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竹灯笼是梅城老艺人张焱祥的拿手绝活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35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4-8-17 11:31: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姓竹灯笼是梅城老艺人张焱祥的拿手绝活,传统手艺面临失传让其倍感遗憾——                                             祈盼这门手艺薪火相传张焱祥在制作传统的竹灯笼。(钟小丰 摄 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编者按:客家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传承和发展客家民间文化技艺,对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日前,市委宣传部、市文联联合评选梅州首届民间文化技艺大师。本报今日起推出“寻访民间文化技艺大师”专栏,全面展示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人生,敬请垂注。
  在梅城老城区一座狭小的阁楼上,72岁的张焱祥老人正在编织竹灯笼。众多细长的竹篾聚在一起叫人眼花缭乱,他却全凭手感,边织边跟人交谈,织出来的灯笼线条流畅,网眼大小均匀。张焱祥制作竹编纸灯笼已60年了。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张焱祥的祖先就开始做竹编灯笼生意,张焱祥是第八代传人。竹灯笼的制作工艺复杂,买来竹坯后,还要进行收口、吊样、裱糊、晒干、过浆、再晒干、写字和过漆等9道工序才能制成。建国初期,家里生活困难,才12岁的张焱祥便开始做灯笼卖钱补贴家用。“从小到大看父母做灯笼,看都看会了,拿起来就会做。”他说。如今,他已是梅城老城区颇有名气的竹灯笼手艺人,百家姓灯笼更是他的拿手绝活。1993年2月,中央电视台鸡年“神州百姓闹元宵”大型综艺晚会在我市举办,晚会上灯操表演所用的、写着梅州168个客家姓氏的“堂号灯”,就出自张焱祥之手。
  他告诉记者,灯笼好看不好看关键有两点,“一是形状,竹片要软,织的网眼均匀,灯笼才圆,线条才好看;二是灯笼上的字,如写堂号,不单要写对,还要写得漂亮。”这些,都考验手艺人的功底。在张焱祥看来,好工艺关键是熟能生巧,“工多艺熟,做多做熟练了,工艺自然就好。”
  在梅城,能做出各种造型竹编灯笼的人并不多。但张焱祥却凭着对制作材料的熟稔运用和自己的感悟,做出了很多创意作品,如山歌剧团用的道具酒瓮、八仙葫芦等。上世纪90年代,梅县县政府找他做了一个直径1.8米、高2米的沙田柚灯笼,至今仍被梅县区政府保存。此外,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家龙灯”上的裱纸也是他的杰作。龙灯本是钢筋结构,张焱祥用做灯笼的手艺,用竹篾在龙灯线条不流畅的地方搭起弧度,又在粘不住纸的钢筋上缠上棉纱线,这才裱好这一“客家龙灯”。
  岁月流逝,张焱祥的手艺愈发精湛,但找他做灯笼的人却越来越少。“改革开放初期,每年春节前三个月就要开始加班加点做灯笼。”张焱祥回忆,最多时,一个春节就做了400多个灯笼,租借了附近许多街坊的门店来存货。1993年前后,随着市场上塑料灯笼和绸布灯笼的出现,竹编纸灯笼开始没落。“现在只有一些老人在过年、添丁、升龙转火时会来买,还有就是白事灯笼。”张焱祥感叹,竹编纸灯笼没了市场,也没人愿意学了。“家族里只剩下我的两个侄子在做灯笼生意,再年轻一辈的没有做灯笼的了。”传统手艺面临失传,老人的心中满是遗憾。或许,利用现代创意为竹编纸灯笼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使这门手艺薪火相传。
  (见习记者 刘晓娟 实 习 生 杨锦钰 曾浩林)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偶尔看看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8-17 11:33:59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在江北中华街那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发表于 2014-8-17 11:35:4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塑料灯笼比它靓得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