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珍:客家与中原、河洛

[复制链接] 0
收藏
7
回复
22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1-31 11:0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客家与中原、河洛

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  冯秀珍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她是古时中原汉人南迁到赣闽粤间的山区、同化和融合了有关土著居民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客家方言、风俗习惯和文化心态的稳定共同体。客家人根在中原、情系河洛。客家族源主体来自河南省,客家人与河南省的关系相当密切,但客家人是否仅仅来自河南(狭义中原)?客族之根是否仅在河南洛阳一带(狭义河洛)?本文论述客族来自广义中原地域、客族根在广义河洛之域。

一、客家族源说
“仰韶文化”(包括“前仰韶文化”时期),华夏族(今之汉族前身)的分布是渭、汾、洛诸古黄河支流的中原地区,即由黄帝、炎帝两大支组成的华夏集团的主要活动地域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区。考“华夏”这一汉族先民古称的涵义,与“中华”、“中国”之义相通,兼有族名、地名、国名等多种涵义。¹ 华和夏本来是地域文化概念,“华”指陕西关中地区的华岳,“夏”即中国之人。华夏合称是在关中和关东地区成为统一的文化区域之后,凡处于中原地区、文化比较统一文明程度较高的居民就叫“华”或“夏”。周初文献较早出现的“夏”,《说文》释为“中国之人”,此之“中国”也即中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中国这一名称,早在西周初年,已经用以称呼华夏族所居住的地区。”º它是客家先民的发祥地。春秋之后,“诸夏”、“华”、“诸华”之称相继出现。《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集团传说主要由黄帝、炎帝两大支组成。炎帝(一说即神农氏),系姜姓部落的始祖,畔姜水(渭河支流,今陕西省歧山县东)得姜姓,其苗裔有共工氏、烈山氏等。黄帝即轩辕氏,系姬姓部落的始祖,畔姬水(姬水即漆水,发源于陕西麟游在武功入渭河)得姬姓。约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后期),定居于陕西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各氏族部落。故人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更具体明确地说陕北黄土高原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祖先,他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主要活动于陕北高原,逝后安葬于陕北高原的黄陵县桥山。»黄帝曾与炎帝战于阪泉,尔后炎帝加入了汉族祖先的行列,故今汉族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诚然,客家人亦不例外。此外,梁辟村《客家精神》一文还提出了独行特立的客族说:“客族”即是汉族;客家人即是由中原迁徙南来之汉人。
客家一族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已取得普遍共识。但客家一族究竟从何发源却众说纷坛。有“土著说”,认为客族是古山族人演变而来。此说稍经推敲则难成立。因为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岂是土著能成?有“夏家说”,认为“客家”谐音“夏家”,即客家的老家在“夏”。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7:18 | 只看该作者
