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佗开篇 穿越历史探寻河源劳模故事 ——探访全省首...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224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6-21 11:5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6-21 11:55 编辑

从赵佗开篇 穿越历史探寻河源劳模故事
——探访全省首家劳模文化馆

作者:全媒体记者 叶灿辉 詹船海

从赵佗开篇
赵佗浮雕 叶灿辉/摄
从赵佗开篇
工作人员与黄永太蜡像 詹船海/摄
从赵佗开篇
申林新蜡像 叶灿辉/摄
从赵佗开篇
李力锦和他的自行车 叶灿辉/摄
从赵佗开篇
河源劳模文化馆内部展厅叶灿辉/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11:5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6-21 12:04 编辑

从赵佗开篇 穿越历史探寻河源劳模故事
——探访全省首家劳模文化馆
作者:全媒体记者 叶灿辉 詹船海

         “劳模是一座城市永不褪色的骄傲,是时代的领跑者。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到河源劳模文化馆看看吧!”4月27日,一条关于河源劳模文化馆线上“云开馆”的视频火爆全网,并吸引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受疫情影响,河源劳模文化馆目前仍处在“云开馆”状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只要满足开放条件,即免费对外开放。那么,作为全省第一家劳模文化馆,馆内有什么“亮点”与“干货”?请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一起去探馆。

     纸上看馆

    开篇 从赵佗治粤穿越到“光荣岁月”

    河源劳模文化馆(以下简称“劳模馆”)分为“文化发祥”“光荣岁月”“劳模之光”“传承永续”四个展厅。走进劳模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180度环绕的浮雕,记录的是南粤开拓者赵佗于秦初任龙川县尉时期率领百姓凿井修渠、栽粮种树、建设家园的劳动场景。劳模馆从南越王赵佗治粤开篇,并将其定位于劳动英雄,令人耳目一新。

    浮雕左侧画面中,巧妙地掩藏着一道暗门,轻轻一推,记者便穿越到了“光荣岁月”展厅。此展厅主要以图文形式回顾中央苏区开展劳动竞赛及延安大生产运动等光荣历史。记者看到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吴满有、赵占魁、马杏儿等著名劳动英雄形象,还特别注意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劳动历史:

    1933年,中央苏区开展了比数量、比质量、比成本的劳动竞赛,规定按时评比、表彰先进、评选模范,对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或送上红榜;

    中央苏维埃政府于1934年春召开了苏区妇女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毛主席亲自给学犁田耙田的妇女劳动模范发了奖状和奖品,奖品是一条围裙和一顶竹笠,围裙上绣“学梨耙能手”字样,竹笠上则印有“劳动模范妇女”几个大字。

    峥嵘 场景复刻还原河源劳模“第一人”

    接下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源历届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岁月”,讲述着劳模们在各个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故事。

    穿过一间按1:1复制的表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的河源客家民居后,便走到一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青石板街道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今年66岁的退休邮递员李力锦当年送件用的自行车,白墙上刷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红色标语。

    向右走几步,看见一位“工人”正专注地修理拖拉机头。凑近一看,是一尊蜡像——这是对劳模黄永太早年劳动情景的再现。

    黄永太出生于1929年,上世纪50年代初,在龙川县农械厂任技术员,其间刻苦钻研,积极查找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提出很多合理化修改方案,经改进,农械厂产品合格率从不到50%提升到80%以上。1956年,年仅27岁的黄永太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他是河源市首位全国劳模。

    黄永太工作场景旁边,是曾任河源县扫盲队队长申林新的蜡像,现场高度还原了当年其自编识字课本的场景。1956年,党中央提出在全国农村大力开展扫除文盲、提升农民文化的号召,申林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依靠各公社全面铺开扫盲工作,使河源县农民脱盲率达100%。申林新于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街道另一端,是第三尊蜡像——一个乡村货郎正挑担走来,他是杨东山,曾于1963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曾任龙川县上坪公社外贸干事,其间常下乡采购可供出口的农特产品并挑到各乡巡回展览,好使农民有副业收入。他满头银发的近照则挂在展览墙上。

    传承 每一件展品都是劳模精神的缩影

    在青石板街观瞻体验后,便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进入“传承永续”展厅。厅内灯光明亮,该展厅呈回廊式陈列着1978年以来河源市所有劳模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以及他们的部分生产生活用品。他们的岗位各不相同,但共同展示着同一种精神境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劳模文化也与时俱进,劳模和工匠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记者还在该展厅看到由“南粤工匠”黄毅制作的小提琴,精美典雅、亭亭玉立;另有出自劳模汤晓宇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各种精密仪表整齐地摆放着,该工作室开发的产品被应用到神舟飞船控制中。

    在展厅中,还陈列了所有劳模亲笔书写的劳动座右铭。许多劳模来自基层,字也许写得并“不好”,但饱含真情实感的字迹感染、感动了观众。一些极具个性化的劳模座右铭值得分享:

    1991年广东省劳动模范马爱兰:劳动本身就是一种享乐

    1994年广东省劳动模范陈建象:劳作是最可靠的财富

    200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国权:劳动使人充实忘忧

    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俊钊:世界是最光荣的事——劳动;世界上最体面的人——劳动者。

