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4:46 编辑
梅城院士广场竖立着高约15米的楣杆夹。何森垚 摄 张资平故居“留於堂”的楣杆夹。 何森垚 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千百年来延续“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粤东客家地区梅州都有许多崇文重教的标志,历史久远的有宅第、牌坊、石楣杆等。其中石楣杆是古时客家地区崇文重教特有的象征。
明清时科甲鼎盛时期,梅州客家人如中了科举,家族便在祠堂或祖屋前竖立一条楣杆,以示荣耀。至今,梅州不少地区仍可见高高耸立的楣杆。这楣杆被称为客家人的“华表”,是官位、科举的象征,更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历史见证。
秉承着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梅州客家地区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孕育了近300名进士。近代,梅州又涌现了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叶剑英、谢晋元等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地区走出了30名中国两院院士、545名将军和340多名大学校长(书记、院长)。
南方日报记者 黄思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