有“塞外民族”说。陈冠学在报上著文指出,有一俄国学者Wirth说,在公元9世纪时,在中亚细亚有Hakka人建立的Hakka国,不久被鞑靼人所灭,Hakka人亡国后,流浪到中国西北地域再南迁江南。此说遭到很多学者反对,因为客家(Hakka)这个词汇是近代(清之后)才有,早期只叫客人(Hak人),公元9世纪时根本没有客家(Hakka)这个名词。¼笔者认为,此说亦不能成立。一,Hakka为粤语对客家的口语称谓;二,客族族谱皆载出自“炎黄”。另外,台湾林瑶棋之文(参注¼)还提出客家人血液遗传因子不同的问题。林文说,客家人在血液遗传学上有一特殊情形,即新生儿葡萄糖六磷酸去氢酶缺乏比例特别高。台北荣民总医院于1982年至1985年三年间对院内出生的3054名新生儿做上项(G-6-PD)活性定量筛检,结果显示,母亲客籍的男婴G-6-PD缺乏者高达10.3%,较非客籍母亲者高出4~38倍。½不过,笔者认为该项调查只是在台湾某一局部,科学的方法是应在所有客家人中进行抽样调查,这有待医学专家与人类学学者进一步的探讨。

有“赵佗说”,有论文《佗城开基客安家》。赵佗(华夏族人)即秦始皇派往岭南的增兵首领。文章说: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即秦始皇派往岭南的的戌卒首领,“尉”是屠睢的官衔,笔者注),伏尸流血数十万;赵佗逃过劫难后在龙川任县令建佗城,从而“客安家”。赵佗赴岭南事如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派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是由武关沿驿道和丹江南下,抵今广东龙川等粤北地区和今江西南康等赣南地区。其后,始皇开始有组织的把豫、陕等地人口向这些地方迁移。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胥、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使尉佗逾五岭攻佰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伍千人。”“秦使尉佗”即赵佗。赵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设龙川县,赵佗是龙川首任县令,他最早在东江河畔传播中原文化。其时龙川约82万人辖地颇广,包括今广东龙川、连平、五华、兴宁、河源、和平、新丰、海丰、陆丰等县和紫金、平远两县的部分地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群雄并起中原战乱,赵佗绝道据守,建立封建割据政权。汉初称臣归顺。笔者认为秦时戌卒(包括汉时)有相当部分成为客家先民,从客家人灵魂深处蕴藏强烈的勇敢反抗精神看它可能有秦汉将士的血统遗传。例如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其首领洪秀全、孙中山,其主体均为客家人,乃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0世纪20~30年代),毛泽东在赣闽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其地域即多属客家大本营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也多在客家人聚居地),并孕育出客属的朱德、叶剑英元帅,这些都表明有勇士的血统。但客家人崇文重教、敬祖睦宗等精神更是主流,历史上不仅出英勇壮士,文人儒士、商界名流比比皆是。所以,仅以秦汉士卒作为客家族源难以成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7:37 | 只看该作者
二、中原之辩
客家先民为南迁汉民,普遍共识为中原汉民,即中原汉民说。但关于“中原”的定义有狭义、广义之分(参见《汉语大辞典》“中原”条目)。从而客族之根也有狭义中原、广义中原之说。狭义的中原即今河南省,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提出客家先民来自河南,即根在河南。此即狭义中原说。韩素音其自认先祖是梅县人(后考证为五华人)以后迁往四川省郫县。笔者认为韩素音客家先民河南说不能成立。据石壁客家原祀151姓统计属河南者为31姓,约占1/5多,也不能定义为“河南说”。因为“所有的姓氏最后都在周原找到根”,此为陕西周原博物馆首任馆长、研究员罗西章言。罗西章是西周考古权威。陕西评价考古权威有二句顺口溜:“西周罗西章,汉唐石兴邦”,即罗西章是西周考古权威,石兴邦是汉唐考古权威。【尤其是,石壁所祀仅是客家部分姓氏,纯客家县福建上杭一个县就有400多姓,纯客家镇广东龙川佗城镇就有138姓】
