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一根楣杆立起客家百年文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6
回复
1205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8:57 | 只看该作者
  留馀堂自古人才辈出,在这个有着181年历史的老房子里,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鼻祖、著名作家张资平。历代以来,留馀堂宗族中官至四品者有2人,作古后功名录入《光绪嘉应州志》者5人,其中还有“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费博士家声”的美谈。   

  遗憾的是,这7座石楣杆因为历史原因被摧毁,象征宗族荣耀的物件也从此成为族人心中的一道伤疤。而在1997年,该族人因缘巧合找回一座原以为被毁尽的楣杆,并将这座清道光二年的残缺楣杆郑重地立在祖屋前西南角。而这件事也让他们萌生了重立七座楣杆的想法。经过一番努力,七座新塑楣杆便在留馀堂管理会倡议下,重新立在了留馀堂禾坪。   

  此外,在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院士广场,也矗立着三根古今结合的石楣杆。据了解,这三根楣杆用花岗石凿成方形,圆锥状石柱,高近15米,分3节,每节接合处有一四方石栌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4:59:55 | 只看该作者
  其中,柱上还雕刻有不同的图案:东面楣杆的第一节雕刻了素洁的朵朵莲花,周围祥云缭绕,盘旋而上,蕴含着客家读书人所推崇、所追求的高洁品行和精神境界;西南面楣杆的中段自下而上浮雕盘柱蛟龙,洋溢着世代客家人不甘沉沦、不屈不挠、奋斗不息的精神;西北面楣杆的中段浮雕鱼跃龙门,鲤鱼在浪花飞溅的激流中翻腾跳跃,象征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激流勇进和人才辈出。   

  “院士广场的三座石楣杆与其广场之名相呼应,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梅州人杰地灵,两院院士中梅州籍的达30人,其他各行各业也是人才辈出。而石楣杆就像一枚功勋章,既是骄傲也是激励,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的精神需要得到延续。”肖文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00:58 | 只看该作者
  对话   

  如何利用历史“化石”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石楣杆或楣杆夹可以说是客家地区宝贵的历史文物。石楣杆究竟与客家历史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历史的“化石”,更好地发扬客家优良的传统文化?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   

  南方日报:目前对于石楣杆,我们是否有一些研究?   

  肖文评:因为客家人历来崇文重教,科举文化盛行,因此自清朝以来,石楣杆是非常普通的一种存在。在乡村,七品以上的官员,甚至买来的功名,都可以立石楣杆,因此数量太多,至目前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也没有一个专题研究。   

  石楣杆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清朝政府鼓励乡村文教发展的一种激励措施,一般与乡绅阶层联系较密切,在除客家地区的其它乡村也存在。因此,石楣杆是不是具有客家特色,还需要进一步去论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0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9-7 15:04 编辑

  南方日报:保护石楣杆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何作用?   

  肖文评:客家文化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文化,其中,科举文化是很发达的。石楣杆是客家人“耕读传家”最典型的一种标志。

  即使在清末废科举后,还或多或少对宗族教学起着影响。国家民族危难之时,为改变家乡落后状况,纷纷捐资举办“新学”。如梅县籍印尼华侨丘燮亭,于光绪十九年(1893)就投资兴建了学堂“时习轩”。华侨捐资办学,兴办家乡教育,渐成传统。而今,在很多县区都还留存着奖励、资助优秀学子上学的传统,这也是一种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15:04:41 | 只看该作者
  南方日报:对于破损的石楣杆,我们在重修之时应注意些什么?   

  肖文评:重修有个原则,就是要修旧如旧。第一是要在原来的地方修建,不能无中生有;第二是样式不能与原本的石楣杆相差太远,要尊重历史。此外,重修还要注重习俗文化的传承,不能只为了“修”而修。

    石楣杆的重修,可以将民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扬相连接,能够起到激励年轻一代去思考如何传承家族文化。可以通过重新发掘这些石楣杆里的老故事,把石楣杆的习俗、故事、传说整理出来,流传给后代。

  如今,乡村的石楣杆已经不多了,我们需要把中断的文化延续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16#
发表于 2016-9-9 09:15:08 | 只看该作者
涨姿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7#
发表于 2016-10-11 17:31:34 | 只看该作者
  好报道,客家有多大,此帖话唔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