如一对暴风雨中的恋人比在一般条件下更易于增强爱情﹐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唤起被解释为爱情了。当然﹐如果其他解释很明显﹐便不会解释为爱情。爱的倾向爱情和喜欢是不同的﹐但喜欢是爱情的基础。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喜欢的因素也影响爱情﹐前面所谈的影响喜欢的因素﹐如相似性﹑满足性﹑接触频率﹑外貌吸引力﹑互补性等也都是决定一个人最终选择什麼人作恋人或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相似的人﹑住得邻近的人﹑交往频率高的人﹑外貌吸引力大的人﹑角色作用互补的人之间容易发生爱情。

男女爱情体验上的差异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产生爱情﹐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中断爱情。而且男性中断爱情后双方还可以保持一般朋友关系﹐如果女性中断爱情﹐就难于保持这种关系。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体验爱的激情﹐男性对爱情的看法更具浪漫色彩。

失恋和离婚爱情量表可以预测爱情关系是否会维持下去。女性的爱情量表分数具有更大的预测力。男性的权力欲﹑大男子主义往往是造成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从公平理论的观点看﹐对爱情关系感到不公平﹐付出得多﹐收获得少﹐可能使爱情中断。短时分离可能中止一般的感情﹐但却会加强较深的感情。父母对爱情的干涉往往不会产生预期的结果﹐反而会加强青年人之间的爱情。这在社会心理学中称为罗密欧和朱丽叶效应。G.列文格尔1979年提出一个公式来说明婚后双方关系的变化。他认为﹐吸引力﹑障碍﹑另外的吸引力之间的不平衡﹐往往导致离婚。这里吸引力指婚姻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障碍指离婚的代价﹐另外的吸引力指独立的价值﹑第三者的吸引力。当吸引力下降﹑障碍消除﹑另外的吸引力加强时﹐容易离婚。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
①强化原则:强化是学习论的一项基本原则,运用到人际吸引中,就是我们喜欢能给予我们奖励的人。
②联结原则:联结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的一个极其重要学习原则。我们喜欢那些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③社会交换原则: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对于一个人的喜欢与否,是基于成本与利益所做的评价。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我们认识到从人际交往中,得到的报酬超过成本时,便会喜欢和我们交往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个人特质、相似性、熟悉性 和 接近性。

①个人特质: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与吸引有关的个人特质,主要有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三个方面:
a.个人的温暖:温暖是影响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的主要特质。
b.能力:IQ和EQ的综合能力
c.外表的吸引力: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表(也称相貌)漂亮的人更具吸引力。漂亮的辐射效应。按照这种效应的看法,人们经常认为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吸引人的朋友或情人在一起,能提高自己的大众形象。

②熟悉性: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在男女生以密友的身份相处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假设可能会出现非常多次的情况造成生理唤起。这就加剧了产生恋爱情节的可能性。

同时从女性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和扮演中,非常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他们更容易依赖身边的男性。这满足了爱情产生条件中的互补率和社会交换。

当然喜欢与爱情是存在区别的。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与喜爱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系统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情感。确实,生活中“我喜欢他(她),但不爱他(她)”的现象经常发生。

喜欢的两个最主要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爱情的三个最主要因素:
(一)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的去寻求对方来伴同和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二)
(二)利他。恋爱中的人之间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宽容、关怀和无私。

(三)亲密。被爱情所裹挟的恋人,不仅有着对对方的高度信赖,并且有特殊的身体接触的需要,恋爱之初,这种身体接触需要是泛化的高度依恋需要的反映,在一定意义上,它很像高度依恋母亲的幼儿对母亲爱抚的需要。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但是男女之间经常存在着既不是友情又不是喜欢或者爱情的“暧昧”关系。这种关系存在友情之间,是一种很特别的朋友,是一种默契的朋友,不近也不远,不多情也不无情......

有时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更喜欢对方还是更喜欢暧昧,不清楚自己因为喜欢对方而选择暧昧,还是因为喜欢暧昧而选择对方,但你会知道自己喜欢这样的轻柔和模糊,不需要了解太多,不需要朝思暮想,更不必消得人比黄花瘦,暧昧是浓缩了的爱情,暧昧是最繁琐的性,不能说没有惦念,不能说没有关注,但暧昧的惦念与关注平静如一泓清水,去除了妒忌与猜疑的杂质,我想暧昧应该定义为两性之间最纯粹的关系。

暧昧是淡紫色的,比赤红色的热恋淡一点,比粉红色的暗恋浓一点。就好像男女之间,突然多了一双游走在热情和冷静之间的手,说不清又道不明。欲言又止,仿佛充满了挑逗。至于其中的分寸,只有深陷其中的人才能感受……1、立场和态度含糊,不明朗;2、不光明,见不得人的。

其实暧昧是,彼此有感觉,然而,这种感觉不足以叫你们切切实实的发展一段正式的关系。
这种感觉就是:仿佛他缺不了她,她也离不了他,但其实,各有各的阳光空气和水分……
暧昧是比好朋友再亲一点,但比情人远一点。

为什么会有暧昧的关系?
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变态心理学,是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方面。
在变态心理学中有一条著名的原理,几乎可以贯穿于各个派系之中,这便是,动作起源于想象,而不是意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把两只手插起来,然后很认真的想象两只手无法分开,这时你把两只手向两边拉,但你会发现自己的手就像被粘住一样,根本不想做出抽离动作,如果你用很大力气完成抽离动作,心理也会觉得不畅快。

专想暧昧的男人其实就是这样的心理,他们多半在自己的世界里感情受挫,所以不由自主的开始美好恋情的想象,在很凑巧的时间遇到了你,便开始在你的身上发挥自己的想象成分,表现出一副要和你发生感情的姿态。其实这是他们潜意识的渴望,可能真实的对象并不是你,但在你身上他却可以轻易得到想象力的满足。

然而当关系进展到了一定程度,男人最初的想象力几乎用尽,他们便明白过来,此时意志开始发挥作用,他们便抽身离去。其实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多半的感情是心理上的假象和错觉,可能他们自己也并不十分明白为什么突然间对你失去感觉,所以纵然追问,也是弄不清所以然。

最后我认为男女之间如果为之一种长期稳定的亲密交往,情的。是不容易维持真正的友谊。

以上为本次为亲们分享的文章“男女之间的友情存在吗,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呢”的详细内容,希望对亲们有所帮助!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