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今年新建的农村文化俱乐部之一,梅江区西郊街道桃西村莲塘唇蔡屋的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已基本完成。经过修整改造,老屋焕然一新,还添置了健身器材、图书、电脑等。时值暑假,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和学生前来读书娱乐。
桃西村的“文化红利”不是孤例。2014年,我市开始探索以“三多三促”(多形态文化、多功能利用、多元化投资,促进古民居保护、文化旅游和社会建设发展)模式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去年,我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支持,计划到2017年底,在全市范围内建成300个农村文化俱乐部。目前,我市已建成124个农村文化俱乐部,今年计划利用客家古民居再建设100个农村文化俱乐部。
“盘活现有资源,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必由之路。”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杨才珍说,在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自治管理制度,合理利用宗族、村民小组、老人活动中心等不同的管理方式,保证农村文化俱乐部长期有效运营,避免“铁将军把门”现象。
在全面铺开农村文化俱乐部建设的同时,我市还采取政府补助、社会参与建设和管理的模式,计划在梅州城区的公园、社区、古民居等公共区域新建20个文化驿站,目前已基本完成选点工作。各县(市、区)也根据当地实际,加快推进文化惠民设施建设。目前,蕉岭县图书馆总分馆、大埔县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正有序推进;兴宁市“一村一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也正加快进行。
我市还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文艺惠民活动,努力做到文化乐民、文化惠民、文化育人。“客都文化公益讲坛”已举办5期,每期都座无虚席;“周五有戏”“周六有歌”活动深入人心;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有序推进,至目前已放映16619场;“群星舞台大家乐”群众文艺演出已成为群众耳熟能详的品牌;群众文艺团体纷纷走进社区、乡村演出;各文艺院团不定期组织送戏下乡活动……
“经过逐年培育,我市群众文艺队伍数量大幅增加,接下来将加大力度提升文艺队伍水平。”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群众文艺队伍扶持机制,通过整合文化馆、文艺院团的力量,对群众文艺队伍进行指导培训,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文化订制服务,实现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
来源:梅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