    笔者持客族之根广义中原概念,尤其是古代陕西说。广义中原之概念指整个黄河流域。有“逐鹿中原”成语。据《掌故大辞典》,“逐鹿中原”亦作“中原逐鹿”,即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之意。逐鹿中原出自黄帝与蚩尤(即炎帝)战于河北涿鹿,此是黄帝第72次与蚩尤交战,黄帝诱蚩尤于河北涿鹿,以劣势取胜。涿鹿之战后,黄帝“统一了中原各部落,融合了黄河中下游直至长江流域的众多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 ¹此处可见黄帝时中原为陕北高原的黄河上游地域。到西周,古代中原概念泛指中国,应涵括现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山东、安徽与湖北大部分地区,它是周朝势力范围所及,周朝势力范围所及即古代中原概念,也即广义中原概念。广义中原是以西安、洛阳为轴心,以其为中心幅射周边而成的。尤其是西安,它是西周、秦朝、西汉、唐朝这些中国历史盛朝的首都,自然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从而也应是客家族源的根柢所在,此其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7:55 | 只看该作者
其二,客家族源从统计看以河南为主体,但河南在古代又多是由陕西而来。笔者在河南采集资料时,发现河南很多地名与陕西有源,如河南新郑一带,有三十里铺村、十里堡桥。而陕西地名多有铺、堡之称,如贺敬之《回延安》一诗则说“三十里铺唱来柳林堡笑”。再如郑国,为周宣王封其庶弟姬友于稶林(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先将家属、财产移置河南中部,其子郑武公后在新郑一带建立郑国。º“新郑”之名即是有别于原来郑国而命名。又,拿笔者之冯姓来说 ,源自周文王第15子封地,而其封地最初在陕西周原,后改咸阳、再后改户县东、后移河南冯城。陕西扶风周原博物馆首任馆长罗西章先生也说古代人迁徙时把地名也带走。例如,沿渭河东行陕西人最易迁河南,迁徙时人们把地名也带走,而今,河南三门峡市区西端有陕州城(三门峡市原称陕州),最初是周文王之弟召公封邑于此,史有记载的陕州城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再如,三门峡市附近有陕县,这些都与迁徙时把地名带走有关。且据河南民俗学家崔璨教授讲,河南西部靠近陕西之地其语言多与陕西同;又,洛阳与陕西同好皮影戏,洛阳是周平王由陕迁豫的王城。上述即地处豫西地近陕西,因此,河南多从陕西而来。
其三,关于“中原”一词的思考。 “中原”二字最早见于《诗经·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郑玄笺:“中原,原中也。”(参见《汉语大辞典》“中原”条目)。《诗经·小雅》作于西周晚期,多怨刺之作,《小宛》中的“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决不是郑玄所笺以及一般书籍所注在“田野之中采摘大豆”。 »中原应即指周时中国,这从“庶民采之”之“庶民”(指百姓)也可看出;再,《小宛》中“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从全诗看,这显然是一个士大夫的忧国忧民之作。其中“念昔先人”、“有怀二人”,应指西周早期的文王、武王,所以诗中“中原”应是西周时中国的代称。郑玄笺注“中原,原中也”有失偏颇,现在一般注释者也有谬误。中原,即是西周时中国的代称。
其四,历代盛世如西周、秦、西汉、唐,都城在陕西西安或附近,后来在东周、东汉都城才在河南洛阳,唐都西安,在洛阳建东都是为陪都,这也即是说开始、盛世、主体是在陕西西安,所以中原文化的中心是以陕西西安一带为核心的。
其五,客家风俗多来自于陕西。如丧葬文化上,中原旧地之陕、甘、晋、豫四省中,只有陕西墓碑女性写“妣孺人”;又如客家山歌与陕北信天游之随口唱来如同一辙,而河南并无山歌;再如客家较早发祥地赣南节日灯彩中老少皆裹“白羊肚手巾”,白羊肚手巾是黄土高原“特产”,等等不一而足。
综上,我认为,“中原汉民”的中原应是广义含义,即今陕、豫、晋、冀、甘、鲁、皖与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据笔者在陕、甘、晋、豫四省调查,客家话最常讲的“ 沒(念 mo )”“下”在陕、甘、晋皆有,而在河南只有豫西才有,所以,若再细论,客家一族的主根在古代陕西(古代陕西即包括陕、甘、晋、豫西)而非今之河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8:13 | 只看该作者

