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平远金穗休闲山庄,既种植各种美丽花卉,又打造体验型项目,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朱双玲摄)
梅州近几年来赏花景区不断增加,花卉旅游呈现兴旺的发展势头。但是,漫长的花卉淡季以及单一同质产品,令花卉景点“花开时节门庭若市,花谢后门可罗雀”。我市花卉旅游怎么样向纵深发展?如何更全面开发?
形成四大类型花卉旅游模式
梅州花卉旅游资源丰富,花田景观分布广、类型多、功能各异。当前,已经形成了景观观光型、主题游乐型、花卉节庆型和生产体验型四大类型的花卉旅游模式。
花木资源丰富,农旅融合发展
梅江区城北镇花木资源丰富,以赏花为主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应运而生。有兰花品鉴园、玉水古村、樱花谷、枇杷园等景区串珠成链,可满足“春赏樱花、冬品雅兰,夏摘桃李枇杷、秋采金柚慈橙”的四季旅游需求。
集群发展能够提供更完善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生态旅游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旺周边农家乐及农产品销售,辐射周边农户增收,成为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花卉 农事”满足游客需求
位于梅县区南口镇葵岗村的四季佳禾现代农业园集“蔬菜种植、良种培育、生态观光、休闲体育、科普体验”。通过先进的农科技术打造奇花异瓜果棚、无土水培菜地,游客还能在“私家田园”认领菜地,体验农耕。
功能类似的还有平远金穗休闲山庄,也是通过提供生态园供游客体验蔬果采摘的农事体验,该山庄以荷花、油菜花等花卉吸引游客,并打造观荷轩、有机蔬菜园、生态园餐厅等体验型项目,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
旧景“添花”,提升竞争优势
雁鸣湖“柚花节”因地制宜地整合景区多种资源,游客在观赏柚花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由景区生态农场提供的艾叶制成的客家传统美食,活动内容扎根于客家文化,围绕客家民俗来展开。同时,将自然花卉景观观赏与乡村文化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开心农场”、“休闲农夫”等活动组织游客参与农耕及花卉种植活动,体验特色民居生活和农家餐饮。
花期短、同质化,文化内容少
随着赏花景点的大量出现,花卉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梅州市同质化及浅层开发的花卉旅游产品,缺乏独具一格的特色和自身优势,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
7个景点同看油菜花
我市大部分花卉旅游景点属于景观观光类,观光游览的多,附加值高的休闲度假模式开发不足,多元化旅游业态尚未完全形成。梅州目前的花卉旅游产品,如爱丽丝庄园的樱花、坪山梯田的油菜花、蕉岭上合村的格桑花等都以观赏为主,对花卉旅游的认识,停留在花卉观赏层面。
梅州各大花卉旅游景区的花卉品种、游览内容、硬件设施和服务交叉重复,差异性小,存在同质化现象。统计发现,我市仅观赏油菜花的景点有7个,观赏格桑花的景点有5个。
游客“走马观花”消费较低
目前梅州花卉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依赖于“门票经济”,饮食、住宿、娱乐、购物等其他旅游要素发展相对滞后,游客综合消费较低。
走访发现,花卉旅游景区内的餐饮以农家乐或小吃为主,菜品单一,客家菜系是汉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花卉菜品上研发不够,“赏花、吃花”的氛围营造不够;景区内小商铺所售卖的产品,为随处可见的工艺品、生活用品,缺乏地方特色;重点景区的住宿、停车场、观光车辆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据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调查显示,游客对花文化表示了解仅占27.66%。旅游项目基本为花卉观赏、农家游乐等简单内容,地方特色不够突出,尤其是花文化、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6.81%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梅州花卉旅游文化内容少,未充分挖掘花文化以及深厚的客家文化。
赏花时间短,淡季时间长
梅州花卉旅游产品淡旺季现象明显,如各类梅花的观赏花期为1-3月,樱花为1-3月,油菜花为2-3月,茶花为1-4月,杏花为2月。
梅州赏花时间几乎集中于春季,淡季时间过长,无法吸引游客。记者在大埔县乡村景区走访中,工作人员说:“这里的花一年只能种两作,除去花的开放期,大约有10个月左右是处于培育期和翻种期,均不具有观赏价值。因此,平日里来的游客也不多。”以花带动景区人气,却因花卉的季节性矛盾突出,导致花卉旅游市场开发受限。
实施“旅游 ”,才能向纵深发展
花卉要与文化深度结合
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实现文化与花卉的融合,赋予花卉旅游核心产品内涵,才能使花卉旅游从“走马观花”层面上升为花卉生态审美休闲与花文化体验认知活动,打造地方特色,提高竞争力。
充分挖掘花卉文化、客家文化、名人文化、海丝文化、乡土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花卉旅游项目建设,贯穿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如在举办花卉相关会展的同时,开展客家诗歌比赛、梅花选美比赛等艺术参与活动,引导鼓励专业艺术院团面向旅游市场,推出客家民系风情歌舞等精品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周五有戏,周六有歌”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丰富和发扬花卉文化,增强花卉旅游的参与性、趣味性和文化性。目前梅州正在建设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可以整合梅江韩江流域内生态、人文、红色、长寿等旅游资源,将客家文化内涵高度凝练融入花卉旅游中,让游客在欣赏花卉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世界客都、叶帅故里、国际慢城、长寿之乡”等魅力,打造梅州旅游“符号化”特色,推动梅州花卉旅游转型升级。明确各区定位,避免同质竞争,挖掘地域特色,打造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
“淡季不淡”需多层次开发
国家统计局梅州调查队调查人员分析认为,当前,大力实施“旅游 ”,延伸花卉旅游产业链,对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内容等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和组合。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度和兴趣点,找准市场定位和目标人群,实施精准营销。
餐饮方面,设计花卉主题菜品,突出地方风味特色,让游客在品尝地方美食的同时,了解花卉养生文化和客家美食文化。
住宿方面,建设花卉主题酒店,从建筑特色到装饰风格,从酒店用品到招牌菜系、酒水饮料,将各处细节与花卉相结合,让游客拥有被花包围的特殊体验。
交通方面,加快各级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景区景观道路、标识标牌、自驾车、徒步游营地等配套设施。
购物方面,加强客家旅游商品开发,推出梅州旅游“必购手信”,依托景区景点、交通节点、游客集散中心等建设一批旅游购物区,扩大旅游消费。通过完善以花食、花居、花行、花游、花购、花娱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应是从开发淡季产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两方面入手,解决花卉旅游季节性问题。
依托国际慢城和长寿之乡品牌,推动养生度假村建设,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精准施策,用花卉“养生”之旅、“康体”之旅和“休闲”之旅持续性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加强梅州各大花卉旅游景区产品的设计、开发、组合协作力度,形成区域旅游大格局,缓解和解决花卉旅游季节性问题。
来源:梅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