      劳模风采

    谢震强:自学成“传统医学博士” 红遍东江

    对于河源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谢红英来说,与河源劳模文化馆还有一种“私情”。“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劳模,他的事迹和图片,还有他捐的物品也在馆内陈列着。”谢红英深情地对记者讲述了他的父亲谢震强的模范故事。

    谢震强退休前任职河源市中医院副院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东省名中医,然而他早年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医学方面他是自学成才。1996年3月,他获得广东省总工会颁发的“广东省职工自学成才奖”。在语文教学方面,早在1956年,他22岁时,便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

    谢红英说,1958年,为把文化种子播撒到乡村,在河源中学任教的父亲第一个报名,到山区黄村镇中学当乡村教师,从此在乡村一待就是18年。山区很穷,农民们有病不看。“有次父亲家访,看见一位学生和他的家人全部病倒在床上,父亲很震撼。”

    谢红英的母亲是名中医之后,作为女婿,她的父亲也略通医道。为了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她的父亲便一边教书,一边精进医术,业余为乡亲们看病;之后还在学校办起了“红医班”,向学生们传授医学知识,并带领他们上山采草药。就这样亦师亦医,谢震强红遍东江,找他看病者络绎不绝。

    1973年,谢震强转行到卫生学校任专业教师,从此专研中医,并自学成为“传统医学博士”。

    “我爸爸很忙,每天都在接待病人,有时一日医百病。我妈每天等他回来吃饭,他每次回到家,饭菜都凉了。”

    “我爸爸今年80多岁。有一天我回去,看见他从一楼颤巍巍爬到四楼,又颤巍巍走下来。我问他干什么。他说终于找到一味草药,因为又有人向他求药问诊来了。”

    谢震强的座右铭是:“愿将人病犹己病,救得他生是我生。”在劳模文化馆内,也能看到这句话。他向劳模文化馆捐赠了两件物品:一是广东省总工会颁给他的“职工自学成才奖”获奖证书;二是早年间他编写的《客家人村居实用验方》一书。

       李力锦:“看到自己的东西在此展出,很激动”

    “看到这些物件、照片,心里很激动,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情”。在“光荣岁月”展厅,全国劳模李力锦看到自己的照片和资料被展出,感慨地说。

    李力锦是一位邮递员,今年已66岁。从业期间,他不仅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将信件准确无误准时送出,还坚持参与志愿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广大群众的称赞,200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为支持劳模文化馆的布馆工作,李力锦此前捐出了一套当年的工作服和一辆自行车,“云开馆”当天,他受邀前来参观,目睹劳模文化馆布馆成果后,他又回家取来了两个送件的布包,捐给劳模文化馆。

    记者探馆当天,也是李力锦第三次实地探馆,在馆内,他看到了多年前本报刊登其前往北京领取劳模奖章的新闻报纸原件,也看到了自己捐出的自行车、邮包、笔袋等物品被展出,他略带骄傲地向记者介绍:“我一看到这些东西就感到很亲切,过去我们投递员很辛苦,顶风冒雨、翻山越岭去送报、送信,现在年代不同了,报纸都很少了。”回忆起当年往事,他满脸笑意。

      河源劳模知多点

    截至目前,河源市共有全国劳模22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0名、省劳模274名、省部级劳模67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96名、市劳模224名。在劳模文化馆,共展出了300多名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

    寄语

    总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进,总有一种情怀令人感动。劳模文化馆既是致敬在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劳模,更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创举。河源市广大职工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共同谱写新时代劳动者之歌,为河源发展再立新功。

    ——河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源市总工会主席陈荣卓

      布馆故事

    河源劳模文化馆作为全省首家劳模文化馆,在无先例、无参考、无经验的情况下,其从无到有的过程令人感叹有加。2016年年底,河源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谢红英提出布设劳模文化馆的构思,2017年开始推进立项工作,但由于此馆属全省首创,立项评估工作遇到困难。

    “它不仅仅是河源市的先例,在全省也是先例,因为没有参照物,所以无法评估布设这样的劳模文化馆需要多少钱。许多人都不懂我们到底要建什么。”当时负责跟进此项工作的河源市总工会组宣部部长李赋说。

    2017年,河源市总工会经过反复论证、调研,对照参考广州越秀区廉洁文化教育馆,一步步完善创意、设计和细节。2018年年底,经充分论证,河源市财政局终于确定以“设计施工一体化”布展项目进行招标评估。最后以总造价448万元的标值招标开建。

    征集物品也不容易。2017年年初,河源市总工会召开动员会议,提出布设劳模文化馆相关设想,动员各基层工会工作人员收集劳模纪念品。但当工作人员来到劳模家中时,部分劳模出于不舍,部分劳模出于不解,都不愿捐出自己的私人物品。经过充分宣传沟通,劳模们才逐渐理解工会的意图和布设劳模馆的意义,逐渐愿捐、乐捐,到后期部分劳模甚至过了征集时间还要捐。“时间过了我们也继续收。今后,劳模随时有东西要捐,我们随时都收。”河源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称。

    目前,劳模馆共展出劳模物品和纪念品130件,仅占所收集量的一半,今后将逐步完善。

    来源:南方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