三、河洛之考
有“根在河洛”一说。“河洛”,有把它当作河南洛阳一带的代称。1987年80名港台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和一批港台同胞来到洛阳,在东周王城故址上立下了“根在河洛”的石碑(又,据笔者研读该碑发现那是“河洛郎”所立,而“河洛郎”一般是指闽南人)。若以此“根在河洛”而指整个客族根在河南洛阳地域则有失偏颇。“根在河洛”之说应指整个客族的根柢,“河洛”应指中原旧地而非仅指河南洛阳一带。
“河”,若单用“河”(古书常如此)多指黄河。“河洛”,从人们简称习惯出发,是指黄河与洛河文化交汇地域。与狭义中原、广义中原之说相同,关于河洛地域也有广义狭义之说。狭义说见郑州大学李民在为史善刚著《河洛文化论纲》作序中所说:“河洛地区是指以黄河与洛河文化交汇处和以伊洛平原为中心的豫西一带,这是严格意义上说的河洛地区,或者说是狭义的河洛地区。”广义河洛说见许顺湛《河洛文化与台湾》中所述:“中原文化圈的地域概念,除河南全省外,还应包括晋南、关中、冀南、鲁西、鄂西北。对河洛文化广义的理解它可以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¹“从机械的地域观察,河洛文化地域东可到达开封,经郑州、洛阳、三门峡,西达陕西的西安。”º 笔者赞同此广义河洛说。古籍论及河洛之处详见下述。《史记·郑世家》:“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洛之间,人便思之。”汉班昭《东征赋》:“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阜之旋门。”南朝梁江淹《北伐诏》:“骁雄竞奋,火烈风扫,剋定中原,肃清河洛。”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则,效法。»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伏羲为上古,观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图书著其迹,河洛表其文”。 ¼上述河洛指河、洛两条河流及其流域与河图洛书,河、洛两河与河图洛书密切相关。
河图洛书又与伏羲画卦相关。伏羲画卦之说有三地,一为山西洪洞县说,一为河南洛阳说(淮阳亦有伏羲画卦亭亦有伏羲陵),一为陕西说(古代陕西包括甘肃,清代才分省,甘肃现还有传统剧的秦剧团)。
山西洪洞县说。山西省洪洞县孔峪乡从高空俯视是为一幅美丽的八卦图,山西人认为此即是传说中的上古伏羲画卦之处。中间村子为卦底村,周围八个村庄等距离围绕该村展开。台西有伏羲庙,庙中有冢,相传为伏羲墓。
河南洛阳说。郦道元《水经注》指黄河与洛水交汇处的洛 内地区为河图洛书的出处。据河南洛阳旅游书籍介绍:河图出自河南洛阳市孟津雷河村,当年伏羲在黄河岸边见一龙首马身神兽,背负圆点进入黄河支流——图河游弋,献图于伏羲。洛书之出与夏禹有关。据《拾遗记》卷二载:夏禹治水凿龙门之时,夜梦神人授八卦之图;又据《屍子》卷下载: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河精)授禹河图,现洛宁还存“洛出书处”残碑一通。但据1987年安徽出土的文物考古看,洛书是无文字时代的原始先民的宇宙图式,比夏禹治水要早1000年,所以洛阳说不够充分。
笔者持伏羲画卦古代陕西说。笔者认为河洛当指伏羲画卦的河、洛及其地域。伏羲为上古“三皇”之第一皇。他出生在古代成纪即今甘肃天水地方。位于天水市西关的卦台山上相传就是伏羲画卦之地。《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意思是伏羲效法“河图”、“洛书”画出了八卦,后来周文王被拘 (you)里(河南安阳)把八卦演成64卦。“洛书”指洛水出神龟,龟背上的圈圈点点(或说是白与黑的点)为“书”,洛书出于洛河则一般无异议。但究竟是哪处洛河呢?伏羲画卦在甘肃天水(靠近陕西),洛水也应是靠近甘肃的陕西的洛水,或称北洛河。在1998年河南安阳第九届国际周易研讨会上来自陕西大荔县的代表放了洛水出龟的录相。大荔县周易学会于1994年成立专门课题组,本着考古与科学分析相结合精神,经4年跟踪考察,在1997年见到洛河(育红洛河段)神龟,长约3米宽约15米寿龄难以估计。其龟背上有原始的先天八卦图形,极可能是伏羲画卦时所见之图形。洛水在彼形成“阴阳鱼”河曲,即S形状。据此,洛河是陕西洛河而不是发源于陕西华山而后入河南境的洛河,因之,“河”的地点也应在陕、甘西北一带。对于河洛之河笔者查阅多处资料,有关“河”的可能性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8:32 | 只看该作者
