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
梅州兴宁佛教念佛堂慈光安养院调研报告
2013-04-12 10:08 来源:中华佛光文化网
善念善行暖人心 忧国忧民铸大爱——兴宁佛教念佛堂慈光安养院调研报告
梅州兴宁市慈光安养院由兴宁佛教念佛堂倡导创办,项目用地约36亩,建筑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建设项目主要7幢,包括主楼,多功能大楼、临终关怀大楼和宿舍楼5栋。目前,首期主楼念佛堂及2栋宿舍楼已竣工,建筑面积8700多平方米,投入4000多万元。它是一个以贫困、孤寡老人为服务对象,以慈善为平台的老人服务场所,集弘法、慈善、养老、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全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慈善养老院。多年来,念佛堂帮助困难老人、特困户捐赠慈善救济款达153万元,义诊施药25.4万元,捐资贫困大学生18.5万元,印赠中华传统文化书籍68万元,放生护生235万元,临终关怀老人、病危人达1453人。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华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亲笔提词勉励该院: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慈光安养院的实践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宗教慈善的独特优势,为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发展宗教慈善事业和宗教服务社会的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
以生命关怀为出发点弘法弘善,凸显服务社会理念。当前,养老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大社会难题,尤其是贫困、孤寡老人的养老送终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兴宁佛教念佛堂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以曾映标居士为创始人的兴宁佛协助念组。该堂以生命关怀为出发点,坚持爱国爱教的思想,感恩社会,长期义务上门提供临终关怀、助念往生服务,拒收钱物,经常捐资帮助经济困难往生者办理后事……在多年义务临终关怀、助念的过程中,发现贫困、孤寡老人往往因缺少家庭的关怀照顾,身心不安,病情加重,于是念佛堂决定感恩社会,聚集社会爱心人士的力量,创办一个以慈善为本、博爱为怀、导归净土为目标的场所,让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终有所归,感召社会各界培育慈心悲愿风尚,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
政府为安养院慈善事业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公益服务社会,在慈善事业上取得成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念佛堂对特困老人、临终人的慈善关怀,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政府职能部门在调研论证基础上,要求念佛堂进行报批登记,从而加强对宗教慈善的规范和引导,寓服务于管理,指导其朝着合法化、规范化慈善事业方向发展。多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兴宁佛教念佛堂积极服务社会,替党和政府分忧的慈善做法给予了鼓励与支持。政府将占地约54亩的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给兴宁佛教念佛堂用于慈光安养院建设,帮助解决部分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安养院的慈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很好地挖掘了宗教慈善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念佛堂由一个小小的门店场所,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有识人士的大力扶持,发展壮大成具一定规模、备社会注目的慈善公益机构。
以宗教人性关怀为特色的服务模式。慈光安养院整个服务模式是:“以慈善为平台,以佛法为指导、以三安为助缘,以净土为指归”,形成了“安养、安身、安心”为一体的安养模式,由专业的护工对老人提供悉心的守护照顾,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定期的检查与合理的治疗,令其身离病苦,由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与老人长期沟通交流,同时用佛法指导帮助老人建立对净土法门的信心。临终关怀作为构建佛教生命关怀实践的重要一环,是对临终者心灵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鼓励。兴宁念佛堂助念团队现已发展至几百人,分别在广州、顺德等地甚至外省免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通过适当的方法帮助临终者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借临终之际帮助其实现生命的提升,妥善安顿病人,帮助临终者建立正念,令其心生安乐。挖掘临终者内心的自我超越能力,使其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临终关怀的行为更是帮助贫困病患家人减轻了经济压力的重负。
规范化、人文化的管理方式。兴宁慈光安养院由兴宁佛教念佛堂管理委员会规范管理,日常工作严格遵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机构的要求,按时参加年度检查,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依法监督和管理。设置有医疗部、护理部、护生组、助生团、文化部等具体工作部门,分工负责。目前有一个几百人的助念团队,安养院义工志愿者100多名。义工志愿者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严格考核后,有针对性地护理照顾入住者。经费来源由慈善企业家、热心人士、善信等捐助,由堂管会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安养院实行的人文化管理,人与人之间无私相待,每一位工作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只要谁有困难,大家就会全力帮忙,充满着人性关怀。兴宁慈光安养院为政府分忧,为民众解难这样的慈善行为感染着众多的人,受到社会的赞赏,众多慈善人士积极投入,无数信众自觉奉献,加入志愿义工的队伍,为社会的传统人文关爱、无私奉献社会树立了一面旗帜。
义工志愿者为安养院慈善实践提供坚实保障。义工志愿者是慈光安养院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人,从古稀的老人到时尚前卫的青年,从民营企业家到工薪平民,从文化名人到农村妇人,每天做着最简单不过的小事:为老人、危病人助念、清理卫生、送饭用餐、施药,用爱心、真心、耐心为老人们服务,给予老人们最无微不至的照料。善小暖人心,奉献显真情。虽然与被照顾的人素不相识,但他们不嫌脏、不怕臭,对病人毫无嫌恶之感,用佛教“普渡众生”的理念,用佛教真、善、美的道德品德去温暖人心,用亲人般的关怀使老人逐渐改变过去怨天尤人的态度,学会了感恩,让受助者感受到在困难面前自己并非孤立无援,社会的关爱无处不在。对于困境中的人,这种关怀犹如雪中送炭,温暖了他们的心房,犹如潺潺甘泉,滋润了他们的心田。麦翠玲,安养院普通义工,因为亲身感受了父亲临终前在安养院被照顾、关怀的过程,在其父亲往生后,怀着感恩的心,毅然辞掉稳定的工作,卖掉房子,举家从广州搬到兴宁,在安养院当起了义工,一做就是6年。问及为何会这样选择时,她淡然地说,因为安养院的慈善行为感染了自己,能尽自己小小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自己觉得很幸福。黄玉云,今年78岁,一名退休女医生,感动安养院不求回报的善行,加入义工队伍,她说,只要自己还能干活,就会一直奉献下去。大量的义工和志愿者都有类似的经历,通过自身的切身体会,被真情所感动、所震撼,发愿要以实际的行为践行佛法的倡导,资助贫困,“为党和政府分忧,帮天下儿女尽孝”。
后记: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部分城乡老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留守老人得不到家人的关怀。念佛堂的慈善行为既体现于物质上的利乐有情,更表现于精神上的抚慰苍生,是宗教慈善服务社会的有益探索。兴宁市慈光安养院这类公益慈善机构的出现,对挖掘宗教的慈善内涵,感召更多的信众和社会人士热心慈善、关注养老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晚年生存状态、缓解社会压力、提升社会凝聚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服务社会、关爱众生的系统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实事,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2012年12月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