其一,为青海、甘肃边境积石山的中国河。《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载禹治水,“道九川”即疏导九条大河,其中“道河积石”,在索引中引用尔雅等解释。《尔雅》云:“河出昆仓墟,其色白。”《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  ,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  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经核查《辞海·地理分册》,上段话可为:河(中国河)源出昆仑墟,有两源头。昆仑墟即今喀喇昆仑山(葱岭)或昆仑山。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的阿尼马卿山(即积石山);积石山在青海省东南部,延伸至甘肃省南部边境。两源头“一出葱岭”即喀喇昆仑山,“一出于阗”即今新疆西南部的于田(于阗),此处昆仑山下。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即今罗布泊),其水停留在此(罗布泊),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青海至甘肃南部边境),边境上有白河,与尔雅“河出昆仑墟,其色白”吻合。如此为河洛中的“河”,“中国河”即源出新疆 ,聚罗布泊变为地下河,最后在青、甘边境的积石山成为中国河,但现代地理书查无中国河。此中的河可能指黄河。
其二或为青海省内的通天河。据《春秋纬》:“河以通干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干为天,“苞”训通;坤为地,“符”训付。因此上段指由通天的河中龙负图而出,由流在地上的洛水中的龟负书而出。因此,“河”又可指“通天河”。查通天河在青海省境。青海境内,通天河离甘肃境内的洮河较近,而洮河则是洛书另出之地。《水经注·河水》:“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上,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黑玉书”即指“洛书”。
其三,有说为济河,此说不太能成立。
其四,有说河为孟河,指江苏境内,此说不通情理。
总之,笔者认为,西部是中华民族发祥之地(又据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研究的甘肃张戬坤先生述古代洪荒之时洪水滔天,人类只能在西北高地行走),关于河图洛书虽是个谜,但其源头应在西部,所以河图之“河”与洛书之“洛”应在西部的陕甘去找。
其五,“河洛”可否指渭河、洛河?渭河、洛河是黄河两大支流,两者对称平衡并且交汇。“洛”即指洛河,它发源于陕北高原流入河南。在伯巩县附近注入黄河。其在陕西内约占2/3(660公里),河南内约占1/3(420公里)。洛河有南北洛河之别,北洛河又叫洛水,源出陕甘边界,东南流经陕西、志丹、洛川、蒲城、到大荔县南三河口附近入渭河;南洛河通常即叫洛河,源出陕西秦岭灌举山(一说陕西洛南县华山东麓,一说陕西冢岭山),自华山而下经金堆城、熊耳地,向东流入河南卢氏、洛宁、伊阳,在洛阳以东偃师县杨村附近与伊河汇合称伊洛河,续往东北经巩县神堤入黄河。北洛河与南洛河的中间是渭河。南北洛河本不相连,尤其是中间为渭河横切,但南洛河之北有若干渠、峪(喂峪),若不是渭河横切,则南北洛河可能相衔接。从地图上粗看,两者似乎相连,因而有的地理辞书(如上述)把它当成一条河,说源自陕西定边,东注河南入黄河。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由西往东横贯陕西全省,流贯关中平原在大荔县东南末端的潼关附近(毗邻河南)注入黄河,全长787公里。渭河流经黄土高原、洛河源自黄土高原,两河皆携带大量泥沙流入黄河,是黄河下游泥沙含量的主要来源。两河主体均在陕西境内,两河又在陕西老潼关附近有大致的交叉点。笔者认为“根在河洛”应指渭河、洛河流域。因为两河主体均在古代文化的发祥地陕西,可形成“河洛文化”,此“河洛文化”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仅以河南洛阳一带为主的“河洛文化”,而是以西安与洛阳一线为轴心的“河洛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31 11:08:53 | 只看该作者
但此述缺乏实证。于是2003年春节笔者利用假期前往陕西(再度)、甘肃调查。在西安查《四库全书》后知一鳞半爪。在陕西咸阳向罗西章老先生请教时,我刚欲开口他则说河洛之河应指渭河,但无实证。于是2003年正月初二赴甘肃天水,在天水交龙灵山拜见张戬坤先生,在其新赠的《雷泽古地话伏羲》一刊中有“天水因‘有白龙出,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次日又往天水市伏羲庙,见正殿顶部有先天八卦配河图;殿西有龙马(马身上有羽翅)塑象,背负河图昂首奋蹄出于渭水清波之上;殿东有青石磨盘迭合,立于八角台基之上,上刻先天八卦与河图,下刻洛书。又往北道三阳川卦台山。此处渭河由西而来,在卦台山和东西峡口的马嘴山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S”形,南北山脉呈外方形,若抱若合,整个川地犹如一幅巨型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渭河南岸有台突出,名曰卦台山。在卦台山山上看山下渭水(该段渭河俗称图河),听卦台山景点管理处张汝贤讲山下的“阴阳鱼”、对面渭河岸上的白马洞、卦台上周围的八卦地形以及卦台山上伏羲庙前的八棵松(遍地是雪时此处无雪),说“一画开天,开天明道;二画为地,开务成物;三画为人,人为万物之灵”。伏羲即在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物,远取诸身”而画八卦。至此,河洛之河可以结论。上述可以如此归纳,“洛”为陕西洛水,“河”为渭河,以渭河、洛河两河流域的地方为旧时中原主体,它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以及河南的部分地区。旧时中原概念与河洛地域大致相同。西周时,周成王将王畿千里之地以陕陌(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后人因称陕陌以西为陕西,陕陌以东为陕东,即今河南西部。河南,秦代始置县,驻所在今洛阳,唐代才开始作为大的行政区域出现,元代开始作为省级区划名称沿用至今;甘肃,在清代康熙前一直隶属陕西。¹ 其后分离,分离时甘肃包括青海、宁夏;而山西原指关西,今山西大部分春秋时期为晋国属地,战国、秦汉之际,山西与关西同义,元朝时山西才作为行政区名的开始。两地居民历来山、陕不分。山、陕、甘历来一体表现在河南开封市徐府街今尚存建于清干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山陕甘会馆,该馆是陕甘分省后才建。现存留有会馆关帝庙部分,有照壁、戏楼、钟鼓楼、牌坊、正殿和东西配殿等景致,其规模庞大可见一斑。可见山陕甘的“三位一体”。

综上所述,“河洛”可指渭河洛河两条河及其流域(洛河含南北洛河)。“根在河洛”即指以陕、晋、甘、豫西为主体的古代中原,“河洛故里”即大致等同于此中原旧地。而笔者关于河洛地域之见与司马迁所述基本吻合。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云:“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本句,唐张守节正义如下。《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帝王世纪》云:“殷汤都亳,在梁,又都偃师,至盘庚徙河北,又徙偃师也,周文、武都丰、镐,至平王徙都河南。”案: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º上述,夏都多在今之山西,殷都多在今之河南,周都先在陕西西安后在河南洛阳,是故,河洛即以今之山西、河南、陕西(含甘肃)为主的地域,与笔者所述客族根在河洛之地域大致吻合。


【作者冯秀珍,广东丰顺客家人,北京客家海外联谊会学术部(现为宣传文化部)主任,国际易学学会会员、中国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8#
发表于 2012-1-31 15:37:20 | 只看该作者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